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共同社10月22日報導,因從水母中發現對生命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綠色螢光蛋白質(GFP)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海洋生物學家、美國波士頓大學名譽教授下村修19日早晨6點15分因衰老在長崎市去世,享年90歲。葬禮和告別儀式已在近親範圍內舉行。喪主為其妻下村明美。
下村於赴美留學期間的1961年在美國西海岸採集了1萬隻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學名Aequorea Victoria),從中發現了GFP並於次年發表論文。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科學家發明了把生成GFP的基因植入需觀察的細胞DNA中並使其發光的方法。以此為標記,在細胞存活的狀態下對蛋白質及細胞機能進行觀察得以實現,GFP成為了生物學、醫學、新藥研製等領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下村1928年出生在京都府福知山市。幼年曾在中國東北、大阪等地生活,後來遷往長崎縣諫早市。16歲時經歷了長崎原子彈爆炸。1951年他從長崎醫科大學藥學專門部(現長崎大學藥學系)畢業。在名古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1960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留學。1982年至2001年擔任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高級研究員。退休後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家中繼續從事研究,2009年成為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
在諾貝爾獎頒獎紀念演講等場合,除研究之外,下村還多次提及戰時的「勤勞動員」和核爆經歷,強烈呼籲廢除核武器。
據相關人士透露,下村過去一直居住在美國,最近回到親屬所在的長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