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2020-09-03 光明科普

在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千姿百態、形形色色的生命,其中發光生物無疑是驚鴻一瞥。發光生物幾乎遍布全球,有超過700個屬,這其中又有80 %源於海洋。大家也許還記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漆黑的夜晚,「派」獨自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綠色水母點綴著波光引人無限遐想。

然而,水母是如何進化出發光能力的呢?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謎。直至20世紀中期,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水母的發光之謎被逐漸揭開。科學家首先在螢火蟲體內提取出一種奇特的蛋白——螢光素蛋白。其後,日本科學家下村修決定研究一種名為Aequoreavictoria的水母,下村修等發現在水母的傘狀體邊緣聚集有大量能夠發光的細胞,這些細胞中可以分離到一種可以發光的蛋白,隨後被稱作「水母蛋白」。

Aequorea Victoria水母

下村修發現「水母蛋白」對鈣離子非常敏感,能特異結合游離的鈣離子,並催化其底物發生氧化反應而發出藍光,因此可以作為細胞內鈣離子的螢光指示劑,在細胞功能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人類從此開始了大名鼎鼎的水母發光蛋白aequorin研究之旅。有意思的是,純化後的aequorin發出藍色光,但水母在自然條件下發出的卻是綠色螢光。科學界推測,水母中一定存在著另外一種綠色螢光蛋白,這種綠色螢光蛋白可以將aequorin發出的藍光進行過濾,從而使水母發出綠光。這個推測中的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在隨後的研究中被成功分離獲得。研究發現,綠色螢光蛋白在水母中之所以能發光,是因為水母發光蛋白aequorin在鈣刺激下發生氧化反應,其產生的能量可轉移到綠色螢光蛋白,刺激其發出綠色螢光。這是物理化學領域已知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現象在生物體中的首次發現。

種類繁多的螢光蛋白

馬丁-查爾菲將綠色螢光蛋白作為發光標籤應用於科學研究,開創了綠色螢光蛋白的應用先河。馬丁-查爾菲首次在大腸桿菌細胞成功表達了綠色螢光蛋白,證明綠色螢光蛋白不需要其他輔助蛋白和試劑,自身就可以產生螢光。這意味著綠色螢光蛋白可以作為通用標籤來標記其他蛋白質,從而方便人們觀察和示蹤其他蛋白表達的時間和空間變化,還可以用於研究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情況。

然而,天然的綠色螢光蛋白卻並不完美。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巧奪天工將天然螢光蛋白這塊璞玉變成科學研究的無價之寶。通過改造螢光蛋白基因的序列,可以生成含有不同胺基酸序列的蛋白質,含有不同胺基酸序列的螢光蛋白會發出不同顏色、不同亮度及強度的螢光,極大的豐富了螢光蛋白的種類,更適合在活體生物上進行研究。目前的螢光蛋白包括了紅色螢光蛋白、藍色螢光蛋白、青色螢光蛋白和黃色螢光蛋白等,因為有水果般繽紛多彩的顏色,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水果螢光蛋白。

對螢光蛋白有深入研究的三位諾貝爾獎得主

螢光蛋白可在活體細胞、組織和生物體內進行動態、直觀的微量化檢測,已成為21世紀應用最廣泛、最靈敏的技術。毫無疑問,這個技術也奠定了現代成像和分子成像技術的基礎,在隨後的研究中深入到各個學科中,極大地推動了全世界醫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漫無邊際的科學海洋中,螢光標記就像是一盞信號燈,為尋找生命奧秘的科學家們指引「航行」的方向。

監製:林敏 戰釗

策劃:王友華 薛愛紅

導演:金赫

文稿撰寫:王友華 金赫

審校:劉興健

相關焦點

  • 【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發光生物幾乎遍布全球,有超過700個屬,這其中又有80 %源於海洋。大家也許還記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漆黑的夜晚,「派」獨自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綠色水母點綴著波光引人無限遐想。然而,水母是如何進化出發光能力的呢?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謎。直至20世紀中期,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水母的發光之謎被逐漸揭開。科學家首先在螢火蟲體內提取出一種奇特的蛋白——螢光素蛋白。
  • 微科普|「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在我們 的地球上生活著千姿百態、形形色色的生命,其中發光生物無疑是驚鴻一瞥。 發光生物幾乎遍布全球,有超過700個屬,這其中又有80%源於海洋。 大家也許還記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漆黑的夜晚,「派」獨自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綠色水母點綴著波光引人無限遐想。 然而,水母是如何進化出發光能力的呢?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謎。
  • 世界科技開放2020年三位諾獎得主的作品供您免費閱讀
    免費閱讀世界科技開放2020年三位諾獎得主的作品
  • 諾獎得主研究的「氧氣感知通路」是什麼?對人類有何...
    新民晚報記者第一時間專訪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癌症信號轉導與代謝研究組組長高大明研究員,他曾在哈佛大學接受博士後訓練,而他的博士後導師、哈佛醫學院魏文毅教授是本年度諾獎得主威廉·喬治·凱林的傑出學生。   「眾所周知,對地球上的生物體來說,氧氣非常重要。然而,我們的細胞如何感知氧氣的濃度並隨之改變行為的,之前並不清楚。」高大明說。
  • 一文讀懂諾獎晝夜節律分子機制!失眠的果蠅和熬夜的科學家:科研無僥倖!
    我們雖然認識到了人會追隨晝夜節律來活動,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發現其本質原因:細胞如何精確的調控約等於24小時的晝夜節律呢?這就是三位諾獎得主所做的事情。那麼為什麼諾獎得主是三位呢?讓我們回過頭來看晝夜節律是怎麼形成的:根據本次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來看,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有三個,分別為:周期基因(period gene)、無時間基因(timeless gene)以及雙倍時間基因(doubletime gene)。那麼這些基因是如何控制細胞進行24小時的精確晝夜節律調控呢?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如何應對科研中的沮喪感?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19-10-31 07:26 來源:澎湃新聞
  • 徐祥臨:中國消除貧困的理論與實踐要勝於諾獎得主
    但我認為,我們在對這三位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給予高度評價的同時,要避免盲目崇拜迷信的心態。因為在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這個共同的目標上,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實踐有著更豐富、更巨大的成就。換句話說,如今中國共產黨解決中國貧困問題的理論與實踐,高於這三位新科諾獎得主。眾所周知,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是劉易斯,其獲獎的理由是提出了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 「最美麗大腦」諾獎得主錢永健逝世,他曾如何給生物學 「上色...
    在錢永健教授的諸多重要貢獻中,綠色螢光蛋白是知名度最廣的成就之一。  讓綠色螢光蛋白更穩定  1960年代,日本學者下村修在普林斯頓大學時,因一種發光水母(Aequoria Victoria)而發現了綠色螢光蛋白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
    原標題: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兩位美國科學家羅伯特 萊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萊恩 克比爾卡(Brian K.Kobilka) 領域: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獲獎。兩位獲獎者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受體中最大家族「G蛋白偶聯受體」的內部運作機制。
  • 「一代宗師」威爾遜:除了自己,還培養出三位諾獎得主|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
    其中的威爾遜可謂「一代宗師」,不僅自己獲得諾獎,還培養出三位諾獎得主。除了今年共同獲獎的米爾格羅姆,還有2016年因契約理論獲獎的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以及2012年因市場設計實踐而獲獎的埃爾文·羅斯(Alvin E. Roth)。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全文)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兩位美國科學家羅伯特 萊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萊恩 克比爾卡(Brian K.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麥克阿瑟獎,又稱為「天才獎(Genius Grants)」,每年獎勵20至30名各個領域「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者。與很多大獎不同,麥克阿瑟獎並不注重過去的成就,而是鼓勵那些有創造力、有洞察力、有潛力的人。2016年,餘金權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 諾獎得主有話說
    Rice)因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而共同成為了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類與病毒性疾病鬥爭歷史上裡程碑式的成就,基於此項研究及後續的龐大的藥物開發市場,極大地推動了C型肝炎的逐漸消亡,C型肝炎甚至可能成為歷史上首次可以被「清零」的肝炎。   在1970年代,A肝和B肝病毒都得到了醫學界的鑑定。
  • 他是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多篇關鍵論文的作者,卻和諾獎失之交臂!
    大家不知道的是,這項偉大的研究工作,是Gregg L.Semenza 教授和他的中國學生王廣良在20世紀90年代共同完成的,在諾獎委員會列出的獲獎成果文獻中,王廣良是3篇論文的第一作者、1篇論文的第二作者。和諾獎失之交臂,廣大中國學者都替他表示惋惜。
  • 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細胞感知適應氧氣、宇宙學理論與系外行星的發現、鋰電池的開發、減少全球貧困的研究等成果不僅包括領域「0」的突破,也有持續發現與成果應用,使硬核的科研,擁有更貼近生活與造福人類的執行力。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
  •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8日下午,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兩位美國經濟學家William Nordhaus和Paul Romer成為了今年的諾獎得主,諾獎委員會稱,這兩人分別將氣候變化和科技創新融入了長期的宏觀經濟研究。
  • 錢學森堂侄、諾獎得主錢永健逝世 享年64歲(圖)
    原標題:錢學森堂侄、華裔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在美去世中新網9月1日電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消息,該校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於當地時間8月24日在俄勒岡州去世,享年64歲。
  • 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諾貝爾經濟學獎為該評選中最年輕獎項,於1969年才首次頒發,截至2019年共81人獲獎。與其他獎項相比,獲獎者普遍高齡,其中74位均在50歲以上,曾出現90歲高齡獎項得主。以下整理出近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者以及他們的成就。資料圖:當地時間2018年10月8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得主為William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