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2020-11-30 DeepTech深科技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

DeepTech 聯繫到負責該研究的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機械工程系副教授肖建亮和藝術與科學學院教授張偉,其表示相關成果以《「電子皮膚」 有望成為可穿戴設備的廉價且可回收的替代品》( 'Electronic skin' promises cheap and recyclable alternative to wearable devices)為題,發表在 Science Advances 上。

圖 | 可在手腕上佩戴的電子皮膚

該 「電子皮膚」 具有卓越的延展性、自癒合性、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它創可貼稍厚,加熱後就能貼到皮膚上。該團隊表示它還可以在任何方向上伸展 60%,並且不會破壞內部的電子設備。

據悉,為研究該設備,肖建亮和張偉耗時五年左右,為製造這款彈力產品,肖建亮和同事使用絲網印刷來創建液態金屬絲網絡。然後將這些電路夾在兩層薄膜之間,這兩層薄膜是由一種稱為聚亞胺的高度柔性和自愈材料製成的。

該設備通過一種低成本製造方法,將剛性、柔性和液體材料均勻地集成一起,並結合材料、化學和力學方面的技術,使其具有卓越的延展性、自癒合性、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這一可穿戴電子系統的性能可以在健康、醫療、科技等許多領域得到應用。

圖 | 新型可穿戴電子設備研究者肖建亮(左)和張偉(右)

緣起於食堂的一場研究

肖建亮告訴 DeepTech,他在柔性電子領域深耕多年,對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敏銳且深入。有一次在食堂吃飯,他和張偉聊起柔性電子,兩人一拍即合,基於兩人多年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遂開始對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研究。

肖建亮說他想做一款對人體更友好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因為常見的可穿戴電子皮膚設備如 Apple Watch、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雖然有各自獨特的功能,但是多數存在價格昂貴、體驗感差、穿戴不舒服等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他想做的是一款真正可穿戴的設備,理想情況下它將是一種能舒適地貼合人們身體的薄膜。

概括來說,該設備主要有五大特性。

一、優良的傳感性能。多功能可穿戴電子產品集成了一個熱傳感器、一個三軸加速度計和心電圖傳感器。其中,熱傳感器可在不同環境和身體不同位置的提供準確體溫測量;三軸加速度計附著在喉部時,可以捕捉到聲帶的振動特性;心電圖傳感器監測心臟的心電圖。

三者結合一起可精確地為人體提供實時監測體溫,身體活動和健康狀態的功能。它可以檢測行走、奔跑、跳躍的不同幅度和頻率。

圖 | 高延展性、自療性和可回收性的多功能可穿戴電子產品的設計和示意圖

二、可延展性。彈性聚合物基材和高延展性導體,對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延展性能來說必不可少。該團隊利用高延展性導體的可流動性,既不會增加可穿戴設備的硬度,還能為電子系統提供良好的變形能力。LM 電路沒有疲勞問題,封裝不影響機械性能,且沒有集中在導體剛性晶片組件之間的接口和軟底物。此外,LM 互連器在機械幹擾下具有穩健性和可靠性。

除去機械力後,聚醯亞胺封裝的 LM 導體在反覆摩擦和擠壓下的電阻恢復到原始值。也就是說,該設備在不同程度的外力作用下,可展現出優異的機械延展性、穩健性和可靠性。比如對它進行不同程度的伸縮、扭曲、變形,其依舊可保持超強的延展性和穩健性。

三、可自愈性。經過實驗顯示,聚醯亞胺矩陣的 LM 電路為多功能可穿戴電子產品提供了優異的自愈能力。當設備損壞時,碎片可以接在界面上產生新的共價鍵。不同於非共價超分子鍵合作用,其使用的聚亞胺基質由共價鍵組成,因此裝置更加堅固,並能在較大範圍的條件下操作。

設備中的自愈裝置能恢復機械和電氣功能,必要時可用於改善界面接觸和加速鍵交換反應,以實現更有效的界面癒合。簡而言之,它就像人類的皮膚一樣,具有自癒合功能。

圖 | 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自我修復和回收

四、可回收性。當設備嚴重損壞或不需要時,可通過浸泡在回收液中進行充分回收,當聚亞胺完全解聚時,包括晶片和 EGaIn LM 在內的電子元件能很容易地從溶液中分離出來,從而保證聚合物溶液和電子元件都可重新用於製造新設備。

相比傳統設備,這款新型可穿戴電子設備還具備可回收性。現在電子設備越來越多,相應的電子垃圾也日益增多,如果不能很好地回收,後果難以想像。如此前媒體報導所述,很多地方並不知道如何處理電子垃圾,甚至沒有電子垃圾分類。

而該設備的可回收性能可很好解決電子垃圾問題。據了解,這款電子設備從研發開始就考慮到回收問題,回收後所有原料還可重新利用起來。這樣既不會產生新汙染,還可節約成本。

五、可重構性。該團隊通過利用聚醯亞胺網絡在高溫下的有效應力鬆弛和 LM 電路的流體特性,讓設備可以重新配置,以適應不同應用場景。而且,該設備分別在腕部、腳踝和頸部的設置溫度監測,從而顯示身體不同部位的溫度。

圖 | 可穿戴在腳踝上

一般材料變形後會產生應力,但如果把外面施加的力去掉,材料就會變回原來狀態。而該設備的材料機理是,如果產生一個應力,內部分子層面會對應力進行重構,進而把應力釋放掉,釋放掉以後其變形後的狀態就可以保持住。

肖建亮告訴 DeepTech:「就像我們買衣服,每個人的尺寸不一樣,買衣服的尺碼就不一樣。儘管可穿戴電子設備本身是統一尺寸,但是它的可重構性使得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進行重構,比如讓它變形到你希望的尺寸或者形狀,這樣使用起來就會非常方便。」

產業化未來可期,對合作研究保持開放

據悉,基於該團隊研發的聚亞胺機體柔性機體,他們集成了液態金屬電路,從而形成多功能微小型電子器件,然後通過印刷途徑,把電路印刷到聚亞胺的薄膜上,進而把電子設備集成到電路裡,最後通過低成本且快速高效的製造過程,實現多功能的平臺。

在此基礎上,對平臺上的功能進行深入拓展都沒有問題,比如電源、無線發送器或者接收器等裝置都可以集成進來。另一方面,這個材料機制本身也有進一步優化的餘地,結合肖建亮和張偉兩個課題組各自的特長,未來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深入和拓展。

張偉表示:「我們的技術本身已經申請專利,關於產業化這方面,它確實需要很多市場調研,上遊下遊等很多東西都要摸清。但對於合作共同研發,我們都是非常開放的,我們也希望能將技術發揚光大,至於產業化的時間誰都不能確定,十年、五年或者兩三年都有可能。」

談及未來發展方向,該團隊有一個大膽設想,把該設備跟智慧型手機結合起來,甚至直接在電子屏幕上集成一個 SIM 卡晶片,通過晶片技術將病患與醫院連接起來,從而實現實時監測人體健康指標。

因為很多慢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光在醫院做檢查遠遠不夠,只有實現 24 小時的實時監測,醫生才能精準掌握病情,此外該設備還能實時發現、並避免一些危險狀況。

研究團隊表示,在未來 10 年甚至更長時間裡,可穿戴電子設備還可在電子地圖、可存在系統中發揮重要潛能。

據悉,肖建亮在加入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之前,是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John Rogers 教授小組的博士後研究助理。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固體力學家黃永剛的指導下,其於 2001 年獲得西北大學機械工程學博士學位。

2003 年和 2006 年,他在清華大學先後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其研究興趣主要包括可拉伸 / 柔性電子、納米材料、軟材料和薄膜等。2015 年 6 月,他曾回國訪問大連理工大學並進行講座。而肖建亮和張偉則相識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在此之前,兩人分別畢業於中國 Top2 高校。

2000 年,張偉在北大獲得化學學士學位;後來到美國求學,2005 年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獲得化學博士學位,導師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Prof. Jeffrey Moore;隨後在 MIT 進行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Prof. Timothy Swager;2008 年,其入職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並於 2018 年晉升為教授。他的研究興趣集中於利用動態共價化學構建新型有機或雜化功能材料。近年來,他曾多次回國訪問華南理工大學、江南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並作出專題報告。

據悉,這已經不是兩人第一次合作,早在兩年前兩人就曾經有過合作。因此,在本次採訪中,兩人同時接受了 DeepTech 的採訪。這兩位畢業於北大和清華的老友,以這種方式繼續在海外保持著清北校友的聯結和合作。

相關焦點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圖 | 可在手腕上佩戴的電子皮膚該 「電子皮膚」 具有卓越的延展性、自癒合性、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它創可貼稍厚,加熱後就能貼到皮膚上。該團隊表示它還可以在任何方向上伸展 60%,並且不會破壞內部的電子設備。
  •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同濟大學航空航天工程與應用力學學院,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科研團隊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真正可穿戴"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並粘在皮膚上的可拉伸且可完全回收的電路板
  • 可監控用戶心率和步數的電子皮膚或可替代智慧型手機等可穿戴設備
    根據《dailymail》消息:美國專家通過將液態金屬線包裹在兩個柔性聚合物層之間,開發出了一種完全可回收的「電子皮膚」,其作用類似於可拉伸的電路板。未來,可穿戴設備可以採用能自我修復的「電子皮膚」,可以監控用戶的心率和步數。
  • 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學術頭條 發表於 2020-11-10 16:50:14 近日,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真正可穿戴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 可感知即時疼痛
    在Bhaskaran看來,這是未來先進反饋系統發展的關鍵一步,人類或許可以藉助這項技術製造出真正的智能假肢和智慧機器人。此外,除了疼痛感知原型,該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使用可伸縮電子產品的設備,這些設備可以感知溫度和壓力的變化,並做出反應。Bhaskaran是RMIT功能材料和微系統小組的負責人之一,他表示,設計這三種功能原型,是為了以電子形式傳遞皮膚感知能力的關鍵特徵。
  • 石墨烯下一個應用方向: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
    石墨烯下一個應用方向: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石墨烯這個神奇的材料,可能很快就被用來製造高度敏感的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正是這些特性使得它成為了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造皮膚的原材料。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嘗試通過3D列印的方式將其打造成化學改性塗層。昨日,外媒wareable採訪了負責該學院發展創新工作的副總裁大衛•甘恩教授,一同探討了這一超級材料將如何改變人體與科學技術之間的交互方式。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可感知即時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修復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為了實現完全擬真電子皮膚,研究人員製作了三個獨立的裝置,包括一個感知壓力的裝置、一個感知溫度的裝置和一個感知疼痛的裝置(未來可能會將其合併成一個裝置),這就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製造可拉伸的電子產品,使用氧化物材料和矽樹脂材質來製作可彎曲,不易斷裂的表層。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特點及其市場挑戰
    傳感器是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重要部件,小巧而精密化是其發展趨勢。 目前可用的傳感器種類繁多,最常見的是慣性測量裝置,通常是加速計。 加速計可追蹤特定動作、動作方向及其強度或速度。最成功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可運用算法將檢測到的原始數據處理成可供用戶操作的實用分析數據。 可穿戴電子設備必須具備與外界通信的能力。 儘管通過短距離無線電或其他無線協議進行無線連接十分常見,但市場上普遍要求通過 USB 埠進行有線連接。 許多可穿戴電子設備配有可供用戶交互的視頻顯示屏或觸控螢幕。 易用性是此類小顯示屏設備的一項重大挑戰。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可感知即時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和智慧機器人
    導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的一種新型的電子人造皮膚可以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人造皮膚為改進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打開了大門。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電子人造皮膚,可以像真實的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人造皮膚為改進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打開了大門。研究人員表示,該原型設備可以以電子方式複製人類皮膚感知疼痛。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可感知即時疼痛,皮膚移植、修復和智慧機器人
    這款人造皮膚突破了這一狀況,當壓力、溫度達到令人痛苦的閾值時,它會立即做出反應。在 Bhaskaran 看來,這是未來先進反饋系統發展的關鍵一步,人類或許可以藉助這項技術製造出真正的智能假肢和智慧機器人。
  •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2018-03-26 09 2018年03月26日 09:27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 滲透性微孔彈性體矽膠,或是可穿戴皮膚電子傳感器的更好材料選擇
    靜電紡絲滲透性微孔彈性體矽膠,或是可穿戴皮膚電子傳感器的更好材料選擇可穿戴在人體皮膚上或在體內安全使用的生物傳感器在醫療應用和日常健康監測中越來越普遍。該材料還可以用作電子產品的幹膠,以牢固地層壓在皮膚上,從而實現無膠監控。與無孔PDMS膜相比,使用7天後的生物相容性和生存力測試也顯示出更好的結果。
  • 可穿戴設備中的傳感器功能分類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MS預測,2011-2016年可穿戴設備市場複合年增長率為53.7%,到2016年市場規模將超過60億美元,出貨量超過1.71億件。
  • 可穿戴技術發展史回顧
    可穿戴技術是如何發展至今的呢?科技網站Mashable日前就對該領域的發展史進行了回顧:  你或許不會知道,可穿戴計算設備背後的技術可以說是為了在賭場裡作弊而誕生的。在上世紀60到70年代,一些發明家製作出了一些最早的可穿戴設備,來增加在賭桌旁的勝率。  從那之後,可穿戴技術的研發還維持在較小的規模。除了計算器腕錶在80年代的流行,這個領域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 電子人造皮膚或可製造出真正的智能假肢和智慧機器人
    在 Bhaskaran 看來,這是未來先進反饋系統發展的關鍵一步,人類或許可以藉助這項技術製造出真正的智能假肢和智慧機器人。圖 | 電子皮膚原型(來源: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此外,除了疼痛感知原型,該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使用可伸縮電子產品的設備
  • 新型電子皮膚:更像人類皮膚,可同時感知溫度和應力!
    它由輕薄、透明、柔性、可拉伸的材料製成,可非常方便地貼合於人體皮膚表面,感知壓力、溫度等外界環境刺激,實現人工觸覺。(圖片來源:雪梨大學)電子皮膚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例如作為可穿戴設備,它可以非常方便地貼在皮膚表面,監測心率、體表溫度、血氧水平、運動量及其他生理參數,還能監測與炎症甚至胰島素有關的重要生理指標。
  • 新型熱電裝置問世!可穿戴收集能量和自我修復
    熱電系統可利用溫差來發電,此前已有研究團隊將之應用於世界上最小的冰箱、燒火取電、甚至特殊的塗料。不過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則是由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們打造的一款「可穿戴式人體熱電收集」小裝置。除了能夠以戒指的形式從人身上收集能量,它甚至可在受損時實施自我修復。
  • 淺談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的三大關鍵部分
    打開APP 淺談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的三大關鍵部分 工程師3 發表於 2018-05-11 10:58:00 同時 , 希望傳感器還能夠具有透明、柔韌 、延展 、可自由彎曲甚至摺疊 、便於攜帶、可穿戴等特點 。隨著柔性基質材料的發展,滿足上述各類趨勢特點的柔性傳感器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