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量子大腦,能否為人類解答大腦的奧秘?

2020-11-25 騰訊網

人類的大腦一直隱藏著很多未解之謎,人類科學家從很多方面來了解過大腦,甚至運用了量子力學的成果去試著發現大腦的秘密。大腦是否應用了量子力學?從某個層面上來說,答案是肯定的。

大腦由原子組成,原子當然要遵循量子物理的規律。不過,這些量子物體的奇異特性(即分別在兩個地方能瞬間相互影響等)是否能夠解釋與人類認知有關的那些未解之謎呢?事實證明,這真的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

有些持反對意見的人援引了「奧卡姆的剃刀」原則,該原則稱,最簡單的解釋通常就是最好的。既然目前非量子學說對大腦的運作解釋得還算清楚,我們就不需要再引入量子物理來解釋認知。然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理論物理學教授馬修·費舍爾對此不那麼肯定。

他指出,目前關於記憶的學說還遠遠稱不上無懈可擊,例如有的說記憶被存儲在神經網絡結構中,有的說存儲在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中。為什麼不去看看量子力學能否提供一個更好的解釋呢?或許,人們不去研究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係是因為有前車之鑑。

1989年,牛津大學的數學家羅傑·彭羅斯提出,任何常規的經典計算模型都不能夠解釋大腦是如何產生思想和意識體驗的,這種說法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尤其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位麻醉師斯圖爾特·哈默洛夫,他提出了量子效應參與大腦活動的具體方式。

而他想法的核心是:微管——組成神經元支撐結構的蛋白質管,依據量子效應同時處於兩種不同形狀的疊加態中。每個形狀相當於1經典比特的信息,所以這種在形狀之間隨意切換的量子比特能夠存儲兩倍於經典比特的信息量。

然後再加入糾纏——一種能讓量子比特在即使不接觸的情況下仍然關聯在一起的量子特性——這樣就很快就構造出了一臺量子計算機,其操作和存儲信息的效率比任何傳統計算機都高。實際上,彭羅斯認為,量子計算機可以同時探索多個答案,並以不同的方式將這些答案整合起來,正好能夠解釋人類大腦的獨特天賦彭羅斯和哈默洛夫就這個想法開展了合作研究,他們和其他一些人曾一度認為這個想法很有道理,但很快人們就發現了其中的漏洞。

從物理學家的角度來看,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相干的時間。為什麼這樣說呢?科學家解釋,疊加態和量子糾纏都是非常脆弱的現象。對於一個量子系統而言,只要受到熱、機械振動或其他任何東西的幹擾,它就會退相干到常規的經典狀態,而存儲在量子態中的信息通常會散失到周圍的環境中。

在過去的20多年裡,包括費舍爾在內的很多物理學家在嘗試建造出一臺有一定規模的量子計算機時,都因退相干問題而受阻。即使在深度冷卻和機械隔離的條件下,量子比特網絡的相干狀態也很難維持足夠長的時間,以做出任何超出目前傳統計算機能力的事。

而溫暖溼潤的大腦則是一鍋不停振動的、熙熙攘攘的分子湯,幾乎不可能進行量子計算。神經元在處理信息時,需要將信息保持微秒的級別或者更長時間。但理論計算表明,微管如果有疊加態,只能維持10-20~10-13秒。所以依靠量子力學去解釋大腦如何產生意識等等這些問題還需時間去驗證去解答。

相關焦點

  • 探索大腦的奧秘,人造大腦
    對於人自身的大腦研究科學家可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研究,但是對於我們人類的大腦構造其實還存在著很多的未解之謎,而且我們的人類大腦能力遠遠的要比機器之類的更加的活躍我們人類大腦的魅力在於它具有重要性以及獨特性。由此很多科學家提出是否能夠直接運用現在的高科技技術製造出人造大腦呢?
  • 是什麼限制了大腦?人類大腦僅開發了10%,開發百分百會怎麼樣?
    電影中的主角斯嘉麗·詹森不小心通過藥物將她的大腦慢慢開發到100%,成為了超級英雄。普通人大腦開發程度只有10%左右,假如大腦開發到100%會怎樣?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人腦的過度開發實際上是可怕的。科學家還指出,大腦是最複雜的器官,也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大腦具有許多突起的潛能。
  • 烏龜與蜥蜴的大腦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它由海馬體一類的「古老」腦區和「新生」腦區共同組成,「新生」腦區包含了一個具有六層結構的「新皮質」,新皮質僅出現在哺乳動物,尤其是人類之中。但是,大腦皮質的組成區域是何時又是如何進化出來的?在法蘭克福的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的科學家們研究了烏龜和蜥蜴的大腦皮質的基因表達,發現它們和哺乳動物的大腦皮質之間有意想不到的相似點和差異。這些結果是重建脊椎動物大腦進化過程的裡程碑。從很多方面來說,我們就是我們的大腦皮質。
  • 初始大腦的奧秘
    在漫長的生物進化中,我們的祖先通過勞動、使用工具、創造語言等長期智慧進化,給了我們一個智慧的大腦,使得現代的人類越來越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認識和改造世界。大腦是以怎樣的方式來運行人類那些精細、複雜、高端的生命活動的呢?這一奧秘是科學家們一個世紀以來孜孜不倦的探索。
  • 大腦只開發了10%是真是假?科學家推測,大腦中存在量子效應!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這個傳言,剩下的90%等待著人們的開發,那麼大腦究竟隱藏著多少秘密,是我們還沒有發現的,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19世紀90年代,當時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對一個神童進入深入研究,因此有了這個說法,而到了20世紀這件事情,因為影視的誇大 ,比如當大腦的利用率從
  • 人工培育大腦未來可替換人類大腦的某些構成?成為真正大腦的組成
    而對於我們大腦的活動研究,其實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醫學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夠進一步地揭開我們人類大腦活動深層的奧秘,尤其是很多科學家希望能夠通過,現在的高科技技術手段來培育出可替代我們人類自身大腦系統,希望這種人工培育出來的大腦,能夠協助完成人類大腦的一些活動,而這個願望很可能馬上就要實現。
  • 如果人類大腦開發到100%,可能「封神」嗎?科學家:也許可以!
    文/貓行圖/網絡如果人類大腦開發到100%,可能「封神」嗎?科學家:也許可以!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地方,可能就是在於腦部結構和動物的腦部結構有一點差別。但其實從整體的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的大腦和動物的大腦是並沒有太多的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很相似。
  • 【新發現】人類大腦就是臺量子計算機:如此神奇
    但如果這個假設能夠得以證實的話,那麼也就是說量子效應可能確實會影響人類認知。去年年底,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物理學家Matthew Fisher在《物理學年鑑》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文中提出磷原子的核自旋可以作為大腦中的初級「量子比特」,(也叫作量子位,qubit)這使大腦能夠像一個量子計算機那樣運作。 人類大腦是臺量子計算機?量子物理能解釋意識嗎?
  • 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能全部開發嗎?科學家認為不是這麼回事
    人類大腦的平均重量約為1300-1400克,為人體總體重的2%,但它需要使用全身所有氧氣的25%。相比之下,腎臟只需12%,心臟只需7。但是,最近有科學家又有了新的發現,經過系列研究,發現在我們大腦中可能存在量子態。2015年年末,加州大學的物理學家馬修菲舍爾( Matthew Fisher),在《物理年鑑》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引起了眾多學者們的關注。
  • 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能全部開發嗎?科學家認為不是這麼回事!
    在2014年上映的《超體》,講述了一個叫露西的女人,偶然吞了一些「藍水晶」後,把大腦的利用率從10%提高到了100%,然後她擁有了心靈感應、心靈遙感、心靈時空穿梭等等超能力。雖然這只是科幻電影,那麼如果我們真的把大腦開發到100%,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人類大腦的平均重量約為1300-1400克,為人體總體重的2%,但它需要使用全身所有氧氣的25%。
  • 大腦將在量子尺度上與宇宙連接
    物理性的大腦過程怎麼會產生意識,而意識是非物質性的?在神經元活動與宇宙量子尺度的關係中,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答案。這就是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德克·K·F·邁耶和漢斯 蓋申克在 "神經定量 "是在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
  • 我們的大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人類是「神」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
    如果我們的大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而我們的靈魂很有可能就是這臺計算機的作業系統,今天我們從量子大腦理論以及神創論的角度一起來探討一下。量子大腦理論美國加州聖巴巴拉大學的物理學家馬修·菲舍爾在《物理學年鑑》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文中提出磷原子的核自旋可以作為大腦中的初級「量子比特」,也就是量子位,這使大腦能夠像一個量子計算機那樣運作。
  • 我們的大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人類是「神」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
    如果我們的大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而我們的靈魂很有可能就是這臺計算機的作業系統,今天我們從量子大腦理論以及「神」創論的角度一起來探討一下。·菲舍爾在《物理學年鑑》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文中提出磷原子的核自旋可以作為大腦中的初級「量子比特」,也就是量子位,這使大腦能夠像一個量子計算機那樣運作。
  • 科學家稱瀕死體驗源於大腦量子信息進入宇宙
    哈梅羅夫通過這項最新研究認為量子物理對於生物學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鳥類飛行導航,未來有一天將證實該理論的真實性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資深科學家最新理論解釋了瀕臨死亡體驗之謎,認為大腦量子物質形成靈魂,死亡之後這些量子信息進入宇宙空間,當他們起死回生之時這些量子信息再次返回人體。
  • 心理學家揭示人類大腦的奧秘
    展覽將魔術與心理學、視覺錯覺與科學推理、混亂與清晰相結合,探索感官錯覺的動機和原理,揭示人類大腦的奧秘——大腦的感知往往與雙眼的實際所見大相逕庭。圖為字母微生物展示。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胡珉琦 宇宙之中,大腦,大概可以被認為是人類已知的最複雜、最精細的體系。解開認知、思維、意識和語言之謎,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終極目標。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成為了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而中國也並不打算落後,即將啟動自己的「腦計劃」。
  • 記憶法原理篇—大腦的奧秘
    ,了解自身大腦的奧秘。古語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下面就讓我們來揭開大腦的奧秘吧。其中大腦皮質是被覆在端腦表面的灰質、主要由神經元的胞體構成。大腦由上百億個細胞構成,重約1400克,通常人死後會有重量變化,存在著眾多未解之謎。大腦面積約為22平米,完整在平面上鋪開想大於一間房間大小。
  • 人類的死亡究竟是怎麼回事?科學家通過量子力學找到新的探索之路
    可是站在科學的角度,從科學家的眼光來看,似乎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這個世界萬物的本質都離不開科學的範疇,都有宏觀和微觀的表現,而生命是宇宙誕生的眾多事物中,最神奇也是最神秘的事物,生命的死亡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人類在進入科技時代之後,科學家開始了對人體奧秘的研究,尤其是人類最複雜神秘器官大腦的研究。
  • 《大腦的故事》:BBC備受讚譽的科普紀錄片同名圖書
    而如此重要的大腦,一直像一個難解的謎題,困住了無數頂尖的科學家,也被我們所忽視。在《大腦的故事》中,享譽全球的腦科學家,《西部世界》科學顧問大衛·伊格曼,用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為你展現腦科學領域的前沿成果,帶你領略大腦宇宙的奇妙之處。為什麼記憶常常不靠譜?
  •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科技日報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結合了量子傳感器的可穿戴頭部掃描儀,能夠在人體移動時記錄大腦活動。該設備的原型已問世,實現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直接對嬰兒及一些特殊患者的大腦活動進行測量,並可幫助科學家在以往無法檢查的情況下,評測大腦功能。  對大腦活動的傳統研究,一般使用腦磁圖描記術(MEG)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但是它們均有一定局限性,這是因為它們的研究對象只能是具有服從性的成年人——其數據依賴於患者必須在笨重的腦掃描儀內保持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