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靖邊桑蠶養殖助力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2020-12-05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新網】; 9月27日,陝西省靖邊縣宋渠村蠶桑養殖園工人正在取蠶繭。據悉,該村桑蠶養殖項目總投資340萬元,總佔地面積15畝。該項目提供的務工崗位輕簡省力,可吸納老、殘、弱勞力參與務工。2020年共提供務工崗位25個,吸納宋渠村勞動力100餘個。另據介紹,未來隨著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產業鏈的拓展,可提供50餘個穩定就業崗位,吸納1000餘個勞動力務工,進而實現當地村民就地就近穩定務工。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本文轉自【中新網】; 9月27日,陝西省靖邊縣宋渠村蠶桑養殖園工人正在檢查桑蠶進食情況。據悉,該村桑蠶養殖項目總投資340萬元,總佔地面積15畝。該項目提供的務工崗位輕簡省力,可吸納老、殘、弱勞力參與務工。2020年共提供務工崗位25個,吸納宋渠村勞動力100餘個。另據介紹,未來隨著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產業鏈的拓展,可提供50餘個穩定就業崗位,吸納1000餘個勞動力務工,進而實現當地村民就地就近穩定務工。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本文轉自【中新網】; 9月27日,陝西省靖邊縣宋渠村蠶桑養殖園工人正在對蠶繭進行抽絲作業。據悉,該村桑蠶養殖項目總投資340萬元,總佔地面積15畝。該項目提供的務工崗位輕簡省力,可吸納老、殘、弱勞力參與務工。2020年共提供務工崗位25個,吸納宋渠村勞動力100餘個。另據介紹,未來隨著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產業鏈的拓展,可提供50餘個穩定就業崗位,吸納1000餘個勞動力務工,進而實現當地村民就地就近穩定務工。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本文轉自【中新網】; 9月27日,陝西省靖邊縣宋渠村蠶桑養殖園負責人展示正在晾曬的蠶絲。據悉,該村桑蠶養殖項目總投資340萬元,總佔地面積15畝。該項目提供的務工崗位輕簡省力,可吸納老、殘、弱勞力參與務工。2020年共提供務工崗位25個,吸納宋渠村勞動力100餘個。另據介紹,未來隨著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產業鏈的拓展,可提供50餘個穩定就業崗位,吸納1000餘個勞動力務工,進而實現當地村民就地就近穩定務工。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本文轉自【中新網】; 9月27日,陝西省靖邊縣宋渠村桑蠶養殖園負責人展示培育的幼蠶。據悉,該村桑蠶養殖項目總投資340萬元,總佔地面積15畝。該項目提供的務工崗位輕簡省力,可吸納老、殘、弱勞力參與務工。2020年共提供務工崗位25個,吸納宋渠村勞動力100餘個。另據介紹,未來隨著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產業鏈的拓展,可提供50餘個穩定就業崗位,吸納1000餘個勞動力務工,進而實現當地村民就地就近穩定務工。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相關焦點

  • 黃土地上「淘金」 山西農村青年借桑蠶養殖帶千餘人致富
    現如今,李天柱藉助桑蠶養殖,帶動全村千餘人脫貧致富,被評為第七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李天柱通過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帶領村民發展蠶桑生產。受訪者供圖  志在山間不言愁——放棄高薪工作毅然回鄉創業  1980年出生的李天柱,從小生活在柳林縣三交鎮高家焉村,這裡偏遠貧困、信息閉塞、交通落後。
  • 吳海風:規範化養殖桑蠶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返鄉發展桑蠶產業德臥鎮團山堡村桑蠶產業由黔西南州坡桑桑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發展,合作社於2018年8月成立,負責人吳海風介紹,他和妻子黃妍多年在外做工程,一次偶然機會,看到安龍縣的親戚家養蠶經濟效益好。
  • 桑蠶養殖鼓起老鄉腰包
    寬敞明亮的大棚裡,成千上萬隻幼蠶在桑葉上慢慢爬動,或貪婪地吮吸著嫩葉裡的養分,或立起頭尋覓一方吐絲結繭的舒適地兒……這是記者日前在界首市顧集鎮小良村千畝桑蠶基地裡看到的場面。談起小良村千畝桑蠶基地,還得從它的當家人秦學虎說起。
  • 天邦股份攜手地方政府開展生豬養殖戰略合作 助力當地農戶脫貧致富
    來源:電鰻快報《電鰻快報》文/張凌雲2019年12月10日,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乙方」或「天邦股份」)與山西省昔陽縣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甲方」)開展生豬養殖戰略合作,合作框架協議。
  • 金秀縣金秀鎮奮戰屯:村民養殖中華鱘 走上脫貧致富路
    金秀縣金秀鎮奮戰屯:村民養殖中華鱘 走上脫貧致富路 2021-01-06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村桑蠶養殖要注意,不可在養殖室內抽菸!煙氣會引起桑蠶中毒
    雖然有桑蠶養殖的指導員,但是指導員也很忙,來村子裡時候也只是指導大家養殖方法,講解一些桑蠶的習性。像怎麼知道蠶要進入睡眠,睡眠多久後會醒來,醒來多久後要進行消毒作業,蠶室內溫度要控制在多少。告知這些東西後,剩下來的就是大家去琢磨。
  • 陝西靖邊龍洲丹霞地貌波浪谷農家院
    聯繫人:萬院東聯繫電話:手機:15529905195地址:陝西靖邊龍洲丹霞地貌陝西靖邊龍洲丹霞地貌波浪谷農家院歡迎各界朋友下塔,主設住宿,餐飲,導遊,價格便宜,乾淨舒適,採光通風好。聯繫電話15529905195,13669124874,萬先生。來這裡旅行的朋友保證不會讓你後悔。
  • 山西最大林麝養殖基地落戶交城 特色養殖助力脫貧
    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龐泉溝林麝養殖基地的負責人郭鳳鵬向記者講述著自己養殖林麝的脫貧之路。目前,依託山西農業大學的林麝養殖技術,郭鳳鵬的養殖場已打造成山西最大的林麝飼養基地。 王瑞軍 攝龐泉溝山川秀美、旅遊資源豐富。除了旅遊業外,多樣的動植物資源也成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好門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桑蠶養殖 重慶黔江致富有「絲」路
    靠桑蠶養殖走上產業扶貧致富路時值立秋,黔江區金溪鎮清水村山間坡地上的桑園一片翠綠,養蠶大戶田建正在蠶棚內忙碌著,田建是當地致富能人,創業多年,帶動周邊幾十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我在創業之初既沒錢,也沒技術」。田建說,村裡修通產業路後,政府還為他請來農技員作指導,「讓我發展產業更有信心。」
  • 網紅踩踏陝西丹霞地貌,處理結果來了!
    7月6日,網紅博主「冒險雷探長」,違規進入陝西榆林靖邊景區踩踏丹霞地貌一事,引發關注。今天(7月9日),當地警方已對此做出處罰決定:帶人進入景區的村民處以行政拘留,網紅博主「雷探長」、烏克蘭女子及攝影師3人被批評教育。
  • 媒體調查陝西靖邊轉基因玉米:制種行業存暴利,違約現象普遍
    通過這事才知道了什麼叫轉基因」,紅墩界圪洞河村村民王宏山說。「以前覺得轉基因還蠻遙遠的,這次靖邊都被種上了轉基因玉米,才知道轉基因就在我們身邊」,定邊縣乳品廠經理劉雲峰說。靖邊轉基因制種玉米事件,讓許多地區開始重視自查與防範。在毗鄰的農區定邊縣白泥井鎮,許多農戶開始自查種子來源,有意防範非法轉基因種子的流入。
  • 陝西靖邊波浪谷丹霞地貌遭刻字「表白」
    8月21日,陝西靖邊龍洲丹霞地貌自然景觀區據悉,靖邊波浪谷有著與美國波浪谷媲美的紅砂巖峽谷,但景區尚未被開發,為防止人為損壞,主要景觀已被鐵絲網圍起進行保護。 (據封面新聞) 掃碼看視頻
  • 時光的指紋,中國「波浪谷」,陝西靖邊龍洲丹霞
    在中國陝西,有一個幾乎與美國波浪谷紅砂巖地貌一樣的丹霞景觀,這便是陝西榆林的靖邊龍洲丹霞地貌。靖邊的龍洲丹霞地貌源於中生代侏羅紀時期至新生代第三紀末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距今約三千萬到一億五千萬年,地質以紅色砂巖為主,學術上被稱為「砒砂巖」,地質學稱之為丹霞地貌,其得名是由於砂巖紋路像波浪一樣。
  • 河南最「窮」的縣,靠養殖柞蠶致富,這種蠶不僅能吐絲還能吃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柞蠶,一開始還以為是毛毛蟲,因為與白色的桑蠶不同的是,柞蠶五顏六色,體態粗大,身上還長著一些毛毛,乍看與毛毛蟲非常相似。在南召一化性柞蠶試驗示範基地,我近距離觀賞並了解了柞蠶的養殖情況。在此之前,我對其一無所知,相信很多朋友也跟我一樣。所以,旅行不僅讓我們大開眼界,還能增長知識。
  • 桑蠶養殖「作繭致富」
    濮城鎮黨委採取「政府推動、村黨支部牽動、合作社帶動、農戶參與」的方式,鼓勵各村大力發展小龍蝦、食用菌及中藥材、桑蠶等種植養殖產業項目。    2018年,濮城鎮陳莊村成立範縣誌通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動了70戶群眾集資入股,每股500元。
  • 視頻丨陝西靖邊波浪谷丹霞遭刻字「表白」,最新落款是21日
    視頻丨陝西靖邊波浪谷丹霞遭刻字「表白」,最新落款是21日 封面新聞@青蕉視頻 2020-08-22 18:37
  • 張春節 養殖螞蟥帶領村民創業
    自從創辦螞蟥養殖場3年來,他為村民找到養殖螞蟥致富的新興產業,年產螞蟥幹製品360公斤,年收入40多萬元,組織22戶養殖螞蟥的村民成立了正陽縣鼎盛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催生出螞蟥經濟,成就了一位農村退伍軍人自主創業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夢想。2007年,張春節退役返鄉後,看到農村的青壯年都外出務工掙錢,村裡都是一些留守老人和婦女。
  • 奉節汾河鎮:7000畝黃桃成當地村民致富果
    為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近來年,汾河鎮堅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在充分考察後決定大力發展黃桃特色產業,並將其作為支柱產業,讓農民獲得實惠,助力脫貧攻堅。「我鎮從2015年開始種植黃桃,經過幾年的發展,全鎮黃桃種植面積已達7000畝,涉及段坪、落陽、泉坪等幾個村,現已有4000畝掛果。」汾河鎮相關負責人說。
  • 【脫貧攻堅】桑蠶種養技術培訓結束,貧困戶代表直接從基地買了4齡蠶
    【脫貧攻堅】桑蠶種養技術培訓結束,貧困戶代表直接從基地買了4齡蠶 2020-04-29 04: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村主任李永波: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他是怎樣帶領大家走上脫貧致富路的。2013年回家探親時,李永波發現當地百姓對發展和種植新產業十分迷茫,經過市場調研,他下定決心帶領老百姓種植中藥材,於是2015年成立了宏都種植專業合作社,踏上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