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出迷你腦,使非侵入性地研究人類大腦成為現實

2021-01-13 科技領航人

科學家可以非侵入性地研究人類大腦,該方法是在實驗室中培養「迷你腦」,每個腦細胞簇大小與豌豆大小相同。在這一系列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欣喜地進展,一個團隊本周報告他們觀察到這些類器官的人類腦電波。

以前對迷你大腦的研究已經證明了運動和神經束的發育,而目前由生物學家阿利森·穆特裡(Alysson Muotri) 領導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的新研究,是第一個記錄人類神經活動的研究。穆特裡說,這種體外模型是科學家利用迷你大腦研究大腦發育、模型疾病以及了解大腦進化的一個步驟。

「我們在研究癌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研究心臟方面也確定了很好成績,」穆特裡通過電話告訴小編, 「但在研究大腦一直落後。」

為了培育這些「迷你」大腦,技術上稱為類器官,研究人員取走了多能的人體幹細胞,並把它們引入一種營養豐富的培養皿,旨在模仿我們大腦發育的環境。由於幹細胞的多能性,即它們有可能成為任意數量的不同細胞,這些細胞可以被誘導開發一個3D結構,讓人聯想到正在發育中的人類大腦,儘管它們要小得多。在大約兩個月的開發中,研究小組開始注意到神經網絡活動峰值,這是以前沒有觀察到的。

當研究小組開始觀察這些間歇性的電活動時,他們最初並不是在尋找他們的模型和人類嬰兒之間的相似之處,合著者和博士生Richard Gao 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小編。

「我們看到這些類器官振蕩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們突然爆發:大部分時間神經網絡處於非活動狀態,每10-20秒左右,一次活動會自發發生,」Richard Gao 說, 「這讓人想起早產兒的一個特徵,稱為微量中斷,其中嬰兒的腦電圖在大多數時間非常不活躍,被強烈的振蕩瞬變所打斷。所以,你不得不把它稱為一個特定的功能,我想這就是振蕩來來去去的事實……我們非常幸運地在早產兒腦電圖中找到了一個數據集,其中報告了這些功能。「

該團隊訓練了機器學習算法,以識別早產兒腦電圖中的突出特徵,並評估大腦類器官的相似性。 穆特裡告訴小編,該算法能夠預測器官在培養物中發育了多少周,並且在器官發育的25到40周之間,該算法無法再區分類器官和嬰兒腦電圖。

但是,穆特裡澄清說,這兩者之間的比較並不一定是一對一的。早產兒腦電圖具有某些特徵和局限性,包括發育中的人類頭蓋骨厚度對讀取數據的影響,這與實驗室培養的類器官不同。穆特裡說,為了研究的目的,研究小組遺漏了這些不可比較的變量。

然而,為了真正鞏固這些結果,研究人員表示,嬰兒腦電圖和類器官之間的這些差異需要協調一致。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學家阿諾德·克裡格斯坦(Arnold Kriegstein)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小編,他說:「我認為不可能說這種器官活動與早產兒腦電圖有多麼相似。」 「類器官自發活動的發展相當有趣,研究人員已經令人信服地證明,這取決於神經元活動。但是,類器官與實際發育的皮層如此不同,即使現象學相似,我們仍然需要更好的證據來證明潛在的機制是相同的。這就像把蘋果和橘子比較一樣:即使蘋果都是水果,但它們並不相同。「

然而,克裡格斯坦(Kriegstein)說,這項研究是回答這些問題的重要一步。

穆特裡 說,這個實驗和其他類似實驗提出的另一個問題,迷你大腦是否可以被認為是有意識地,以及未來可能會出現什麼倫理困境。 雖然克裡格斯坦認為類器官的發育不足以被認為是有意識的,但穆特裡 說,他也不能確定這兩種方式。

「我最初的回答是說'我不這麼認為',但事實是我們沒有任何證據,」穆特裡告訴小編, 「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測試方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穆特裡計劃今年10月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與科學家,哲學家和倫理學家舉行會議,討論這些技術的倫理困境。

"我的傾向是,像採取輸血或器官移植任何其他技術一樣,」穆特裡說,「這些都是技術,可以用於好和壞,但我們作為一個社會,我們看到好和壞……我認為大腦器官將朝著同一個方向。「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迷你大腦,研究人類大腦神秘結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育人類、猿類和猴子的大腦組織,從而了解人類大腦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某些方面,人類大腦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人類智力較高,是地球上唯一能夠從事複雜行為、具有高等思維能力的動物,例如:製造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網絡社交平臺上發布表情包等。然而一些問題仍然困擾著科學家,為什麼人類與近親物種存在差異?
  • 實驗室培育的「迷你」大腦真會比人類大腦更加聰明嗎?
    在實驗室中,將細胞簇組裝成為人類微型大腦版本的技術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科學家們的關注,這些由幹細胞轉化而成的大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s)能為人類大腦提供無與倫比的洞察力,而眾所周知,這是很難進行研究的。
  • 科學家培育出「迷你」大腦 可控制肌肉收縮
    日前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帶有脊髓和肌肉的培養皿中培育出一個微型大腦,並能夠自發生長出神經元連接刺激周圍的肌肉組織進行收縮,這一進展有望加快對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病症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所培育出的扁豆大小人類腦細胞灰質組織可以自發地用類似卷鬚的物質與取自老鼠的脊髓和肌肉組織相連。這些肌肉組織在所謂「迷你」大腦器官控制下明顯能夠進行收縮運動。
  •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人工培育大腦未來可替換人類大腦的某些構成?成為真正大腦的組成
    而對於我們大腦的活動研究,其實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醫學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夠進一步地揭開我們人類大腦活動深層的奧秘,尤其是很多科學家希望能夠通過,現在的高科技技術手段來培育出可替代我們人類自身大腦系統,希望這種人工培育出來的大腦,能夠協助完成人類大腦的一些活動,而這個願望很可能馬上就要實現。
  • 研究人員開發出非侵入性的假肢機器人手臂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假肢機械臂,以幫助失去四肢的人重新獲得活動自由。但是,這些機器人手臂需要特殊的大腦植入物才能工作。現在,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修復機器人手臂,不再需要這些植入物,而需要進行手術來植入它們。
  • 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裡用幹細胞培育出功能性微型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科學家發現一種修復大腦受損通路並恢復記憶功能的非侵入性方法
    由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的最新研究已經概述了一種非侵入性技術,能夠恢復70歲受試者的工作記憶,使他們的記憶功能表現能夠像20多歲的年輕人一樣好
  • 實驗室培育「類腦器官」首次監測到腦電波
    編者按:從整個生物學領域來看,幾乎沒有什麼比人腦發育這一研究課題更難的了。過去,研究人員只能從包括老鼠和猴子在內的動物大腦研究中得出一些關於人類大腦的間接線索,但是現在,「類腦器官」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裡培育、成長,為科學家探究人類大腦最早階段的發育以及各種腦部疾病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 實驗室培育的大腦類器官具有意識嗎?
    科學家如何知道它們具有感知能力?  更直接地講,許多科學家希望知道實驗室培育的大腦組織是否具有意識?在阿里森·穆特裡(Alysson Muotri)的實驗室,數百個芝麻粒大小的人類大腦微結構漂浮在培養皿中,伴隨通電產生火花。
  • 科學家證實:人類大腦與大腦之間可直接交流
    此外,如果對老鼠的研究是正確的,人類大腦的聯網可能會表現得更好。這樣的網絡能成為一種更快、更高效、更智能的合作方式嗎?除了將老鼠的大腦連接起來的工作,Nicolelis的實驗室還負責將多個靈長類動物的大腦連接成一個「大腦網絡」,在這個網絡中,靈長類動物學會了通過腦-機接口(BCIs)合作完成一項共同的任務。這一次,三隻靈長類動物與植入BCIs的同一臺電腦相連,同時試圖將光標移動到目標上。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動物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聯繫,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完成一個並行處理的壯舉。
  • 科學家首次成功在實驗室培育出人造精子,人造人有望成為現實
    據《未來派》報導,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環境中培育出了精原幹細胞(SSCs),這種細胞最終會發育成成熟的精子。這種細胞目前用於臨床還為時過早,但這項研究為生育醫學的革命性發展奠定了基礎。現在隨著精原幹細胞的培育成功,一些不育症治療也有可能在以後某一天成為可能。「我們認為我們的方法——得到好幾項技術的支持,包括單細胞RNA序列分析——是將SSCs治療方法引入診所的重要一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生殖科學研究員英裡·威爾金森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 生命秘方:科學家試圖實驗室培育出人類精子和卵子
    目前,科學家試圖在實驗室裡培育卵子和精子,未來能替代正常的人類生殖方式嗎?「人造配工」進程不斷地加速,日本科學家在實驗器皿中使用老鼠尾部細胞培育卵細胞,然後生長成老鼠。日本科學家將老鼠尾部細胞變成了誘導多能幹細胞,之後發育成了卵子。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體內創造出人造卵子。用這些合成的卵子,他們培育了8隻幼鼠。
  • 「腦機接口」技術:讓「腦控」成為現實
    外部設備 如何讀懂大腦神經信號 人的大腦是一個高度複雜信息處理系統,它由數十億的神經元通過相互連接來進行信息交流,以整體協調方式來完成各種各樣的認知任務。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科學家發現,當人的大腦在進行思維活動、產生意識或受到外界的刺激(如視覺、聽覺等)時,伴隨其神經系統運行的會有一系列電活動,從而產生腦電信號。
  •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早新聞 2020-08-25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美國腦科學計劃2.0》:通過推動創新型神經技術開展大腦研究
    破譯大腦的可觀察屬性和大腦的底層算法,這些結構以及它們的動態變化是理解、診斷和設計對疾病的處理方法。在BRAIN 2.0 中,將更多地關注不同類型的科學家,比如理論科學家和實驗科學家的充分合作,旨在利用實驗資料庫,以確定大腦結構和功能的運行的基本原則。1.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科學家培育出「人造大腦」,卻不小心喚醒其意識!
    2005年,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計劃:10年內培育「人造大腦」。雖然至今為止,人造大腦的計劃還未成功,但科學家在實驗室進行人造大腦的培育時,竟然被機器檢測到了和人類一樣的腦電波。此事發生之後,有部分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繼續將人造大腦培育下去,那麼它就可能會出現自己的意識,這種意識也許與動物一樣,也許不同於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極端的過去人類一直擁有著探索的天性,而人類自身也隱藏著大量謎題,就像人造大腦,早在很多年前就有研究大腦的例子,但早期的實驗,大多非常極端。
  • Nature雙重磅:科學家開發出新型「迷你胎盤」 有望揭秘人類孕早期...
    2018年12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兩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迷你胎盤組織(mini-placentas),即早期胎盤的細胞模型,這或許能幫助研究人員深入研究孕早期的事件以及理解人類機體生殖系統障礙發生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