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跟大腦有什麼關聯?腦科學家來告訴你

2020-12-04 靜陽書房

文/林靜陽

日本有個農民,叫木村秋則。他從1978年開始,嘗試不用農藥、不用化肥種植蘋果。苦撐了11年後,被別人喊了11年傻瓜的木村,終於成功了。

木村秋則從野生果樹上找到了自然農法的奧秘:原來,手工抓蟲都是白做工,土壤才是關鍵。假如埋在地下的根不紮實,植物就無法茁壯生長。

其實,木村發現的奧秘不止適用於種植,對我們個人的學習成長來說,也是同樣道理。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就認為,大量讀書可以令大腦如腐葉土般發酵,在腦內形成優質的土壤。讀過成千甚至上萬本書的人,他們的腦中會積蓄相應的養分,最終結出新鮮美味的果實。

作為研究大腦和心的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是個十足的愛書之人,他把自己多年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寫了這本《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法》。

閱讀可以改造大腦?讀書跟大腦有什麼關聯?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

01 書籍是大腦發育的最佳養料

據法國《費加羅報》報導,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智力是一個不明確的概念。調查研究發現,各個方面獲得較大成就的人,往往是通過閱讀鍛鍊大腦,促進大腦各項功能的發育。

閱讀可以給大腦帶來哪些好處呢?

閱讀可以鍛鍊腦力,讓大腦保持活躍。

就像鍛鍊身上其他部分肌肉一樣,閱讀可以鍛鍊腦力,讓大腦保持活躍狀態,抑制老年痴呆。

閱讀是通過什麼鍛鍊大腦的呢?是語言。

哲學家泰瑞司·麥肯南曾說:「世界是由語言組成的,如果你熟知了組成這個世界的語言是什麼,你就能成就任何你希望的事。」

語言是我們生活的根基,而書籍就是凝結眾人智慧,經過反覆錘鍊的語言。

世代傳誦的經典書籍帶給我們的深遠意義,是網絡、社交媒體上的文章資源,不可比擬的。茂木博士把閱讀社交媒體上的文章,比作日常的閒逛,閒逛根本鍛鍊不到大腦。只有認真細緻、有始有終地讀一本書,才能達到對鍛鍊大腦的目的。

而且,閱讀中的每個新記憶都會締造一個神經元,增強思維分析能力。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每吸收一個記憶點都會締造一個新的神經元,這不但可以在短期內改善我們的記憶力,還可以增進我們的認知力,和思維分析能力。

思維分析能力提高以後,我們就有能力走出狹隘的自我,開始學會運用同理心,與他人共鳴。與此同時,我們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甚至是創造力,都會得到很大提高。

法蘭西學院心理學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也贊同茂木博士的觀點,而且他認為,增加日常生活中的閱讀量,還能幫助我們放鬆減壓,讓大腦保持健康,有效提高注意力。

閱讀帶大腦的好處還真不少,可以說,書籍就是大腦發育的最佳養料。因此,想要鍛鍊大腦,就從閱讀開始吧。

02 閱讀讓大腦找到最強的發動機

美國科學院院士麥可·莫山尼奇博士說,如果事物夠新奇,或是我們很投入,學起來就很快。在這種狀態下,刺激神經生長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trophic Factor,BDNF)會變得活躍,並建立更強、更深、更好的連接。

關於這個原理,茂木博士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法》中,有更通俗的說法。

茂木博士告訴我們,大腦喜歡體驗快樂,當我們做完一件事感到快樂時,大腦就會想要再體驗一次。而熱情是大腦「最強的發動機」。如果某件事讓大腦感到極大的熱情,那大腦就會想要沉浸其中,這時,無論這件事多麼困難,大腦都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絲毫不會覺得痛苦。

對於這個理論,茂木博士是有自己的親身體會的。

在青年時代,茂木博士非常喜歡蝴蝶,這個愛好讓他翻閱了大量關於蝴蝶的書籍。通過讀書,他對蝴蝶的習性和生態了如指掌。

而那些科普圖書中涉及到的一些理論,比如「相對論」、「生命起源」等,也隨著茂木對蝴蝶的狂熱,進入了他的世界。茂木的熱情從蝴蝶擴展到了整個科學範疇,在讀了愛因斯坦的傳記後,他還樹立了自己的志向,想要做一名科學家。

可以說,是閱讀讓茂木博士看見了廣闊的世界,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並且,憑著最強的發動機——熱情的力量,茂木博士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03 學會閱讀,從容面對生活

剛才,我們講到了書籍和閱讀對大腦的影響,現在來說說,閱讀書籍的方法。

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法》中,茂木博士跟我們分享了他的讀書法,這些方法可以總結為6個關鍵點。

關鍵點1,要讀各種領域的書。

剛才我們說了,我們的大腦喜歡新奇,不喜歡枯燥,它適合「雜食」。所以,讀不同領域的書可以讓大腦保持熱情,提高效率。

除此之外,涉獵不同領域,才能讓我們看見更多的可能性,從而發現自己真正心動的事物。

關鍵點2,每天讀十頁,循序漸進。

對於沒有讀書習慣的人,要求他們剛開始讀書就一天看完一本,是不實際的。將大任務細化拆分,降低心理上的難度,是最合適的方法。比如一天先讀十頁,讓自己循序漸進。

另外,如果覺得正在讀的書實在乏味,中途換書也是可以的,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關鍵點3,要建立自己的核心「教典」。

茂木博士把心目中佔軸心地位的作品稱為「教典」。讀書人的心中,想必都有自己的「教典」吧,這些書或許幫助他們建立了價值觀,或許是他們的心靈慰藉。

總之,慢慢發現並且建立自己的教典吧,我們的一生都會因此受益無窮。

關鍵點4,結交博聞廣識的人。

一個人的知識面肯定是有限的,面對未知的海洋,如果有一個博聞廣識的人領航,我們的所知就會不斷擴大、延展,告別坐井觀天的局限。

而且,我們的大腦會對信任的人所說的話格外關注,所以,結交到博聞廣識的朋友實在是人生中的幸事。

關鍵點5,珍惜紙質書。

說到讀書,很多人會認為,現在網絡如此發達,想找什麼信息點一下滑鼠就輕鬆獲取,根本不需要讀書了。的確,在網絡上獲取信息是很輕鬆,但那些信息的質量可就難說了。而書籍就不同了,它是凝結眾人智慧,經過不斷淬鍊的結果,是茂木博士認為的「高端信息」。

比如你想了解某個名人,與其上網毫無章法的搜索,不如找來他的傳記讀讀。傳記裡的信息肯定更為準確,更為系統,這就是紙質書的價值所在。

關鍵點6,讀書要有鑑別能力。

剛才說讀書要各個領域均有涉獵,那麼,我們的必讀書單中應該包含各領域的經典作品。

閱讀經典,可以讓我們慢慢形成一定的文學素養。這樣一來,我們就會對書籍有鑑別能力,讀到更多好書。

關鍵點7,適當運用速讀技巧。

其實,很多書是不需要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讀的,速讀即可。怎麼速讀呢?茂木博士為我們介紹了「茂木式速讀法」。

這種方法十分簡單。先瀏覽目錄,了解全書框架;然後,重點讀感興趣的內容;最後,把全書粗略地看一遍,掌握大致內容。

《微精通》的作者羅伯特·特威格爾說,「比起單一的、狹窄的思維,博聞廣識的大腦,能幫助我們搜索到更多的資源來應對生活的打擊。」的確如此,學會閱讀,讓我們更從容、更睿智地面對生活。

美國大師級作家雷·布雷德伯裡說,我們每個人都在用先前的生活經歷養育自己,然後是(用)書籍(養育自己)。讀完《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法》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先前的生活經歷造就了我們的個性,讀書則讓我們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因為閱讀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大腦的思維結構,讓我們的心更加開闊、更加平和。而恰當的讀書方法,就是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相關焦點

  • 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用正確的閱讀方法,來改變大腦結構?
    研究表明:人類跟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有1.5%的基因不同。 隨之有這樣一道題目:從演化的觀點來解釋,為什麼我們跟黑猩猩的基因只有1.5%是不同的,可是我們和黑猩猩的現狀卻有如此大的差異?事實上,人類與大猩猩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人類擁有語言能力。我們知道,人的大腦皮層有一個語言中樞,是人類語言能力的生理基礎,它的作用就是調控人類的語言行為。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曹發華表示,由於科學家只能在研究之餘進行寫作,組稿工作花費了近1年半的時間。其間,她還邀請了幾位有寫作經驗的「老手」跟科普「小白」分享他們的心得。而為了保證稿件的準確性,負責相關研究的科學家和編委會成員還對每一篇文章都進行了嚴格的審核。
  •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手把手教你變聰明
    其實,讀書這件小事,也可分為三重境界:一重,書到用時方恨少;二重,書山有路勤為徑;三重,腹有詩書氣自華。不過多數人讀書,還是停留在第一重境界。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沒有解決兩個關鍵問題:理解和實踐。讀完一本書,卻不知道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核心是什麼?
  •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腦需要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這種改造不僅僅只是認知層面的改變,更是直接用眼睛觀察得到、用儀器測試得到的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
  • 綜合視覺感知的節奏性腦活動,視錯覺和大腦活動有什麼關聯?
    眾所周知,我們的一切行為都由大腦進行支配,但是,你可知視錯覺和大腦活動的規律波動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以及這些視覺特徵又是如何在大腦的整合下成為了可能?平日裡那些看到或看不到的、曾在我們眼前閃現的複雜圖像,都是通過大腦活動的節奏波實現的。
  • 科學家解密大腦真相,發揮大腦最強優勢
    大家應該都很好奇,有些人的腦子裡到底裝了什麼東西?科學家很早就發現, 身體尺寸可以預測的大腦尺寸,因為身體越大,需要控制身體的腦組織就越多,像是非洲象的腦,就比人腦還要大三倍。假設現在有十元賭金,你和另一名玩家要各自決定是否跟對方合作。
  • 神奇的腦科學,快來看看你有多大潛能
    今天特別想要分享一本關於發掘大腦潛能的書。因為我發現很多人學習的時候,出現畏難情緒,不是因為自己做不到,而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前兩天我的朋友米粒跟我訴苦,說她上三年級的兒子看書速度特別快,還一邊看書一邊聽音樂。米粒是一位老師,特別注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看到兒子的這種讀書的方式,讓她很生氣。可是小朋友卻能夠把書裡的內容複述地八九不離十。
  • 被科學家證實了的20個已知的大腦秘密是什麼?
    全腦開發的目的全腦的培訓種一種智力提升,不僅僅可以記東西更牢固、更快,更重要是培養學習興趣(有了興趣什麼不做好?)儘管科學家一個接一個科研成果讓們對記憶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但直到今天,科學家所發現所謂大腦的秘密也只冰山一角,在很程度上,大腦和記憶仍神秘的。研究人員認為記憶個過程,並且當你記憶的時候,實際上就把保存在大腦中零零碎碎信息進行重建。但讓人不解的是,究竟什麼東西引發大腦開始這個重建過程?
  • 全腦開發的好處是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
    全腦開發的好處是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帝族智慧 1.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愛走神;
  • 世界著名腦科學家,用3個關鍵點,幫你揭秘《大腦的故事》
    人類對大腦一直十分著迷,從 1235 年宋慈開創法醫鑑定學,到 1955 年愛因斯坦大腦被偷去研究,時至今日,人類對大腦的奧秘終於有了一點成果。大腦的發育過程是怎樣?大腦告訴我們的世界是否是真實的世界?是我們塑造了大腦,還是大腦塑造了我們?大衛·伊格曼在他的新書《大腦的故事》中,為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
  • 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告訴你
    原標題: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種迴路可以幫助我們遺忘恐懼和焦慮。 是杏仁核以及前額皮質的共同努力使大腦具有了清除痛苦記憶的能力。然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安德魯 霍姆斯(Andrew Holmes)領導的新研究證實了這兩片大腦區域之間的一種工作連接是驅散恐懼的必要條件。   如果我們用腳步聲驚嚇老鼠,重複多次後它們就會察覺到這種聲音其實並沒有什麼威脅,然後它們便不再害怕了。
  • 科學家揭示大腦讀取記憶之過程
    記憶的形成好比把一個人的面孔和名字等信息聯繫在一起,然後儲存起來;而記憶的讀取好比你再次遇到這個人時,能想起來他叫什麼。如果你突然想不起來他是誰,這可能是一種暫時性回憶障礙。人們的各種精神現象離不開生理基礎的支持,記憶也有其神經生理機制。在大腦中,相互關聯記憶信息是如何被讀取的,仍是現代神經生物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題。
  • 「隱形器官」與大腦關聯密切
    原標題:「隱形器官」與大腦關聯密切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神經科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通過小鼠實驗發現,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改變了多發性硬化症(MS)實驗小鼠的腦內免疫細胞的活性。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出迷你腦,使非侵入性地研究人類大腦成為現實
    科學家可以非侵入性地研究人類大腦,該方法是在實驗室中培養「迷你腦」,每個腦細胞簇大小與豌豆大小相同。在這一系列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欣喜地進展,一個團隊本周報告他們觀察到這些類器官的人類腦電波。以前對迷你大腦的研究已經證明了運動和神經束的發育,而目前由生物學家阿利森·穆特裡(Alysson Muotri) 領導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的新研究,是第一個記錄人類神經活動的研究。穆特裡說,這種體外模型是科學家利用迷你大腦研究大腦發育、模型疾病以及了解大腦進化的一個步驟。
  • 從大腦進化史來談語言學習:如何讓你的大腦進化成英語腦?
    據統計,地球上已經有5億種生物來過又滅絕,人類扛過了這場消滅地球上99.9%物種的生存戰役,頑強的姿態和見招拆招的智慧讓生態系統都不得不高看一眼,拱手讓出了人類的生存空間。人類通過大腦進化完成了一項大多數物種都沒能完成的任務,在不同的生存條件下,那些從大腦開始的一切——語言文字、文化、飲食風格、愛好、性格,也進化成了不同的形態。進化並不分基因、家世,它只跟需求有關,你需要什麼,你就進化為什麼。
  • 腦科學家魯白講述大腦如何工作
    大腦是如何工作的?這個題目實際上是一個悖論,即用大腦的工作來搞清楚,大腦是如何工作的。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被湯森路透評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魯白,昨天在上海科技館首期「科學+X」論壇運用其大腦的工作,讓現場觀眾「腦洞大開」。
  • 科學家告訴你:是跟你腦生長有關
    科學家們想的跟你不一樣!早在十九世紀時,心理學家Ribot 和Pitres就發現,人在使用言語時,會有左右腦的分別,左腦首要掌控第一言語(也就是所謂的母語)的學習,而右腦掌控第二言語或外語的學習。後來,科學家們進一步發現,這與腦細胞的成長和腦神經的改變有關,從腦造影(brain imaging)能夠看出,在幼年時,孩童學習第一言語及第二言語所用到的腦部區域重和;但成年以後,在學習第二 言語上使用的區域與幼兒時學言語的區域很附近卻不堆疊。
  • 你在欣賞藝術品時大腦裡發生了什麼?腦電波告訴你答案
    「這些圖片並不可以告訴我們所有事情,我們也不是在做實驗收集數據,而是想讓人們更好地思考藝術以及我們如何參與到藝術當中。」肯特說。 他還表示,這些個人的大腦圖片可以展現人們如何愛上一件作品以及欣賞每件作品時的反應。「當你在美術館欣賞藝術品時,你並不能看到大腦裡的活動,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而且還是實時轉播。」
  • 專家告訴你,閱讀和不閱讀的孩子腦功能區別有多大!
    她認為,閱讀能力決定了學習能力,優秀的孩子都注重發展自己的閱讀腦!什麼是閱讀腦?為什麼很多人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卻偏偏不愛閱讀?我們聽聽小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專家蘭紫怎麼說。文盲腦和閱讀腦發展差異,兒童不愛閱讀的原因找到了!
  • 腦科學:大腦將專注於注意力來獲得特定的刺激
    很多人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歷,有些事情已經發生了很多年,但他們仍然有新的記憶,例如,他們會記得在閱讀期間,某門課程在某次考試中特別好或特別差,喜悅的心情或羞恥感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其他細節,比如老師和同學說的什麼話,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