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諾貝爾獎】下村侑:查明水母發光物質,讓蛋白質動作可見

2020-11-24 生物谷

高中時遭遇核爆


海中漂浮的水母根據種類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發光功能,到水族館就能看到水母在黑暗環境中發光的樣子。水母是如何發光的呢?下村侑查清了這種機制,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現場留下了革命性的成果,並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下村出生於京都,由於父親工作調動的原因,曾輾轉居住於日本各地。高中時在長崎市遭遇了原子彈爆炸。因為是在戰爭期間,無法升入自己心儀的大學,下村便去了自家附近臨時開辦的長崎醫科大學藥學專業部(現長崎大學藥學部)。


畢業後,他原本打算進入製藥企業工作,但因為面試失敗,只好留在大學研究室裡做助手。後來成為名古屋大學理學部的平田義正教授的研究生,開始探索發藍光的夜行性生物海螢的光源,不到一年時間就成功完成了發光物質的精煉和結晶,令周圍人無比驚訝。


下村研究生畢業後繼續回到長崎大學做助手,之後於1960年8月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留學。研究課題是調查形狀宛若頂著一個碗的水晶水母的發光機制。3年後,下村以助教授的身份回到名古屋大學理學部,但研究並不順利,於是2年後再次赴美,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高級研究員。之後進入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之後接連查明了發光生物的發光機制。


下村侑榮獲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查清水晶水母的發光機制


漂浮在海浪中的直徑10-20釐米的水晶水母一邊輕柔地移動,一邊發出漂亮的綠色光。這種光是通過什麼原理髮出的呢?下村對發光物質很感興趣,於是推進了研究。他首先研究了讓水母停止發光的方法。


研究發現,鈣離子是發光所必須的物質,另外他還成功地分離出了發光物質。這就是綠色螢光蛋白(GFP)。


GFP遇到紫外線後會單體發光,所以利用基因技術與其他蛋白質等融合的話,GFP的發光可以作為標記利用,能觀察蛋白質等在體內的情況。由此可以確認細胞內的物質代謝以及蛋白質的移動和存在,能在活體狀態下觀察蛋白質和特定物質的動作。


獲得少年時代生活過的長崎縣佐世保市名譽市民稱號


發光的水晶水母


追蹤生命現象的劃時代工具


生物體內存在幾萬種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支撐著生命現象。觀察蛋白質的動作曾經非常困難。但下村的發現幫助確定了GFP的基因。接下來就可以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將GFP作為其他想調查的蛋白質的「標記」利用。在動物和植物的細胞內形成這種蛋白質後,可以將GFP的綠色螢光作為標記,追蹤蛋白質的動作。很多生命現象的研究由此取得迅速發展,比如癌細胞的擴散和轉移過程以及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經細胞是如何損壞的等。


下村也不是一開始就找準這種劃時代的研究的。他在獲得諾貝爾獎後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剛開始只是出於探索精神和單純的好奇心,想弄清水晶水母這種生物發光的奧秘」。始於單純好奇心的研究後來成了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掀起革命的必備工具,這充分證明了

基礎研究

的重要性。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 下村侑:查明水母發光物質,讓蛋白質動作可見


演示發光實驗的下村侑


與美籍華人研究人員等共同獲獎


下村與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的

基礎研究

開發出革命性應用方法的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因「發現和開發了綠色螢光蛋白(GFP)」而共同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共同獲獎者錢永健是195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美籍華人。其堂伯是被稱為「中國飛彈之父」的錢學森。錢永健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後,又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生理學博士學位,在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比如發現了綠色以外的其他顏色螢光蛋白也發光的技術。


共同獲獎者錢永健

相關焦點

  • 科學史梳理:綠色螢光蛋白|下村修|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這一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了三位科學家,隨著瑞典皇家科學基金會的斯託爾克教授的介紹,第一個走到瑞典國王面前的是來自美國的日本人下村修。下村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馬丁·沙爾菲、加州大學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的教授錢永健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螢光蛋白(GFP)」而一起榮獲該獎項。
  • 是什麼讓夜光水母發光?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後來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是什麼讓水母發光?對於科學家來說,這個簡單的問題的答案造就了一個強大的新工具,它徹底改變了醫學,並讓三個人贏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其中一個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在1960年,日本科學家下村修還是一位年輕的研究人員,他有一個簡單的問題:是什麼讓一種學名為Aequorea victoria的水晶果凍水母在激動時發出亮綠色的光?他試圖從水母中分離出一種發光的螢光素酶,但只起了部分作用。在實驗室裡做了各種調整後,他只能讓從水母中分離出的樣本發出微弱的光,所以他把樣本倒進水槽裡清洗一天。
  • 那隻發光的水母
    水母是一種古老的生物,大多數水母具有漂亮的外形和優雅的泳姿,極具觀賞性,然而真正吸引人的還是水母那誘人的螢光。水母為什麼會發光,因為研究水母發光原理的日本學者下村修和美國學者馬丁·查爾菲、錢永健為什麼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裡面有多少因緣際會,又有多少唏噓感嘆!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修去世 曾經歷長崎原子彈爆炸
    據日本共同社10月22日報導,因從水母中發現對生命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綠色螢光蛋白質(GFP)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海洋生物學家、美國波士頓大學名譽教授下村修19日早晨6點15分因衰老在長崎市去世,享年90歲。葬禮和告別儀式已在近親範圍內舉行。喪主為其妻下村明美。
  • 下村修:用自己點亮生命科學
    他對生物發光研究的興趣,可以使他放棄在日本國立大學優厚的待遇,返回普林斯頓繼續博士後生活,從而繼續研究生物發光蛋白。下村修靈活的思維與對細節敏銳的感知,使得他成為了GFP研究領域的奠基人和領航者。Hirata交給下村修一項任務:從日本沿海的小型海洋甲殼類動物中,提取一類發光有機化合物——螢光素。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的動物學家E. Newton Harvey已經嘗試了20年製造螢光素晶體,但都失敗了,這項任務的難度可想而知。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以他對實驗技術的靈活運用,再加上一些運氣,十個月便完成了這個看似無法完成的工作。
  • 讓科學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水母
    這是一張拍攝於美國佛羅裡達的水母圖片。不要小看這些貌似普普通通的水母,圖片上水母身上發岀的綠色螢光就是讓三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綠色螢光蛋白這種蛋白只要用藍色的光照射它就能夠自己發光。科學家就是利用綠色螢光蛋白的這個特點加以應用,開啟了一場生物醫學研究的綠色革命。在生物學研究中,科學家們常常利用這種能自己發光的螢光分子來作為生物體的標記。將這種螢光分子通過化學方法掛在其他不可見的分子上,原來不可見的部分就變得可見了。生物學家一直利用這種標記方法,把原本透明的細胞或細胞器從黑暗的顯微鏡視場中「揪出來」。
  • 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在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千姿百態、形形色色的生命,其中發光生物無疑是驚鴻一瞥。發光生物幾乎遍布全球,有超過700個屬,這其中又有80 %源於海洋。大家也許還記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漆黑的夜晚,「派」獨自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綠色水母點綴著波光引人無限遐想。然而,水母是如何進化出發光能力的呢?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謎。
  • 【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發光生物幾乎遍布全球,有超過700個屬,這其中又有80 %源於海洋。大家也許還記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漆黑的夜晚,「派」獨自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綠色水母點綴著波光引人無限遐想。然而,水母是如何進化出發光能力的呢?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謎。直至20世紀中期,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水母的發光之謎被逐漸揭開。科學家首先在螢火蟲體內提取出一種奇特的蛋白——螢光素蛋白。
  • 微科普|「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在我們 的地球上生活著千姿百態、形形色色的生命,其中發光生物無疑是驚鴻一瞥。 發光生物幾乎遍布全球,有超過700個屬,這其中又有80%源於海洋。 大家也許還記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漆黑的夜晚,「派」獨自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綠色水母點綴著波光引人無限遐想。 然而,水母是如何進化出發光能力的呢?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謎。
  • 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3人獲物理諾貝爾獎
    (LED) 物理諾貝爾獎中村修二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物理諾貝爾獎赤崎勇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3人獲物理諾貝爾獎    原標題:發明藍光LED燈 3人獲物理諾獎    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地時間7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
  • 水母百科|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介紹及如何飼養?
    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特點介紹螢光點點,如星墜塵,有些水母從它一出生就註定不凡。今天給大家聊聊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它們不僅自己會發光,還「拿過「諾貝爾獎,是真正意義上自帶光環的水母。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是發光水母中最有名的一種,在環境相對安靜的時候,它看上去比較普通,但在受到驚擾時,它會利用綠色螢光蛋白在傘狀體的邊緣發出一圈綠色的螢光來進行防衛。夜晚,它們光點一個接一個地環繞成一個圓圈,在水流中漂浮變幻,相當美妙。
  • 點亮未來世界 發光二極體為何能得諾貝爾獎?
    愛迪生發明以及後面改良的白熾燈,雖然帶來了光明,但是它們的特點是發光的效率並不高。LED讓今天的檯燈設計更有藝術性(松下產品)今天我們的光源正在從白熾燈、螢光燈向發光二極體(LED)轉變。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尋找藍色發光二極體,人類的科學家用了整整30年!如此艱難才找到了藍色的、具有工業量產意義的LED製作辦法,終於湊足了三原色,可以實現白光了!
  • 神奇的綠色螢光蛋白:讓老鼠和豬也能發光(圖)
    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憑藉在綠色螢光蛋白質(GFP)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就,3名科學家上周最終問鼎諾貝爾化學獎,他們分別是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錢永健(Roger Y. Tsien)和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
  • 日本現會發光的「彩虹水母」
    據日媒報導,近日,在日本大阪的水族館內,展出了20隻散發出彩虹般美妙光彩的「瓜水母」,如深海精靈般夢幻晶瑩。  據了解,「瓜水母」多棲息於海水中,能發光,以浮遊生物為食。但同大多數水母不同,瓜水母身上並沒有刺細胞。  此次展出的這些水母系工作人員從大阪灣捕撈而來。它們身體上的特殊纖毛經燈光及日光照射後,呈現出一種類似彩虹般的獨特視覺效果。  這些海中的精靈悠然在水槽中來回遊弋,身上放射狀的條紋在燈光下散發出七彩光芒。這一美妙夢幻的場景引來遊人紛紛拍照留念。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 神奇的螢光蛋白:讓老鼠和豬也發光
    Tsien)和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利用轉基因技術,所有細胞和動物都可以產生螢光蛋白質。 康乃狄克學院化學家、《發光基因》作者馬克·齊默(Mark Zimmer)將綠色螢光蛋白質稱之為「21世紀的顯微鏡」。
  • 日本發現會發光的彩虹水母:超漂亮
    近日,在日本大阪的水族館內,展出了20隻散發出彩虹般美妙光彩的「瓜水母」,如深海精靈般夢幻晶瑩。此次展出的這些水母系工作人員從大阪灣捕撈而來。它們身體上的特殊纖毛經燈光及日光照射後,呈現出一種類似彩虹般的獨特視覺效果。
  • 日本現會發光的彩虹水母 如精靈般夢幻晶瑩
    會發光的彩虹水母  會發光的「彩虹水母」:晶瑩夢幻似精靈。近日,在日本大阪的水族館內,展出了20隻散發出彩虹般美妙光彩的「瓜水母」,如深海精靈般夢幻晶瑩。此次展出的這些水母系工作人員從大阪灣捕撈而來。它們身體上的特殊纖毛經燈光及日光照射後,呈現出一種類似彩虹般的獨特視覺效果。  日媒稱,由於這種水母的採集時間多集中在2月至5月,人工長期繁殖及飼養都有一定困難,故此次展覽較為難得。  據了解,「瓜水母」多棲息於海水中,能發光,以浮遊生物為食。但同大多數水母不同,瓜水母身上並沒有刺細胞。
  • 科學網—水母產生未知發光蛋白
    當時,這些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南端珊瑚礁周圍潛水,其中一人在水中發現了一隻長相奇特的水母。研究人員用網捕獲了它,並帶回船上。他們注意到這種生物半透明的身體上布滿了發光的藍色線條。 這個研究小組並不是在尋找水母,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光學探測器開發人員Shaner還是收集了這種動物。他說:「我們心血來潮地說,『嗯,有點藍,我們把它帶回家吧。』」
  • 生物發光LED照亮未來 研究人員從水母提取穩定螢光蛋白為燈供電
    西班牙研究人員在接受世界經濟論壇採訪時說,「我相信,這將是下一場革命。」Costa躋身MIT Technology Review 35歲以下創新者榜單中,開創性地將水母中發現的發光蛋白在水溶液外呈穩定狀態,以創造生物LED。「我猶記得這個時刻,當我們能夠從玻璃上剝下橡膠,把它放在紫外線上,它仍然是綠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