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人員打造可穿戴便攜大腦掃描儀,可在移動時記錄大腦神經活動
已有的腦部掃描儀,比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器等設備,是固定式的。而《自然》期刊中描述的這臺設備將讓科學家們在研究大腦功能時擺脫固定式設備的限制。諾丁漢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將腦磁圖 (MEG) 模塊縮小到了角鬥士頭盔的大小,因此將能夠繪製難以保持靜止的人們的腦部圖像,例如嬰兒,兒童和有運動障礙的人。
-
英國研發出輕便可穿戴的腦磁圖掃描儀
新華社倫敦3月25日電(記者張家偉)傳統的腦磁圖掃描儀往往很笨重,需要人躺進去一動不動才能工作。英國研究人員說已開發出一種輕便可穿戴的頭盔式腦磁圖掃描儀,檢查對象戴上它後還能做一些自然動作。 英國諾丁漢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了這項成果。
-
倫敦大學學院:可穿戴成像帽提供了一扇通向嬰兒大腦的窗戶
由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團隊展示了一種新型的可穿戴式、適合嬰兒使用的大腦圖譜技術,該技術對理解自閉症譜系障礙和腦癱等發育狀況具有重要意義。這項技術使用無害的紅色和近紅外光,通過可穿戴的帽子來生成嬰兒大腦活動的詳細3D圖像。
-
這種可穿戴式大腦掃描儀可以改變我們對神經元如何說話的理解
現在,科學家已經開發出第一種解決這些問題的裝置,即使佩戴者移動時也能傳輸大腦信號的面具儀器。儘管可以同時映射大腦活動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神經科學家卻興奮不已。「這很了不起,」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MEG研究員Matti Hamalainen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MEG正在從概念上邁向新時代。」
-
外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穿戴的腦部掃描儀,樣子有點怪
英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穿戴的腦部掃描儀,這個掃描儀在戴上後,患者仍可以自由地進行頭部活動。最近,他們終於開發了一種可穿戴的腦部掃描儀原型。該頭盔由3D列印而成,重量僅905克。據學術期刊《自然》報導,這個掃描儀結合了量子傳感器和一種新的消除周圍磁場的技術,能夠以毫秒級的解析度記錄MEG數據。為了證明此系統有效,研究人員記錄下一個實驗對象做出自然行為,如點頭、伸懶腰、喝飲料和玩球類遊戲時的各項測數。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打開APP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瑞爾特傳感器之家 發表於 2020-11-23 11:48:35 膏藥式腦電波傳感器讓使用者可以在家中自己進行大腦活動檢測,輕鬆確認自己和家人的睡眠品質。每天進行檢測還有助於及時發現包括老年痴呆症在內的大腦疾病的初期症狀。此外,該機器還能夠應用到各種領域,比如讓家長通過觀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判斷其對不同學習科目的喜好;監測司機大腦狀態,在其身體突然不適時切換成自動駕駛模式等。
-
陳根:新型電子太陽鏡,可追蹤大腦活動
相比於智能手錶或智能手環類的可穿戴設備而言,智能眼鏡有著更為廣闊的應用空間與前景。因此,智能眼鏡一直以來都是可穿戴設備領域的關注焦點,也是各大科技巨頭與相關的科研機構研究的一個主要領域。Suk-Won Hwang副教授領導的團隊開發的一款試驗性太陽鏡已經問世
-
如何在可穿戴設備的紅海中生存?這款「電擊」大腦的運動耳機是這樣...
文:沈格編輯:Camel關於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和趨勢,生態圈(ID:Eco_Sports)在去年蘋果與Nike的強強聯合之後,曾對這個產業進行了梳理。而在今年CES的體育科技板塊中,圈哥也發現全球大大小小上百家關於可穿戴運動設備的品牌中,都在專注於運動+數據監測+健康解決方案的產品模式。從大的科技趨勢來看,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裝配可穿戴設備,並獲取相關數據進一步了解身體與運動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產品、功能的同質化,一直是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死穴。
-
低成本可攜式腦成像掃描儀問世
低成本可攜式腦成像掃描儀問世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生物醫學工程》發表的一項研究描述,美國麻省綜合醫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低成本、緊湊、可攜式且低功耗的「僅用於頭部」的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儀,可以將其安裝在救護車中,帶輪推入患者房間,或放置在各種小型診所、醫生辦公室。
-
首個可彎曲太赫茲掃描儀問世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聶翠蓉)據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網站14日報導,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川野由紀夫(音譯)和同事利用碳納米管研發出首個可移動、可彎曲、可穿戴的太赫茲掃描儀,能對包括人體在內的三維捲曲物體進行成像檢測。相關研究細節發表在《自然·光學》雜誌網絡版上。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大腦晶片」,讓我們向那種未來又邁進了一步。研究人員所用的晶片物理體積比一片紙屑還要小,但卻被工程師們放置了成千上萬個「人工大腦突觸」,這種被稱為「憶阻器」的矽基元件,能夠模仿人類大腦中信息傳遞的突觸結構。
-
新型熱電裝置問世!可穿戴收集能量和自我修復
熱電系統可利用溫差來發電,此前已有研究團隊將之應用於世界上最小的冰箱、燒火取電、甚至特殊的塗料。不過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則是由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們打造的一款「可穿戴式人體熱電收集」小裝置。除了能夠以戒指的形式從人身上收集能量,它甚至可在受損時實施自我修復。
-
淺談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的三大關鍵部分
打開APP 淺談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的三大關鍵部分 工程師3 發表於 2018-05-11 10:58:00 於是科研人員紛紛投身開發新材料 、新工藝和開發新型傳感器;實現傳感器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實現傳感技術硬體系統與元器件的微小型化;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整合的傳感器。同時 , 希望傳感器還能夠具有透明、柔韌 、延展 、可自由彎曲甚至摺疊 、便於攜帶、可穿戴等特點 。隨著柔性基質材料的發展,滿足上述各類趨勢特點的柔性傳感器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 。
-
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繪製驚人大腦圖像(圖)
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傑夫-裡奇特曼繪製的大腦3D圖像,展現大腦細胞間的神經連接科學家表示大腦3D圖像讓他們第一次窺探到大腦的運轉機制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大腦內的神經連接雜亂無章
-
核磁共振繪大腦圖像
北京時間6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新型先進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用於研究人類大腦的內部結構。哈佛大學的加恩-維登教授表示,藉助於掃描獲取的彩色圖像,他們得以第一次真正了解人腦1000億個細胞的神經通路以及大腦如何運轉。
-
切除一側大腦半球後大腦還能實現全功能?
來源:科研圈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時期接受大腦半球切除術的個體成年後,剩餘大腦半球中各部分之間的聯繫遠超一般水平,從而得以實現原本需要整個大腦才能實現的功能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有一次在食堂吃飯,他和張偉聊起柔性電子,兩人一拍即合,基於兩人多年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遂開始對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研究。肖建亮說他想做一款對人體更友好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因為常見的可穿戴電子皮膚設備如 Apple Watch、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雖然有各自獨特的功能,但是多數存在價格昂貴、體驗感差、穿戴不舒服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圖 | 新型可穿戴電子設備研究者肖建亮(左)和張偉(右)緣起於食堂的一場研究肖建亮告訴 DeepTech,他在柔性電子領域深耕多年,對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敏銳且深入。有一次在食堂吃飯,他和張偉聊起柔性電子,兩人一拍即合,基於兩人多年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遂開始對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研究。
-
新型深度三光子成像技術可用於成年斑馬魚大腦成像
新型深度三光子成像技術可用於成年斑馬魚大腦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1:01:20 美國康奈爾大學Joseph R.
-
那些能救命的可穿戴設備,都長什麼樣?
從治未病到治已病:可穿戴設備的新機會眾所周知,澆滅上一波可穿戴星星之火的,是產品實用性功能的集體缺位。不過,最近有一波可穿戴設備開始走紅,它們直接作用於治療環節,幫助患者調節生理功能。硬核玩家的出場能為可穿戴設備正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