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科普|「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2020-09-05 晨婁底

在我們 的地球上生活著千姿百態、形形色色的生命,其中發光生物無疑是驚鴻一瞥。 發光生物幾乎遍布全球,有超過700個屬,這其中又有80%源於海洋。 大家也許還記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漆黑的夜晚,「派」獨自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綠色水母點綴著波光引人無限遐想。

然而,水母是如何進化出發光能力的呢?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謎。直至20世紀中期,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水母的發光之謎被逐漸揭開。科學家首先在螢火蟲體內提取出一種奇特的蛋白——螢光素蛋白。其後,日本科學家下村修決定研究一種名為Aequoreavictoria的水母,下村修等發現在水母的傘狀體邊緣聚集有大量能夠發光的細胞,這些細胞中可以分離到一種可以發光的蛋白,隨後被稱作「水母蛋白」。

Aequorea Victoria水母

下村修發現「水母蛋白」對鈣離子非常敏感,能特異結合游離的鈣離子,並催化其底物發生氧化反應而發出藍光,因此可以作為細胞內鈣離子的螢光指示劑,在細胞功能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人類從此開始了大名鼎鼎的水母發光蛋白aequorin研究之旅。有意思的是,純化後的aequorin發出藍色光,但水母在自然條件下發出的卻是綠色螢光。科學界推測,水母中一定存在著另外一種綠色螢光蛋白,這種綠色螢光蛋白可以將aequorin發出的藍光進行過濾,從而使水母發出綠光。這個推測中的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在隨後的研究中被成功分離獲得。研究發現,綠色螢光蛋白在水母中之所以能發光,是因為水母發光蛋白aequorin在鈣刺激下發生氧化反應,其產生的能量可轉移到綠色螢光蛋白,刺激其發出綠色螢光。這是物理化學領域已知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現象在生物體中的首次發現。

種類繁多的螢光蛋白

馬丁-查爾菲將綠色螢光蛋白作為發光標籤應用於科學研究,開創了綠色螢光蛋白的應用先河。馬丁-查爾菲首次在大腸桿菌細胞成功表達了綠色螢光蛋白,證明綠色螢光蛋白不需要其他輔助蛋白和試劑,自身就可以產生螢光。這意味著綠色螢光蛋白可以作為通用標籤來標記其他蛋白質,從而方便人們觀察和示蹤其他蛋白表達的時間和空間變化,還可以用於研究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情況。

然而,天然的綠色螢光蛋白卻並不完美。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巧奪天工將天然螢光蛋白這塊璞玉變成科學研究的無價之寶。通過改造螢光蛋白基因的序列,可以生成含有不同胺基酸序列的蛋白質,含有不同胺基酸序列的螢光蛋白會發出不同顏色、不同亮度及強度的螢光,極大的豐富了螢光蛋白的種類,更適合在活體生物上進行研究。目前的螢光蛋白包括了紅色螢光蛋白、藍色螢光蛋白、青色螢光蛋白和黃色螢光蛋白等,因為有水果般繽紛多彩的顏色,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水果螢光蛋白。

對螢光蛋白有深入研究的三位諾貝爾獎得主

螢光蛋白可在活體細胞、組織和生物體內進行動態、直觀的微量化檢測,已成為21世紀應用最廣泛、最靈敏的技術。毫無疑問,這個技術也奠定了現代成像和分子成像技術的基礎,在隨後的研究中深入到各個學科中,極大地推動了全世界醫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漫無邊際的科學海洋中,螢光標記就像是一盞信號燈,為尋找生命奧秘的科學家們指引「航行」的方向。

信息來源:光明網

編輯:省科技事務中心

審核:省科技廳辦公室

【來源:科技湖南】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發光生物幾乎遍布全球,有超過700個屬,這其中又有80 %源於海洋。大家也許還記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漆黑的夜晚,「派」獨自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綠色水母點綴著波光引人無限遐想。然而,水母是如何進化出發光能力的呢?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謎。直至20世紀中期,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水母的發光之謎被逐漸揭開。科學家首先在螢火蟲體內提取出一種奇特的蛋白——螢光素蛋白。
  • 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在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千姿百態、形形色色的生命,其中發光生物無疑是驚鴻一瞥。發光生物幾乎遍布全球,有超過700個屬,這其中又有80 %源於海洋。大家也許還記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漆黑的夜晚,「派」獨自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綠色水母點綴著波光引人無限遐想。然而,水母是如何進化出發光能力的呢?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謎。
  • 《FGO》「Fate/EXTRA Last Encore」動畫播放紀念活動
    通關限時出現於迦勒底之門的「Fate/EXTRA Last Encore」動畫播放紀念關卡,即可獲得紀念關卡限定概念禮裝!※「Fate/EXTRA Last Encore」動畫播放紀念關卡並無劇情內容,敬請注意。
  • 「書展2019」杜漸李偉才陳浩基譚劍出新作 科幻推理文學大放異彩
    【書展2019】杜漸李偉才陳浩基譚劍出新作 科幻推理文學大放異彩今年書展的主題是科幻及推理文學。倪匡這個韋斯利自不用說,但當今寫科幻及推理的香港作家,大家認識幾多個呢?趁著年度主題,我們看一看一些相關的書籍吧!
  • 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細胞感知適應氧氣、宇宙學理論與系外行星的發現、鋰電池的開發、減少全球貧困的研究等成果不僅包括領域「0」的突破,也有持續發現與成果應用,使硬核的科研,擁有更貼近生活與造福人類的執行力。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
  • 世界科技開放2020年三位諾獎得主的作品供您免費閱讀
    免費閱讀世界科技開放2020年三位諾獎得主的作品
  • 「基因剪刀」拿下化學諾獎,一位華人先驅與榮耀失之交臂
    CRISPR 序列圖解|諾獎官網早在 1987 年,科學家們就發現了 CRISPR 序列,直到 2012 年,夏彭蒂和杜德納兩位先驅在《科學》雜誌上首次證明了 CRISPR 的其中一把「剪刀」CRISPR/Cas9 可以進行基因編輯。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很少有人意識到,有多少諾獎得主在獲獎後轉投邪路,搞偽科學、偽理論,為保健品微商站臺,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文|徐子銘中國大眾往往對科研工作者高看一眼,更是把諾貝爾獎及其得主奉為權威。出於這樣崇敬的心理,去年北京通州出臺政策,諾獎得主可以獲得最高 100 平米的人才公寓租金補貼,每月約 2000 多元,引來一片笑聲。
  • 今年首個諾獎,頒給三個發現了「C肝」的老頭
    前腳的「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直接取消,而今年的諾爾貝獎頒布如約而至,但把頒獎改到了線上舉行。「多虧了他們的發現,現在已經有了對病毒高度敏感的血液檢測,這些檢測基本上消除了世界上許多地區的輸血後肝炎,」委員會說道,「這一發現也使得針對C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得以迅速發展。」目前被根除的病毒傳染病都是由於疫苗的發明,C肝可能會是第一個治癒藥物出現後被根除的傳染病。
  • 「一代宗師」威爾遜:除了自己,還培養出三位諾獎得主|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
    其中的威爾遜可謂「一代宗師」,不僅自己獲得諾獎,還培養出三位諾獎得主。除了今年共同獲獎的米爾格羅姆,還有2016年因契約理論獲獎的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以及2012年因市場設計實踐而獲獎的埃爾文·羅斯(Alvin E. Roth)。
  • 諾獎得主研究的「氧氣感知通路」是什麼?對人類有何...
    新民晚報記者第一時間專訪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癌症信號轉導與代謝研究組組長高大明研究員,他曾在哈佛大學接受博士後訓練,而他的博士後導師、哈佛醫學院魏文毅教授是本年度諾獎得主威廉·喬治·凱林的傑出學生。   「眾所周知,對地球上的生物體來說,氧氣非常重要。然而,我們的細胞如何感知氧氣的濃度並隨之改變行為的,之前並不清楚。」高大明說。
  • 2020年阿貝爾獎公布,又一位數學「三大獎」大滿貫得主誕生
    二人都曾獲沃爾夫數學獎,Gregory Margulis 還是 1978 年菲爾茨獎得主。阿貝爾獎、沃爾夫獎、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三大獎項」,如今,Gregory Margulis 已經成為集齊三大獎項的數學家之一。阿貝爾獎以挪威數學家 Niels Hendrik Abel 的名字命名。自 2003 年起,該獎項每年頒發給為數學界帶來重大影響的人。
  • 汽車品牌原創動畫「放課後的昴宿星團」劇場版化確定
    汽車品牌原創動畫「放課後的昴宿星團」劇場版化確定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 一文讀懂諾獎晝夜節律分子機制!失眠的果蠅和熬夜的科學家:科研無僥倖!
    我們雖然認識到了人會追隨晝夜節律來活動,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發現其本質原因:細胞如何精確的調控約等於24小時的晝夜節律呢?這就是三位諾獎得主所做的事情。那麼為什麼諾獎得主是三位呢?讓我們回過頭來看晝夜節律是怎麼形成的:根據本次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來看,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有三個,分別為:周期基因(period gene)、無時間基因(timeless gene)以及雙倍時間基因(doubletime gene)。那麼這些基因是如何控制細胞進行24小時的精確晝夜節律調控呢?
  • 「我們該談談LSTM是誰原創?」圖靈獎得主Hinton霸氣回擊Jürgen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魔王、澤南Jürgen 的質疑迎來了深度學習之父、圖靈獎得主 Geoffrey Hinton 的迅速回擊,老爺子顯得很憤怒。前幾天,計算機科學家、LSTM 之父 Jürgen Schmidhuber 發文,以六條理由批評 Geoffrey Hinton 不應獲得 2019 年本田獎。其中第一條理由就是「反向傳播並非 Hinton 原創」。這件事在 reddit 等平臺上引發了大量討論。
  • 「富二代」也能諾獎梅開二度?不愛科研的他最終也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弗雷德裡克·桑格桑格第一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因為「他在蛋白質結構,特別是胰島素結構方面的工作」;而他第二次獲得諾獎,是因為「他對DNA測序上做出的貢獻」,在他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他才 40 歲。
  • 「富二代」也能諾獎梅開二度?不愛科研的他最終也走上了科研道路
    ,特別是胰島素結構方面的工作」;而他第二次獲得諾獎,是因為「他對DNA測序上做出的貢獻」,在他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他才 40 歲。作為一個如此成功的科學家,他「從沒有獲得過獎學金,假如不是父母足夠有錢的話,也去不了劍橋大學」[2]。如果你翻越桑格發表的科學論文列表,會發現一件特別神奇的事情。對於這樣一個榮譽等身,兩度或者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而言,其發布的論文數量並不算多。在他 40 多年作為一個科學家的職業生涯之中,他一共只發表了大約 70 篇原創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