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和勤奮,哪一種品質更重要?科學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嗎?中國何日才能問鼎諾貝爾獎?昨天下午,趁著諾貝爾獎大師巴瑞·夏普裡斯造訪南大,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自稱內向的他,談起這些感興趣的話題卻是滔滔不絕。
聰明的背後是勤奮
想在科學上取得一番成就,是聰明重要還是勤奮更關鍵?這是許多大學生都關心的問題。夏普裡斯說,很多科學家看上去很聰明,反應快,有問題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實際上這是長期積累達到的境界,並不是他的腦子比別人靈。而這種積累,既來自正確的事,也來自做錯的事。
「有的大學生很怕做錯事,其實做錯了不可怕,重要的是是否發現了新東西,遇到事情是向前走,還是向後走。」夏普裡斯說,科學家也經常會犯錯,他們會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從而調整下一步的方向。除此之外,他認為瘋狂對科學家來說也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搞科學研究要有激情,要像畢卡索那樣達到瘋狂的境界,這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會得到回報。」
本科生比研究生更有創造力
夏普裡斯此前與中國學生有過接觸,印象非常好。他認為中國的大學生非常出色,具有不可預測的潛力。
「我更樂意去教本科生。」夏普裡斯坦言,研究生在與導師的接觸中,思想無形中會受到約束。與研究生相比,本科生具有更大的可塑性,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本科生在科研方面有更強的創造力和活力。因此,對一些有天賦的學生,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度,讓他們自由發揮才能,激發他們更大的創造力。
自稱不喜歡被名利所累
摘得諾貝爾大獎,在常人看來是無限風光,但夏普裡斯坦言,他並不喜歡這個獎。「科學家需要不斷深入思考,但得獎後會接到社會各種邀請,工作會受到幹擾。還有,得到諾貝爾獎對申請經費並沒什麼幫助。」不過,坦率的夏普裡斯還是想到了得獎的一點好處:「拿到大獎,成了世界名人,到哪坐飛機都是頭等艙,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夏普裡斯雖然滔滔不絕,但他一再強調自己是個內向的人。「我不喜歡應酬,更喜歡教人學習。我給學生上化學課時,就讓他們聞各種化學物質的味道,不同氣味會讓他們記憶深刻,這也是讓人回歸到動物的本性。」
正因為自己的性格,對有人說的科學家要耐得住寂寞,夏普裡斯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不是是否耐得住寂寞的問題,事實上很多科學家性格如此,喜愛安靜,喜歡鑽研。
中國人問鼎諾獎是遲早的事
「中國人獲諾貝爾獎,這是遲早的事!」對於中國人普遍關心的這一問題,夏普裡斯表達出樂觀。他認為,目前科學研究的趨勢是從純理論研究向應用型研究轉化,相比較而言,中國人更擅長應用型研究,因此具備獲獎的前提優勢。「美國的科學家以前比較重視基礎性研究,比如會研究一個針尖上站多少個天使這樣的理論問題,現在則越來越側重於運用型的研究,這是目前科學界的一個趨勢和潮流。」
3位諾貝爾獎大師受聘南大
昨天下午,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同時受聘為南京大學名譽教授,南大黨委書記洪銀興、陳駿校長分別主持了在鼓樓、浦口校區舉行的受聘儀式。
3位諾貝爾獎得主兩位來自以色列,另一位來自美國,都是國際化學界大師級人物。分別是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瑞·夏普裡斯(BarrySharpless)教授、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AaronCiechanover)和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Hershko)博士。
其中,阿龍·切哈諾沃發現了被稱作「死神之吻」的蛋白質死亡機理,為此給以色列贏得了第一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阿夫拉姆·赫什科博士因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而獲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被譽為「攻克癌症的奠基人」。巴瑞·夏普裡斯博士及其合作者開發出的用於氧化反應的手性催化劑,可以不對稱合成有效的對映體,作為新的藥物,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卓越貢獻。(南京晨報/作者:齊琦 羅靜 王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