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證實:人類大腦與大腦之間可直接交流

2020-10-18 木法沙和三傻

我們人類已經進化出從手勢到複雜的語言等豐富的交流技能。所有這些形式的溝通聯繫著不同的個體,以這樣一種方式,人們可以分享和表達自己獨特的經歷,並協同工作。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科技通過直接連接人類大腦活動,取代語言為交流手段的地位。一對人類受試者大腦中的電活動以磁信號的形式傳遞給另一個人的大腦,其中磁信號攜帶了以特定方式執行任務的指令。這項研究開啟了人類合作的新方式,同時,模糊了個人身份和自主的基本概念

大腦與大腦之間的直接交流多年來一直是人們強烈關注的話題,其動機多種多樣,既有未來學家的熱情,也有軍事上的迫切需要。米格爾·尼可萊利斯(Miguel Nicolelis)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在《超越邊界》(Beyond Boundaries)一書中把人類大腦活動的融合描述為人類的未來,人類進化的下一個階段。他進行了一項研究,使用被稱為-腦接口的複雜植入電極將幾隻老鼠的大腦連接起來。尼可萊利斯和他的合著者將這一成就描述為第一個有機計算機」,它將活的大腦連接在一起,就好像它們是許多微處理器一樣。該網絡中的動物學會了將神經細胞的電活動同步到與單個大腦中相同的程度。研究人員對聯網的大腦進行了測試,測試內容包括讓它們辨別兩種不同模式的電刺激的能力,它們的表現通常優於單個動物。

如果網絡化的老鼠大腦比單一的動物「聰明」,想像一下網絡化的人類大腦生物超級計算機的能力。這樣的網絡可以使人們跨越語言障礙。它可以為那些溝通能力受損的人提供一種新的溝通方式。此外,如果對老鼠的研究是正確的,人類大腦的聯網可能會表現得更好。這樣的網絡能成為一種更快、更高效、更智能的合作方式嗎?

最新的一篇論文通過將一小群人的大腦活動聯繫起來,解決了其中的一些問題。在電子遊戲中,三個坐在不同房間裡的人協作來正確定位一個方塊,使它能夠填補其他方塊之間的空隙。兩個充當「發送者」的人可以看到縫隙,並知道是否需要旋轉木塊以適應。第三個人作為「接收者」,對如上信息一無所知,需要依賴發送者發出的指令行動。

兩個發送者都配備了記錄他們大腦電活動的腦電圖儀(EEGs)。發送者能夠看到方塊前進的方向,並決定是否向接收方發出改變方向的信號。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盞高頻率閃爍的燈上,以傳達改變的指令,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盞低頻率閃爍的燈上,以發出不改變的信號。閃爍頻率的差異導致發送者的大腦產生不同的反應,這些反應被腦電圖捕捉,並通過計算機接口發送給接收者。如果發送方發出改變信號,則使用經顱磁刺激(TMS)設備將磁脈衝發送到接收方。這個磁脈衝在接收方的視場中引起一道閃光(一種磷光),作為轉動方塊的線索。在一段離散的時間內沒有信號,就是不轉動方塊的指令。

從兩個發送方收集指令後,接收方決定是否旋轉方塊。和發送者一樣,接收者也配備了EEG,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選擇信號發送給電腦。一旦接收方決定了木塊的方向,遊戲就結束了,並將結果通知給三個參與者。這為發送方提供了評估接收方行為的機會,而接收方也有機會評估每個發送方的準確性

在此之後,研究團隊增加測試樣本到五組,每組都使用這個稱為「大腦網絡」的方式進行測試,最終,完成任務的準確率超過80%

為了加大挑戰的難度,研究人員有時會在發送者發出的信號中加入噪音。面對相互矛盾或模稜兩可的指示,接收者很快就學會了識別並遵循更準確的發送者的指示。研究論文稱,這一過程模擬了「傳統」社交網絡的一些特徵。

這項研究是以前在實驗室動物身上進行的工作的自然延伸。除了將老鼠的大腦連接起來的工作,Nicolelis的實驗室還負責將多個靈長類動物的大腦連接成一個「大腦網絡」,在這個網絡中,靈長類動物學會了通過腦-機接口(BCIs)合作完成一項共同的任務。這一次,三隻靈長類動物與植入BCIs的同一臺電腦相連,同時試圖將光標移動到目標上。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動物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聯繫,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完成一個並行處理的壯舉。

大腦對大腦的接口也跨越了物種,研究人員使用非侵入性的方法,類似於在BrainNet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來控制蟑螂或通過手術植入大腦接口的老鼠。在一份報告中,一名人類通過電腦連接到被麻醉老鼠的腦接口,使其能夠移動老鼠的尾巴。

研究人員在新論文中指出,這是第一個多個人類大腦以完全非侵入性的方式聯繫起來的研究。他們聲稱,大腦可以聯網的個體數量基本上是無限的。然而,目前所傳遞的信息非常簡單:是或否的二進位指令。除了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玩俄羅斯方塊類電子遊戲的方式外,這些努力還能帶來什麼呢?

作者認為,利用非侵入性方法進行信息傳遞可以通過同時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對大腦活動進行成像來改善,從而增加發送者可以傳遞的信息。但功能磁共振成像不是一個簡單的程序,它將擴大一個已經非常複雜的信息共享方法的複雜性。研究人員還提出,經顱磁刺激可以以一種有重點的方式傳遞到特定的大腦區域,以引起接收者大腦中特定語義內容的意識。

與此同時,用於更有效地接入大腦的工具正在迅速發展。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最近宣布了一項機器人植入式BCI技術,該技術包含3000個電極,可以在計算機和大腦神經細胞之間提供廣泛的交互作用。儘管這些努力在規模和複雜程度上令人印象深刻,但與政府計劃相比就相形見絀了。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一直在領導開發一種可植入的神經接口工程,這種接口能夠同時與100萬個神經細胞相連接。雖然這些BCIs不是專門為腦對腦接口而開發的,但是不難想像它們可以被用於這樣的目的。

儘管這裡使用的方法是非侵入性的,因此看起來遠沒有使用DARPA神經接口那麼可怕,但該技術仍然引起了倫理上的擔憂,特別是因為相關技術發展得如此迅速。例如,未來大腦對大腦網絡的實施方式是否能使發送者對接收者產生強制性影響,從而改變接收者的意識呢?發送者的大腦記錄是否包含有可能在某一天被提取並侵犯該人隱私的信息?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努力會損害一個人的人格嗎?

這項工作讓我們更接近尼古拉斯設想的未來,用已故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Murray Gell-Man)的話來說,在未來,「思想和感受將完全共享沒有語言所允許的選擇性或欺騙」除了在追求完全開放的過程中有點窺竊癖外,尼古拉斯還忽略了重點。人類語言的一個細微差別是,沒說出來的往往和說出來的一樣重要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內容是個體自主的核心。無論我們通過直接連接大腦在協作或計算能力上獲得什麼,代價都可能是那些重要得多的東西。

相關焦點

  • 汙染空氣中毒性微粒可直接進人類大腦 誘發老年痴呆
    據國外媒體報導,空氣汙染中的磁鐵微粒被懷疑具有毒性,吸入人體可直接進入大腦,可能誘導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研究人員稱這項發現「令人非常震驚」,並對空氣汙染產生的健康風險提出了一系列新問題,許多研究聚焦於汙染空氣對肺部和心臟產生的影響。
  • 被科學家證實了的20個已知的大腦秘密是什麼?
    腦科學發展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羅傑·斯佩裡博士通過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的「左右腦分工理論」並因此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被譽為「右腦先生」、「世界右腦開發第一人」。  ● 人腦神經細胞功能間每秒可完成信息傳遞和交換次數達1000億次。  ● 處於激活狀態下人腦,每天可以記住四本書全部內容。   ● 人類對於腦研究有2500年的歷史,然而對自身大腦的開發和利用程度僅有10%。
  • Prada基金會推出多學科大腦研究項目「人類大腦」
    此項目從解剖學功能的角度分析大腦,同時關注大腦衰老的過程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此項目的科學方法證實,我們需要發現大腦結構、功能和生化關聯,以便建立起與人類和社會科學的關係。項目欲使神經科學相關領域的廣泛研究人員,以及懷有共同好奇心的非專業年輕人和學生參與進來,激發基本的問題和思考,如人類思維和行為的起源。 「人類大腦」定位為不斷演進的開放項目,旨在實驗科學家和學者之間新的合作和對話方法,進而測驗針對異類和國際公眾的創新交流形式。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迷你大腦,研究人類大腦神秘結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育人類、猿類和猴子的大腦組織,從而了解人類大腦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某些方面,人類大腦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人類智力較高,是地球上唯一能夠從事複雜行為、具有高等思維能力的動物,例如:製造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網絡社交平臺上發布表情包等。然而一些問題仍然困擾著科學家,為什麼人類與近親物種存在差異?
  • 大腦掃描器可閱讀人類夢境 看到動態夢境內容
    科學家預測我們不久便能使用計算機「看到」自己的夢境內容,甚至人們還能將昨天的夢境複製出來進行觀看。德國慕尼黑市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物理學家表示,他們已證實新型大腦掃描器能夠看到神智清晰造夢者的夢境。這項研究發現證實了使用近期的「複製技術」可建立人們夢境圖像,迄今為止,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科學家僅重建了兩個夢境內容。科學家預測我們不久便能使用計算機「看到」自己的夢境內容,甚至人們還能將昨天的夢境複製出來進行觀看。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果蠅的一系列神經元。 Z. ZHENG ET AL.
  • 宇宙是某高級生命的大腦?科學家:可能是真的,但還未發育成熟
    這一點牛頓早在幾百年前就為我們證實了,牛頓一生最重要的發現都是其30歲之前,但是其在30歲之後都是在追尋上帝的腳步,那麼宇宙有沒有可能真的是一個「人」的大腦呢?科學家:有可能是真的,但還未發育成熟!我們知道人類最複雜的身體器官是大腦,大腦也是掌管整個身體的中樞系統,一般身體上得了某種疾病我們憑藉發達的醫術還能治療,但是只要是大腦受到了一點創傷,基本上就是無力回天了!科學家曾將大腦神經網絡系統跟整個宇宙間的星系團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其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相似之處!密集的星系核心就如同神經交匯的節點,而宇宙中存在的稀疏星雲和暗物質就是將一個個神經元連接在一起的網絡。
  • 人工培育大腦未來可替換人類大腦的某些構成?成為真正大腦的組成
    而對於我們大腦的活動研究,其實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醫學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夠進一步地揭開我們人類大腦活動深層的奧秘,尤其是很多科學家希望能夠通過,現在的高科技技術手段來培育出可替代我們人類自身大腦系統,希望這種人工培育出來的大腦,能夠協助完成人類大腦的一些活動,而這個願望很可能馬上就要實現。
  •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2018-03-26 09  科技日報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結合了量子傳感器的可穿戴頭部掃描儀,能夠在人體移動時記錄大腦活動。
  • 神經系統科學家繪製出影響人類智力大腦結構圖
    (上圖中橘黃色的部分就是特定部位所在的區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愛荷華州大學、南加州大學以及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的神經系統科學家們近日宣布他們已經共同繪製出影響人類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的大腦結構圖。
  • 影響人類智力大腦結構圖繪出
    (上圖中橘黃色的部分就是特定部位所在的區域) 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愛荷華州大學、南加州大學以及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的神經系統科學家們近日宣布他們已經共同繪製出影響人類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的大腦結構圖。
  • 「渦輪增壓」:刺激大腦可改變人類思維能力
    「渦輪增壓」:刺激大腦可改變人類思維能力2017-11-01 09:55出處/作者:新浪科技整合編輯:Sharon責任編輯:fengxiaowen> 人類大腦右半球涉及到更多的行為變化,目前,研究人員羅伯特__萊因哈特(Robert Reinhart)使用一種新型大腦刺激方法,叫做「高清經顱交流電刺激法(HD-tACS)」,對影響我們如何學習的兩個大腦區域進行「渦輪增壓」。
  • 人類大腦十大未解之謎:關於人類的大腦其實很可怕
    人類大腦十大未解之謎僅僅是人類對自身的迷惑。人類身體上很多的難解之謎是存在於我們大腦中的。大腦是一個讓人感到迷惑的器官,尤其是在有關生與死、意識、睡眠、幻覺、記憶等問題,一直困惑著人們,讓我們共同走進人類的大腦,一起探索人類大腦的未解之謎!
  • 科學家提出量子大腦,能否為人類解答大腦的奧秘?
    人類的大腦一直隱藏著很多未解之謎,人類科學家從很多方面來了解過大腦,甚至運用了量子力學的成果去試著發現大腦的秘密。大腦是否應用了量子力學?從某個層面上來說,答案是肯定的。 大腦由原子組成,原子當然要遵循量子物理的規律。
  • 解讀大腦迷思:人類大腦只用了10%?
    解讀大腦迷思:人類大腦只用了10%?以下是有關大腦的七項迷思與事實。  迷思:人類只使用10%的大腦?其他有待開發?  事實:完全是謠言。人類即使在休息、睡覺,大腦許多部位都在活動。如果此說成立,人類傷了九成的大腦依然可以正常生活?事實上不可能。人類大腦的每一部分都在運作,消耗身體兩成的熱量,雖然重量只佔身體的百分之三。  迷思:大腦如果受傷,多半是永久性的?
  • 人類在對大腦的認識研究過程中,對大腦的幾種誤解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10%的大腦利用率也是站不住腳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大衛·哈勃和託斯頓·維塞爾證實,如果在發育早期沒有視覺信息刺激眼睛和大腦,那麼所有的視力都將喪失。我們可以推斷,如果90%的大腦不被利用,那麼許多神經通路就會退化。
  • 人類大腦的利用率為何只有10%?科學家:被外星人控制了!
    人類大腦的利用率為何只有10%?科學家:被外星人控制了!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存活了幾千年了,人們一直認為人類的出現是通過類人猿的進化而來的。而之前達爾文也提出了物種起源的進化學說,很多人都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但人類究竟是從何而來,科學家給出了新的答案!
  • 美軍打造讀心"頭盔" 無需語言手勢直接大腦交流
    五角大樓投入了630萬美元研究「人工心靈感應」,試圖打造一款讀心頭盔,戴上它之後,士兵無需語言和手勢就能通過大腦直接進行交流。雖然這一技術遠未成熟,但已經有人開始擔憂,它將被用於監控操縱公眾的思想,侵犯個人隱私。
  • 科學家聲稱:未來人類可將大腦記憶上傳下載
    目前科學家正逐步接近以計算機存儲方式複製人腦記憶的技術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記憶能否像計算機數據一樣上傳下載呢?科學家稱目前還無法實現,但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未來幾十年很可能實現,之後還能恢復檢索。
  • 大腦能不能直接和網絡進行通信?
    辮子是納威族人信息交流的器官,辮子的內芯是一種透明狀的發光纖維,這種發光纖維束大概是在潘多拉星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十分重要的構成器官,不同的生物個體可以通過纖維束聯接,信息和意念就可以進行相互傳遞。納威族人就是以這種方式來駕馭六足馬和飛行怪獸的,使它們成為了一種得心應手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