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汾河鎮:7000畝黃桃成當地村民致富果

2020-12-01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3日6時訊(通訊員 何燕)近日,在重慶市奉節縣汾河鎮數千畝黃桃種植基地上,農戶們正忙著施肥、除草……勾畫出一幅「人勤春來早,春耕生產忙」的勞動畫卷。

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土壤適中、雨水充沛等條件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為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近來年,汾河鎮堅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在充分考察後決定大力發展黃桃特色產業,並將其作為支柱產業,讓農民獲得實惠,助力脫貧攻堅。

「我鎮從2015年開始種植黃桃,經過幾年的發展,全鎮黃桃種植面積已達7000畝,涉及段坪、落陽、泉坪等幾個村,現已有4000畝掛果。」汾河鎮相關負責人說。

據該負責人介紹,該鎮產出的黃桃桃大、色豔、肉鮮、味美,口感好、品質高,營養價值高,很受顧客青睞。目前,黃桃畝均產量達到1800公斤,畝均收入達到9000元,畝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收益可觀,很受當地群眾認可。

產業的發展讓當地村民紛紛加入其中,邱兆明也成了黃桃種植戶中的一員。「管理好桃樹才能結出好的黃桃。」邱兆明邊除草邊笑著說,「自家種了700根黃桃樹,公司裡也還有500根桃樹,按照5元/斤來算,今年約有個40來萬的收入呢。」不僅如此,他還是公司聘請的一名桃園管理員,每年僅務工的費用也有三萬元。

泉坪村村民蘇家平也是公司聘請的一名員工,春耕時節每天她都有其他村民們一起對桃園進行施肥、除草等,忙得不亦樂乎。「我們不懂其他的技術,只會做些農活兒。在這裡幫忙除草施肥每天能掙80塊錢,貼補家用完全夠了。」蘇家平笑著說。

據了解,在推進黃桃產業發展進程中,汾河鎮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共同發展經營黃桃園,還在每年桃花盛開時舉辦黃桃節,邀請縣內外遊客入園賞花,提升黃桃知名度。

目前,汾河鎮已成為聞名全縣的黃桃種植大鎮,去年全鎮黃桃產量270萬斤,產值千萬元,帶動當地640戶群眾增收致富(其中貧困戶191戶),預計今年產量將達到900萬斤。下一步,該鎮還將擴大種植面積,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做大做強黃桃產業,帶動更多的中高山地區農民脫貧致富,更將汾河鎮積極打造成為黃桃特色小鎮。

相關焦點

  • 恩施盛家壩:黃桃變身致富果
    本報恩施圖片庫吳娜 王繼遠 攝影報導8月10日,在恩施市盛家壩鄉下雲壩村,一場別開生面的黃桃品鑑會,吸引了1000多名當地村民、果農及遊客前來參加來自恩施州農業農村局、恩施市特產中心、金正大農科院的專家(圖二)對當地果農種植的黃桃進行現場品鑑。
  • 大場鎮"吊袋西瓜"身價高 "桌球葡萄"成致富果
    「桌球葡萄」成為果農致富果。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尹彥鑫劉鑫  盛夏,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場鎮勝水東北村,村民王光金夫婦種植的「桌球」頭茬葡萄開始上市,這種「巨型葡萄」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個學名為藤稔的葡萄成了村民的致富果,而大場鎮作為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當地村民還引進了長在架上的極品西瓜。
  • 熱帶地區的百香果 成了高山貧困鄉鎮的致富果
    由於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的制約,從前的百姓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如今村民轉換思路種上了經濟果,效益大大提升。▲地裡的百香果「百香果是熱帶水果,但如今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它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 碭山12萬畝黃桃上市 每斤5元左右日交易數十萬公斤(圖)
    宿州市碭山縣12萬畝黃桃上市。近日,宿州市碭山縣12萬畝黃桃開始採摘上市,鮮桃日交易量達數十萬公斤,市場價格每公斤在2.5元左右,比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上漲。據了解,近年來碭山縣引導果農對黃桃進行科學規範化管理,實施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果品質量穩步提升,銷售形勢逐年看好,目前,黃桃已成為當地果農增收致富的「黃金桃」。
  • 海南民族地區熱帶農產品「新花樣」成為致富「新動力」
    ,在橡膠、檳榔等傳統經濟作物的基礎上,一個個熱帶農產品「新動力」,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新途徑。保亭通暢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偉宇說,該合作社聯繫的黃秋葵種植戶已有2000多戶,種植面積超過7000畝,畝均收入9000餘元(人民幣,下同)。在海南昌江、東方、樂東等市縣,當地通過與水稻等傳統作物輪種的方式發展毛豆產業實現增收。東方市東河鎮黎族村莊西方村的村民們,眼下正忙著整地準備種植毛豆。
  • 開陽縣新場村:太子參豐收,村民致富有奔頭
    圖為新場村街上組村民在採收太子參。  本報訊 7月31日,記者來到開陽縣龍水鄉新場村街上組的太子參種植基地,這裡種植的240餘畝太子參喜獲豐收,預計產量可達15萬斤。  在種植基地裡,30多名當地村民正在忙碌,有的挖參、有的清理。「最近大家每天都在基地挖參,每斤能得2塊錢勞務費,一天就有80元到100元。」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喻小華說。
  • 西充縣:小小花椒樹 結出致富果
    近年來,西充縣因地制宜,規模發展青花椒2.6萬畝,其中貧困村8千多畝。重點發展義興鎮、鳴龍鎮等多個鄉鎮為花椒種植重點鄉鎮,建立種植專合社,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讓利返包」等發展模式,帶動全縣2萬餘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增收致富。2020年,該縣1.7萬畝花椒已投產,預計產值將達5000餘萬元。
  • 山水雄奇 美麗奉節
    奉節是「柑橘之鄉」,2300年前的漢代,三峽人即種植柑橘。唐詩人杜甫居夔州吃柑橘後,寫下:「園柑長成時,三寸如黃金」。奉節人把臍橙種成了「中國馳名」,15萬畝果樹,每年摘下臍橙10多萬噸。「一株樹養活30萬人。」臍橙綠了山也富了民。  車至半山,山間的民房隱在樹林中。上段的土石公路仍在加寬修建,彎道愈加陡峭,車輪顛簸著繼續艱難上行。
  • 壽光市:大棚櫻桃成村民致富「金果子」
    北嶺村櫻桃繁育生產基地櫻桃熟了55歲的李培文是壽光市田柳鎮北嶺村第一批種植大棚櫻桃的人,他現在種植了10畝地的櫻桃園,櫻桃園內共有4個拱棚和2個溫室大棚。「今年成熟最早的一批櫻桃已經在3月14日上市,僅用半個月的時間就賣了五、六萬元。」李培文說。
  • 10年堅守荒山變青山 上慄「當代愚公」紮根深山帶動村民致富
    年輕時,為了追逐部隊從軍、保衛國家的夢想,他毅然選擇參軍入伍,建功立業在軍營;1990年從部隊退役後,他永葆軍人本色,憑藉自身過硬的素質和敢幹敢拼的魄力和膽識,傾盡打拼掙來的百萬家產,硬是把昔日村民們不看好的荒山變成了經濟帶,引領當地群眾勤勞致富。這個被村民們形象地稱為「當代愚公」的人便是「迷彩大叔」、萍鄉市上慄縣龍溪生態林場場長易洪元。
  • 黃金奈李、蘋果桃、錦繡黃桃,這些稀奇水果你吃過嗎?
    比如,錦繡黃桃、蘋果桃、黃金奈李。近日,記者在貴陽市近郊,了解到幾種「小眾水果」,分享給大家。清鎮衛城鎮的黃金奈李 在清鎮市衛城鎮蓮花寺村的聚隆福金果園水果基地,果樹上掛滿了一種顏色金燦燦、外觀歪扭扭的果子,名叫黃金奈李。沒聽說過吧?沒吃過吧?在水果市場上也沒看到賣過吧?別看這種水果外觀「歪瓜劣棗」,但其顏色豔麗、果肉飽滿、果型偏大,單果重達100多克,比雞蛋還大。
  • 紫玉參薯帶動村民致富
    好吃又營養的紫玉參薯蒸排骨來啦~↓↓↓(趕緊Mark好,學起來~)  張耀輝是羅坑村最大的紫玉參薯種植戶,為了打開銷路,他和村裡6名紫玉參薯種植戶成立了廣州增城區耀輝農業專業合作社,希望可以抱團發展,並帶動其他村民共同致富
  • 【這是我的村】當仁不讓要屬「梨」—良王莊鄉羅閣莊村致富路
    每年九月,是梨果飄香的季節,沉甸甸的大梨掛滿枝頭。位於靜海區良王莊鄉羅閣莊村,幾千畝梨果園中一片忙碌景象。村民們早早來到園子裡採摘,果園裡歡聲笑語。
  • 第一位直播帶貨的「黃桃」書記,用生命扶貧的故事看哭了所有人
    每當山洪暴發房子就會遭淹  下村鄉坳頭村村民 2011年7月29日黃詩燕輾轉來到山壠村一位桃農陳遠高家裡當他聽說眼前的這一棵黃桃樹一年就能收益7000塊錢時驚訝地張大了嘴巴……>搭建產業服務平臺為了打造炎陵黃桃品牌他甚至幾次在「黃桃大會」上站臺吆喝
  • 「多彩貴州·相約2020」威寧自治縣:50萬畝「搖錢樹」結出農民致富果
    初秋時節,走進威寧超越農業有限公司迤那鎮種植基地,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迤那鎮中海村村民彭文才一大早就帶著工人們抓緊採收。「快嘗一嘗我們的蘋果,很甜。」說話間,他隨手摘下一個遞到了記者手中,身前的一筐筐蘋果即將裝車發往縣城的分揀中心,然後運往全國市場。
  • 莒縣招賢鎮:鮮花智能化溫室大棚帶動村民致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蕾 實習記者 孫銘良 通訊員 宋年升 日照報導走進日照市莒縣招賢鎮大羅莊村玫瑰產業園,沿著花香小路向裡探尋,道旁花團錦簇,陣陣芳香縈繞,一體化連跨智能溫室結構、自動化氣候控制、自動化水肥控制、標準化採後處理……這個集諸多高科技元素於一身的現代化溫室大棚,充滿詩情畫意,藏著大羅莊村芳香四溢的「致富經
  • 5年產量增長15倍,湖南黃桃產業的機遇和挑戰
    從0.34萬噸,到5.1萬噸,湖南炎陵黃桃產量完成15倍的增長只用了5年的時間。這意味著,自2014年黃桃開始「走出深閨」,到如今已成「明星」,尤其對於湖南炎陵、麻陽等地而言,黃桃已經成為了當地支柱型經濟作物。8月4日在2020年首屆湖南黃桃品鑑會暨湖南直播電商聯盟授牌儀式上,惠農網發布《2020湖南黃桃產業大數據》(以下簡稱「產業大數據」)。
  • 兩兜雷竹苗 25年「繁衍」成上千畝「致富竹」
    村民們廣泛種植的竹子名叫雷竹,並非當地土生土長,而是來自遠方。25年前,在浙江省臨安縣打工的村民廖龍堂千裡迢迢地帶回來兩兜雷竹苗。誰會想到,經過多年的發展,雷竹不但讓廖龍堂致富,還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承載著村民們增收致富的夢想。不種莊稼改種「致富竹」三建鄉綠春壩村是全市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90%的土地是丘陵,當地一直靠種水稻、玉米、土豆為生。
  • 寧明砂仁致富經
    新華社南寧9月7日電 題:寧明砂仁致富經  新華社記者徐海濤、陳一帆  「今年砂仁的品質不錯,前兩天合作社統一收購了4噸鮮果,順利銷往廣東。」當下正值中草藥砂仁成熟季,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峙浪鄉砂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蘇偉一大早就在合作社收購點前忙碌,前來賣果的村民排起隊伍。  地處石漠化山區的寧明縣與越南接壤,山林廣布的峙浪鄉是當地4個邊境鄉鎮之一。生活在邊境山區,許多邊民長期「靠山吃山」,甘蔗、藥材等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由於位置偏遠,銷售困難,過去大家種植砂仁的積極性不高。」蘇偉說。
  • 宿松:廣種地膚子 遍結致富果
    融媒體訊 進入10月,每逢天氣晴朗的日子,在洲頭鄉西口村隨處都能看到當地村民收割、搬運、晾曬、打堆、擺曬、脫粒、分揀、打捆地膚子的忙碌身影。在當地村民眼裡,一座座堆得像山坡一樣的地膚子植株,就是一座座「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