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一直在進化。
為了簡單說明這個事實,不得不再提一次我們殘酷的進化歷史。
生態系統把物種當作玩物,它操縱每個物種的生死卻又不在意生死。
據統計,地球上已經有5億種生物來過又滅絕,人類扛過了這場消滅地球上99.9%物種的生存戰役,頑強的姿態和見招拆招的智慧讓生態系統都不得不高看一眼,拱手讓出了人類的生存空間。
變強和變聰明都能讓人類戰勝殘酷的環境,體格弱小的物種竟然選擇了後者,他們任由大腦瘋狂發育、瘋狂演變,最後用腦子接管了整個地球。
人類通過大腦進化完成了一項大多數物種都沒能完成的任務,在不同的生存條件下,那些從大腦開始的一切——語言文字、文化、飲食風格、愛好、性格,也進化成了不同的形態。進化並不分基因、家世,它只跟需求有關,你需要什麼,你就進化為什麼。
"進化的可能性"是我們面對所有艱巨挑戰時永遠可以依賴的武器。
如果你不相信,那你可以拿出右手,覆在你的額頭上,感覺一下那對薄薄的膜化骨下面罩著的前額皮層,它幾乎是你的智商、意志力、想像力、觀察力、專注力的代名詞,但它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
大腦中有些部分控制著你的呼吸、飢餓感、困意和對危險的覺知,那些部分的出現要早得多,它讓人類和地球上其他動物一樣吃喝拉撒睡,保持生物多樣性,在人類發展出前額皮層以前,和動物幾乎就只有形態的不同。
也許幾萬年前某個早期智人在樹下乘涼,突然砸下一根樹枝,他憤怒地撿起樹枝時恰巧又躍出了一頭遠古猛獸,他自然而然地拿樹枝對著猛獸,只要它敢撲過來,他就會把樹扎進它的眼睛裡。也正是那時他意識到,也許自己還能換一個更大、更有殺傷力的"樹枝"。
大概正是在這樣一場充滿巧合與意外的搏鬥中,前額皮層在人類顱骨中劃下一塊空地,種下第一顆屬於它的神經元。後來人類學會了使用工具,符號,掌握和發明出越來越複雜的玩意。與此同時,前額皮層也日漸成熟。
很有趣的是,哪怕人類進化出了前額皮層這個功能器官,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保證它發育良好。因為它就像肌肉一樣,用進廢退。大腦前額皮層不僅區分了人和動物,它還區分了每一個人。
研究證明,前額皮層在人的一生中,可以持續發展,但如果放棄發展它,它會比大腦中的所有部分都衰老得快。經過在實驗室反覆測驗,科學家們也正是某些行為和思維模式的確有助於前額皮層生長,它越強大,就越能讓人選擇去做"難事"。
比如你認為你永遠學不會英語,而你的前額皮層足夠發達,它就會讓你去做一切能提高英語水平的事情。另外,腦區中確實有著負責外語功能的部分,第二外語發達的人和不會第二外語的人在這部分腦區的皮質厚度、面積都有顯著區別。
所以,如果你覺得學英語困難,如果你認為你在學英語的過程中表現得毫無自控能力,也許只是因為你的大腦"進化"得不夠,它沒有得到足夠的英語鍛鍊促使自己生長。
塑造大腦有一個很簡單的法則,如果你經常讓大腦做某件事,它就會變得擅長做某件事。
回到正題,我們如何使自己的大腦變成英語腦呢?
你可以嘗試下面幾個小策略。你不用花幾萬年的時間去進化出另一個大腦,你只需要每天花十幾分鐘時間充分鍛鍊自己"發育不良"的大腦,讓它處於一個調試良好的狀態。
1、 每天冥想十分鐘
冥想是近些年來心理學領域的熱門研究主題,它對於自控力、專注力和情緒控制能力的提升幾乎可以說立竿見影,僅僅經過3個小時的冥想訓練,前額皮層的相關能力就可以得到大幅提升,而冥想訓練累計到11個小時,大腦就會發生改變。
為了英語練習冥想,就像學舞蹈先拉筋、學武術先蹲馬步一樣,是基本功。它全方位、大幅度地喚醒你的前額皮層,讓它開始處於良好的發展狀態中。
2、 每天持續做針對性的英語練習
英語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雖說相輔相成,但它們並不都在同一個腦區,一種能力的大幅提升必然需要專門訓練。你的大腦會根據你的需求塑形,如果你每天都讓它複述英語新聞,它就會變得越來越擅長複述,它相關聯的腦區密度也會增加。
為提高每種能力選定一個最簡單的事情,然後每天持續去做。
比如,想提高聽力和口語,就可以從每天跟讀英語音頻開始;想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就可以每天讀英語報導、看英語小說,然後自己概括主要內容、總結中心思想。
在訓練英語腦的時候,最好先預想一個自己期望中的場景,然後專注地去做那個場景中發生的事情。
比如,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夠無壓力和外國人侃侃而談,那你就每天擴充自己的語料庫、糾正發音、每天跟讀對話,經常和外國朋友聊天……結果導向是助你達成期望的好辦法。
你可以決定自己聰明或者愚蠢,你也能決定自己能不能學好英語,"練習帶來完美"不是一句空話,畢竟練習的時候,你的大腦實實在在發生著改變。
練習英語,從一本英語閱讀理解開始把。小初高都有喲!
本文由@英語學習方法原創,用高效的學習方法,帶你輕鬆學英語,快樂聊教育,喜歡我記得關注哦!
更多精彩好文:
湖北狀元黃思奕:用2個訓練法,將拖後腿的英語變成了最強學科
英語150分的廣西狀元龍宇航:語法對應試很重要,還要學會3個方法
英語149分,就讀斯坦福,衡中學霸:想學好應試英語,從這3點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