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些現象
你是否工作太忙了,沒時間讀書?(遊戲、聚會喝酒、侃大山?還是的確懶得不行?)又或者工作確實很忙,不知道應不應該讀書?
你是否想要看書,可是看什麼書呢?到書店一看或網上一找,覺得不錯就買了,可是看沒多少頁,又束之高閣?
你是否書架上很多書,但沒看幾本?或是你感覺自己很愛看書,一到書店或網上購買,就會買一大堆,最後發現沒看完的書越來越多?
你是否確實在看書了,可是思緒經常會隨意飄蕩,或者這盯下手機、那瞄下電視呢?
你貌似也看了很多書,一本又一本地看,可是仍感覺沒什麼用?
你是否認為閱讀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要沐浴焚香,或者是你根本就無法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
你是否覺得讀了那麼多年書自己會讀書?是否別人經常叫你讀書,可是很少有人教你怎麼才能讀好書?
如果你出現過類似這些現象,我覺得這本書或許能給你帶來點啟發。
部分這些現象,作者赤羽雄二自己曾經也出現過。在列舉這些現象的同時,他還舉出了一些讀書的優點和好處(估計你也能舉出不少),目的大概是看能不能藉以提升讀者看書的動力,比如能有助於職位提高,開闊視野、提升實力,挖掘自身潛力,培養領導才能,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制定搶先未來的對策,激發乾勁(打一針名人傳記的雞血)等。
02現象的原因
作者認為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強烈要改變提升自己的動力,被動讀書以及長期存在「讀書是一件好事」觀念作祟。
03方法論
如何保證讀書時間
首先,是在思維觀念上要有所轉變,要把讀書調整到既重要又緊急的位置,也就是把讀書的優先級提前。怎麼轉變呢?就是要告訴自己要好的生存、要好的工作、要不斷成長取得成就(又或是要拯救、解放全世界等大概諸如此類的東西),就必須要堅持讀書。這樣一來,每天不論有多忙,你都會激勵自己想辦法抽出時間來讀書。
其次,創造適合自己的集中讀書時間。既然思維觀念已經有所轉變,那讀書時間從何而來呢?那就是「枕上、廁上、馬上」,也就是作者所說的要找出自己的一個集中時間段。那這個完整的集中時間段去哪裡找呢?早上早起一小時?早上通勤的公交或地鐵上(記得要注意安全)?中午吃飯後午休前?晚上睡前一小時?休息日劃出一段讀書時間?等等都可以,因人而異,總之要有一段集中的讀書時間,因為「集中時間讀書」是最有效果的。
最後,找到了自己的集中讀書時間後,就要把它列入自己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時間表,並養成習慣。為了擠出時間讀書,作者還提到了要掌握和確保最短的睡眠時間,也就是在不影響睡眠的基礎上創造出讀書時間,當然不能因為要擠出時間讀書就犧牲睡眠時間,要不就本末倒置了,於是作者嘗試在不同時間就寢和起床來了解自己的最低睡眠時間。作者還提到一個職業母親平時為了兼顧工作和照顧小孩,晚上9點半就陪孩子入睡,早上5點起床,5點至6點這個時間段用來讀書。
在保證讀書時間的前提下,要注意的一點是只在有需要的時候讀書,而不是一個勁地埋頭苦讀,因為與人會面交談、現場實踐也是非常重要的擴充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手段。注意控制讀書時間,讀書過量反而會適得其反。
如何閱讀
關於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閱讀前,就要想清楚,世界上好書那麼多,我為什麼要讀這本呢?如果不搞清楚囫圇吞棗,只會浪費時間,而且收穫不會大。要讀這本書,要基於好奇心和求知慾,就好比看十分愛看的電影或電視節目,很少會昏昏欲睡,而且一定不會想電影或電視節目過早結束,會懷著激動的心情去享受每一分每一秒。為了維持高求知慾,在開始閱讀前要明確兩個問題:一是我想從這本書學到什麼,二是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也就是要有目標意識和問題意識,明確了之後,專注程度和理解程度會大大提高。如果沒有問題意識或目標意識,生活將會很無趣,那如何才能擁有目標意識呢?多想想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樣的事,要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想清楚了,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就自然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想要解決問題的意識。
關於做筆記。首先,在書的扉頁記錄第一次閱讀的時間和即時感想,閱讀後給書做上評價,分為非常出色、非常好、好(雖然不差,但是也不是很好)、說不清(沒買就好了)、很差,這五個評價用五個自己熟悉的符號來標記。做這些標記的作用,是為了自己在重新回看時會對哪些書應該再次認真看,哪些可以粗略看心中有數。
其次,讀書的過程中對你認為「言之有理的內容、表達出色的內容、體現作家洞察力與智慧的內容」這三部分內容用黃色螢光筆做標記,並做好折頁,一般一本好書的折頁會佔總頁數的大概三分之一。
讀完書後,要立即形成讀書檔案(在一張A4紙寫上四個象限,即讀這本書的目的、讀完這本書的收穫、感受、我接下來要怎麼做、三個月後我要做成什麼樣有什麼樣的改變)和整理筆記(主要是深有感觸的東西,不用在意思考的內容和措辭,不用去翻書,直接整理腦海中的),切記一點就是不要在閱讀時做筆記和讀書卡片,這樣會中斷流暢的讀書過程,影響讀書的專注和增加了讀書時長。通過讀後筆記,將書中內容轉化為資料庫,方便檢索,每隔3個月翻看一次就差不多了。
關於閱讀過程。買了書之後要立刻閱讀,否則放久了,讀這本書的興致就會下降,就好比買了生魚片,最好要當天吃,否則就容易變質。讀書前,儘量關閉或靜音自己的手機電腦等影響自己閱讀的電子設備,創造不易受影響的讀書環境。讀書時,要集中精力專注閱讀一本書,不要同時看很多本書,讀完一本才能再看另外一本,否則容易精力分散導致讀不完的焦慮。讀的進程中,即使有不理解的也不要翻看前面的內容重新讀,也不要做筆記,而要一氣呵成掌握全書主旨。讀完後,隨意放回書架就好了,不用過度花時間整理書架,畢竟不是藏書成千上萬,要找到是很容易的,而且書不是裝飾品,擺放得多好看也沒必要。
如何知行合一
在讀書的人中能拉開差距的關鍵在於能否將書中的內容應用到工作和個人成長中。有些人讀了很多,學了很多,最終自己還是沒什麼變化,關鍵是沒有將讀書與行動結合起來。讀書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讀過的內容充分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也就是處理好輸入和輸出的問題。輸入就是要將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可以通過整理讀書筆記和寫讀書檔案,記錄最令自己有收穫的內容。而輸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分享讀書成果獲得反饋。自己學到的知識,講述分享給身邊的人或通過寫博客分享給其他人,通過聽取其他人的感想,了解自己的思維幅度,通過分享,不僅可以整理思路,還可以提升向他人解釋說明的能力。
二是與人展開深入廣泛討論。可以召集小夥伴組成網上讀書小組或現實讀書小組,一起讀書,讀後一起分享討論,這樣能不斷加深對知識的了解深度和廣度。
三是做演講。讀一本書可能還不足於支撐一個好的演講,但對某一領域或對某一問題展開主題閱讀進行深入研究後基本就能對某一方面知識在大眾面前演講,這樣不僅能整理思路已掌握的知識,還可以建立判斷標準,構建人脈關係,提升工作熱情。
四是用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學到的知識要切實用自己的身上,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不斷取得成績,這樣才會形成良性循環。比如改善了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溝通能力等等。
讀書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作者用「如何提高信息敏感度『』來做標題,總感覺不確切)
一是30歲前要讀300本書,一半是商務類的書,一半是小說。商務類的書提高專業技能,帶來思維啟發,小說類的書能提高同理心,讓心智變得成熟(通過了解他人喜怒哀樂,理解與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同的人的思維方式,從而增強自己的感受力)。為什麼要30歲前讀300本呢?因為這樣才能在30歲前基本掌握好一般的專業技能、科學知識、社會歷史知識。達到這個目標後,一年大概只讀50本就可以了,平均下來就是每個星期大概一本。
二是達到一定的讀書量之後要限制讀書時間。不能
因為讀書是一件好事的觀念,做個書呆子,為了讀書而讀書,還要有日常的娛樂、家庭生活,人際交往,這些也一樣能擴充自己的知識。
三是不要隨意買書,延後閱讀暢銷書,閱讀長銷書和優秀作家全部作品。書要精挑細選,要用問題意識和目標意識來選書,不能隨意買,買了又看不完或覺得沒趣,那就浪費時間和金錢。對於暢銷書,要延後閱讀,因為暢銷書不一定是好書,有可能是炒作,等其經過驗證再讀也不遲;要讀就讀長銷書,畢竟是長銷,已經用時間證明的經典。對於優秀作家,如果感興趣,可以閱讀他的全部或大部分作品,這樣才能全貌地掌握這位作家的思想。
四是規劃未來5年的目標來確定自己該讀什麼書。國家有五年計劃三年計劃,你工作的單位、公司有目標,你的崗位、職責有目標,可你偏偏自己不設目標,有沒有覺得你自己對自己不太負責任或不太重視?又或者你想說你不想被目標所控制約束。可是恰恰設定5年的目標後,你才能從5年後來倒推現在的你改做什麼?比如該讀什麼書來改進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提升某方面的技能,進而一步一步實現5年後的目標。
五是要注意培養問題意識以打造高深的見解和洞察力。如果沒有問題意識,認為一切事物都與自己沒關係,沒有任何興趣,最終會導致思考停滯,無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眼界也會變得狹窄。作者舉了他關注日本「待機兒童」問題,通過抽絲剝繭一個接一個問題深挖根源本質的例子,說明培養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04讀這本書的原因和目的
所謂「學習學習再學習」,我覺得閱讀應該也一樣,要「閱讀閱讀再閱讀」,只有掌握了好的閱讀方法或學習方法,才能更好地閱讀和學習。因為感覺自己平時的閱讀效率不高,所以想看看精英、高手們是怎麼閱讀?看是否能個從中找到點方法和啟發,了解掌握其中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強化學習技能,做到閱有所得,閱有所用,閱有所長。
05對這本書的評價
一是刷新並改變了兩個觀念。
觀念1:「讀書是一件好事」。這個觀念以前在我腦海中是根深蒂固的,有些時候確實會因為「我在讀書」,而忽略了其他也應該做的一些事情,因為讀書而感覺到自滿,因為讀書而逃避做其他應該做的事。作者舉了個他自己打掃房間衛生的例子,他常常因為自己要讀書而逃避了日常應該打掃房間的事情,比如周五覺得要打掃衛生了,可是他就會想,明天就是周末了,要不,還是先讀書吧,明後兩天再打掃,等到了周末,又會繼續拖延,覺得讀書更要緊。
在這之前,自己也出現這類狀況,比如散步時總想快點散完去看書,做其他運動鍛鍊時總是快速把動作做完想著去看書,做飯炒菜時有時也會這麼想,去和關係一般的親戚朋友見面時也會這麼想。
其實,很多人學生時代估計也會有過這樣的經歷,玩遊戲、看漫畫時總會遭到父母的訓斥,而看書就不會,認為只要讀書就是在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這就變成為了讀書而讀書了,因此,在閱讀量達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就要限制自己的閱讀時間。畢竟對於繁忙的我們而言,工作讀書雖然重要,但私生活和娛樂也一樣重要,所以在讀書時要儘量避免沒有明確目的、只是浪費時間的閱讀方式。用讀書之外時間去做輸出,去做交流,去享受私生活和娛樂,去做其他也應該做的事情,書不是讀越多越好的。
觀念2:讀書一種愛好或消磨時間的方式。估計這種觀念的人也不少,我也時常會聽說。當然確實每個人都可以把讀書當成一種愛好或消磨時間的方式,又或者你認為你看過了書,你經歷的書就自然會在你身上產生改變,順其自然,不論這改變需要幾十年或上百年。消磨時光、滿足興趣的讀書是一種被動式的消極讀書,和上一個「逃避式」的讀書類似,這雖然也是一種讀書方式,但對於想在一定時間改變自己,成長自己的職場人士而言,我覺得還是應該變被動為主動,用問題意識和目的意識來推動自己,用3年、5年或更長時間的個人計劃來倒逼自己,用有效的輸出來成就自己。
二是日本作者的書比西方作者的書容易讀。讀英文翻譯的作品,尤其是年代稍微久遠一點的經典作品,讀起來會很艱澀;而讀日文譯本,感覺其語言使用習慣和中國人類似,讀起來比較暢順,不知道是翻譯人員的水平問題還是語言使用習慣的問題,我估計這大概是因為日文是由中文演變而成的原因吧,所以翻譯起來和中文的語序之類的相似(純屬猜測,不知道是不是,有知道的朋友們歡迎告知)。
三是書中方法介紹精細,簡單易行。一如日本作者人做事的精細,作者在介紹其閱讀方法時也講得非常具體,舉的例子細緻入微的,比如他列舉他一天的時間安排每個時間段做些什麼,什麼時間段讀書,具體怎麼做;做筆記是用什麼顏色的筆來標註,怎麼標註,標準頁怎麼折角,這個角折多少mm;看什麼樣的日常資訊,用多大的顯示屏來看電腦資訊;和什麼樣的人聚餐,聚餐交流前要做些什麼功課等等。
四是佩服作者的閱讀量和行動力。作者作為前麥肯錫公司的高層人員,現在是風投創業者,還能在忙碌的工作中每個月讀10本書以上,到作者寫這本書時他已經累計讀了1800多本書,讀書成了其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不單單只是讀書,他還形成一套他自己學以致用的方法,將讀書內容直接應用在個人工作生活上並不斷取得進步。
五是書中的部分章節標題和內容不是很搭,或歸類不是很合適。比如第五章標題為《不再無趣的的書上浪費時間》,副標題為提高信息敏感度,可是這章有不少節和這兩個標題不是很符合。第一章有兩節說到沒時間讀書,我覺得可以合併為一節來寫;第三章中寫到的讀書法,也是寫的比較散,有部分章節其實可以進行同類項合併。
六是不太認同作者對電子書輕使用。作者有提到電腦手機碎片化讀書,也提到了它的缺點是不系統,但也不可或缺。作者提倡買紙質書來讀,不主張讀電子書。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電紙書和紙質書同樣重要,紙質書的好處大部分人都知道,但紙質書使用更方便,更新快,而且想看隨時在手機或平板都能下載,或是在各類讀書軟體看(我現在也習慣在微信讀書上看),電紙書還不佔地方。不同紙質書,你得去書店買或圖書館借,還得有書架子。電子書唯一不太好的就是看多了對眼睛的傷害比紙質書大,而且沒有紙質書隨意亂畫做筆記的快感。
總體而言,感覺這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對職場人士的如何提高閱讀能力是有不錯幫助的,尤其是觀念。對於還想進一步了解和學習閱讀方法的朋友們而言,莫提默·J. 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葉聖陶《好讀書而求甚解:葉聖陶談閱讀》、輕閱讀編寫組編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趙周《這樣讀書就夠了》、秋葉《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等都是講閱讀方法的好書,它們有不少共性,但也有各自特點,可以從不同角度看看到底哪種閱讀方法適合自己;至於學生黨,如果想提高閱讀能力或學習能力的話,可讀斯科特·揚的《如何高效學習_斯科特揚》,韓國某狀元的《一日閱讀法》等的書,可能更加適合學生時代的閱讀。想想,要是我在學生時代看到過這些書就好了!
當然,我們不能僅僅為了讀書而讀書,關鍵還是要踐行,要知行合一。我個人而言,自從有了這樣的理念之後,自己也漸漸有點覺悟了,讀了《早起的魔法》,慢慢培養起了早起的習慣,讀了《持續行動》《刻意學習》,慢慢開始了拾起毛筆和鋼筆堅持起來,動手寫起來;讀了《零秒思考》,每天開始隨意記錄起來;讀了《清單革命》,對清單也漸漸有些感覺。
讀書,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最酷的不是你擁有何其霸氣的寶劍,而是你用霸氣的寶劍耍出瀟灑的人生。願你我都是持之以恆的善閱者、善踐者,耍出瀟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