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能不能直接和網絡進行通信?

2020-10-14 鄭說豫見

在科幻電影《阿凡達》中,納威族人都有條辮子。辮子是納威族人信息交流的器官,辮子的內芯是一種透明狀的發光纖維,這種發光纖維束大概是在潘多拉星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十分重要的構成器官,不同的生物個體可以通過纖維束聯接,信息和意念就可以進行相互傳遞。納威族人就是以這種方式來駕馭六足馬和飛行怪獸的,使它們成為了一種得心應手的交通工具。


阿凡達中的納威人與其坐騎

納威族人居住地最重要的地標物——靈魂樹,富集了巨量的發光纖維,因此成為這個部落的精神支柱。這種通信方式是真正的心意相通和心靈控制,那麼在這個星球上任何的語言文字豈不是多餘的,倆人見面二話不說,掏辮子好了吧。

這固然是科幻電影裡面的情節,與現代人的生活還比較遙遠。那麼有沒有可能實現大腦與網絡的通信呢,直接讀取大腦的神經元電信號,或者將外界信號回傳大腦,實現互相通信呢?科學家在這個領域經過不懈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就是腦機接口技術(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這個腦機接口,實現了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通路。

腦機接口基本的實現步驟可以分為四步:採集信號>>信息解碼處理>>再編碼>>反饋。


腦機接口示意圖(來源:www.engineering.com)

目前已經有許多科學家和公司組織在研究腦機技術,第一個研究方向是「從腦到機」,捕獲大腦的輸出——記錄神經元所說的話,第二個是「從機到腦」,將信息輸入大腦或以其他方式改變大腦的自然流—這是刺激神經元,目前從腦到機的成果和應用較多。

一、大腦打字技術

大腦打字技術還不算真正的腦機技術,依賴於測量頭部或眼睛的殘餘非語言運動,或者依賴於控制光標以逐個選擇字母並拼出單詞,已經可以幫助癱瘓的人通過設備每分鐘輸出多達 8 個單詞。

這項技術的最著名的應用莫過於科學家霍金使用的專用設備了,霍金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霍金「輪椅」上有專門的電腦交互系統,有了這個系統,霍金只需動臉部的動作就能控制光標移動,完成一些操作。

這些技術已經給有嚴重溝通障礙的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生活改善,但與自然語音每分鐘 150 個單詞的平均速度比起來,現有技術的輸出速度還是太慢了,距離通過腦機接口實現自然語音的流暢交流還有很大差距。

科學家史蒂芬·霍金

二、神經修復

神經修復是神經科學中和神經的修復相關的領域,即使用人工裝置(假體)替換掉原有功能已削弱的部分神經或感覺器官。神經假體最廣泛的應用是人工耳蝸,截止目前全世界上已有數十萬人植入。也有一些神經假體是用於恢復視力的,如人工視網膜,迄今在這方面的工作僅僅局限於將人工裝置直接植入腦部。但這並不嚴格意義上的腦機接口,只是利用人工裝置替代了部分人腦的外周神經系統,但這種技術仍然實現了大腦與人工裝置的信號通信。

人工耳蝸示意圖

三、腦電圖

腦電圖是通過將多個電極連接到病人頭皮上來測量由大腦神經元內離子電流引起的電壓波動,並記錄大腦一定時期內的自發電活動。腦電圖主要用於醫學領域中觀察和分析病人的腦電波活動,主要應用包括測謊儀、精神疾病分析等。由於顱骨對信號的衰減作用和對神經元發出的電磁波的分散和模糊效應,記錄到信號的解析度並不高,但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採集腦電圖

四、輔助運動

理論上說,腦機接口可以通過直接從大腦「讀取」人的意圖,並使用該信息來控制外部設備或移動癱瘓的肢體,來幫助癱瘓的人完成說話或運動。2012年巴西世界盃——機器戰甲,身著機器戰甲的截肢殘疾者,憑藉腦機接口和機械外骨骼開出了一球。


2012年巴西世界盃的機器戰甲

2017年2月,史丹福大學電氣工程教授KrishnaShenoy和神經外科教授JaimieHenderson發表論文宣布他們成功讓三名受試癱瘓者通過簡單的想像精準地控制電腦屏幕的光標,這三名癱瘓患者成功通過想像在電腦屏幕上輸入了他們想說的話,其中一名患者可以在1分鐘之內平均輸入39個字母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腦機接口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應用的領域也會越來越多。也許有一天,類似納威人的辮子成為了人類的標配,大腦與網絡之間的通信變成現實。

歡迎關注鄭說豫見的頭條號!

相關焦點

  • 智慧型手機的將被什麼取代,未來人類會如何進行通信交流?
    手機只是一個集成眾多功能的智能通信終端,未來取代它的一定是比它更有優勢的設備。我們不妨大膽暢想一下:從近一點來看,智能穿戴設備是有可能的;往遠一點看,植入腦晶片會更加強大;再往更遠一點看,量子通訊腦晶片可以和大腦共同工作。
  • 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一套新系統 直接音譯大腦信號的設備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有史以來第一次,美國科學家研製出的一套新系統,藉助語音合成器和人工智慧,通過監控某人的大腦活動,將其想法直接轉化成了可理解、可識別的語音。
  • 大腦網絡的朋友圈三定律
    採用這種新方法所得到的功能網絡,對於同一個體在不同時間的測量非常穩定,而不同個體的差異性得到準確刻畫,特別是語言、注意、記憶等高級功能網絡。以臨床神經外科手術中的直接電刺激得到的網絡劃分為標準,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顯著高於傳統任務態磁共振成像以及解剖標誌點方法(圖2)。
  • 量子直接通信樣機首發 通信技術新紀元或站上風口
    財聯社9月21日訊,上周六,「量子直接通信技術」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成果之一在2020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發布。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兼聘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龍桂魯團隊最近成功研製出了國際上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的量子直接通信樣機,完成了全部設計功能和長時間穩定性檢測,實現了10公裡光纖鏈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電話,推動了量子直接通信的實用化發展。
  • 「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價值重大
    這意味著中國把量子保密通信推進到了實用的程度,遙遙領先其他國家。那麼,什麼是量子保密通信?從古至今,人類創造出很多密碼體系,但沒有一個在原理上能保證安全,直到量子保密通信的出現。傳統的密碼總是需要派信使去送密碼本,被傳送的密碼本在專業中被稱作「密鑰」,信使若被抓或叛變,損失巨大。後來,密碼學家們發明了用數學難題加密的方法,解密因此變成了數學挑戰賽,但依舊存在被解密的風險。
  • PLC網絡的六種通信方式介紹
    通信方式包括存取控制方式和數據傳送方式。所謂存取控制(也稱訪問控制)方式是指如何獲得共享通信介質使用權的問題,而數據傳送方式是指一個站取得了通信介質使用權後如何傳送數據的問題。 1.周期I/O通信方式 周期I/O通信方式常用於PLC的遠程I/O鏈路中。
  • 通信網絡底層知識梳理
    帶寬定義二:單位時間內,通信網絡中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傳輸的數據量。寬帶是相對窄帶而言的,一般帶寬較大,能滿足一般需求的通信網絡稱為寬帶.PCM: pulse code modulation,脈衝編碼調製。對音頻、圖像、視頻信號的離散化、數位化的一種編碼方式,由取樣、量化和編碼三個基本環節構成並行通信和串行通信:從原理上講,並行通信擁有更多數據線,理應擁有更高的信息傳輸能力。
  • 分層學習網絡通信協議
    作為現代網絡,我們的將之分為7個層次分別來進行學習。那麼,針對每個不同的層次有著不同的協議內容。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有關的網絡通信協議吧。首先讓我們從基礎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網絡通信協議。
  • 科學家證實:人類大腦與大腦之間可直接交流
    尼可萊利斯和他的合著者將這一成就描述為第一個「有機計算機」,它將活的大腦連接在一起,就好像它們是許多微處理器一樣。該網絡中的動物學會了將神經細胞的電活動同步到與單個大腦中相同的程度。這樣的網絡能成為一種更快、更高效、更智能的合作方式嗎?最新的一篇論文通過將一小群人的大腦活動聯繫起來,解決了其中的一些問題。
  • 前沿綜述:大腦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中的物理學
    最近以fMRI數據為基礎進行的全腦成像揭示,腦區之間有重度的相互依賴關係,一起合作進行信息處理和產出反應[4, 41]。研究者在引入大腦動態過程的網絡模型後,研究者們可以實現針對特定疾病給予刺激,並根據刺激後的神經活動進行策略上的調整,實現這樣的反饋閉環[42, 43]。
  • 網絡工程師之數據通信基礎篇
    電路交換適用於一次接續後,長報文的通信。  (2)報文交換方式適用於實現不同速率、不同協議、不同代碼終端的終端間或一點對多點的同文為單位進行存儲轉發的數據通信。由於這種方式,網絡傳輸時延大,並且佔用了大量的內存與外存空間,因而不適用於要求系統安全性高、網絡時延較小的數據通信。  (3)分組交換是在存儲_轉發方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它兼有電路交換及報文交換的優點。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和生物大腦有什麼區別 神經網絡將如何發展
    關鍵是有機大腦的結構和先天能力,這種觀點在當今的AI社區中大多被駁回,而人工神經網絡主導了這一論點。神經科學冷泉港實驗室教授Anthony Zador在同行評審期刊《自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這是一個高度結構化的大腦,可以使動物成為非常高效的學習者。
  • 大腦網絡和宇宙網絡的驚人相似性
    是大腦和宇宙。它可以被建模為一個多層網絡,也就是所謂大腦連接組:近鄰的神經元連接形成局部結構,不同的局部結構之間形成連接實現認知功能。揭開人腦連接組的結構和功能之謎,並明確膠質細胞和微環境的作用,是如今神經科學主要的挑戰。
  • 走進科技移動:探秘通信保障背後的「最強大腦」
    湖北移動「優質服務體驗季」現已開啟,為全面推進客戶體驗優先計劃,讓客戶更近距離接觸5G前沿通信技術,湖北移動在全省範圍內徵集#我是服務體驗官#,帶領客戶#走進科技移動#,探秘網絡通信保障背後的「最強大腦」!
  • 研究速遞:大腦複雜網絡動力學下的創造和意識
    如何描述大腦中這些既具有魯棒性又對輸入信號極度敏感的認知過程與意識形成?最近發表在 Physics Reports 的新研究通過亞穩態和異宿網絡建立了大腦信息過程的序列動力學,用一組以各種認知過程中可轉移模式為解的非線性微分方程,解釋了大腦的認知、意識和創造力過程。該工作有望推廣向社會心智、機器人、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等領域研究。
  • 北京量子院:量子直接通信技術實用化加速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記者蓋博銘)記者9日從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兼聘研究員、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龍桂魯團隊在量子直接通信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助力量子直接通信技術實用化進程加速。通信安全是網絡安全的重要基礎,隨著超級計算機的發展以及量子計算機研發不斷取得突破,通信安全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威脅,能防範竊聽的量子保密通信受到廣泛重視。
  • 直擊中關村論壇|保衛通信安全、防範竊聽「量子直接通信技術」發布
    團隊已於近期成功研製出國際上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的樣機,完成了全部設計功能和長時間穩定性檢測,實現了10公裡光纖鏈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電話,推動了量子直接通信的實用化發展。「隨著超級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發展,通信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具有資訊理論安全,特別是能防範竊聽的量子保密通信受到廣泛重視。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秘密共享、量子直接通信是國際上量子保密通信最主要的三種理論。
  • 中國量子通信重大突破!論文再登Nature,天地一體4600km通信網絡
    同時,衛星對地QKD技術的平均密鑰傳輸速率達47.8kb,比之前的「墨子號」衛星實驗提高40倍以上,其信道損耗量與對地靜止衛星與地面之間的信道損耗相近,這使得通過地靜止衛星構建更多功能和超長量子鏈路成為可能。  基於此,研究人員通過結合光纖和自由空間QKD鏈路,將QKD網絡擴展到2600公裡外的遠程節點,使網絡內的任何用戶都能與其他人進行通信。
  • 前沿綜述:大腦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中的物理學
    Nature reviews Physics 一篇綜述文章,從大腦的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的角度,梳理了物理學在腦科學研究中的進展。本文是對這篇綜述的概述。最近以fMRI數據為基礎進行的全腦成像揭示,腦區之間有重度的相互依賴關係,一起合作進行信息處理和產出反應[4, 41]。研究者在引入大腦動態過程的網絡模型後,研究者們可以實現針對特定疾病給予刺激,並根據刺激後的神經活動進行策略上的調整,實現這樣的反饋閉環[42, 43]。
  • VBA網絡通信基礎
    第一節 網絡通信基礎在當今的時代,網絡是無所不在的,在網際網路的基礎上開始了物聯網的起步。從電子郵件的發送,到無人駕駛技術;從手機的智能到宇宙的探測,通信無所不能。在探討網絡通信時我們有必要理解幾個概念,在VBA的網絡應用中,有必要對網絡的通信進行必要的模擬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