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兩位美國科學家羅伯特 萊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萊恩 克比爾卡(Brian K. Kobilka)
領域: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獲獎。兩位獲獎者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受體中最大家族「G蛋白偶聯受體」的內部運作機制。
10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儀式現場播放的幻燈片顯示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左)和布賴恩·科比爾卡的照片。 新華社記者 劉一楠 攝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10日電(記者 和苗 劉一楠)瑞典皇家科學院10日宣布,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分享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G蛋白偶聯受體」方面的研究。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諾爾馬克當天上午在皇家科學院會議廳宣布了獲獎者名單及獲獎成就。他說,人的身體是由數十億細胞相互作用的微調系統,每個細胞都包含能感知周圍環境的微小受體,因此才能適應新的環境。兩位獲獎者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受體中最大家族「G蛋白偶聯受體」的內部運作機制。
隨後,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詳細解釋了兩位獲獎者的研究成果。他們說,萊夫科維茨於1968年採用放射現象追蹤細胞受體,他將碘同位素附著於不同激素,在放射物的幫助下成功揭示了一些受體,其中包括腎上腺素的受體即β-腎上腺素受體。他的科研團隊將該受體從「藏身」的細胞壁中提取出來,對其運作機制有了初步了解。20世紀80年代,該領域研究又有了跨越式發展,科比爾卡通過巧妙的實驗方法將β-腎上腺素受體的基因信息從龐大的人類基因組中分離出來。科研人員發現,β-腎上腺素受體與眼中能捕獲光線的受體相似,他們並意識到,一定存在一個看起來相似且功能模式相同的受體家族。如今,人們把這些受體稱為「G-蛋白偶聯受體」,其中包括光受體、味道受體、腎上腺素受體等,這類受體擁有上千個基因編碼。目前,約有一半藥物都是通過「G蛋白偶聯受體」而實現藥效的,因此研究和了解「G蛋白偶聯受體」至關重要。
2011年,科比爾卡又和研究團隊拍攝到了β-腎上腺素受體被激素激活並向細胞發送信號時的精確圖像,這是數十年研究得來的「分子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