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被聘為南京大學名譽教授

2020-12-06 中國網

聰明和勤奮,哪一種品質更重要?科學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嗎?中國何日才能問鼎諾貝爾獎?昨天下午,趁著諾貝爾獎大師巴瑞·夏普裡斯造訪南大,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自稱內向的他,談起這些感興趣的話題卻是滔滔不絕。

聰明的背後是勤奮

想在科學上取得一番成就,是聰明重要還是勤奮更關鍵?這是許多大學生都關心的問題。夏普裡斯說,很多科學家看上去很聰明,反應快,有問題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實際上這是長期積累達到的境界,並不是他的腦子比別人靈。而這種積累,既來自正確的事,也來自做錯的事。

「有的大學生很怕做錯事,其實做錯了不可怕,重要的是是否發現了新東西,遇到事情是向前走,還是向後走。」夏普裡斯說,科學家也經常會犯錯,他們會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從而調整下一步的方向。除此之外,他認為瘋狂對科學家來說也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搞科學研究要有激情,要像畢卡索那樣達到瘋狂的境界,這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會得到回報。」

本科生比研究生更有創造力

夏普裡斯此前與中國學生有過接觸,印象非常好。他認為中國的大學生非常出色,具有不可預測的潛力。

「我更樂意去教本科生。」夏普裡斯坦言,研究生在與導師的接觸中,思想無形中會受到約束。與研究生相比,本科生具有更大的可塑性,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本科生在科研方面有更強的創造力和活力。因此,對一些有天賦的學生,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度,讓他們自由發揮才能,激發他們更大的創造力。

自稱不喜歡被名利所累

摘得諾貝爾大獎,在常人看來是無限風光,但夏普裡斯坦言,他並不喜歡這個獎。「科學家需要不斷深入思考,但得獎後會接到社會各種邀請,工作會受到幹擾。還有,得到諾貝爾獎對申請經費並沒什麼幫助。」不過,坦率的夏普裡斯還是想到了得獎的一點好處:「拿到大獎,成了世界名人,到哪坐飛機都是頭等艙,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夏普裡斯雖然滔滔不絕,但他一再強調自己是個內向的人。「我不喜歡應酬,更喜歡教人學習。我給學生上化學課時,就讓他們聞各種化學物質的味道,不同氣味會讓他們記憶深刻,這也是讓人回歸到動物的本性。」

正因為自己的性格,對有人說的科學家要耐得住寂寞,夏普裡斯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不是是否耐得住寂寞的問題,事實上很多科學家性格如此,喜愛安靜,喜歡鑽研。

中國人問鼎諾獎是遲早的事

「中國人獲諾貝爾獎,這是遲早的事!」對於中國人普遍關心的這一問題,夏普裡斯表達出樂觀。他認為,目前科學研究的趨勢是從純理論研究向應用型研究轉化,相比較而言,中國人更擅長應用型研究,因此具備獲獎的前提優勢。「美國的科學家以前比較重視基礎性研究,比如會研究一個針尖上站多少個天使這樣的理論問題,現在則越來越側重於運用型的研究,這是目前科學界的一個趨勢和潮流。」

3位諾貝爾獎大師受聘南大

昨天下午,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同時受聘為南京大學名譽教授,南大黨委書記洪銀興、陳駿校長分別主持了在鼓樓、浦口校區舉行的受聘儀式。

3位諾貝爾獎得主兩位來自以色列,另一位來自美國,都是國際化學界大師級人物。分別是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瑞·夏普裡斯(BarrySharpless)教授、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AaronCiechanover)和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Hershko)博士。

其中,阿龍·切哈諾沃發現了被稱作「死神之吻」的蛋白質死亡機理,為此給以色列贏得了第一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阿夫拉姆·赫什科博士因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而獲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被譽為「攻克癌症的奠基人」。巴瑞·夏普裡斯博士及其合作者開發出的用於氧化反應的手性催化劑,可以不對稱合成有效的對映體,作為新的藥物,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卓越貢獻。(南京晨報/作者:齊琦 羅靜 王晶卉)

相關焦點

  •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受聘天津大學名譽教授
    圖片來源:天津大學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麗霞)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今日,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朗西斯·阿諾德受聘為天津大學名譽教授,授予儀式在衛津路校區科學圖書館舉行。記者了解到,弗朗西斯·阿諾德是世界著名女性科學家,現為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化學工程教授,於201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她曾於2011年獲得美國國家工程院Charles Stark Draper獎項,2013年獲歐巴馬總統授予的美國國家技術與創新獎,是美國最早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三院院士」稱號的女性科學家。
  • 3位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為何齊聚華理
    除了費林加教授,田禾院士團隊還與多位國際頂尖科學家有著密切的交流與合作。這其中,就包括因「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而與費林加教授共同分享了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讓-皮埃爾·索瓦日教授和美國西北大學的弗雷澤·斯託達特爵士。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3】
    原標題: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日本科學家鈴木章 領域: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的研究領域。
  •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受聘為西安交大名譽教授
    原標題: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受聘為西安交大名譽教授   昨日,在紅會醫院,諾貝爾獎獲得者厄溫·內爾(前右一)和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前左二)體驗中醫傳統按摩療法 記者 尚洪濤 攝  12日,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厄溫·內爾和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達尼埃爾
  • 溫江區牽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共建四川大學硒核酸諾貝爾創新中心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雪嬋 實習生 陳敏紅)7月17日,由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政府和成都中醫藥大學聯合主辦的新時代新經濟:國際硒核酸高峰論壇在溫江區舉行。來自海外內近300位生物醫藥領域的諾獎得主、院士專家、企業高管雲集論壇,圍繞大健康產業、精準醫療、生物醫藥創新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問題和未來發展走向進行探討。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全文)
    理察·赫克目前在美國德拉瓦大學工作,根岸榮一目前在美國普渡大學工作,而鈴木章是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8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8日宣布,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這三位科學家因在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方面做出貢獻而獲獎。他們三人將平分諾貝爾化學獎獎金。今年80歲的下村修生於日本,1960年赴美,現居住在美國麻薩諸塞州。
  • 美英三位科學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據諾貝爾獎推特介紹,今年的化學獎得主成功利用基因變化和選擇研究出可以解決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他們開發的方法正得到國際上的應用,例如促進了更環保的化學工業的發展,生產新的材料、製造可持續生物燃料、緩解了人類的病情並拯救生命。在三位獲獎者中,弗朗西絲·阿諾德首次進行了酶的定向進化。
  • 美日瑞三國三位科學家分享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多圖)
    約翰·芬恩    田中耕一    庫爾特·維特裡希(圖片來源:北京青年報)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9日電(記者吳平)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布,將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分別表彰了兩項成果,一項是約翰·芬恩與田中耕一「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確認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和「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他們兩人將共享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的獎金;另一項是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裡希「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他將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的獎金。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在瑞典出席頒獎儀式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在瑞典出席頒獎儀式(圖片來源:朝日新聞網站)&nbsp&nbsp&nbsp&
  •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2014年10月8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三位科學家因在超分辨螢光顯微技術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2014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長期以來,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都被認為是有極限的:它不可能超過二分之一個光波長度。然而,通過201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努力,這一極限被打破,其開創性的工作使光學顯微鏡步入了納米時代。
  • 鋰電池之父等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900萬瑞典克朗獎金
    來源:央視網瑞典當地時間10月9日上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約翰·B.古迪納夫、M.斯坦利·威廷漢和吉野彰,以表彰他們「開發鋰離子電池」的貢獻。通過獲獎者的工作,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奠定了無線、無化石燃料社會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初,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M.斯坦利·威廷漢在開發首個功能性鋰電池時就利用了鋰的巨大動力來釋放其外部電子。2019年化學獎得主約翰·B.古迪納夫將鋰電池的潛力提高了一倍,為功能更強大、更有用的電池創造了合適的條件。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最高齡的諾獎得主
    Stanley Whittingham,紐約州立大學Binghamton 分校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鋰電池研究先驅。1941年出生,本科、碩士和博士均畢業於牛津大學。加入Binghamton之前,長期在石油公司Exxon工作,從事電池研發。吉野彰 (Akira Yoshino),1948年生於日本。
  • 「鋰電池之父」獲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John B Goodenough,英國化學家M 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學家Akira Yoshino,以表彰這三位「鋰電池之父」為鋰離子電池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14位諾貝爾獎得主頻頻到訪這所985高校!
    2010年,在"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做出貢獻而與理察·赫克、鈴木章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14年10月27日,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普渡大學教授根岸英一先生來到電子科技大學,發表了《科學與探索·夢想與踐行》的主題演講。
  • 美英兩國三位科學家共享2018諾貝爾化學獎
    來源:券商中國10月3日瑞典當地時間中午(北京時間17:45),被調侃為諾貝爾「理科綜合獎」的化學獎終於宣布!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化學領域,分別授予: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 索邦大學校友,法國女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據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0月7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她與道德納一同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索邦大學校友中共產生了21位諾貝爾獎得主、12位菲爾茲獎得主、1位圖靈獎得主。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皮埃爾·居裡與瑪麗·居裡夫婦。索邦大學校長Jean Chambaz也是合併前的原法國皮埃爾和瑪麗居裡大學的校長。
  • 2018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中新網10月3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3日中午,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3名科學獎獲獎。獎項的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表彰她實現了酶的定向演化;另一半授予給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科學家溫特(Gregory P.
  • 重磅:兩位女性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9年,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John B Goodenough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M.stanley Whittl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Akira2002年,85歲的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又又又又拿下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啦,婷美小屋勢以研發決勝未來
    ​繼諾貝爾獎得主鈴木章教授、詹姆斯•羅斯曼(James E.Rothman)教授、基普·S·索恩(Kip Stephen Thorne)教授之後,婷美小屋又又又又拿下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啦!Arieh Warshel(亞利耶·瓦謝爾)教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Gregg L.Semenza(格雷格·塞門扎)教授、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讓•馬裡•萊恩)教授、1988 年諾貝爾化學獎Hartmut Michel(哈特穆特•米歇爾)教授和兩名國際著名、具有多國科學院院士頭銜的科學家Michael L.
  • 鋰電池之父們獲諾貝爾化學獎,讓我們拿起手機致敬!
    諾貝爾獎官網上這樣介紹此次獲獎得主。  2019年,鋰電池研究終於等來了諾貝爾獎。這種重量輕、可充電、功能強大的電池,現在已被廣泛應用,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隨處都可見到鋰電池的身影。  諾貝爾獎官網還介紹稱,鋰電池可以儲存太陽能和風能的能源,使一個零化石燃料的社會成為可能。  【三位獲獎者什麼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