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片葉餵小蠶的,上面最嫩這一節餵養幼蠶。」
「現在溫度太高,要下午四點以後才能開始採桑。」
......
桑葉基地
7月29日中午,興仁市屯腳鎮鯉魚村桑蠶種養基地裡,桑樹綠浪席捲而來,一波又一波,片片荒山變「桑田」,在310畝桑葉基地,負責人吳啟科正忙著給工人講解桑葉採摘注意事項。一個個蠶房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一隻只白胖胖的蠶兒躺在桑葉上吃得正歡。
「蠶的平均壽命一般為20多天天,分5個生長期,其中5齡期是成熟的最後關鍵階段,食用桑葉佔總量的80%以上。每天早中晚餵養三次,需採摘新鮮桑葉約300斤以上」。一邊走,吳啟科一邊向記者講起了基地現狀。
吳啟科向工人講解採桑細節
在鯉魚村,養蠶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鯉魚村少數民族就有種桑養蠶的習俗。如何把產業扶貧這張牌「打好」?鯉魚村因地制宜,結合自身優勢,2017年在寧波市北倫區的幫扶下,通過引進帶頭人,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桑蠶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以蠶產業為基礎的產業鏈,集桑樹種植、蠶養殖、抽絲、加工、成品包裝、展示銷售產業鏈條已經基本形成。
身穿布依服飾,講起養蠶細節頭頭是道,但誰能想到負責人吳啟科在幾年前還是養蠶門外漢。2015年,吳啟科在浙江東陽一家生產永磁的工廠做學徒。3年後,憑著吃苦耐勞、認真工作的精神熬成了技術人員。
「那時候工作很辛苦,機器24小時全自動運轉,每天切料達數千斤。現在手掌都是褶皺和老繭。」吳啟科說。
「父母年紀大了,作為子女的我們又常年在外奔波,回家來創業能方便照顧他們,家裡有事也好有個照應。」說起回家養蠶的原因,吳啟科感觸頗多,但他深知自己從機械技術工跨專業轉到農業技術工,一切將是個未知數。
從浙江回到鯉魚村,吳啟科便馬不停蹄的開始了創業之旅。他和朋友花費三天時間在村子周邊尋找合適的位置,最終選擇了村合作社原本的養雞場作為養蠶基地。
「關於桑蠶方面的知識,哪裡不懂就上網查,翻書看,找人問。但是書裡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當時花了重金,到廣西考察學習幾個月。」說起當時創業的情景,吳啟科說雖然創業苦,但是還是熬出來了。
常言道「養好小蠶一半收」,小蠶共育階段是關鍵。小蠶養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大蠶的飼養管理和蠶繭質量。如何把握這個「關鍵點」?吳啟科著手統建共育基地,嚴控小蠶質量。
「小蠶的特別難養,如果是處理不好,消毒不好,容易受感染。得病毒就不好喂,我們成立這個小蠶專養基地 那麼就是養小蠶給大家,養到三齡發給大家喂,病毒就比較少一點存活率就比較好。通過將小蠶發給農戶,公司進行統一回收。」吳啟科介紹道。
「第一我們引進了先進的設備,引進先進的人才,在這些的基礎上我們的蠶絲被產業發展起來了,包括我們的這個服飾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這個農民收益這一塊,先進的養殖方式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就業的機會。」鯉魚村村主任田錦華介紹道。
「前半年,我們以發小蠶為主,安龍、還有義龍、貞豐、廣西我們都發展出去了。後半年我們主要加工蠶絲被,蠶絲被預計在2000多一床,產量在400床左右。」吳啟科告訴記者。
現在,鯉魚村桑葉種植面積310畝,新建了200平方米的小蠶養殖房,650平方米的蠶絲手工坊(文創園),蠶絲被加工廠已經建成使用,形成以蠶桑為主的小產業鏈。基地建設帶動農戶51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戶15人受益,長期務工的15至20人,每月工資達2000元以上。
下一步,鯉魚村還將逐步探索開發出桑葉茶、桑葚酒等產品,帶動更多農戶參與桑蠶產業、實現增收。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段源興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