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仁:桑蠶養殖 民眾致富有「絲」路

2020-12-05 天眼新聞

「這兩片葉餵小蠶的,上面最嫩這一節餵養幼蠶。」

「現在溫度太高,要下午四點以後才能開始採桑。」

......

桑葉基地

7月29日中午,興仁市屯腳鎮鯉魚村桑蠶種養基地裡,桑樹綠浪席捲而來,一波又一波,片片荒山變「桑田」,在310畝桑葉基地,負責人吳啟科正忙著給工人講解桑葉採摘注意事項。一個個蠶房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一隻只白胖胖的蠶兒躺在桑葉上吃得正歡。

「蠶的平均壽命一般為20多天天,分5個生長期,其中5齡期是成熟的最後關鍵階段,食用桑葉佔總量的80%以上。每天早中晚餵養三次,需採摘新鮮桑葉約300斤以上」。一邊走,吳啟科一邊向記者講起了基地現狀。

吳啟科向工人講解採桑細節

在鯉魚村,養蠶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鯉魚村少數民族就有種桑養蠶的習俗。如何把產業扶貧這張牌「打好」?鯉魚村因地制宜,結合自身優勢,2017年在寧波市北倫區的幫扶下,通過引進帶頭人,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桑蠶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以蠶產業為基礎的產業鏈,集桑樹種植、蠶養殖、抽絲、加工、成品包裝、展示銷售產業鏈條已經基本形成。

身穿布依服飾,講起養蠶細節頭頭是道,但誰能想到負責人吳啟科在幾年前還是養蠶門外漢。2015年,吳啟科在浙江東陽一家生產永磁的工廠做學徒。3年後,憑著吃苦耐勞、認真工作的精神熬成了技術人員。

「那時候工作很辛苦,機器24小時全自動運轉,每天切料達數千斤。現在手掌都是褶皺和老繭。」吳啟科說。

「父母年紀大了,作為子女的我們又常年在外奔波,回家來創業能方便照顧他們,家裡有事也好有個照應。」說起回家養蠶的原因,吳啟科感觸頗多,但他深知自己從機械技術工跨專業轉到農業技術工,一切將是個未知數。  

從浙江回到鯉魚村,吳啟科便馬不停蹄的開始了創業之旅。他和朋友花費三天時間在村子周邊尋找合適的位置,最終選擇了村合作社原本的養雞場作為養蠶基地。 

「關於桑蠶方面的知識,哪裡不懂就上網查,翻書看,找人問。但是書裡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當時花了重金,到廣西考察學習幾個月。」說起當時創業的情景,吳啟科說雖然創業苦,但是還是熬出來了。

常言道「養好小蠶一半收」,小蠶共育階段是關鍵。小蠶養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大蠶的飼養管理和蠶繭質量。如何把握這個「關鍵點」?吳啟科著手統建共育基地,嚴控小蠶質量。

「小蠶的特別難養,如果是處理不好,消毒不好,容易受感染。得病毒就不好喂,我們成立這個小蠶專養基地 那麼就是養小蠶給大家,養到三齡發給大家喂,病毒就比較少一點存活率就比較好。通過將小蠶發給農戶,公司進行統一回收。」吳啟科介紹道。

「第一我們引進了先進的設備,引進先進的人才,在這些的基礎上我們的蠶絲被產業發展起來了,包括我們的這個服飾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這個農民收益這一塊,先進的養殖方式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就業的機會。」鯉魚村村主任田錦華介紹道。

「前半年,我們以發小蠶為主,安龍、還有義龍、貞豐、廣西我們都發展出去了。後半年我們主要加工蠶絲被,蠶絲被預計在2000多一床,產量在400床左右。」吳啟科告訴記者。

現在,鯉魚村桑葉種植面積310畝,新建了200平方米的小蠶養殖房,650平方米的蠶絲手工坊(文創園),蠶絲被加工廠已經建成使用,形成以蠶桑為主的小產業鏈。基地建設帶動農戶51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戶15人受益,長期務工的15至20人,每月工資達2000元以上。

下一步,鯉魚村還將逐步探索開發出桑葉茶、桑葚酒等產品,帶動更多農戶參與桑蠶產業、實現增收。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段源興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桑蠶養殖 重慶黔江致富有「絲」路
    靠桑蠶養殖走上產業扶貧致富路時值立秋,黔江區金溪鎮清水村山間坡地上的桑園一片翠綠,養蠶大戶田建正在蠶棚內忙碌著,田建是當地致富能人,創業多年,帶動周邊幾十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我在創業之初既沒錢,也沒技術」。田建說,村裡修通產業路後,政府還為他請來農技員作指導,「讓我發展產業更有信心。」
  • 吳海風:規範化養殖桑蠶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返鄉發展桑蠶產業德臥鎮團山堡村桑蠶產業由黔西南州坡桑桑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發展,合作社於2018年8月成立,負責人吳海風介紹,他和妻子黃妍多年在外做工程,一次偶然機會,看到安龍縣的親戚家養蠶經濟效益好。
  • 黃土地上「淘金」 山西農村青年借桑蠶養殖帶千餘人致富
    中新網太原11月20日電 題:(愛國情 奮鬥者)黃土地上「淘金」 山西農村青年借桑蠶養殖帶千餘人致富  作者 劉小紅  數年前,在上海就業的山西呂梁柳林縣青年李天柱回村過年,發現村裡很多孩子過年還穿著補丁衣服。面對窮困的父老鄉親,李天柱思慮良久,決定放棄上海的高薪工作回鄉創業,用知識與努力改變家鄉。
  • 桑蠶養殖「作繭致富」
    濮城鎮黨委採取「政府推動、村黨支部牽動、合作社帶動、農戶參與」的方式,鼓勵各村大力發展小龍蝦、食用菌及中藥材、桑蠶等種植養殖產業項目。    2018年,濮城鎮陳莊村成立範縣誌通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動了70戶群眾集資入股,每股500元。
  • 蠶寶寶吐銀絲 三姐故裡絲綢鋪就致富路(圖)
    圖為:女工在認真工作 記者 徐芳 攝圖為:車間裡的現代化設備 記者 徐芳 攝  荊楚網消息(記者 徐芳)「宜州農民好幸福,銀絲鋪成致富路這是「歌仙」劉三姐故鄉——廣西宜州市近年廣泛傳唱的一首歌,它形象地描繪出當地農民通過養蠶致富奔小康的生動畫面。11月30日,「生態長壽地 三姐文化城——2016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河池行」採訪團的記者們來到宜州嘉聯絲綢公司,了解絲綢生產的奧秘。  在絲綢生產廠內,蠶房內未破繭的蠶包被採繭機高效率地取出來;在流水線生產間,絲綢製作機械化生產,讓記者一探蠶寶寶的「奧秘」。
  • 農村桑蠶養殖要注意,不可在養殖室內抽菸!煙氣會引起桑蠶中毒
    雖然有桑蠶養殖的指導員,但是指導員也很忙,來村子裡時候也只是指導大家養殖方法,講解一些桑蠶的習性。像怎麼知道蠶要進入睡眠,睡眠多久後會醒來,醒來多久後要進行消毒作業,蠶室內溫度要控制在多少。告知這些東西後,剩下來的就是大家去琢磨。
  • 特色鴕鳥養殖讓農民走上致富路
    東北網虎林10月24日訊 慶豐農場鴕鳥養殖戶趙金柱經過10多年的摸索實踐,走出了一條鴕鳥養殖致富路。走進他的鴕鳥養殖場,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特色養殖、規模養殖帶給他的益處,鴕鳥養殖也讓趙金柱的致富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快。
  • 桑蠶養殖鼓起老鄉腰包
    寬敞明亮的大棚裡,成千上萬隻幼蠶在桑葉上慢慢爬動,或貪婪地吮吸著嫩葉裡的養分,或立起頭尋覓一方吐絲結繭的舒適地兒……這是記者日前在界首市顧集鎮小良村千畝桑蠶基地裡看到的場面。談起小良村千畝桑蠶基地,還得從它的當家人秦學虎說起。
  • 陝西靖邊桑蠶養殖助力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據悉,該村桑蠶養殖項目總投資340萬元,總佔地面積15畝。該項目提供的務工崗位輕簡省力,可吸納老、殘、弱勞力參與務工。2020年共提供務工崗位25個,吸納宋渠村勞動力100餘個。另據介紹,未來隨著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產業鏈的拓展,可提供50餘個穩定就業崗位,吸納1000餘個勞動力務工,進而實現當地村民就地就近穩定務工。
  • 廣西柳城:蠶簇搭科技吐出致富絲
    23個貧困村中有一半的村都以桑蠶為主導產業,帶動600多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走進位於柳城縣鳳山鎮脫貧村對河村塘進屯的禪韻絲緣現代蠶業核心示範區,桑田縱橫交錯,標準的蠶房特別亮眼。這裡自主研發建成全區首條完整的小蠶共育全程自動化生產線,生產過程實現桑葉自動切葉、送葉,蠶匾自動傳送、解垛、堆垛,機器自動餵葉、撒藥等功能,先後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8項。
  • 黎平茅貢鎮:特色鱘魚養殖 「鱘」出致富新路
    在參與鱘魚養殖之前石蓉芳還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村裡養殖冷水魚,他和妻子入股參與養殖,並常年在基地裡務工,入股、務工的雙重收入改變了家裡一貧如洗的經濟狀況。   「這三年以來,我們的生活有很大改善。鱘魚養殖效益不錯,我們夫妻兩也入了股,在基地務工每人每個月2000塊,兩個人就是4000塊工資。」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烏蘇古爾圖農民養殖駝鳥 開拓致富新路
    今年古爾圖鎮哈哈提村村民馮存山養殖鴕鳥進一步開拓致富新路子馮存山有近30年的養殖牛羊經驗。2019年,他多次到八十四戶鄉鴕鳥養殖基地考察了解,發現養殖鴕鳥方法和養殖牛羊方法很相近,便萌生了養殖鴕鳥的想法,當年年底,便向鴕鳥養殖基地預交了2萬多元定金,今年引進了30隻鴕鳥種苗。經過五個月的精心飼養,鴕鳥種苗順利成活,目前體重均已達到25公斤、身高一米左右。馮存山說:「駝鳥很好養,跟養牛差不多,它吃草少,和養牛的經濟效益差不多,特別有信心搞好鴕鳥養殖。」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沙蟲開闢致富路
    2015年,海南光村灣沙蟲產業化養殖示範基地(以下簡稱「沙蟲養殖基地」)開始在屯積村養沙蟲,基地的負責人王博文也是土生土長的屯積村人,看到村裡的現狀,他也想為村裡的貧困戶出一份力,主動表示願意向屯積村的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  因此,王德剛的妻子來到沙蟲養殖基地打工,每個月有2000元的收入,一年下來有2萬多元。
  • 女大學生"點蠅成金" 養殖蒼蠅走上致富路
    女大學生"點蠅成金" 養殖蒼蠅走上致富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9日 23:40 來源: 來源:大眾網養殖的過程中,艾寶榮要充分了解蒼蠅的各種習性,她曾專門到大學裡去學習養殖。
  • 關於桑蠶起源的故事
    前言中國是蠶桑文化的起源地,其栽桑養蠶制絲織綢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態」。經過幾千年的廣為流傳,桑蠶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每個人的生活裡,從絲綢服飾到蠶絲被,皆形成了一股獨具魅力的蠶絲風潮。桑蠶的起源說起桑蠶的起源,那個美麗的傳說絲綢的源頭在田野,栽桑養蠶,春蠶吐絲,才有了絲綢的華貴與美麗。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育野蠶並剿絲織綢的國家,各地廣為流傳的神話傳說,文獻記載以及出土實物,都揭示了中國養蠶織絲的悠久歷史。故事一:嫘祖傳說傳說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
  • 致富經蠍子養殖蠍子有賺錢的嗎
    蠍子的養殖前景怎麼樣?蠍子的養殖利潤是多少?中國最大的蠍子養殖場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蠍子養殖技術基地分享蠍子養殖利潤。蠍子的市場售價,國家目前還沒有蠍子的養殖標準,野生蠍子不多,市面上多養殖的,真正的野生蠍子800元-900元一公斤不等。蠍子的價格隨季節變化很厲害,一般冬天貴夏天低。
  • 海鱸魚「遊」出的一條致富路
    在他的努力鑽研下,養殖技術越發純熟。當年,謝桂塘管理的魚塘就賺了180多萬元。獨挑大梁創業路賺到了錢,加之海水淡化養殖技術養殖海鱸魚的前景很好。2015年,謝桂塘便產生了回鄉發展的想法。「在外漂泊了幾年,都是為別人打工,就想回家創業。
  • 伊川縣鴉嶺村:小蝸牛帶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近日,伊川縣鴉嶺鎮鴉嶺村的幾戶貧困戶在室內蝸牛立體養殖場學習白玉蝸牛養殖技術,他們剛剛拿到了免費的白玉蝸牛種源,將開始在家養殖蝸牛。這樣的好事兒,一共惠及鴉嶺鎮100戶貧困戶,小小的蝸牛將「馱著」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 浙江寧波養魚戶大棚裡養殖五彩觀賞魚走上致富路
    浙江寧波養魚戶大棚裡養殖五彩觀賞魚走上致富路2013-05-23 08:2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寧波網        瀏覽量: 7236 次 我要評論   說起大棚蔬菜、大棚花卉,大家並不陌生,可用大棚來養熱帶魚,恐怕就有點新鮮啦。
  • 在致富路上結伴同行 - 山西日報數字報
    芮城縣的扶貧事業正是從中悟到新解:烏龜的快和兔子的穩,各有特點,為什麼要爭長論短?何不取長補短,在致富的路上快慢搭配、結伴同行,兔子領跑小龜跟,你前我後皆風景?  就這樣穩穩的,以35.5萬畝蘋果、11.2萬畝花椒為產業依託,請腦子靈光的「兔子」領跑拉長產業鏈條,讓有耐力能吃苦的小龜做好大田管理,使得芮城30萬農民率先脫貧,穩步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