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自然是神奇的發明家,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地創造了世間萬物,那麼人腦一定是其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人腦並非橫空出世,而是經歷了自然界億萬年的演化歷程。
原始的單細胞動物(如變形蟲)和低等的多細胞動物(如海綿)沒有神經系統,它們只能夠被動地適應環境,環境適合就生長繁殖,環境不好就死亡。到了腔腸動物(如水螅)才出現神經網,這是最簡單的神經系統,它增強了水螅捕食和躲避傷害的能力。
環節動物(如蚯蚓)的神經元開始集中,形成了神經節並組成了神經鏈。神經鏈的產生使蚯蚓有更敏銳的觸覺和運動能力。蚯蚓可以根據樹葉的形狀採取不同的方式來拖拉,對窄樹葉會抓其柄部,對寬樹葉則抓其尖端,更有效地把樹葉拖入洞中。
螃蟹、蜜蜂和螞蟻為代表的節肢動物出現了腦神經節、足神經節和腹神經節。其中腦神經節特別大,已經有能力「領導」全身的行為了。
距今4.8億年的奧陶紀出現了原始的脊椎動物——魚。魚類出現了比較成型的腦,但是容積很小、表面光滑。魚類中鰻鱺的腦僅佔體重0.005%。爬行動物出現了比較發達的大腦半球,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腦功能越來越複雜精巧,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更強。
哺乳動物當中有一些相當聰明的物種,比如,海豚的腦重約1600克,佔體重0.9%,它的神經元分布的密度也和人腦相似。海豚被認為是目前地球上智力最高的生物之一。但是,海豚為什麼沒有進化得更加完美?很大的原因是海洋生活造成的限制——沒有靈巧的能夠製造工具的雙手。
黑猩猩的腦重佔體重0.7%,它們有較高水平的感知能力,有哭和笑這類面部表情,會利用簡單的聲音進行交流,會利用工具取食。它們為什麼沒能進化成人類?這和食性有關,它們只吃植物和少量昆蟲,而吃魚類等含有豐富蛋白質和脂類的食物,對人類大腦的進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和環境有關,它們停滯在熱帶森林裡相對安逸,而不像人類祖先那樣走出森林,在複雜多變的環境裡經歷物競天擇。
大約25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會製造工具、從事勞動的原始人類(能人)。能人的腦重只有現代人的1/3至1/2,他們已經學會了使用工具,並漸漸開始直立行走。大約25萬年前至3萬年前是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繁榮的時期,他們分布於歐洲和中亞等地區,以狩獵為生。尼安德特人的腦重與現代人相當,他們會製造並使用各樣的石制工具和木製長矛,也會埋葬死者,照料生病或受傷的人,具有了和現代人相似的理性和情感。2.4萬年前,他們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支從原始人類進化而來的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是當今世界四大人種共同的祖先。他們的腦重約1250克,稍低於現代人,也稍低於尼安德特人。他們生活於距今1萬到5萬年前,過著原始部落那種茹毛飲血、逍遙自在的生活。男人打獵捕魚,女人採集植物和管理氏族的內部事務。他們的智力進化到與現代人幾乎相等的水平。如果讓1萬年前的人類突然跨入我們的社會,他們一定驚訝無比,不知所措,但是他們能夠慢慢理解我們這個社會的科學、藝術、宗教、道德、法律……從腦功能的角度來評價,已經是聰明的人類。
地球的進化用了46億年,人類的進化用了250萬年。人類真正的文明歷程卻不過區區1萬年。這1萬年裡,人類上天入地、遨遊深海、探索外星,卻無法解開自己的大腦之謎,它比宇宙中的繁星更神秘,既精巧又脆弱。
未來人腦會如何進化?是否會出現智商遠高於我們的人類?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從生物進化的角度是不可能的,但是科技的發展又使其具有可能。智力的無限上揚未必是好事,就個體幸福和社會和諧而言,我們也許已經有足夠的智慧來使用自己的頭腦,並善用科技、文化等無數人類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