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堅守荒山變青山 上慄「當代愚公」紮根深山帶動村民致富

2021-01-10 北青網

「迷彩大叔」易洪元帶領農戶和貧困戶在果園內勞作(記者陳成攝)

「迷彩大叔」易洪元與妻子一起在山裡過著樸實而幸福的日子(記者陳成攝)

易洪元向疫情防控卡點一線執勤人員送去愛心物資(赤山鎮供圖)

中國江西網/萍鄉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陳成報導:「我既然選擇了這條路,那就要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朝著當初的奮鬥目標不斷前進。」49歲的「迷彩大叔」易洪元語速平緩,透著堅毅。

年輕時,為了追逐部隊從軍、保衛國家的夢想,他毅然選擇參軍入伍,建功立業在軍營;1990年從部隊退役後,他永葆軍人本色,憑藉自身過硬的素質和敢幹敢拼的魄力和膽識,傾盡打拼掙來的百萬家產,硬是把昔日村民們不看好的荒山變成了經濟帶,引領當地群眾勤勞致富。這個被村民們形象地稱為「當代愚公」的人便是「迷彩大叔」、萍鄉市上慄縣龍溪生態林場場長易洪元。

「迷彩大叔」易洪元(記者陳成攝)

七月熾烈的陽光下,身著一身迷彩服、胸戴黨徽的易洪元從果園裡迎了出來,黝黑的臉上掛滿汗珠,健壯的身板顯得精氣神十足,這是記者見到易洪元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漢子、退役老兵,選擇把家安在了山上,更是把心安在了山上。十年來,他像燕子壘窩一樣,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一點點裝點著家鄉的荒山,開荒復綠,披荊斬棘,用汗水、用心血澆灌出滿山綠色。

多年來,易洪元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黨委政府和村民的一致認可,先後被評為「赤山鎮優秀共產黨員」「最美赤山人」「上慄縣十佳政協委員」「上慄縣優秀共產黨員」「最美萍鄉人」「萍鄉市道德模範」,登上「江西好人」榜。

「迷彩大叔」易洪元與妻子正在果園裡忙碌著給果樹套袋(記者陳成攝)

變賣家當開荒十年 2000畝荊棘荒山變生態林場

盛夏時節,位於上慄縣赤山鎮新店村的龍溪生態林場,鬱鬱蔥蔥,果樹繁茂,翠竹萬竿,一派勃勃生機的景象,入眼皆是畫。可有誰又能想到,這裡曾是荊棘密布、雜草叢生、連居住在這裡的村民都不肯要的一座荒山。

荒山的蛻變還要從2010年說起。時年39歲的易洪元正值壯年,生活也還優越,可他偏偏不甘於平庸,盯上了沒人要的荒山,帶著變賣家當籌集的上百萬元資金,從萍鄉市區回到老家新店村這個偏僻的小山村,承包了2000多畝荒山,開啟了他的開荒創業「圓夢之旅」。

「新店村是我長大的地方,很有感情,所以我就想把荒山承包下來,植樹造林、造福鄉親,讓荒山變成綠水青山,為家鄉做點貢獻,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易洪元向記者道出了自己內心的初衷,「我父親在村裡當了24年的村主任,爺爺是一名老紅軍,自己當過兵,也是一名共產黨員,想繼承父輩的艱苦樸素、踏實肯幹的優良傳統,在家鄉幹出一番事業,體現自己的一份價值。」

「迷彩大叔」易洪元在果園內(記者陳成攝)

夢想雖然很美好,可逐夢的過程卻十分艱辛。窮山僻野,既沒水又沒電,進山沒有路,幹活沒人幫,開工之初的艱苦程度可想而知。十年來,易洪元遭受過冷嘲熱諷,經歷過饑寒交迫,無論是蚊蟲蛇鼠的叮咬,還是股東集體退股,甚至是至親之人的苦勸,都無法撼動易洪元開荒、種樹、修路的決心。

妻子劉金斌看到一股子拗勁的丈夫易洪元,既心疼又無奈,但也被他的堅持所感動,起初幫著丈夫洗衣服、做飯,最終也加入到了改造荒山的戰鬥中。此後,夫妻二人成了這座荒山上唯一的一戶人家。「當初好不容易把家裡條件過好了,又何必再來吃這個苦頭,特別是前面幾年,連買米都沒有錢。」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劉金斌說,每次勸他放棄,他都笑一笑地說既然上來了,就要為家鄉做一點事,能開出一畝是一畝。

荒山造林是長期投入,投資大、見效慢,易洪元卻樂此不疲。這裡的每一片綠色,都浸透著易洪元的辛勞和汗水。他那黝黑的臉上見證了曾經的風吹雨打,他層層老繭的雙手以及滿頭過半的白髮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在家鄉的這片土地上,創業時還是不惑之年的易洪元,現已年近半百,名副其實的變成了一位「迷彩大叔」。

龍溪生態林場每天都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親近自然、休養身心(記者陳成攝)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10年間,易洪元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後投入資金1200多萬元,進行了基地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打造與升級改造。特別是,近年來,林場發揮綠色生態優勢,堅持多種生態融合發展的經營理念,林場產業規模和產業化水平日益提升,初步建成了集有機種養殖、農產品精加工、果園採摘和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綜合示範基地,每年平均接待前來休閒旅遊的遊客5萬人次以上。龍溪生態林場還先後被評為「江西省鄉村森林公園」「江西省省級林業龍頭企業」「江西省森林康養體驗基地」「萍鄉市十佳森林旅遊景點」等稱號。2019年8月,被上慄縣雙擁辦、上慄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確定為「雙擁示範基地」和「退役軍人創業基地」。

「迷彩大叔」易洪元在果園內(記者陳成攝)

初心不改回報梓桑 帶領父老鄉親勤勞致富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易洪元開墾荒山種植了油茶、毛竹、獼猴桃、玉觀梨、黃桃、楊梅、臍橙等經濟林近500多畝,養殖豬羊500餘頭,雞鴨鵝近5000隻,還搞起了種養專業合作社和民宿旅遊接待,產業是越做越大,且多元化。

荒山復綠,易洪元又開始想幫助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共同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於是,他細分生態林場撫育竹林、果樹除草、施肥、打藥、剪枝、挖筍、製作幹筍、燻臘肉、種菜等工作,讓當地群眾有事可做。目前,已為當地解決100多名村民的務工問題,幫扶貧困戶35人就業,每年發放貧困戶幫扶資金70萬元。

為了一同致富,易洪元還自費17萬元從外地學來幹筍種植和製作工藝,結合多名專家的建議,改良創新幹筍種植和製作工藝,免費培訓當地群眾和外來人員學習技術,帶領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上慄縣赤山鎮新店村黨支部副書記、村主任黃招元告訴記者,易洪元不僅改變了村裡的生態環境,還帶動村民走上了一條產業發展之路,特別是通過提供就業平臺,讓貧困群眾實現足不出戶的家門口就業。

「迷彩大叔」易洪元向記者講述自己的規劃設想(記者陳成攝)

新店村7組的易光輝是一名貧困戶,在林場主要幫著打理果園,每月根據工作量也有一兩千元的收入,「易總對我們都很關照,過節也都會給我們發福利,在易總的帶動下,我們家裡養了雞鴨豬,現在家庭生活是越來越好了。」易光輝說。

今年43歲的易萍華因為先天性心臟病做過手術,加之家裡還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於是來到了易洪元的林場工作,至今已有3年時間。易萍華介紹說,前幾年都在外面打臨工,省吃儉用來補貼家用,生活始終不見起色,後來,夫妻倆相繼都來到林場來工作。「在林場工作既有穩定的工資,還可以照顧家裡,真好!心情好,身體就自然好。」易萍華笑呵呵地說道。

出於一個共產黨員和退役軍人的社會責任感,易洪元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始終堅持把奉獻精神當作永恆的價值追求,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在我創業最困難的時候,政府和老百姓幫助了我,現在自己慢慢做起來了,我也應該回報社會、回報村民,帶領全村父老鄉親共同致富,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在問起易洪元的初心時,他動情地回答。

易洪元走訪貧困戶,講解疫情防控知識並送上慰問金(赤山鎮供圖)

扶貧助學回報社會 投身公益慈善事業

「人要有感恩之心。」易洪元說。這些年,他還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為社會捐款捐物。平時誰家有困難,村上要修建馬路,他都帶頭捐資,每年拿錢走訪慰問村上的貧困戶、孤寡老人和傷殘退役軍人。

三年來,他先後無私資助20多名學子考上大學,並對考取一本的家庭經濟困難學子進行500至1000元不等的捐款,幫助他們圓大學夢。不少受過易洪元捐助的學子還通過各種方式向他表示感謝。在易洪元看來,他只想通過自己的一點微不足道的舉動,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作為退役軍人,易洪元的骨子裡始終流淌著軍人的血氣,依舊保持著軍人樸素的本色。

「我是一名退役軍人,又是一名共產黨員,當人民群眾遇到困難時,我應該主動站出來,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提及愛心幫扶的事,易洪元平靜地說,這條公益慈善路,他會一直走下去,還要帶動更多人投身公益慈善事業。

「易洪元為人親切、富有愛心,既是一個幹實事的人,也是一個熱心腸,在村裡起到了積極帶頭作用,村民們對他的評價也都很高。」採訪中,上慄縣赤山鎮新店村第一書記廖勇如是說道。

上慄:發揚抗疫精神凝聚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磅礴力量「迷彩大叔」易洪元帶領抗疫英雄參觀林場(記者陳成攝)

退役不褪志 戰疫情他再立新功

「國有難,召必回,戰必勝!」危難之時更顯革命軍人的英雄本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一支由赤山鎮退役軍人組成的「戰疫小分隊」衝鋒在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最前線,易洪元也在其列,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退役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的鏗鏘誓言。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雖然戎裝褪去多年,面對複雜疫情,要依然像當年在部隊一樣,組織有召喚、群眾有需要,哪裡就有我的身影,力所能及為抗擊疫情添力量、做貢獻是我應該做的事情。」易洪元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戰「疫」打響以來,易洪元時刻關注疫情動態,舍小家顧大家,一直奔忙在疫情防控一線,卡點執勤、入戶摸排、宣傳講解等,處處都有他衝鋒在前的身影。同時,他多次捐款捐物支援全鎮疫情防控工作,將一筆2萬元的捐款送到了上慄縣紅十字會,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不僅如此,他還特別關注村裡的特殊人群,深知本就生活不便的村民在這種特殊時期更需要關懷。他主動上門走訪,送上慰問紅包,並叮囑他們:「特殊時期不要外出,黨和政府更會對你們特別關注,生活上有什麼困難可以隨時聯繫村委會或者聯繫我。」

易洪元將口罩送到學校,助力復學複課

疫情防控初期,醫用口罩、消毒水等防控物資十分匱乏。易洪元想盡辦法,聯繫到在外創業的女兒、女婿,看看能否籌集到物資助力家鄉疫情防控。得知情況後,女兒通過在國外的朋友,以人民幣4.5元一個的價格,從海外購進5000隻口罩捐給一線人員,緩解了防控物資儲備這一燃眉之急。得知新店中學在復學複課的過程中,防疫物資保障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他當即決定將手中僅有的2000隻口罩全部捐贈出去,助力該校復學複課。

本著對萍鄉市援助湖北、新餘醫療隊隊員的敬意,在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易洪元還邀請抗疫英雄到龍溪林場休閒休養,聆聽他們的心得感悟。「他們是青年人的榜樣,是中國所有人的榜樣,是時代的英雄。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我應該要學習她們的精神,忠於職守,勇於擔當。」易洪元動情地說。

青山在人未老,龍溪風景獨好。翠綠的生命追隨著目標在不斷延伸,十來年的拼搏,十來年的奮鬥,讓易洪元償盡創業的艱辛,也讓他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談及未來的發展目標,易洪元不假思索地表示,他不會停下腳步,力爭把林場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人實現就業、共同致富。

責任編輯:李曉(EN035)

相關焦點

  • 李保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國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去世,年僅58歲。他去世後,習近平總書記對他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稱讚他是「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學習他的高尚精神,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
  • 湖北明創農業明守安:把花椒樹種成「致富樹」,讓荒山變「金山」
    2021年1月14日,《中國紀錄》新媒體一行抵達紅安縣七裡坪鎮白馬嘶村,實地採訪了湖北明創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明守安。在莫爾山種植基地,明總指著正在種植黃精藥材的幾位村民說,他們正在地裡栽種黃精藥材,黃精藥食同源,功效有補脾、潤肺、生津等,還有食用保健功能,應用非常廣泛。
  • 濰坊80後小夥的鄉村振興路:雜草亂石荒山變身花果飄香
    然而如何選擇一個好的突破口,讓眼前的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眼前這位從臨朐大山裡走出去的80後小夥馬雲強心裡泛起了漣漪。有著強烈「網際網路+」意識,手裡還擁有大量人脈資源和市場技術的馬雲強在心底裡默默地把國家政策和資源進行了最佳匹配,決定發展家庭農場,以此帶動全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 中國人的故事|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者黃小勇:坳背村的新愚公
    有人曾這樣形容黃小勇:「效愚公之志,行點滴,積跬步,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他是江西贛州市石城縣珠坑鄉坳背村的80後新『愚公』,麒麟山的『山大王』,共同富裕的『領頭羊』。」復綠、護綠,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脫貧致富……在貧窮與水土流失如影隨形的村莊,他讓荒山禿嶺變成綠水青山,也讓農民在家門口「淘金掘銀」,走向富裕。
  • 閩商林熙明紮根隴原:扶貧濟困 逆境中堅守
    原標題:閩商林熙明紮根隴原:扶貧濟困 逆境中堅守   為甘肅貧困縣投3000餘萬元無償捐建現代化養殖示範基地、疫情時跑遍新加坡為甘肅購買醫用物資並包機送回、發動社區居民和員工為貧困地區探索社區
  • 踐行囑託爭出彩·小城故事①丨「愚公後人」海燕築夢記
    在濟源王屋山腳下的愚公村,高中學歷的賈海燕十餘年三次創業,帶領村民依託旅遊走上致富路,創造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濟源精彩」。2009年,恰逢王屋山旅遊大開發,賈海燕毅然回到愚公村,開辦「天香園」大酒店,3個月便收回成本,年收入達30餘萬元,如願賺得人生第一桶金。
  • 莒縣招賢鎮:鮮花智能化溫室大棚帶動村民致富
    ,藏著大羅莊村芳香四溢的「致富經」。該產業園採用『項目+公司+基地+農戶』聯動模式,帶動全鎮6000餘畝玫瑰花品質和技術升級。玫瑰產品主要培育「甜蜜雪山」「長相思」「粉紅雪山」「蒙娜麗莎」等14個優質玫瑰幼苗品種,銷往濟南、青島、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江蘇省、浙江省內等對高品質鮮花有需求的城市。同時培育40餘個試驗品種。
  • 紫玉參薯帶動村民致富
    採收紫玉參薯必須選擇晴天進行先割掉藤蔓,拔掉支架用鋤頭在離薯塊5-10釐米處掏土直至整叢薯塊露出用手小心將薯塊取出,再去除泥土和毛根好吃又營養的紫玉參薯蒸排骨來啦~↓↓↓(趕緊Mark好,學起來~)  張耀輝是羅坑村最大的紫玉參薯種植戶,為了打開銷路,他和村裡6名紫玉參薯種植戶成立了廣州增城區耀輝農業專業合作社,希望可以抱團發展,並帶動其他村民共同致富
  • 在青山,遇見「未來鄉村」(在希望的田野上①)
    近年來,有的鄉村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契機,探索出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有的將當地生態資源與特色產業開發相結合,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有的在荒山綠化中找到增收致富路徑,將土特產賣出深山。這些探索,向我們展現出鄉村充滿希望的未來。    從浙江杭州中心城區出發,一路向西北方向行進,一小時車程就可抵達餘杭區黃湖鎮青山村。  綠意漸濃,來青山村的車子多了起來。
  • 吳海風:規範化養殖桑蠶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家住義龍新區德臥鎮團山堡村的吳海風是一名農村黨員,通過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帶動鄉鄰共同致富。返鄉發展桑蠶產業德臥鎮團山堡村桑蠶產業由黔西南州坡桑桑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發展,合作社於2018年8月成立,負責人吳海風介紹,他和妻子黃妍多年在外做工程,一次偶然機會,看到安龍縣的親戚家養蠶經濟效益好。
  • 確山三裡街道:蝸牛養殖成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技術人員正在細心教授村民臧春傑、王峰鴿夫婦養殖蝸牛的技術。為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和村民致富奔小康,由山東大學駐確山三裡街道老臧莊駐村第一書記於德寧和確山三裡街道扶貧辦探索的蝸牛養殖項目正在老臧莊社區逐步推廣開來。近日,在該社區村民王峰鴿蝸牛養殖房裡,記者看到一排排整齊的繁殖架上,三三兩兩伸著潔白的觸角,慢慢試探著新環境,技術人員正在手把手的傳授他們蝸牛養殖技術。
  • 貴州苗族大學生返鄉養胡蜂 年入百萬並帶動村民致富
    王炳真 攝中新網貴州榕江3月31日電 (周燕玲 李婧)31歲的韋國良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八開鎮亞類村苗寨的第一個大學生,在外工作2年後返鄉創業,從事胡蜂研究和養殖,目前年收入百萬元。2008年,韋國良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浙江、天津等地工作,期間了解到人工養殖胡蜂前景十分廣闊後,2011年3月,他返鄉創業,從事胡蜂養殖。韋國良查看胡蜂築巢情況。
  • 「深山紅燭」向宏佳——二十四載堅守三尺講臺
    1996年大學畢業後,他紮根深山教書育人24載,幫助500名山裡娃走出了大山,用執著和堅守書寫了一名鄉村教師的情懷。先後獲得全國德育先進教師、全國百佳鄉村英語教師、湖北省農村優秀教師、宜昌楷模等30多項榮譽。近日,他獲評2月至10月「荊楚楷模」月度人物。
  • 有村民年收入翻了7倍!普達措公園裡的小村莊靠青山帶來「金山」
    有村民年收入翻了7倍!普達措公園裡的小村莊靠青山帶來「金山」 2020-10-07 21:2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有村民年收入翻了7倍!普達措國家公園裡的小村莊靠青山帶來「金山」
    有村民年收入翻了7倍!普達措國家公園裡的小村莊靠青山帶來「金山」 2020-10-09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鞍山鄉村教師堅守深山35年拒絕調動
    馬鞍山鄉村教師堅守深山35年拒絕調動 >   30年前,家人已成萬元戶,15歲的他卻選擇做每月幾十元的民辦教師;20年前,上級想把他調上去,他卻堅守山村小學;10年前,大家紛紛農轉非,他卻還是留在山裡教書……他就是金有華,馬鞍山龍泉中心學校百峰小學校長。
  • 嘉祥廢棄礦山變身旅遊休閒地,帶動附近村民增收
    「德信啤酒文化小鎮項目2017年開始規劃建設,原來山體被破壞得厲害,面目全非。」紙坊鎮黨委書記張新安介紹,為了進行生態修復,決定對山體進行修復開發,規劃建設德信啤酒工廠、啤酒文化廣場和左岸啤酒花園,現在這個文化小鎮已現雛形。
  • 養殖「白腹美」敲開致富門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小龍蝦水產養殖帶動...
    養殖「白腹美」敲開致富門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小龍蝦水產養殖帶動農民增收2020-08-05 14: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河南日報農村版        瀏覽量: 2543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記者代珍珍&nbsp&nbsp&nbsp&nbs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