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2020-06-22 在線陪娃


幾乎人人都知道閱讀對學業很重要、對成長很重要,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喜歡閱讀的人仍然是少數,喜歡閱讀的孩子就更是鳳毛麟角。


為什麼?


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


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腦需要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


這種改造不僅僅只是認知層面的改變,更是直接用眼睛觀察得到、用儀器測試得到的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事實上,認知腦神經學家證實,沒有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一個人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閱讀者。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文盲腦 vs. 閱讀腦


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證實,文盲與閱讀者的大腦生理結構存在顯著差異。


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和可信,科學家也是費盡了心機。實驗需要兩組被試,一組具備閱讀能力,一組不具備閱讀能力,即文盲。


然而,如果所選的文盲是沒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的底層民眾,或是因為某些疾病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能力,那麼,這樣的被試與正常受過教育的被試做對比,就算結果有差異,我們也很難判定這個差異到底是因為識不識字造成的,還是兩組人生活環境和人生閱歷不同而造成的,還是因為疾病造成的。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最終科學家在葡萄牙發現一些特殊家庭,這些家庭由於沒有錢讓所有的子女都接受教育,會選擇讓年長的姐姐在家照顧家務,而讓弟弟妹妹去讀書。科學家篩選了12名6對來自這樣家庭的親姐妹,每一對姐妹的成長環境相似,社交活動相似,性別一致,各方面都相仿佛,唯一的差別就是姐姐是文盲而妹妹受過教育。


科學家對這6對姐妹進行了大量的測試,通過磁共振成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觀察被試者的大腦激活反應。科學家發現:


受過教育的妹妹們的胼胝體後部更厚。胼胝體連接左右大腦半球,它的增厚使兩個腦半球的信息交換更多、更快、更有效。


不僅如此,更多的實驗也證實,健康的閱讀者,無論是中文閱讀者還是英文閱讀者,都會不約而同地在左側枕-顳區打造出一小塊專門處理文字信息的腦區,腦神經學家稱之為「文字盒子區」。


這塊腦區不但接受和處理文字信息,同時還把處理後的信息發送到相關腦區。如果你看到「糖醋小排」四個字開始口舌生津,默默流下哈剌子,這就是「文字盒子區」的功勞。越是優秀的閱讀者,「文字盒子區」對文字的激活反應也就越強烈越迅速。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閱讀初期的大腦 vs. 成熟的優秀閱讀腦


不僅僅文盲與閱讀者的腦結構不同。在對文字刺激的反應和處理過程方面,正在學習閱讀的兒童的大腦與成熟閱讀者的大腦也大不相同。


閱讀是一件需要視覺、語言、注意力、記憶力、感覺腦、甚至運動等各腦區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的腦力活動。但最開始,這種合作是不存在的。


想像有一個大倉庫,十個工人沒有明確的分工。進貨時,十個人一起上去卸貨、入庫,出貨時,十個人又一湧而上去取貨、出庫。閒的時候都閒著,忙的時候常常是都擠著在出貨,進貨卻沒人管了。因為你也進我也出的,最後帳上一團亂麻。這就是閱讀初期大腦神經的狀態。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在初學閱讀的大腦中,興奮點分散且不太有規律,左右腦平衡激活,好像十個倉庫工人都認為這是自己的活兒來了,在整倉庫地跑來跑去。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 閱讀新手的大腦-左右腦平衡激活


倉庫經過一番管理和整頓,十個人有人負責進貨,有人負責出貨,有人負責理貨,有人負責記帳……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吞吐能力大大提高,失誤大大減少。


當大腦被改造成優秀閱讀腦時,在閱讀中的反應就像高效的倉庫一樣有序:視覺區感受到文字後,迅速將文字信息傳遞給「文字盒子區」,「文字盒子區」將文字處理後,又迅速把處理結果分發到各知覺、感覺、運動區。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 成熟英語閱讀者的大腦-左腦高效處理文字信息


大腦學習閱讀的過程跟倉庫的管理改造工程相仿。最開始,腦神經的分工很粗糙,往往是多個神經元執行同一種分辨工作,最終通過學習和訓練,發展到每個神經元對有限範圍的刺激做精確反應,同時所有相關神經元又協同工作,從而掌握了快速閱讀和理解文字信息的能力。


「倉庫管理改造工程」相當不容易。閱讀專家認為,即便是在良好的教育加個人努力的情況下,這項工程也要耗時近十年。也就是說,整個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學校、家庭、孩子通力合作,才剛剛勉強能完成這項巨大的大腦改造工程,一方不力,都會造成工期延誤。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神經迴路的重建


然而,建設如此之難,推翻卻很容易。


大腦神經迴路並不像我們曾經以為的那樣,一旦建立起來就永久擁有。事實上,即使是成年人「成熟」的腦迴路,如果不經常使用,最終也會斷掉。


更悲劇的消息是,大腦也並非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所謂「只開發利用了10%」,事實是,大腦神經元是有數的,哪個都沒閒著(當然有可能是管理不利的倉庫工人那種低效的忙碌)。同時,腦神經還存在一定的競爭利用。


什麼是競爭利用呢?簡單粗暴但不十分科學準確地打個比方,一根神經元,你把它打造成只對電視劇有反應,它就不可能再對文字有反應了;就算你已經把它打造成對文字有反應,但如果你長時間不閱讀,而是天天追劇,用不上多久,它對文字的反應就會消失,只對電視劇有反應。


所以,有人說大學畢業之後再也拿不起書、拿起書也看不進去,並不完全是因為懶,更大的可能是大腦閱讀迴路本來就不太牢靠,再加上長時間不用,已經斷得差不離了。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而好消息是,雖然人腦神經元的數量有限,但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卻可以很多很多,而這種聯結對認知更為重要。更大的好消息是,只要學習,大腦終生都可以建立新的聯結。八、九十歲高齡還腦袋清醒並非天賦異稟,其實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只是絕大多數人過早地放棄了學習。


那麼,如何科學地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呢?認知學家有幾條建議給家長:


1、別讓孩子成為「詞貧」生


閱讀並不是從孩子識字那天才開始。閱讀專家發現,有一個指標可以在孩子還不認字時就能預測孩子未來閱讀能力,誤差很小。


這個指標就是詞彙量。


孩子從小聽到的詞越多,未來遭遇閱讀困難的可能越低,閱讀成就越高。相反,那些「詞貧」生則有更高的機率遭遇閱讀困難、學習困難、和提早輟學。


多與孩子對話,多使用豐富的語言,哪怕孩子不能完全聽懂,豐富詞彙的刺激對孩子的語言也大有益處。


多給孩子讀書。任何一種語言,書面用語與口頭詞彙都大不相同。書面用語是閱讀的一大難點,如果孩子在閱讀前已經掌握了部分書面語,閱讀的難度自然也就降低了。


2、不要過早逼孩子識字閱讀


既然成為優秀閱讀者這麼難,又耗時這麼長,是不是越早開始教孩子識字越好?


專家的意見是:錯!


前面說過,閱讀需要眾多的腦區合作才能完成,不同腦區的聯繫和合作依靠髓鞘形成。在角回區髓鞘形成前,閱讀很難發生。


雖然專家並不排除有個別孩子天賦異稟,但絕大多數正常的孩子要到5-7歲角回區髓鞘形成才能基本完成。在專家對照研究中發現,一組不顧孩子大腦的生理成熟度而超前識字的孩子,到小學三年級以後,閱讀能力基本被普通孩子反超。


3、小說故事是個好東西


很多家長認為讀小說是看閒書,對學習沒啥用,是不是這樣呢?腦神經學家通過實驗確定,閱讀小說可以增強腦神經的聯結!


實驗安排了一組被試,在十九天的實驗期,連續監測他們大腦靜息態數據。其中前五天和後五天不閱讀,中間九天閱讀小說。


實驗數據表明,在九天小說閱讀期,被試的大腦負責語言處理、故事理解、與感覺相關、與運動系統相關的幾個腦區的神經元聯結都明顯增強,而且閱讀完成後,就算後面五天沒有繼續讀小說,這種增強仍然可見。


科學家還不能確定這種增強最終會持續多久,但很明顯,經常閱讀小說能持續強化這種神經元聯結。


腦科學實驗揭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讀小說增強了語言處理和故事理解腦區的神經聯結很容易理解,因為閱讀肯定要動用這部分的腦區,但讀小說跟感覺腦區和運動系統腦區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這部分腦區的神經聯結也得到了加強?


對此,主持實驗的科學家格雷高裡-伯恩斯解釋:


「我們發現,在閱讀小說時,讀者仿佛『進入』了角色的身體,大腦中與感官和運動系統相連的神經會隨著角色的感覺和活動而變化。我們以前打比喻說好小說讓人感同身受。現在,我們發現,好小說可能還實實在在地在生理上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我們知道神經元的聯結是人類認知的重要生理基礎,聯結越多越穩固,人就越聰明。所以,再也不要說看小說對學習沒有用了。


4、培養每天閱讀習慣


每天閱讀!
每天閱讀!
每天閱讀!


由於人類的大腦並非天生為閱讀而設計,閱讀腦的改造是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把左側枕-顳腦區改造成「文字盒子區」這一步,既不可能發生基因突變一夜成形,甚至也不可能加速推進,唯一不變的法門就是每天閱讀,不斷刺激,不斷訓練。


可能你說問:那這塊腦區原來是幹嘛的?把它改造成閱讀區會不會傷害原來的」天賦「呢?


這個問題科學家暫時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但目前的共識是:這個腦區原本就是由於分辨極其精密的視覺細節,我們幾十萬年前的老祖宗極可能是利用這個腦區在叢林裡分辨動物細小的足跡差異,並由此判斷動物的大小、雌雄、去向。


所以,除非你準備讓孩子重返叢林去過野人生活,否則建議還是好好利用這塊腦區閱讀吧。

相關焦點

  •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手把手教你變聰明
    讀過很多書,卻不知道如何活用於人生?怎麼通過閱讀來改變現狀?閱書無數的日本知名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認為,用恰當的方法讀書,能夠磨練語言能力,鍛鍊大腦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更睿智地生活。而這正是《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的核心所在。
  • 閱讀能讓孩子變聰明嗎?腦科學:科學閱讀重塑孩子大腦,提升智力
    英國有句諺語,叫做「閱讀對於智慧,就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短短一句話說明了閱讀對於開發鍛鍊頭腦的重要性,狄德羅也曾說過,「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從古至今,閱讀一直被看之為重要獲取知識增長和智慧的來源。在教育孩子中,讓孩子愛好閱讀、學會閱讀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因為閱讀會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提升智力的有效方法。
  • 讀書跟大腦有什麼關聯?腦科學家來告訴你
    假如埋在地下的根不紮實,植物就無法茁壯生長。其實,木村發現的奧秘不止適用於種植,對我們個人的學習成長來說,也是同樣道理。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就認為,大量讀書可以令大腦如腐葉土般發酵,在腦內形成優質的土壤。讀過成千甚至上萬本書的人,他們的腦中會積蓄相應的養分,最終結出新鮮美味的果實。
  • 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用正確的閱讀方法,來改變大腦結構?
    經過多次實驗,發現了一個基本的,卻是最簡單的事實:中國和日本都使用漢字,歐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們記認字音和字義,使用的是大腦左半球,而且僅僅是左半球,但中國人、日本人使用漢字,對大腦的利用精細得多,左半球記認字音字義,右半球記認字形(連宇義),而且左右兩半球均衡協作。
  • 想要全腦閱讀和照相記憶?腦科學告訴你想多了
    03科學理解閱讀和記憶今天我們就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下這裡面存在哪些問題。法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教育神經科學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在《腦與閱讀》這本書裡,從腦科學的角度,糾正了人們存在於印象中的閱讀與記憶的認知錯誤。
  • 腦神經科學表明,孩子不愛閱讀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最終科學家在葡萄牙發現一些特殊家庭,這些家庭由於沒有錢讓所有的子女都接受教育,會選擇讓年長的姐姐在家照顧家務,而讓弟弟妹妹去讀書。科學家篩選了12名6對來自這樣家庭的親姐妹,每一對姐妹的成長環境相似,社交活動相似,性別一致,各方面都相仿佛,唯一的差別就是姐姐是文盲而妹妹受過教育。
  • 很少閱讀VS經常閱讀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有什麼不同?
    很少閱讀的孩子VS愛閱讀的孩子,他們的大腦可能截然不同:1、胼胝體厚度不同胼胝體是大腦中連接左右腦的關鍵區域,它負責左右腦的信息傳遞,經常閱讀的孩子,其大腦胼胝體的厚度要厚於不經常閱讀的孩子,胼胝體增厚會使得左右腦信息傳遞更迅速高效。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來說女性的胼胝體厚度要高於男性,這也是為什么女孩子從小就表現出閱讀能力較強的原因。
  • 專家告訴你,閱讀和不閱讀的孩子腦功能區別有多大!
    樂讀君推薦| 作者:蘭紫閱讀和不閱讀,大腦會呈現不一樣的變化!說這話的人,是樂讀君非常喜歡的一位教育領域專家--蘭紫。什麼是閱讀腦?為什麼很多人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卻偏偏不愛閱讀?我們聽聽小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專家蘭紫怎麼說。文盲腦和閱讀腦發展差異,兒童不愛閱讀的原因找到了!
  • 從腦科學看孩子閱讀:改變大腦結構和思維,「對話式閱讀」是關鍵
    閱讀對孩子有什麼好處?第一、鍛鍊孩子腦部思維能力很多人以為閱讀只是看書,和大腦沒有什麼關係,其實並非如此。大腦有一個叫做顳葉的區域,顳葉是負責處理記憶、聽覺、視覺和情感信息的地方,也就是存儲本人所知信息的地方。我們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會運用到這個地方。
  • 真正的「大腦科學」不等於培訓機構的「全腦開發」
    「全腦教育」領頭羊「腦立方」被叫關停後,各個培訓機構對全腦開發的「神化」卻從沒停止過。一邊是額頭吸鐵勺、蒙眼辨色等大片裡才有的超能力,一邊是家長對「神童」、「學霸」的嚮往和對現狀的極度焦慮。這也就有了後面家長豪擲數十萬,機構跑路,家長維權的故事了。
  • 全腦開發中蒙眼訓練、照相記憶的真相任何?聽聽家長實踐後怎麼說
    提起全腦開發、照相記憶、波動速讀·、超強大腦這些字眼,你是不是覺得又玄又虛?是的,很多家長、老師在未接觸時會覺得過於神奇,直接否定其作用,也做到不信、不聽、直接批評,也有不少家長會半信半疑,專門去查過很多資料,目的就是為了說服自己不相信它們!
  • 量子閱讀被立案調查,也許你缺乏一個科學的大腦訓練指南
    只使用了10%的功能,就消耗了20%的能量,如果使用了50%的功能,是不是就要消耗100%的能量,這個時候,你身體其他器官消耗能量不?你還有能量提供給心臟活動不?所以說,即便我們只使用了大腦10%的功能這話是對的,那我們提高了大腦的使用率,那身體其他器官是不是要逐漸歇菜了,不然哪來那麼多的能力給大腦消耗呢?第二、認知神經科學發現,哪怕腦損傷只有15%的人,他都會變成智力障礙人士。
  • 「教書」的人不「讀書」了,「讀書人」又怎麼可能愛「讀書」?
    可還記得最後一次買書是哪年哪月嗎》,閱讀量僅僅50枚,那是相當的慘澹啊!看得出來,這個話題似乎產生不了「爆文」----「讀書」?多麼不合時宜又迂腐文酸的話題啊!還讓「買書」?直接無視,飄過。近日重讀朱永新教育文集卷五之《困境與超越---教育問題分析》,驚覺早在2004年,朱先生就發出過類似的感慨了----《讀書,想說愛你不容易》。
  • 腦科學認知史|所有的心裡都發源於大腦,但大腦是探究人性的禁區
    另一位來自「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醫生弗朗茨·約瑟夫·加爾(Franz Joseph Gall)在巴黎出版了一本《關於一般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解剖學和生理學,根據顱骨構成的觀察,了解人與動物的若干智力稟賦與道德傾向的可能性》。正式為積攢了10年內功的「顱相學」奠基,奏響了19世紀最激進的腦科學狂想曲。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
  • 腦科學與奴役之路
    這場對抗一直會持續下去,因為沒有抓住原因,這個原因還是在人的本能和心智裡。凡其:這真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現在的人要搞腦科學了,他們要把在人類生殖器上的慘烈對抗搞到人的腦袋裡去。拿著幾個短期實驗就想顛覆常識,想顛覆所有產業。問:梅毒可以阻止人類濫交。青黴素允許人類濫交。愛滋病又阻止人類濫交……只是對抗的代價太慘烈了。凡其:病的本質是什麼?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NIID的症狀包括痴呆,帕金森氏症,平衡不佳以及四肢麻木和無力。這是第一項報導了NIID患者中觀察到NOTCH2NLC基因突變的PD患者的研究。研究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 JAMA Neurology》上。
  • 在精神科,我們找到了腦控的真相
    在以網購廉價衣物和便宜食品為主的縣城,這樣的包裹不多見。收件人也不是常見的先生、女士,而是幾個大寫字母加一串數字。電話打過去,也沒人接。聲波是特務們強有力的武器,不僅能干擾王濤的大腦,還能侵襲關節,損害肌肉。每次被定向傳來的聲波攻擊,他都無法下蹲,走一步就累得滿頭大汗。此時,大腦已經不屬於自己。王濤驚覺落入了腦控特務布下的天羅地網中。沒人受得了大腦被人控制。高強度折磨之下,王濤做好了決一死戰的準備。他身上揣著匕首,時刻準備和腦控組織的人照面後只同歸於盡。
  •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如今腦科學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細胞和分子層面,對思維、情感、意識等高級功能的認識還非常膚淺。研究大腦已成為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然而越是未知的領域,越是能激發我們的探索欲。「超高帶寬腦機接口」研究方面有了新的進展:晶片直連大腦,通過USB-C接口就可以直接讀取大腦信號,可用iPhone操控,最快明年將進行人體實驗。
  • 麻省理工發現:兒童大腦發育的最優方案,並非靠「讀書」
    還有一部分家長明白孩子的大腦是需要通過後調進行努力的,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與其一同閱讀、背誦古詩......但麻省理工教授的一項研究證明了:兒童大腦發育的最優方案,重點應該是「遊戲」,並非僅靠「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