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育新型桑蠶可產發光蠶絲 嵌入水母基因(圖)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日本育新型桑蠶可產發光蠶絲 嵌入水母基因(圖)

  照射到藍光後,轉基因蠶絲製成的衣料透過橙色濾鏡看起來呈螢光綠色。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日本媒體11日報導,日本一研究所近日培育出新型桑蠶,該桑蠶所產蠶絲通過濾鏡觀察,可呈現出多種顏色,並且計劃在未來投入到實際應用。

  據報導,這種看起來呈螢光彩色的布料是用轉基因桑蠶的蠶絲製作的螢光絲製成。為今後能夠投入實際應用,相關人員預計在2014年夏天實施日本國內首次實驗性培育。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茨城縣茨城市)研發培育出了這種嵌入水母基因的桑蠶。這種轉基因蠶絲在照射到藍光後,透過橙色濾鏡看起來就會呈現綠色。

  此外,該研究所還利用珊瑚的基因開發出了呈螢光粉、螢光橘色的蠶絲。

  2月3日,專家通過轉基因桑蠶對環境的影響評估,批准了轉基因桑蠶的實驗性培育。轉基因桑蠶也成為日本首個以一般農戶飼養為目標的轉基因生物。據了解,除服裝、照明設備外,轉基因桑蠶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備受期待。

相關焦點

  • 難道未來的衣服都是用蠶絲+石墨烯做的?
    作為一種以碳元素為基礎的新型材料,從製造飛艇到電池技術,石墨烯在許多領域都有很大的潛質,並且未來還有可能成為可穿戴設備的關鍵技術。最近,北京清華大學的一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能夠不僅能夠導電、同時更有韌性不容易斷裂的蠶絲,而這項新發明的關鍵核心就是石墨烯。科研人員將蠶葉包裹在了碳納米管或石墨烯外面,而導致了桑蠶將蠕動強度提升了兩倍,產生了更有韌性的蠶絲。
  • 新型電子皮膚:靈感來自警報水母,在受傷時會發光!
    導讀最近,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由警報水母啟發的電子皮膚,如果給它施加的壓力足以引發傷害,它就會發光。為了讓增進大家對於電子皮膚的了解,先回顧一下筆者以往介紹過的幾個有關電子皮膚的創新研究案例:案例一: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與美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開發出的新型電子皮膚微系統,可用於監測心率、呼吸、肌肉運動和其他健康數據,並可將數據無線發送至智慧型手機。
  • 興仁:桑蠶養殖 民眾致富有「絲」路
    桑葉基地7月29日中午,興仁市屯腳鎮鯉魚村桑蠶種養基地裡,桑樹綠浪席捲而來,一波又一波,片片荒山變「桑田」,在310畝桑葉基地,負責人吳啟科正忙著給工人講解桑葉採摘注意事項。一個個蠶房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一隻只白胖胖的蠶兒躺在桑葉上吃得正歡。
  • 【2018年分省院科普徵文大賽作品展示】絲綢之路話桑蠶
    蠶是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蠶蛾科的完全變態昆蟲,原產中國。蠶的一生有蠶卵、蟻蠶、蠶蛹、蠶蛾幾種形態,從出生到吐絲結繭約30天左右,之後約20天破繭成蛾,完成全部發育過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我們常見的是桑蠶,它們食慾非常強,可以晝夜不停地吃桑葉,生長迅速,成語「蠶食鯨吞」非常形象地描繪出了蠶吃桑葉的情形。
  • 嘉欣絲綢:目前使用基因技術對家蠶基因進行改良,已研發成功的家蠶...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6月29日訊,有投資者向嘉欣絲綢提問, 董秘您好,據環球網報導日本九州大學團隊宣布他們成功使用蠶製作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候選的蛋白質。 日本共同社報導九州大學目前養殖約450種蠶,從中篩選出數十種可用於醫藥品的蠶。
  • 吳海風:規範化養殖桑蠶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返鄉發展桑蠶產業德臥鎮團山堡村桑蠶產業由黔西南州坡桑桑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發展,合作社於2018年8月成立,負責人吳海風介紹,他和妻子黃妍多年在外做工程,一次偶然機會,看到安龍縣的親戚家養蠶經濟效益好。
  • 黃土地上「淘金」 山西農村青年借桑蠶養殖帶千餘人致富
    現如今,李天柱藉助桑蠶養殖,帶動全村千餘人脫貧致富,被評為第七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李天柱通過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帶領村民發展蠶桑生產。受訪者供圖  志在山間不言愁——放棄高薪工作毅然回鄉創業  1980年出生的李天柱,從小生活在柳林縣三交鎮高家焉村,這裡偏遠貧困、信息閉塞、交通落後。
  • 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問世: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
    研究團隊已用這種技術實現了「家蠶食葉圖」、「空谷鳥鳴曲」等圖像和音頻文件準確記錄、存儲和「閱讀」的原理驗證。陶虎介紹,蠶絲蛋白被製成硬碟後,人們想要存儲的信息,可以通過近場紅外納米光刻系統寫入,並用同一套系統讀取。通過改變寫入光的能量,可以調節蠶絲蛋白上加工圖的形貌,比如凸起或凹下,從而實現原位重複擦寫。這樣的存取原理,與「CD」或「DVD」光碟存儲技術相似。
  •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下村侑:查明水母發光物質,讓蛋白質動作可見
    高中時遭遇核爆海中漂浮的水母根據種類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發光功能,到水族館就能看到水母在黑暗環境中發光的樣子。水母是如何發光的呢?下村侑查清了這種機制,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現場留下了革命性的成果,並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 上海科學家研發全球首款「蠶絲硬碟」:可植入人體,可控銷毀
    蠶繭 受訪者供圖中國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碟存儲器——蠶絲硬碟,一個由蠶絲製成的硬碟:除了能存信息,還能裝東西,比如血液樣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體。通過納米針尖,將紅外光聚焦在極小的尺度下,對蠶絲蛋白進行改性,從而達到信息存儲和讀取的目的。後期可以進一步結合多探針平行加工技術和快速移動平臺,未來有潛力實現可比擬商業化硬碟存儲器的存儲密度和讀寫速度。蠶絲硬碟的優勢。
  • 那隻發光的水母
    水母是一種古老的生物,大多數水母具有漂亮的外形和優雅的泳姿,極具觀賞性,然而真正吸引人的還是水母那誘人的螢光。水母為什麼會發光,因為研究水母發光原理的日本學者下村修和美國學者馬丁·查爾菲、錢永健為什麼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裡面有多少因緣際會,又有多少唏噓感嘆!
  • 天絲與蠶絲的區別 天絲和蠶絲有什麼不一樣
    天絲與蠶絲的區別 天絲和蠶絲有什麼不一樣 2017-11-27 10:01:40 來源:全球紡織網 天絲與蠶絲的區別,天絲和蠶絲有什麼不一樣?
  • 關於桑蠶起源的故事
    經過幾千年的廣為流傳,桑蠶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每個人的生活裡,從絲綢服飾到蠶絲被,皆形成了一股獨具魅力的蠶絲風潮。桑蠶的起源說起桑蠶的起源,那個美麗的傳說絲綢的源頭在田野,栽桑養蠶,春蠶吐絲,才有了絲綢的華貴與美麗。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育野蠶並剿絲織綢的國家,各地廣為流傳的神話傳說,文獻記載以及出土實物,都揭示了中國養蠶織絲的悠久歷史。
  • 日本現會發光的「彩虹水母」
    據日媒報導,近日,在日本大阪的水族館內,展出了20隻散發出彩虹般美妙光彩的「瓜水母」,如深海精靈般夢幻晶瑩。  據了解,「瓜水母」多棲息於海水中,能發光,以浮遊生物為食。但同大多數水母不同,瓜水母身上並沒有刺細胞。  此次展出的這些水母系工作人員從大阪灣捕撈而來。它們身體上的特殊纖毛經燈光及日光照射後,呈現出一種類似彩虹般的獨特視覺效果。  這些海中的精靈悠然在水槽中來回遊弋,身上放射狀的條紋在燈光下散發出七彩光芒。這一美妙夢幻的場景引來遊人紛紛拍照留念。
  • 破解家蠶基因,絲綢之路煥發新光彩
    到了21世紀初,我國作為世界蠶絲生產中心,蠶繭和生絲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國內生產總值近100億美元,絲綢工業年產值達700億元。桑蠶業,成了一端連著國際市場,一端連著鄉梓情緣的重要產業,在我國的文化和經濟上都有著重要意義。
  • 日本現會發光的彩虹水母 如精靈般夢幻晶瑩
    會發光的彩虹水母  會發光的「彩虹水母」:晶瑩夢幻似精靈。近日,在日本大阪的水族館內,展出了20隻散發出彩虹般美妙光彩的「瓜水母」,如深海精靈般夢幻晶瑩。此次展出的這些水母系工作人員從大阪灣捕撈而來。它們身體上的特殊纖毛經燈光及日光照射後,呈現出一種類似彩虹般的獨特視覺效果。  日媒稱,由於這種水母的採集時間多集中在2月至5月,人工長期繁殖及飼養都有一定困難,故此次展覽較為難得。  據了解,「瓜水母」多棲息於海水中,能發光,以浮遊生物為食。但同大多數水母不同,瓜水母身上並沒有刺細胞。
  • 日本發現會發光的彩虹水母:超漂亮
    近日,在日本大阪的水族館內,展出了20隻散發出彩虹般美妙光彩的「瓜水母」,如深海精靈般夢幻晶瑩。此次展出的這些水母系工作人員從大阪灣捕撈而來。它們身體上的特殊纖毛經燈光及日光照射後,呈現出一種類似彩虹般的獨特視覺效果。
  • 石墨烯蠶絲:或許將成為可穿戴技術未來
    石墨烯蠶絲:或許將成為可穿戴技術未來 2016年10月31日 00:44作者:馬景東編輯:馬景東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石墨烯似乎是一種無所不能的材料
  • 用碳納米管和石墨烯餵蠶 能吐出超級蠶絲麼?
    他們說,這種升級版蠶絲可以用於製造耐用防護性面料、可生物降解的醫用植入物和環保型可穿戴電子設備。在先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用添加劑處理已紡好的蠶絲或者直接用添加劑飼餵桑蠶,來製備升級版「絲綢」。這些添加劑包括:染料、抗菌劑、導電聚合物和納米粒子。桑蠶,是以桑葉為食的蠶蛾的幼蟲,利用唾液腺中產生的絲蛋白溶液來吐絲結繭。
  • 結合發光水母基因 科學家培育出夜光綿羊
    【科技訊】5月15日消息,據媒體報導,人類不能夜視,因此不斷的研發能夠發光的物品,以便能夠在黑暗中看到東西。  據報導,科學家通過結合一種來自發光水母的基因,這些發光的綿羊共9隻,經過科學家的精心照顧,夜光綿羊安全誕生,正常的生長成長,發育一切正常。  據悉,夜光這一特性使得勤勉牧羊人們在夜間更容易在山間找到它們,當然最開心的還是孩子們,因為入睡前的數羊遊戲變得更加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