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能源:仿生多功能雙模式壓力傳感器作為電子皮膚

2020-09-14 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

通過電子設備模仿人體皮膚中的體感系統在智慧機器人技術和可穿戴電子產品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本文報告一種新型的仿生柔性雙模壓力傳感器,該傳感器基於具有微金字塔結構的互鎖壓電膜和壓阻膜。由於在前壓電膜的厚度方向上引起較大的汙點變化,並在後壓阻膜中增加了接觸面積,因此大大提高了傳感器的靈敏度。壓電和壓阻響應刺激的協同效應還使雙模傳感器能夠檢測到較寬的壓力和頻率範圍。這些信號的分析可以使複雜刺激加載過程的多個方面解卷積,包括它們的加載方向,速率,幅度和持續時間。作為概念驗證的演示,雙模式壓力傳感器已成功與機械手和人體集成在一起,分別解碼了複雜而微妙的拾取過程和人體運動。與其他傳感方式結合使用時,多功能雙模式壓力傳感器可在智能軟機器人和人機界面中提供新的應用機會。


浙江工業大學Huaping Wu浙江科技大學Aiping Liu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Huanyu Cheng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期刊Nano Energy上發表題為「Bioinspired, multifunctional dual-mode pressure sensors as electronic skin for decoding complex loading processes and human motions」的研究論文。



創新點:

1. 仿生雙模式壓力傳感器是基於微金字塔結構的壓電和壓阻互鎖膜的。

2. 協同效應使雙模傳感器在較寬的壓力和頻率範圍內顯示出高靈敏度。

3. 雙模傳感器可對複雜加載過程的各個方面進行解卷積(例如加載速率,幅度和方向)。

4. 雙模式傳感器在人機互動界面上的應用證明了其控制機械手的能力。


圖1.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多功能雙模式壓力傳感器。(圖片來源:Nano Energy


圖2.微觀結構對壓電和壓阻傳感性能影響的理論和數值分析。(圖片來源:Nano Energy


圖3.雙模式傳感器的壓力和頻率感應演示。(圖片來源:Nano Energy


圖4.雙模傳感器在複雜的壓力加載或彎曲過程的各個方面(例如加載方向,速率和大小)進行反卷積的應用。(圖片來源:Nano Energy


圖5.雙模傳感器作為未來智慧機器人和人機界面的智能操縱器或人體運動解碼器的應用。(圖片來源:Nano Energy


文獻連結: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5337

版權聲明
圖片來自期刊官網,本微信轉載文章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如轉載稿、圖片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益。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研發出可實現壓力、溫度和材料識別的柔性多功能傳感器
    當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可穿戴傳感器正在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仿照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研究人員開發了多種柔性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器件,其目標是獨立人體之外模擬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並應用於智慧機器人、健康監測等領域。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 「Science Advances」柔性多功能觸覺傳感器
    當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可穿戴傳感器正在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仿照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研究人員開發了多種柔性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器件,其目標是獨立人體之外模擬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並應用於智慧機器人、健康監測等領域。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 納米發電機,實現高靈敏、自供電觸覺傳感器,助力電子皮膚的發展
    表皮電子器件是一類典型的可伸縮傳感器,需要具有類似於皮膚的柔軟性和質感等優異性能。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通過從周圍環境中收集機械能來驅動電子系統,具有自供電的傳感功能、環保和低成本低優點。現有的可拉伸TENG是由相對複雜工藝或結構製備的可拉伸電極構成,或者是將納米管、石墨烯等導電填料嵌入彈性體基底中。
  • 一篇文章看懂納米傳感器所有「貓膩」
    用零維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納米顆粒、碳納米管及二維納米薄膜等都可以作為敏感材料構成氣敏傳感器。  納米氣敏傳感器的研究中,主要方向之一是在氣體環境中依靠敏感材料的電導發生變化來製作氣敏傳感器。在這些納米敏感材料中加入貴重金屬納米顆粒(例如Pt和Pd) ,大大增強了選擇性,提高了靈敏度,降低了工作溫度。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已經發展了具有多功能的柔性電子皮膚,其中因為柔性力傳感器在智能終端的巨大應用,所以發展最快。為了實際探測,實現電子皮膚對法向壓力和切向摩擦力的實時探測和區分是非常重要的。相比當前柔性壓力傳感器或壓力-應變傳感器,實現法向和切向力探測電子皮膚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
  • 青島大學龍雲澤教授:基於壓電納米發電機的仿生單電子皮膚單元
    最近,基於單電極的摩擦電傳感器TENG(STENG)將可以兩個電極減少到一個,其降低了電子皮膚的複雜性。但是,TENG基電子皮膚更適用於動態追蹤,卻無法提供有關溫度的信息。實際上,單電極傳感器依賴於電荷轉移,大多數納米發電機都可以實現。
  • 柔性器件-基於雷射刻蝕石墨烯的柔性霍爾傳感器
    然而,與常規材料相比,石墨烯的成本意味著其在電子製造中的吸收緩慢。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Jurgen Kosel課題組報導使用了一步雷射刻蝕工藝製備的石墨烯,並用於霍爾傳感器。其對磁場的具有線性響應,歸一化的靈敏度為〜1.12 V / AT。
  • 王中林院士團隊Science子刊:透氣、生物降解、抗菌電子皮膚
    導讀:本文研製了一種具有高靈敏度、透氣性、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活性等特殊功能的電子皮膚,用於檢測全身的生理特徵和運動狀態。這種具有優異性能的仿生電子皮膚有巨大的應用潛力。作為人體最大的身體器官,皮膚不僅具有保護、分泌和呼吸的基本功能,也是一個重要的人類軀體感知系統,與我們的現實世界互動和溝通。通過模仿自然皮膚特性和功能刺激科學家們開發仿生電子皮膚,應用在可穿戴健康監測,智能假肢和機器人技術。
  • 石墨烯仿生「微皮膚」,突破靈敏度和線性度不能兼容難題!
    》(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仿生針刺隨機分布結構的高靈敏度和寬線性範圍石墨烯壓力傳感器》的研究成果,由人體皮膚感知微結構出發提出相似的仿生結構,通過微結構和分布模式的結合解決了靈敏度和線性範圍之間的矛盾,為力學器件性能的綜合提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 青島能源所利用液態金屬引發開環聚合製備多功能液態金屬納米膠囊
    液態金屬(Liquid metal, LM)具有導電性、導熱性、流動性、低模量和生物相容性等諸多優異性能,是製備柔性仿生功能材料的理想原料。多數情況下,採用超聲的方法納米化LM,依靠氧化物或單分子配體層表面修飾獲得包覆型LM納米液滴。但是,目前方法獲得的包覆納米液滴仍然存在製備困難、易變性、難加工複合等問題。所以獲得膠體/化學穩定性好、易於加工和處理,且功能豐富的LM液滴仍存在極大的挑戰。
  • 電子皮膚兼容耐用
    圖片來源:KAUST一種在強度、延展性和敏感性方面模仿人類皮膚的新材料,可以實時收集生物數據。這種電子皮膚可能在下一代假肢、個性化醫療、軟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理想的電子皮膚可模仿人類皮膚的許多自然功能,比如精確、實時地感知溫度和觸覺。」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學技術大學(KAUST)博士後蔡宜辰(音譯)說。
  • 中科院北京納米所王中林院士團隊《AFM》:自供電電子皮膚
    隨著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快速興起,柔性耐用和可穿戴電源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在國際期刊Adv. Funct. Mater.、耐洗且超薄的摩擦電納米發生機(SI-TENG),可用於收集人體運動能量並充當高度敏感的自供電觸覺傳感器。
  • 王中林院士《AFM》:可拉伸、耐洗、超薄摩擦納米發電機,實現高靈敏、自供電觸覺傳感器,助力電子皮膚的發展
    表皮電子器件是一類典型的可伸縮傳感器,需要具有類似於皮膚的柔軟性和質感等優異性能。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通過從周圍環境中收集機械能來驅動電子系統,具有自供電的傳感功能、環保和低成本低優點。現有的可拉伸TENG是由相對複雜工藝或結構製備的可拉伸電極構成,或者是將納米管、石墨烯等導電填料嵌入彈性體基底中。
  • 智能皮膚:造福醫學界與智能界的神級裝備
    羅傑斯表示,這些設備可以檢測聲帶的振動:「喉嚨上的皮膚十分敏感,不過目前只有佩戴在這一部位才能使用。我們為傳感器開發的新型材料能夠彎曲並拉伸,儘可能減少患者的不適。」喉部傳感器的數據通過傳輸到電子儀錶板,在患者指標表現不佳時及時作出反應。
  • 青島能源所李朝旭團隊《AM》:利用液態金屬引發開環聚合製備多功能液態金屬納米膠囊
    液態金屬(Liquid metal, LM)具有導電性、導熱性、流動性、低模量和生物相容性等諸多優異性能,是製備柔性仿生功能材料的理想原料。多數情況下,採用超聲的方法納米化LM,依靠氧化物或單分子配體層表面修飾獲得包覆型LM納米液滴。但是,目前方法獲得的包覆納米液滴仍然存在製備困難、易變性、難加工複合等問題。所以獲得膠體/化學穩定性好、易於加工和處理,且功能豐富的LM液滴仍存在極大的挑戰。
  • 「熱門文章」可穿戴柔性壓力傳感器件的最新進展和前景報告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陳濤研究員、暨南大學麥文杰教授和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的潘曹峰研究員課題組,發表了這篇綜述。探討了過去的幾十年中,由人類皮膚激發的軟電子設備引起了廣泛的研究關注,因為它在健康監測和診斷、機器人和假肢方面有著廣闊的潛在應用前景。
  • 南方科大研發基於納米陶瓷纖維的耐高溫柔性壓力傳感器
    柔性壓力傳感器是柔性電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可穿戴設備提供生理監測,也能為軟機器人提供觸覺感知。柔性壓力傳感器不僅要求滿足可穿戴設備的日常應用需求,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需要應用在極為苛刻的工作環境中,例如高溫。但構造具有這樣功能的柔性傳感器件卻非常具有挑戰性。
  • 西安理工大學《CEJ》:高靈敏度包裝柔性電子傳感器二維納米材料
    基於二維導電材料的柔性電子傳感器在智能包裝中具備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柔性電子傳感器可以對包裝品在運輸、生產過程中的微弱振動進行即時響應,從而反映出包裝品內外環境的微弱變化。在各種二維導電材料中,由導電聚合物(聚吡咯,聚苯胺和聚噻吩等)和金屬納米材料(金,銀,銅等)構成的複合材料被廣泛的用於製備柔性電子傳感器。
  • JMCA:納米複合導電水凝膠基柔性應力應變傳感器研究進展
    與彈性體相比,水凝膠由於其仿生結構、匹配的機械性能和出色的生物相容性而在柔性電子產品中顯示出更大的潛力。在所有材料設計中,基於納米複合水凝膠的應變和壓力傳感器具有優異的機械強度、高電導率和出色的靈敏度,可以將外部刺激傳遞給電信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研究。
  • 受指紋啟發的石墨烯/銀納米材料的可調式圖案化全彈性電子皮膚
    模仿人體皮膚觸覺傳感機制的多功能電子皮膚(e-skins)已廣泛用於智慧機器人、假肢和人體健康監測的可穿戴設備中。然而,相對較低的靈敏度以及多重刺激相互幹擾等技術性難題限制了現有電子皮膚的應用。該多功能的指紋狀傳感元件的構造:通過利用分離傳感區域的策略並進一步嵌入硬膜圖案的應變隔離結構以提升靈敏度並有效減少差分單元之間的相互幹擾。所合成的全彈性石墨烯/銀/矽橡膠納米複合材料具有可調的性能(電導率和靈敏度),可以滿足高靈敏的壓力和溫度傳感以及可拉伸電極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