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電子皮膚:靈感來自警報水母,在受傷時會發光!

2020-12-06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最近,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由警報水母啟發的電子皮膚,如果給它施加的壓力足以引發傷害,它就會發光。

關鍵字

傳感器、可穿戴技術、電子皮膚

背景

電子皮膚是一項非常熱門的前沿創新技術,它模擬真實皮膚,輕薄且具有柔性和彈性,可以非常便捷地貼合於人體皮膚表面,感知人體生理信號例如血氧濃度、血液中的酒精濃度等,以及外界環境刺激例如壓力、溫度等,以實現人工的觸覺感知能力。

電子皮膚應用領域廣闊,例如醫療、機器人、人造假肢、可穿戴設備等。為了讓增進大家對於電子皮膚的了解,先回顧一下筆者以往介紹過的幾個有關電子皮膚的創新研究案例:

案例一: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與美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開發出的新型電子皮膚微系統,可用於監測心率、呼吸、肌肉運動和其他健康數據,並可將數據無線發送至智慧型手機。相對於現有的健康追蹤器,這種電子皮膚憑藉「三維布局」帶來了一些改進,例如柔性更好、尺寸更小。

(圖片來源: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

案例二: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帶有毛髮的電子皮膚,這種具有毛髮的電子皮膚能夠捕捉到最輕微的風。

(圖片來源:美國化學會)

案例三: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智能線,可檢測施加於其上的壓力強度以及位置。他們通過由納米技術:單壁碳納米管 (SWCNTs),給棉線塗上一層奇特材料,從而能製造出這種智能線。這種智能線可編織進壓敏的電子皮膚,用於機器人、醫學假肢、可穿戴設備。

(圖片來源: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

案例四:日本東京大學工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光電子皮膚,它具有耐用及可彎曲的特性,其厚度只有保鮮膜的四分之一,可以穿戴在皮膚上,用於顯示血氧等級,開發人員也正在準備賦予它更多功能,例如檢測情緒、壓力、焦慮的等級。

(圖片來源:東京大學)

案例五:美國史丹福大學開發出的電子皮膚,為人造假肢和機器人帶來觸覺。這種柔韌的塑料皮膚由多層組成,其中一個壓力傳感器,另一個是印製電子電路。嵌入的感知層由小橡膠錐體陣列組成,每一個都充滿了導電碳納米管。當皮膚感受到壓力,這些錐體會發生壓縮,使其內部的納米管向一起更加緊密的移動。

(圖片來源:史丹福大學)

在介紹過各種電子皮膚的案例後,讓我們來思索電子皮膚技術中存在的一個缺陷即:電子皮膚中的傳感器無法有效地回應有害的打擊。

創新

最近,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美國化學會(ACS)《應用材料與界面》(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雜誌的論文中稱,他們開發出一種由警報水母啟發的電子皮膚,如果給它施加的壓力足以引發傷害,它就會發光。

(圖片來源:ACS)

這項研究受到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前沿與關鍵技術創新專項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資金的資助。

技術

電子皮膚技術,幾乎可以模擬所有生物學皮膚的靈敏度,靈敏度非常高,但是它只在比較狹窄的壓力範圍內起作用。如果在會引起傷害的高壓力下,其靈敏度就會退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來自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的 Bin Hu 及其同事們,從警報水母中汲取了靈感。

這種水母處於深海、會發光和感知環境壓力的變化。當感知到危險存在時,它們會通過身體釋放一連串醒目的光線,這樣做就是為了引起更大、更可怕的掠食者的注意,從而使當前的掠食者放棄獵物而逃離。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種視覺警報可以對於物理威脅作為反應,在這個創意的基礎上,研究人員在電子皮膚中集成了電氣和光學系統,讓輕微和重度的壓力都可以被檢測出來。他們通過銀納米線,嵌入了兩層有彈性的甲基矽氧烷(或者PDMS)薄膜。這些薄膜層製造出電氣信號以響應輕微壓力,例如那些與金屬薄片輕微接觸而引起的。PDMS 層含有螢光粉,像三明治一般位於銀納米線電極之間。這一層隨著物理壓力的增加而發生作用,並發出光線。

(圖片來源:ACS)

價值

研究人員稱,這種方案更接近於人類皮膚可以感知到的大範圍的壓力。這種電子皮膚的最大優點就在於,它可以有效回應過大的外界壓力,在受到損傷時發出視覺警報。

參考資料

【1】https://www.acs.org/content/acs/en/pressroom/presspacs/2017/acs-presspac-november-1-2017/jellyfish-inspired-electronic-skin-glows-when-it-gets-hurt.html

【2】Yanli Zhang, Yunsheng Fang, Jia Li, Qihao Zhou, Yongjun Xiao, Kui Zhang, Beibei Luo, Jun Zhou, Bin Hu. Dual-Mode Electronic Skin with Integrated Tactile Sensing and Visualized Injury Warning.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7; 9 (42): 37493 DOI: 10.1021/acsami.7b13016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受水母啟發發明人造皮膚 可讓機器人知疼痛
    網易科技訊 11月4日消息,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從一種水母獲得靈感
  • 水母|美麗的漂流者
    但每個刺細胞只能發射一次毒液,所以水母需要不斷更新刺細胞來保證自身威懾力。水母並不會放電,海綿寶寶動畫片中水母會電人的場景,只是為了將被水母蜇到時產生的觸電般的麻痛感表現出來而誇張化了。人們在海中遊泳時一定要小心水母,因為有些水母的觸手可長達20-30米,如毒性兇猛的僧帽水母,它的觸手可以延伸到10米以外。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新型電子皮膚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宣布開發一種能夠感知疼痛、溫度和壓力的人造皮膚材料。Madhu Bhaskaran在《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描述這一技術的研究報告,其相應作者表示:「我們一直通過皮膚感知事物,但我們的疼痛反應只在某個特定點發生,比如當我們觸摸太熱或太尖銳的東西時。」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電子技術能夠逼真地模擬人類的疼痛感覺。我們的人造皮膚在壓力、熱量或寒冷達到令人痛苦的臨界點時會立即做出反應。」
  • 新型電子皮膚如何感應疼痛?如何助力智能假肢和皮膚移植?
    皮膚是我們最大的器官,由複雜的感官組成,不斷監測任何可能引起我們疼痛的東西。如今,研究人員通過新技術複製了這一功能——電子人造皮膚。  電子人造皮膚對疼痛刺激的反應就像真實的皮膚一樣,並為更好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和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方法鋪平了道路。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
  • 新型電子皮膚:讓機器人與義肢擁有卓越的觸覺!
    通過這個系統,機器人與義肢裝置也許很快將擁有與人類皮膚同等甚至更好的觸覺。(圖片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這種新型電子皮膚系統實現了超高的靈敏度和抗破壞性,能結合任何種類的傳感器皮膚層成為一個電子皮膚系統高效地運作。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 可感知即時疼痛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皮膚,是人類身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具有非常複雜的功能,可以在受到任何傷害時發送快速警報信號。雖然我們一直可以通過皮膚來感知事物,但疼痛反應只是在某個特定時刻才會發生,比如當我們觸摸太熱或太尖銳的東西時。直到現在,還沒有任何電子技術能夠真實地模擬人類的疼痛感。這款人造皮膚突破了這一狀況,當壓力、溫度達到令人痛苦的閾值時,它會立即做出反應。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可感知即時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修復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水母都是如何入侵人類的?
    而這種生活在七百米以下深海的警報水母,最初在日本的海域被發現,顏值也不錯。雖然它的外觀像警報器,但是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警報水母」的原因,卻並非是他們的外觀,而是它們的確具有發出警報的特異功能。在通常情況下,警報水母都是不發光的,他們像深海中的其他生物一樣,默默的躲在黑暗裡,如果警報水母被其他的海洋獵食者襲擊並且身體受傷,那麼他們就會發出耀眼的光芒。而這種在黑暗中突然發出的光芒,會很有效地嚇跑一批捕食者。這真是一種美貌與才華兼備的水母!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
    發光生物是自然界的奇妙創造,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界均有一些發光的種類。海洋中發光水母已為人們所熟知,且水母發光蛋白原理已見科學報導。全球已知有97種生物發光真菌類群。發光真菌依靠螢光素酶而發光,當螢光素在有氧的情況下被螢光素酶催化而發生反應時,會從其子實體或菌絲髮出光。由於在醫學、農業與生態環境傳感器等領域有廣泛應用,生物發光真菌受到關注。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可感知即時疼痛,皮膚移植、修復和智慧機器人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日本育新型桑蠶可產發光蠶絲 嵌入水母基因(圖)
    原標題:日本育新型桑蠶可產發光蠶絲 嵌入水母基因(圖)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日本媒體11日報導,日本一研究所近日培育出新型桑蠶,該桑蠶所產蠶絲通過濾鏡觀察,可呈現出多種顏色,並且計劃在未來投入到實際應用。   據報導,這種看起來呈螢光彩色的布料是用轉基因桑蠶的蠶絲製作的螢光絲製成。為今後能夠投入實際應用,相關人員預計在2014年夏天實施日本國內首次實驗性培育。
  • 水母百科|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介紹及如何飼養?
    今天給大家聊聊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它們不僅自己會發光,還「拿過「諾貝爾獎,是真正意義上自帶光環的水母。它們主要捕食軟體生物以及一些甲殼類的浮遊動物,也會吃凝膠狀生物,比如櫛水母、尾海鞘綱及其他水螅、水母(甚至包括同種),它們可以吞下其體形一半的食物。
  • 是什麼讓夜光水母發光?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後來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是什麼讓水母發光?對於科學家來說,這個簡單的問題的答案造就了一個強大的新工具,它徹底改變了醫學,並讓三個人贏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其中一個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在1960年,日本科學家下村修還是一位年輕的研究人員,他有一個簡單的問題:是什麼讓一種學名為Aequorea victoria的水晶果凍水母在激動時發出亮綠色的光?他試圖從水母中分離出一種發光的螢光素酶,但只起了部分作用。在實驗室裡做了各種調整後,他只能讓從水母中分離出的樣本發出微弱的光,所以他把樣本倒進水槽裡清洗一天。
  • 快來看,這隻水母發光了!
    dreamstime.com剛才視頻裡,我們看到有的水母是會發光的。有的水母會發出淡藍色、藍紫色的光,在漆黑的海洋中非常明顯。科學家認為水母發光的目的有兩個:1,吸引獵物靠近它們;2,水母發光也可以告訴天敵「我不能吃,別來吃我」,就像我們曾經講到過的螢火蟲。點擊文章末尾的「閱讀原文」查看關於螢火蟲的文章。
  • 日本現會發光的「彩虹水母」
    據日媒報導,近日,在日本大阪的水族館內,展出了20隻散發出彩虹般美妙光彩的「瓜水母」,如深海精靈般夢幻晶瑩。  據了解,「瓜水母」多棲息於海水中,能發光,以浮遊生物為食。但同大多數水母不同,瓜水母身上並沒有刺細胞。  此次展出的這些水母系工作人員從大阪灣捕撈而來。它們身體上的特殊纖毛經燈光及日光照射後,呈現出一種類似彩虹般的獨特視覺效果。  這些海中的精靈悠然在水槽中來回遊弋,身上放射狀的條紋在燈光下散發出七彩光芒。這一美妙夢幻的場景引來遊人紛紛拍照留念。
  • 未來機器人也會怕疼?最新研究:新型電子皮膚可對疼痛做出及時反應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具有與人類皮膚相同感覺功能的電子皮膚可能對機器人和醫療設備領域有重大意義。據報導,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研發出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它可以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刺激做出反應。
  • 日本現會發光的彩虹水母 如精靈般夢幻晶瑩
    會發光的彩虹水母  會發光的「彩虹水母」:晶瑩夢幻似精靈。近日,在日本大阪的水族館內,展出了20隻散發出彩虹般美妙光彩的「瓜水母」,如深海精靈般夢幻晶瑩。  會發光的彩虹水母  會發光的彩虹水母  會發光的彩虹水母
  • 裝一瓶會發光的海水
    當把海水盛進瓶中時,它發出了火光……」 這是1832年1月6日,當達爾文乘坐的貝格爾號剛剛駛離特內裡費島海岸時,他在他的動物學筆記中寫下的第一條內容。達爾文所看到的是會發光的海洋生物,閃爍的光是它們對物理幹擾作出的反應。
  • 原來你是這樣的水母!科學家發現,水母能用來修復人類的受損皮膚
    說起水母,可沒有人願意去碰這玩意兒,被它們蜇一下會痛得夠嗆。海洋裡還有一種被稱為「海黃蜂」的箱形水母,是地球上已知的對人類毒性最強的生物。它們的身上長著60條3米長的觸鬚,每條觸鬚上有數十億個毒囊和毒針,這些毒素足以讓20個成年人在4分鐘內丟掉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