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永健 資料圖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消息,該校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著名化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於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
《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當地時間8月31日援引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校長稱,錢永健是在8月24日美國俄勒岡州的一條自行車道上去世,但具體原因還未確定。
《知識分子》(微信號:The-Intellectual,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9月1日援引的一封郵件顯示,錢永健8月24日獨自一人騎著自行車出去的,但是一直未歸,他的妻子溫迪·格勞伯·錢(Wendy Globe Tsien)報警,找到他時已經去世。錢永健以前中風過,恢復後重新工作。錢永健此次單獨騎車後沒有回家,被找到時已經去世,很可能是再發中風。不過,更準確的死亡原因還需要確認。
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臨安,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他是美國生物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生物化學及化學系教授。2008年,憑藉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研究,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2名科學家共享該年的諾貝爾獎化學獎。
錢永健是當今生命科學集大成的科學家,幾乎囊括所有生命科學領域大獎,也是唯一一位華人沃爾夫獎和諾貝爾獎「雙得主」。
讓錢永健獲獎的綠色螢光蛋白被喻為生物化學中的「北鬥星」。2008年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報將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和改造與顯微鏡的發明相提並論:「綠色螢光蛋白在過去的10年中成為生物化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和其他研究人員的引路明燈……成為當代生物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在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3人中,錢永健走出的可說是綠色螢光蛋白開發歷程的「最後一步」,他在下村修與馬丁·沙爾菲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搞清楚了綠色螢光蛋白特性。對於自己的成果,錢永健謙虛地表示,「我只是將一本晦澀的小說變成了一部通俗的電影而已。」
1962年,下村修和他的實驗室導師弗蘭克·約翰森(Frank Johnson)成功分離純化出水母中的發光蛋白水母素,並報告了一種在紫外線下發出綠色螢光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就是GFP。20世紀70年代,下村修又進一步解讀了綠色螢光蛋白的奧秘:含有可以吸收和釋放光線的化學基因。
1988年,馬丁·沙爾菲在哥倫比亞的某個學術研討會上第一次聽說了綠色螢光蛋白,當即很感興趣。他覺得,綠色螢光蛋白可以作為生物示蹤分子,例如,利用這種閃閃發光的蛋白質來觀察線蟲細胞的活動。
錢永健的野心更大,他改造綠色螢光蛋白,通過改變其胺基酸排序,造出能吸收、發出不同顏色光的螢光蛋白,其中包括藍色、青色和黃色,並讓它們發光更久、更強烈。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公報上說:「這也正是研究人員今天能用不同的顏色標記不同的蛋白質、觀察它們相互作用的原因。」
這一成果,對20世紀生物學先後出現的兩次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一是生物化學奠基,其成果包括建立了活體細胞代謝通道的基本原理、了解酶的功能、對蛋白質的結構解析達到原子水平等;二是傳統基因學與核酸學結合,形成現代基因組學。通過利用大量的先進分析儀器,這門學科在近年取得包括破譯人類基因組圖譜等成果。但這兩門學科都面臨一個重大難題——缺少跟蹤活體細胞內部和外部分子實時變化的辦法。綠色螢光蛋白的出現,解決了這個難題。
對色彩的執著,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錢永健獲諾獎後曾表示,他從小就喜歡「色彩」,因為他喜歡畫畫。8歲那一年,爸媽送給他一盒化學工具箱,「我把不同的化學物質混合調成漂亮的紫色,就是我的第一個實驗。」 早年患有哮喘,身體不佳的錢永健常常幾個小時鑽在地下實驗室中專注於化學實驗。一個讓許多媒體津津樂道的故事,是他和哥哥的一次實驗引爆了自製的火藥,導致家中一張桌球桌被燒焦。
16歲時,錢永健開始在科學領域嶄露頭角,憑藉金屬如何與硫氰酸鹽結合的課題,他一舉拿下有少年諾獎」之稱的「西屋科學天才獎」第一名。
此後,錢永健憑藉全美優秀學者獎進入哈佛大學,20歲時,他以物理學學士和化學學士從哈佛畢業。在劍橋讀研究生期間,錢永健利用化學技術,發明出了一種更好的染料,可追蹤細胞內的鈣水平。
儘管出身於書香世家,錢永健並不喜歡刻意彰顯中國的家族背景。可查資料顯示,他的父親錢學榘與錢學森是堂兄弟,早年帶著庚子賠款支付的獎學金到美國念書,在1944年,錢學榘將妻子與長子錢永佑接到美國定居,生下了二子錢永樂和三子錢永健。事實上,直到錢永健的叔叔錢學森過世,他們始終沒有見過面。
對於國內媒體津津樂道的華人血統,錢永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在美國出生、成長,雖然有中國血統,但也是一位美國科學家。中國的唐朝之所以強盛,主要是因為能夠包容不同的文化,不局限於中國本土文化。舉世聞名的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是到美國從事研究工作之後,才獲得名聲與肯定,古今中外,有許多華裔科學家在西方取得科學成就。學術研究無國界之分,不需要拘泥於血統。」
作為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希望他獲獎可以激勵中國的年輕人,「當然,我希望各個國家的年輕人都能受到激勵,但我知道,中國人對此會尤其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