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作為今天自然界一種比較高級的物種,是長期進化的結果。進化是物種生存的需要,自原古爬蟲動物的出現到今天已有兩億多年的進化史。在這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漸稱雄自然界靠的不是肉體,而是智慧。一個人擁有的智慧不僅僅是後天學來的,其中大多智慧是生來就有的,是數億年祖宗智慧的遺傳。這種遺傳智慧不僅有信息的遺傳,更有思維能力的遺傳。
許多遺傳智慧表現為大腦潛能。
人體是有無限潛能的,尤其是大腦的潛能。大腦潛能是人類遺傳的智慧,是天生的才能。
那麼,人類遺傳的智慧到底有哪些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永遠探索的問題。
七田真的代表作《右腦革命》一書中寫到:美國馬裡蘭州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大腦進化和行動研究室的伯爾·馬克林博士在總結有關文獻以及對動物與人類進行觀察的基礎上,於1970年發表了「三重腦理論」。他指出人類的大腦按進化史劃分,可分為爬蟲類的腦(古皮層即腦幹)、哺乳類的腦(舊皮層)、人類的腦(新皮層)三重構造。人腦具有三重構造,在胎兒時期,從最下層的腦開始發育,即從爬蟲類的腦到哺乳類的腦再到人類的腦,在母親的腹中不斷進行著這個進化過程。而在這三個不同的進化階段,大腦具有各不相同的獨自機能。
馬克林博士從物種進化歷史的角度來劃分大腦的結構,他這一宏觀認知大腦的理論與認知方法值得我們探討與學習。結合人類的進化史,我們從宏觀上來探討大腦的思維功能與思維現象。
在距今兩億八千萬年前的二疊紀到兩億三千萬年前的三疊紀之間,據說那時地球上生息著低等的爬蟲動物,已經開始了大腦的進化。如蛇、蜥蜴、烏龜等動物。這類動物的大腦僅僅是一個小腦幹,它們不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文字語言交流能力,但是它們有其他的通信手段,同樣能夠知道同類的意思,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這種交流手段就是「心靈感應」。這類動物不僅同伴之間能夠相互交流,同時還能夠感知到一些其他物種的信息和大自然的某種信息,進而做到趨利避害,提高生存能力。我們這一代人上小學時,《常識》課本上講到:每當地震等自然災害將要來臨的時候,「牛不上槽,羊不進圈,鼠不進洞。」我們當時不理解,為什麼我們人類不知道的事情,這些動物卻能夠知道。現在我們明白了,原來它們靠的是大腦的「心靈感應」思維功能。人類大腦首先是由爬蟲類的腦開始進化的,所以,我們人類的大腦是絕對具有這種思維功能與交流手段的,只是後來因為我們具有了更高級、更便捷、更準確的文字語言交流手段,這種最初具有的原始的本能的思維功能長期不用而潛藏和退化了。
所謂「心靈感應」,是指不使用文字語言,而是依靠心靈和心靈來傳遞信息,達到相互交流目的。應該大膽推斷,在人類尚未發明文字語言的遠古時代,人們就是通過心靈感應來相互交流的。同樣可以大膽推斷,過去的古聖先賢也是靠自己這種優秀於他人的大腦思維功能來感悟、感知大自然規律而成為聖人的。看看《易經》、《老子》,問問孔子、釋迦牟尼,他們何來那麼高的智慧與能力?不承認這一點,那是心智太低。不敢承認這一點,那就不是一個真正尊重科學的人。
「心靈感應」這種交流手段是自然的、本能的,是物種進化到爬蟲類動物時代大腦長年感知外界信息自然產生的功能,是爬蟲動物生存的需要,是爬蟲動物大腦對外界信息的本能反應。今天的人類,雖然因為擁有了方便、快捷、準確的文字語言思維功能後,這種本能的思維功能由於長期不用而有了一定的退化,但事實上,這種大腦思維功能在我們每一個人生活中仍然發揮著極大的作用,仍然是我們獲取對自然與社會以及自身認知的主要途徑。我們每一個人擁有的文化知識與各種技能不僅僅是來自書本語言,更多地是來自我們心靈對自然與社會信息以及自身的感知。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心靈感應」現象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有所表現,尤其在母子、父子、兄弟姐妹、情人、親朋好友之間常有發生。許多電視劇中常常播放的當一個孩子有生命危險時,不在孩子身邊的父母都會表現出煩躁不安、魂不守舍等有所感應的現象是生活中真實事例的寫照,不是主觀臆斷。
一個有悟性的人才會是一個聰明智慧的人。一個沒悟性的人,掌握再多的書本知識也是無用的、沒智慧的。所以,儒釋道教育都講究人的悟性,培養人的悟性。這個「悟性」本質上就是指大腦的心靈感應思維功能。一個人悟性的高低也就是指一個人大腦的心靈感應思維功能的高低。
大腦的心靈感應思維功能,日本教育學博士七田真稱之為「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和「波動思維功能」。
在爬蟲類腦發展的基礎上,當爬蟲類動物進化成哺乳類動物的時候,大腦自然會進一步發育與進化。經過數千萬年的進化,哺乳類動物的腦在爬蟲類動物腦的基礎上又發育出新的一層,這一層就是我們人類大腦中間的舊皮層。現代腦科學家研究證明,人類的大腦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腦細胞數量增加5到10萬個。從宏觀上來看,大腦的發育與進化就像樹幹的年輪,在一層一層地增加。經過數千萬年形成的哺乳類動物的大腦,除了具備爬蟲類動物大腦的思維功能外,自然會形成一些新的思維功能。七田真博士指出的大腦的圖像思維、共感思維與心像化思維功能應該是在這個時期自然形成的。
從爬蟲類動物大腦到哺乳類動物大腦的形成,至少有上億年的進化史。大腦作為動物身體中一個功能相對獨立的器官,其「吃飽喝足」後的工作就是思維,即對「六感」傳輸來的信息進行記憶、分析、理解、判斷,同時通過傳出神經指揮相應的身體部位去執行最後的判斷指令。哪「六感」呢?即視、聽、觸、味、嗅、意。我們常說「五感」,其實,「心靈感應」是大腦最原始的對外界信息的本能感知渠道,我們現在一般將其稱為第六感,佛家稱之為「意」。何為「意」?就是對方的「心意」,通過心靈感應理解對方的心意。古人早就發現了大腦具有六種感知身體內外界信息的渠道與能力,所以,佛家文化講「六根清淨」就是這個道理。
在上億年的大腦感知信息的過程中,除了原始本能的「心靈感知」功能外,大腦「五感」感知的哪種信息最多呢?當然是視覺信息。所以,哺乳類動物大腦的視覺思維(圖像思維)功能最強,大腦的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思維功能次之。一般動物的大腦思維功能應該是這樣,但不排除個別動物某一覺思維能力也很強的情況,如貓的聽覺、狗的嗅覺等。
那麼,哺乳類動物大腦的視覺思維(圖像思維)功能經過上億年的訓練與進化達到了什麼程度呢?很明顯有兩大表現:一是大腦對視覺傳遞過來的圖像信息能過目不忘,永久記憶,瞬間提取。想一想,我們身邊常見的哺乳類動物,如牛、羊、馬、狗等動物對道路、自然景象的記憶能力是不是比人都優秀?我們人對景象與圖像的記憶能力是不是在幼年時最優秀?我們腦中儲存的圖像信息是不是比文字信息保留的時間更長久,而且在提取時不費吹灰之力?這些都是大腦視覺思維(圖像思維)功能經過上億年的訓練與進化達到了熟能生巧高度的結果。
二是大腦能把感知到的非視覺信息瞬間轉化為「圖像信息」,也就是七田真博士所講的「心像化思維」。比如我們聽見公雞打鳴腦中就會自然出現公雞的形象;嗅到烤羊肉串的氣味就會聯想到過去吃烤羊肉的場景;喝南瓜湯就會想到南瓜長的樣子;觸摸到樹皮腦中會出現樹木的樣子以及夢中出現未來發生的一些事情等,都是大腦心像化思維功能的體現。
其實,無論是視覺傳遞過來的圖像信息還是大腦把感知到的非視覺信息瞬間轉化為「圖像信息」,這時應該在腦中出現清晰圖像的,但因為我們一般人的這種圖像思維功能退化成了「形象思維」,結果在頭腦中出現的是模模糊糊的形象,而不是清晰的圖像。應該大膽推想,動物的這種圖像思維功能因為一直在運用,所以,它們腦中出現的應是清晰的圖像,不然它們怎麼會比我們人類記憶自然景象的能力都優秀呢?
心靈感應是爬蟲動物大腦的本能,隨著動物的進化,大腦的圖像思維功能越來越強,這樣大腦的心靈感應思維功能與圖像思維功能自然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大腦的「感應心像化」思維功能。如果說爬蟲動物能夠感知外界信息而不能在腦中把信息轉化為圖像,那麼哺乳類動物的大腦應該能夠很輕鬆地完成這一思維任務,也就是把心靈感應到的外界信息在腦中轉化為圖像信息,來個「現場直播」。
這個世界上有沒有鬼神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
在古人眼中是有「神」的,但不是一些人理解的生活在另一個神秘世界的那種「神」。古人眼中的神是人,叫「神人」。由於這種人大多長期生活在山上,所以,又叫「仙」。這話不是我說的,是數千年前的古聖先賢說的。你看古人造的這個「神」字,左邊的偏旁一個「示」字,「展示、示意」的意思。給大家展示什麼呢?右邊的「申」字中間是個「田」字,代表人的心田。這個人的心怎麼了?心靈上通天、下通地了,所以,成了「申」的樣子。可見,古人造的這個「神」字的意思是「展示通達天地的本領給大家看;給大家示意洞察天地的方法;給大家示意天地蘊涵的奧秘真理」。擁有這樣智慧和本領的人就叫「神人」,後來簡稱「神」。這些人因為洞察了天地真理,所以往往脫離紅塵,逍遙自在地生活在山上,因此,古人又造了一個「仙」字,來代表這類心靈通達天地的人。所以,「神」又叫「仙」,後人將其合起來稱「神仙」。所以說,古人眼裡是有神仙的,但這些神仙都是人,都是悟性極高、智慧極高的人。
古人和動物一樣,他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所以,越是遙遠的古代,神仙越多。為什麼?因為當時洞察天地,明了宇宙真相的人多。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一直在用「神」和「仙」二字的本意來表達某種稀奇的現象或某個人高超的技能。我們都學過《賣油翁》這一課,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見賣油翁那已經成了藝術的打油技術,那麼我們就一定會說:「神了,這老頭真是個活神仙!」
古人按智慧高低把人分為三類。
一類是大腦思維功能極其優秀的人為「神仙」。這類人的心靈通達天地,智慧達到了「道」的高度。如伏羲、皇帝、炎帝、周公、老子、姜子牙、釋迦牟尼等就是這類人。這類人因為洞察了天地真理,所以胸懷天地、博愛仁慈、樂善好施。這類人一般不生活在凡人間,往往來去無蹤,更不可能去幹一些騙人錢財的事情。所以,神仙不僅讓人感到神秘莫測,而且多受人尊敬膜拜。
二類是大腦思維功能相對優秀的人為「半仙」。這類人大腦的「心靈感應」等思維功能不穩定,受環境和個人身體狀況的影響時好時壞,所以,他們有時能感知到天地萬物的信息,有時感知不到天地萬物的信息;有的感知是正確的,有的感知是錯誤的。當大家問這類人一些問題,得到的答案往往就對錯參半了,因此人們稱這類人為「半仙」。古書中記載的生活在民間的神漢、巫婆、法師就是這類人。這類人的智慧通達不了天地,擺脫不了七情六慾的糾纏,所以,他們的智慧多在「法」與「術」的層次上,往往被人稱為「江湖術士」。他們有些人往往會利用自己的那一點小法術幹一些騙人錢財、男盜女娼之事,所以,在後人的筆墨下,這類人的下場一般不會好到哪裡去。
三類是智慧平平的凡人。這類人天天想的是「自我」,滿腦子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一天比一天自私自利,自我意識逐漸屏蔽了潛意識,本來具有的通達天地的大腦思維功能就逐漸荒廢了、退化了、潛藏了。這類人因為智慧低下,所以,他們有些時候就不得不請教於神仙和半仙了。
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私有觀念與私有制度的產生與發展,人類的社會化程度逐漸提高,人類離大自然也就越來越遠,人類的自我意識也就越來越強。這樣凡人就越來越多了,神仙呢,也就越來越少了。隨著法制的逐步健全,有一定功能的「半仙」也不敢出來騙人了。大家翻看歷史畫卷,尤其是翻看從古到今的文學作品,看看是不是這樣描述的?
什麼是迷信?一個人「迷」了,世界上沒有的現象與道理,他信以為真;世界上有的現象與道理,他認為沒有,這都是「迷信」。可笑的是,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天天打著破除迷信的旗號,卻天天幹著迷信的勾當。你一談大腦本能原始的「心靈感應」功能與大腦的「心像化思維」功能,就有一些人還沒看清楚這些東西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就無知地大喝一聲:「不準搞封建迷信!」真是「無知者無畏」呀!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兩類人至今不能正確認識人類大腦的這些思維功能。
一類人一旦談到「心靈感應」,他就說你在搞封建迷信、搞偽科學。地震了,豬狗都知道逃生,他卻不知道。豬狗用行動告訴他了,他也不相信。可見,這類人的心智連豬狗都不如呀。
另一類人則把自己大腦這種本能的原始的思維功能發揮的作用歸結為神仙所賜,一旦大腦的這種思維功能發揮了作用,他不感謝自己,而是天天燒香拜佛、感謝神仙。
事實上,人的大腦進化到今天,不僅能把接收到的非視覺信息在大腦中轉化為圖像信息,而且五感之間亦可互相轉化、同時思維、協同思維、和諧思維,並與後天的語言思維功能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大腦的綜合思維功能。這就是七田真博士所說的大腦的「共感思維」功能。例如:我們可將看到的圖像在腦中轉化為聲音、味道、觸感與文字信息;將聽到的聲音轉化為圖像、觸感與味道;將看到的文字可轉化為圖像、聲音、味道與觸感;將聞到的味道可轉化為圖像、聲音與文字等。諸如此類的大腦感知現象都是大腦的諸多思維功能區把感知到的單一信息在腦中相互轉化、協同思維的結果。
大腦對文字語言的思維是一種綜合思維,無論文字語言蘊含的是哪一類信息,當文字語言信息進入大腦後,往往會引起大腦的多個思維功能區同時思維、和諧思維。所以,人類進化到今天,大腦的語言思維功能已經和「前語言思維」功能(視、聽、觸、味、嗅、意)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大腦的不可分割的綜合思維功能。這種大腦的綜合思維功能是人類擁有高等智慧,其綜合思維能力遠遠超越其他物種的根本原因。
大腦潛能開發重在右腦開發
左腦是人的「本生腦」,記載著人出生以來的知識。管的是近期的和即時的信息,右腦則是人的「祖先腦」,儲存從古至今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遺傳因子的全部信息。很多本人沒有經歷的事情,一接觸就能熟練掌握就是這個道理。
右腦是潛能激發區,右腦會突然在人類的精神生活的深層展現的跡象;右腦是創造力爆發區,右腦不但有神奇的記憶能力又有高速信息處理能力,右腦發達的人會突然爆發出一種幻想、一項創新、一項發明……
右腦是低耗高效工作區,右腦不需要很多能量就可高速計算複雜的數學題,高速記憶、高質量記憶,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人類大量情緒行為被右腦控制。開發腦潛能重點在右腦開發,目的是充分發揮右腦優勢,並不是以右腦思維代替左腦思維,而是更好地將左右腦結合起來,進行人類左右腦的第二次協同,通過「左右腦平衡的全腦應用訓練」才能充分調動起人腦潛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能看到這裡已經是高人一等,對大腦的了解和孩子的教育都已領先他人,送上福利一份:一堂免費的潛能體驗課程,有興趣猛戳二維碼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