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2020-11-29 電子發燒友

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學術頭條 發表於 2020-11-10 16:50:14

近日,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真正可穿戴」的電子設備。這種可穿戴設備可以自我修復,就像真正的皮膚一樣。它還可以執行一系列感官任務,例如測量用戶的體溫或追蹤人們的日常步數。

更重要的是,這款可穿戴設備可以被塑造成適合人們身體任何部位的形狀。

這一受人體皮膚啟發並粘附在人體皮膚上的可拉伸、可完全回收的電路板「電子皮膚」研究,於 11 月 6 日發表在 Science Advances 雜誌上。

論文作者之一、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 Jianliang Xiao 表示:「如果人們想像手錶一樣佩戴它,可以戴在手腕上,如果人們想像項鍊一樣戴它,可以戴在脖子上。」

研究人員還表示,他們希望這一創造將有助於重新擴展可穿戴設備的功能,這樣的高科技皮膚不僅可以使人們收集有關他們身體的準確數據,而且還能夠減少世界上日益增加的電子垃圾數量。

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

長期以來,那些輕薄而舒適可穿戴設備一直是科幻小說的主要內容。比如《終結者》電影系列中的阿諾·施瓦辛格臉上的皮膚剝落。

研究人員表示:「智能手錶的功能很好,但它們始終是一大塊金屬帶。如果我們想要一個真正可穿戴的設備,理想情況下它將是一種能舒適地貼合人們身體的薄膜。」

可以說,電子皮膚的研發目標,既是機器人又是人類。研究人員此前曾在 2018 年描述過他們針對電子皮膚的設計,而他們最新版的電子皮膚技術,在概念上進行了很多改進,不僅更有彈性,功能也更加強大。

具體而言,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包括三個傳感模塊:由運算放大器和電阻實現的心電傳感器,用於體溫傳感的溫度計傳感器,以及用於聲音和運動傳感的加速度計。

從更深的角度來看,該設備由 EGaIn LM合金,以及封裝在兩個薄彈性聚亞胺膜(polyimine membranes)之間的商業小尺寸晶片部件組成。

LM 作為晶片之間的電互連,每個晶片的引腳精確地安裝在圖案化的LM接觸焊盤上,類似於印刷電路板,但不需要焊接。

此外,當設備嚴重損壞或不需要時,可通過浸泡在回收液中進行充分回收,當聚亞胺完全解聚時,包括晶片和 EGaIn LM 在內的電子元件可以很容易地從溶液中分離出來,聚合物溶液和電子元件都可以重新用於製造新設備。

薄且不失延展性的秘密

這款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中的 LM 電路,提供了優異的導電性、優異的內在機械柔軟性和變形性,因此該設備可以在貼在人體皮膚上時弄皺、彎曲、扭曲和拉伸。

圖 | 新型電子皮膚可以被塑造成各種形狀

同時為了製造他們的彈力產品,研究團隊使用絲網印刷來創建一個液態金屬絲網絡,然後,他們將這些電路夾在兩層薄膜之間——這兩層薄膜是由一種稱為聚亞胺的高度柔性和自愈材料製成的。

由於聚亞胺的特殊性能,所提該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是可自我修復並且可以完全可回收的。

當設備損壞時,碎片可以接在界面上產生新的共價鍵。不同於那些非共價超分子鍵合作用,此處使用的聚亞胺基質由共價鍵組成,因此使裝置更加堅固,並且可以在較大範圍的條件下操作。

自愈裝置則能夠保障恢復機械和電氣功能。必要時壓力可用於改善界面接觸和加速鍵交換反應,以實現更有效的界面癒合。

由該裝置產生的薄膜比創可貼稍厚,可以加熱皮膚,該團隊報告說,它還可以在任何方向上伸展 60%,而不會破壞內部的電子設備。研究人員說:「它真的很有彈性,這使得許多以前無法選擇的可能性成為可能。」

研究人員表示,該電子皮膚可以做很多與Fitbits等流行的可穿戴健身設備相同的事情:可靠地測量身體的臨時狀態、心律、運動模式等。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一塊電子皮膚被做成了切片,人們要做的就是將破裂的區域捏在一起。因為在幾分鐘之內,聚亞胺材料將開始重整,在 13 分鐘內,損害將幾乎無法檢測到,這類似於皮膚癒合。

實際上,該成果還代表了一種製造電子產品的新方法——一種可能對地球更友好的方法。

據估計,到 2021 年人類將生產超過 5500 萬噸的廢棄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該團隊所製造的可伸縮設備,有望「消滅」垃圾填埋場。

如果把其中一個貼片浸泡在回收溶液中,聚亞胺會解聚或分離成其組成分子,而電子組件會沉到底部。電子器件和彈性材料都可以重複使用。

圖 | 新型電子皮膚可回收利用示意圖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對電子垃圾的解決方案是從製造設備的方式開始的,而不是從終點開始,或者從何時開始丟棄。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易於回收的設備。」

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電子皮膚距離真正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這些設備仍需要連接到外部電源才能工作。但是,研究人員相信,人造電子皮膚很快就會成為未來的時尚潮流。

更多應用的實現

上個月,華中科技大學也以第一研究單位在 Science Advances 上發表了相關論文,闡述了其電子皮膚的最新進展。

研究人員首先建立了電極-皮膚的分布參數電學模型,在該模型基礎上進一步推導了信號補償理論,並且通過相關實驗證明該理論能夠很好地消除表皮連接線所採集的生理電勢信號的幹擾。

同時,研究人員採用理論計算和仿真的方法保證了電子紋身不發生軸向拉伸和面內彎曲。這種設計僅僅讓皮膚感受不到電子器件的力學約束,更能讓體內汗液和熱量順暢地排出。

此外,得益於突破「電路信號補償-大面積製造-近零應變轉印」等瓶頸,研究人員展示了大面積電子紋身在未來數字健康、高精度人機互動等領域的成功應用。

圖 | 大面積電子紋身的應用實例——手語識別、假肢控制、頸部肌電雲圖

英文字母手語識別、單詞字母連續識別和實時假肢控制等技術為殘障人士進行高性能人機自然交互提供可能,頸部肌電雲圖採集有助於語音康復、吞咽功能評估、頸椎病監測等,多通道的心電監測可以反映心臟不同部位的狀況,實現對心律不整、心悸等多種心臟疾病的監測。

這些應用也使得人們看到越來越多電子皮膚應用的可能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電子皮膚一定能幫助人們完成更多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
責編AJX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新型電子皮膚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宣布開發一種能夠感知疼痛、溫度和壓力的人造皮膚材料。東京大學Takao Someya教授致力於研發可以傳達人體內部情況的電子皮膚。這個電子皮膚可以給外科醫生提供體徵數據,當身體將生病時提供警報,甚至可以通過觸覺來診斷另一個人體內的疾病。
  • 新型電子皮膚:更像人類皮膚,可同時感知溫度和應力!
    它由輕薄、透明、柔性、可拉伸的材料製成,可非常方便地貼合於人體皮膚表面,感知壓力、溫度等外界環境刺激,實現人工觸覺。(圖片來源:雪梨大學)電子皮膚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例如作為可穿戴設備,它可以非常方便地貼在皮膚表面,監測心率、體表溫度、血氧水平、運動量及其他生理參數,還能監測與炎症甚至胰島素有關的重要生理指標。
  • 科學家研發「電子皮膚」,受傷可自愈,會實現「返老還童」嗎?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保護器官,它的形成奧秘也吸引著許多科學家,科學家們都希望研究出與人類最相似的皮膚用於人工智慧方面,使機器人具有更加逼真的效果。以色列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具有柔性的高分子材料,這種獨特的材料在遭受外界傷害時能夠自愈,比如一些刮擦,割傷和扭傷等。
  • 新型電子皮膚,可自行修復可循環利用
    點擊查看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終結者》,裡面有個場景,大BOSS被槍擊後,皮膚竟然幾秒鐘就能痊癒如初。如今,這項「黑科技」幾乎已變成現實,雖然沒有電影裡那般玄幻,但科學家發明的這種「電子皮膚」可塑性好,能夠自我修復且完全可回收。
  • 可監控用戶心率和步數的電子皮膚或可替代智慧型手機等可穿戴設備
    根據《dailymail》消息:美國專家通過將液態金屬線包裹在兩個柔性聚合物層之間,開發出了一種完全可回收的「電子皮膚」,其作用類似於可拉伸的電路板。未來,可穿戴設備可以採用能自我修復的「電子皮膚」,可以監控用戶的心率和步數。
  • 中國發明出無線遙感電子皮膚,它可幫助殘疾人擁有真實感覺的義肢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屬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專家詹陽研究小組與中國電子科技大學薛欣宇、張巖一起發明了一種依據摩擦生電效應的柔性電子皮膚。其技術可實現無電池、自驅動電刺激和可引起自身神經回應。研究人員在動物模型中證實,電子皮膚與小鼠大腦海馬CA3區相連,電子皮膚被人為觸摸產生電刺激,海馬ca1區記錄到了興奮性突觸後的電位變化。實驗結果表明,海馬電刺激可引起腦活動和突觸改變,使其產生真實的響應和感應到電子皮膚。研究表明,自控式柔性電子皮膚可以應用於神經刺激,有效地量化神經功能的變化,可以擴展到新型的多功能無電池、無線控制和神經刺激系統。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它創可貼稍厚,加熱後就能貼到皮膚上。當設備嚴重損壞或不需要時,可通過浸泡在回收液中進行充分回收,當聚亞胺完全解聚時,包括晶片和 EGaIn LM 在內的電子元件能很容易地從溶液中分離出來,從而保證聚合物溶液和電子元件都可重新用於製造新設備。相比傳統設備,這款新型可穿戴電子設備還具備可回收性。現在電子設備越來越多,相應的電子垃圾也日益增多,如果不能很好地回收,後果難以想像。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圖 | 可在手腕上佩戴的電子皮膚該 「電子皮膚」 具有卓越的延展性、自癒合性、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它創可貼稍厚,加熱後就能貼到皮膚上。該團隊表示它還可以在任何方向上伸展 60%,並且不會破壞內部的電子設備。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 可感知即時疼痛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這項新研究發表在《先進智能系統》(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雜誌上,並申請了臨時專利,由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研發。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人體多功能幹細胞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人體多功能幹細胞基因操控制造人體胚胎幹細胞將不再困難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利用成人細胞和生長因子
  • 新型電子皮膚:靈感來自警報水母,在受傷時會發光!
    電子皮膚應用領域廣闊,例如醫療、機器人、人造假肢、可穿戴設備等。為了讓增進大家對於電子皮膚的了解,先回顧一下筆者以往介紹過的幾個有關電子皮膚的創新研究案例:案例一: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與美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開發出的新型電子皮膚微系統,可用於監測心率、呼吸、肌肉運動和其他健康數據,並可將數據無線發送至智慧型手機。
  • ​皮膚移植者的福音!​科學家發明了新型人造皮膚,可感知疼痛
    但是,目前隨著澳洲科學家的技術突破,人造皮膚有望代替人體皮膚。而最近,澳大利亞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
  •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同濟大學航空航天工程與應用力學學院,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科研團隊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真正可穿戴"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並粘在皮膚上的可拉伸且可完全回收的電路板
  • 納米能源:仿生多功能雙模式壓力傳感器作為電子皮膚
    通過電子設備模仿人體皮膚中的體感系統在智慧機器人技術和可穿戴電子產品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本文報告一種新型的仿生柔性雙模壓力傳感器,該傳感器基於具有微金字塔結構的互鎖壓電膜和壓阻膜。由於在前壓電膜的厚度方向上引起較大的汙點變化,並在後壓阻膜中增加了接觸面積,因此大大提高了傳感器的靈敏度。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可感知即時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修復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受指紋啟發的石墨烯/銀納米材料的可調式圖案化全彈性電子皮膚
    模仿人體皮膚觸覺傳感機制的多功能電子皮膚(e-skins)已廣泛用於智慧機器人、假肢和人體健康監測的可穿戴設備中。然而,相對較低的靈敏度以及多重刺激相互幹擾等技術性難題限制了現有電子皮膚的應用。Interfaces (IF 8.758)上發表題為「Fully Elastomeric Fingerprint-Shaped Electronic Skin Based on Tunable Patterned Graphene/Silver Nanocomposites」的研究論文,本文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高彈性電子皮膚,用於高靈敏的壓力和溫度傳感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可感知即時疼痛,皮膚移植、修復和智慧機器人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子材料,軟似皮膚並且可拉伸
    目前,智能服飾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讓智能服裝變的既智能又人性化是科學家追求的目標。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位華人教授鮑哲南帶領他的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研究柔性電子,現在他們的成果已經赫然佇立。鮑哲南教授表示,現有包括電極和材料在內的電子器件都是硬的。它們在測量中樞神經電流、心臟電流時,那些植入大腦或心臟的電極可能會損壞人體神經或心臟組織。因此,跟神經接觸的電極必須像皮膚一樣柔軟才能減小對人體的傷害,這是柔性電子應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 新型「電子皮膚」可存儲數據及治療疾病
    近日,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薄如「臨時紋身」的設備,它可以儲存數據並且向人體釋放藥物。這種電子皮膚是複合生物與集成電子領域的首次嘗試。這項突破將掀起醫療護理的革命。《自然》雜誌稱未來可用於幫助治療帕金森症及癲癇症患者。這種僅有4釐米長,2釐米寬,0.003釐米厚的薄如皮膚的高分子材料可伸縮運動並內置溫度傳感器、抗低壓RAM以及微換熱器,通過靜電力吸附在人的皮膚上。不過,目前離實際應用還比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