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修去世 曾經歷長崎原子彈爆炸

2021-01-15 觀察者網

據日本共同社10月22日報導,因從水母中發現對生命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綠色螢光蛋白質(GFP)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海洋生物學家、美國波士頓大學名譽教授下村修19日早晨6點15分因衰老在長崎市去世,享年90歲。葬禮和告別儀式已在近親範圍內舉行。喪主為其妻下村明美。

下村於赴美留學期間的1961年在美國西海岸採集了1萬隻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學名Aequorea Victoria),從中發現了GFP並於次年發表論文。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科學家發明了把生成GFP的基因植入需觀察的細胞DNA中並使其發光的方法。以此為標記,在細胞存活的狀態下對蛋白質及細胞機能進行觀察得以實現,GFP成為了生物學、醫學、新藥研製等領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下村1928年出生在京都府福知山市。幼年曾在中國東北、大阪等地生活,後來遷往長崎縣諫早市。16歲時經歷了長崎原子彈爆炸。1951年他從長崎醫科大學藥學專門部(現長崎大學藥學系)畢業。在名古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1960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留學。1982年至2001年擔任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高級研究員。退休後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家中繼續從事研究,2009年成為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

在諾貝爾獎頒獎紀念演講等場合,除研究之外,下村還多次提及戰時的「勤勞動員」和核爆經歷,強烈呼籲廢除核武器。

據相關人士透露,下村過去一直居住在美國,最近回到親屬所在的長崎市生活。

相關焦點

  •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去世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去世,享年90歲。下村修在水母裡發現綠色螢光蛋白(GFP),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有機化學及海洋生物學家,同時他也是美國波士頓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長崎大學表示,原本住在美國的下村之前返回日本,在長崎市內療養,19日因衰老辭世。下村生於京都,長崎大學藥學系畢業後,於名古屋大學擔任助教授,後來到美國波士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其後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綠色螢光蛋白之父下村修去世,曾與錢永健分享諾貝爾獎
    2018年10月19日,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發現者,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下村修(Osamu Shimomura,1928-2018)因病逝世,享年90歲 。
  • 日本名人專題報導(十六)下村脩
    下村脩有機化學家、海洋生物學家,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於父親是日本陸軍軍官,因此下村脩在滿州國和大阪等地度過其年少時光。之後舉家遷往長崎諫早市,下村脩16歲時曾見證1945年8月的原子彈爆發。他克服萬難在11年後完成其學業。
  • 下村修:用自己點亮生命科學
    下村修照片(1928.8.27-2018.10.19)下村修的童年可以說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甚至還經歷過原子彈爆炸後輻射的洗禮到了1948年,長崎藥學院錄取了沒有高中畢業證的下松修。畢業後,他留校擔任化學實驗室助理。四年後,他得到了赴名古屋大學有機化學家Yoshimasa Hirata實驗室修習一年的機會。Hirata交給下村修一項任務:從日本沿海的小型海洋甲殼類動物中,提取一類發光有機化合物——螢光素。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的動物學家E.
  • 科學史梳理:綠色螢光蛋白|下村修|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這一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了三位科學家,隨著瑞典皇家科學基金會的斯託爾克教授的介紹,第一個走到瑞典國王面前的是來自美國的日本人下村修。下村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馬丁·沙爾菲、加州大學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的教授錢永健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螢光蛋白(GFP)」而一起榮獲該獎項。
  • 64歲華裔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在美國去世
    錢永健 資料圖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消息,該校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著名化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於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2008年,憑藉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研究,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2名科學家共享該年的諾貝爾獎化學獎。錢永健是當今生命科學集大成的科學家,幾乎囊括所有生命科學領域大獎,也是唯一一位華人沃爾夫獎和諾貝爾獎「雙得主」。讓錢永健獲獎的綠色螢光蛋白被喻為生物化學中的「北鬥星」。
  • 下村修:我本以為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可能性為零
    2008年10月8日三位科學家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這是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的資料照片。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3】
    原標題: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日本科學家鈴木章 領域: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的研究領域。
  • 堪稱史上最幸運的人 經歷兩次原子彈爆炸卻能倖存下來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過原子彈轟炸的國家,1945年8月6號、9號這兩天,美軍先後向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致使數萬人死亡,數萬人受傷。在原子彈轟炸後,還有許多人因原子彈爆炸的後遺症陸陸續續死亡。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市在廣島原子彈爆炸後,有部分倖存者被疏散到其他城市接收治療,其中有一部分在長崎遭到原子彈轟炸前抵達,所以在第二天8月9號又被原子彈炸了一次
  • 錢學森堂侄錢永健逝世 曾獲諾貝爾化學獎(圖)
    資料圖:錢永健原標題:錢學森堂侄、華裔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在美去世中新網9月1日電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消息,該校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於當地時間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
  • 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8日宣布,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在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方面做出貢獻而分享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新華網北京10月6日電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10年,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和鈴木章因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的卓越研究而獲獎。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全文)
    隨後,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詳細解釋了兩位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他們說,萊夫科維茨於1968年採用放射現象追蹤細胞受體,他將碘同位素附著於不同激素,在放射物的幫助下成功揭示了一些受體,其中包括腎上腺素的受體即 -腎上腺素受體。他的科研團隊將該受體從「藏身」的細胞壁中提取出來,對其運作機制有了初步了解。
  • 2018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是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中設立的原始四大獎項之一,首次頒發於1901年,截至2017年,共頒獎109次,有178人次獲獎,化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8歲。
  • 2016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5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J•弗雷澤•斯託達特(J. Fraser Stoddart)和伯納德•L•費林加三位科學家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從1901年開始負責頒發。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中新網10月9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9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
  •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下村侑:查明水母發光物質,讓蛋白質動作可見
    下村侑查清了這種機制,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現場留下了革命性的成果,並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下村出生於京都,由於父親工作調動的原因,曾輾轉居住於日本各地。高中時在長崎市遭遇了原子彈爆炸。因為是在戰爭期間,無法升入自己心儀的大學,下村便去了自家附近臨時開辦的長崎醫科大學藥學專業部(現長崎大學藥學部)。
  • 諾貝爾化學獎女科學家
    資料圖:2018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朗西斯·阿諾德在諾貝爾博物館的椅子上簽名留念。科學家們將在全世界注目的鎂光燈下,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證書、獎章和獎金支票,收穫榮耀與財富。但在這一高光時刻前,他們也曾經歷失敗的痛苦,在科學的道路上孤獨前行。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4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 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