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讀書,作為最有效也最廉價的的獲取新知的方法之一,很多大佬都推崇。巴菲特的孩子笑稱巴菲特是一本行走的書,蓋茨也是出名的愛讀書,每年幾乎都會推薦長長的書單。
讀書雖然好,但很多人並不得法。不少人看起來很用功,每天讀書,甚至邊做家務邊聽書,出門也不閒著,做趟地鐵也要聽一本書。
雖然每天用碎片時間讀書學習,日程表被安排的滿滿當當,但就是沒什麼效果。一本書讀了前面,忘了後面。貌似讀了不少書,但真到用的時候,只能想起來書名,書裡關鍵講了什麼,腦子裡像隔了一層霧。
書的內容都記不清楚,更別提用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你不是一個人——我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為讀書沒效果而焦慮,那種感覺,就像自己是一個在原地旋轉的陀螺。直到今年,我覺得終於把讀書的方法理清了,於是有了這篇文章。用文章中的方法,你的閱讀能力將能得到極大的提升。
讀書的三大誤區,看看你中招了幾個?
在談具體的方法之前,我先談談讀書的誤區,這些誤區我自己也都經歷過。
(1)追求數量,一年讀N本。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到有種標籤是:一年讀N本書,一般來說N>=100。雖然有這種標籤的人可能真的挺牛,但單純追求讀書的數量,基本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呢?
首先,不同類型的書,讀起來速度差別會很大,比如你讀《曼昆經濟學原理》和《哈利波特》,速度肯定不一樣。
這裡我專門舉了兩本好書,是想讓大家知道:不是讀的慢的才是好書。
另外,一本書怎麼才算讀完?
很多人有個誤區,覺得一本書要從頭到尾讀完,才算真正讀完。先不說現在出版很容易,注水的書大概比注水的肉還要多,就算書是精品,也基本不可能做到所有思想都是原創。
如果你對一個領域感興趣,讀了同一個領域幾本書,就會發現有不少內容是類似的。對已經掌握內容的部分,自然快快掠過即可。
寫過《失控》的讀書界世界級IP凱文凱利,據說一年讀1000本書——這不是吹牛,他老人家閱書無數,自然一翻就知深淺。
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也可以沒有心理障礙的說:我一年讀300本書,你呢?
所以,誰規定讀書一定要看完了?我覺得,只要讀到一點可以為自己所用,刷新認知,或是重新提醒了你快遺忘的東西,就算讀了一本書。
讀書數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消化吸收,為自己所用。
(2)讀書不在多,而在精,所以好書要一字一句慢慢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