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近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

2020-12-06 中國網

中國新聞網10月10日電 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10日將會揭曉。近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如下: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他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貢獻。

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肖萬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和美國科學家裡理察•施羅克。他們在有機化學的烯烴複分解反應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

2004年,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

2003年,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裡克•麥金農。他們因為在細胞膜通道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而獲獎。

2002年,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裡希。他們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識別和結構分析的方法。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與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們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另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巴裡•夏普萊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2000年,美國科學家艾倫•黑格、艾倫•馬克迪爾米德以及日本科學家白川英樹。他們在導電聚合物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畢遠)

相關焦點

  •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新華網北京10月6日電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10年,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和鈴木章因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的卓越研究而獲獎。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
    原標題: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兩位美國科學家羅伯特 萊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萊恩 克比爾卡(Brian K. 10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儀式現場播放的幻燈片顯示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羅伯特·
  • 近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主要成就介紹
    新華網北京10月8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8日宣布,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鍵獲得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三位科學家因在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方面做出貢獻而獲獎。以下是2000年至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因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做出開拓性貢獻而獲獎。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做出貢獻而獲獎。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肖萬、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和理察·施羅克因在烯烴複分解反應研究領域做出貢獻而獲獎。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3】
    原標題: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日本科學家鈴木章 領域: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的研究領域。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全文)
    10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儀式現場播放的幻燈片顯示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新華社記者 劉一楠 攝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10日電(記者 和苗 劉一楠)瑞典皇家科學院10日宣布,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分享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G蛋白偶聯受體」方面的研究。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諾爾馬克當天上午在皇家科學院會議廳宣布了獲獎者名單及獲獎成就。
  • 背景資料: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與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們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另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巴裡·夏普萊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 近二十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及其成就
    【搜狐IT消息】 據瑞典諾貝爾基金會所提供資料,以下是最近二十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及其獲獎理由:  2005年 美國化學家羅伯特-H-格拉布斯(Robert H. Grubbs)和理察-R-施羅克(Richard R.
  • 資料:諾貝爾化學獎過去十年得主與成就
    200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剛剛揭曉,英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美國科學家託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因在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而獲得該獎項。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英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美國科學家託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共同獲得200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並將分享總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瑞典皇家科學院在一份聲明中說,「核糖體對於生命極為重要,它們也是研發新抗生素的關鍵。」 核糖體是在各類細胞中普遍存在的顆粒狀結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化學物質。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盤點近年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從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3次,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為25歲,最年長者為96歲,此前歷屆得主中有三位女性。以下為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201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詹姆斯·皮波斯因「在物理宇宙學上的理論發現」享一半獎金,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羅茲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獎金。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盤點近年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從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3次,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為25歲,最年長者為96歲,此前歷屆得主中有三位女性。以下為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201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詹姆斯·皮波斯因「在物理宇宙學上的理論發現」享一半獎金,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羅茲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獎金。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其中,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是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他在35時與其妻子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最年長的化學獎得主是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他因對鋰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貢獻,在97歲時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古迪納夫也是目前所有諾獎獲得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其中,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是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他在35時與其妻子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最年長的化學獎得主是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他因對鋰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貢獻,在97歲時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古迪納夫也是目前所有諾獎獲得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 2018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是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中設立的原始四大獎項之一,首次頒發於1901年,截至2017年,共頒獎109次,有178人次獲獎,化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8歲。
  • 【盤點】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其中,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是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他在35時與其妻子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最年長的化學獎得主是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他因對鋰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貢獻,在97歲時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古迪納夫也是目前所有諾獎獲得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 2000年至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主要成就
    以下是2000年至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他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而獲獎。  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肖萬、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和理察·施羅克。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將分享獎金760萬人民幣
    當地時間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憑藉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作出的貢獻,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 新聞背景:數說諾貝爾化學獎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7日揭曉。諾貝爾獎的創立者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化學家,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諾貝爾化學獎至今已頒發了一個多世紀。回顧過去頒發的這個獎項,能發現不少有趣的數字。111次: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已頒發111次。
  • 背景資料:歷屆有趣的諾貝爾獎得主
    ■首屆諾貝爾獎得主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的5個獎項得主分別是:因發現X射線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德國科學家倫琴。因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定律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荷蘭科學家範託霍夫。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將分享獎金760萬人民幣
    當地時間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憑藉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作出的貢獻,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 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被聘為南京大學名譽教授
    聰明的背後是勤奮想在科學上取得一番成就,是聰明重要還是勤奮更關鍵?這是許多大學生都關心的問題。夏普裡斯說,很多科學家看上去很聰明,反應快,有問題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實際上這是長期積累達到的境界,並不是他的腦子比別人靈。而這種積累,既來自正確的事,也來自做錯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