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苗族大學生返鄉養胡蜂 年入百萬並帶動村民致富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在胡蜂養殖基地,韋國良飼養的胡蜂蜂王。王炳真 攝

中新網貴州榕江3月31日電 (周燕玲 李婧)31歲的韋國良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八開鎮亞類村苗寨的第一個大學生,在外工作2年後返鄉創業,從事胡蜂研究和養殖,目前年收入百萬元。

2008年,韋國良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浙江、天津等地工作,期間了解到人工養殖胡蜂前景十分廣闊後,2011年3月,他返鄉創業,從事胡蜂養殖。

韋國良查看胡蜂築巢情況。王炳真 攝

「因為是村裡苗寨的第一個大學生,剛養殖胡蜂時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韋國良說,家人一直希望自己在大城市找一份體面的工作。

在胡蜂養殖基地,韋國良查看餵養胡蜂的蝗蟲長勢。王炳真 攝

作為一個養蜂的外行人,韋國良曾遠赴雲南、廣西等地學習、交流胡蜂養殖經驗,並在原有的技術上優化與改進,探索突破了人工養殖胡蜂「交配、越冬、築巢」三大關鍵難題。

2014年,韋國良引進了越南和緬甸高產量的熱帶品種——「紅娘」,實現「紅娘」母代蜂王在本地成功築巢與放養,形成了雜交品種,遺存了熱帶品種的高產卵率和高海拔品種耐寒的特點,此批品種後來成為貴州大部分地區「紅娘」的母代品種。

韋國良和村民查看胡蜂的長勢。王炳真 攝

此外,韋國良還積極探索冬季養蜂,建設溫室大棚,對100隻蜂王進行反季培育,2015年獲得初步成功,突破了並王、嫁王、多王同室築巢、高密度養殖、人工圈內養殖等胡蜂養殖領域的技術難點。目前,胡蜂越冬、築巢、放養率均穩定在95%以上。

經過8年的摸索,韋國良全面了解了胡蜂的生活習性,掌握了養殖技術,養蜂規模逐年擴大,成為八開鎮遠近聞名的「蜂王」。胡蜂遠銷廣西、湖南、雲南等地。

韋國良查看剛修好的胡蜂巢桶。王炳真 攝

2016年12月,韋國良還牽頭成立了榕江縣國良胡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吸收30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帶動村內外65戶人家養殖胡蜂。2018年,合作社養殖胡蜂1600多巢,收入達160萬元。

2019年,韋國良預計人工養殖胡蜂4200巢到4600巢,年產值超300萬元,將帶動周邊300戶農戶實現增收致富。(完)

相關焦點

  • 貴州苗族青年返鄉創業變身「青蛙王子」(高清組圖)
    今年35歲的苗族青年楊勝華,家住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排調鎮甲石村,因發展青蛙養殖,被村民們親切稱為「青蛙王子」。 2018年,楊勝華放棄在沿海地區的高薪工作,決定返鄉創業,而這個決定來自於不經意間看到的一則青蛙養殖致富的新聞報導。通過了解,他堅信家鄉的良好生態環境,同樣適合於發展青蛙養殖產業。
  • 吳海風:規範化養殖桑蠶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家住義龍新區德臥鎮團山堡村的吳海風是一名農村黨員,通過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帶動鄉鄰共同致富。返鄉發展桑蠶產業德臥鎮團山堡村桑蠶產業由黔西南州坡桑桑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發展,合作社於2018年8月成立,負責人吳海風介紹,他和妻子黃妍多年在外做工程,一次偶然機會,看到安龍縣的親戚家養蠶經濟效益好。
  • 轉讓工廠回鄉養蜂欲帶村民同致富
    脫貧「蜂王」     轉讓工廠回鄉養蜂     欲帶村民同致富     一處山腳下,打開新的木門,裡面是一個地窖。     地窖是陳本旺自製的恆溫室,竹筒裡存放著他的寶貝——胡蜂蜂王。在這個溫度保持在15到18攝氏度的地窖裡,蜂王能安全過冬。36歲的陳本旺是張坊鎮富溪村人。在深圳闖蕩了8年,他有一家年營業額800多萬元的手機配件廠,但看好農業項目的發展前景,兩年內輾轉浙江、貴州、雲南等地考察項目後,去年,他轉讓工廠帶著胡蜂養殖項目回到山村。
  • 「三下蜇倒一頭牛」 雲南男子養殺人蜂年入百萬
    揚子晚報2019年4月19日訊 雲南有一種胡蜂生性兇殘,連眼鏡蛇都吃,當地人稱其「殺人蜂」。但「殺人蜂」又是一種難得的高端食材,還有藥用價值。騰衝農民劉定茂看中了「殺人蜂」的市場前景,2011年的時候關閉了開辦多年的摩託車銷售鋪子,轉行開始養「殺人蜂」。
  • 海歸返鄉創業養殖羊駝 帶動貧困戶致富
    【脫貧故事】海歸返鄉創業養殖羊駝 帶動貧困戶致富【解說】山西省陽曲縣坪裡村屬貧困村,全村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植業、養殖業和勞務輸出。2014年,山西「90後」女孩鄧昕在澳洲完成學業回到中國後,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山西農業大學有一個科研團隊,研究羊駝已十幾年。於是,一心想要創業的鄧昕與該校合作,從澳洲引進羊駝,在坪裡村創辦羊駝養殖基地。
  • 10年堅守荒山變青山 上慄「當代愚公」紮根深山帶動村民致富
    年輕時,為了追逐部隊從軍、保衛國家的夢想,他毅然選擇參軍入伍,建功立業在軍營;1990年從部隊退役後,他永葆軍人本色,憑藉自身過硬的素質和敢幹敢拼的魄力和膽識,傾盡打拼掙來的百萬家產,硬是把昔日村民們不看好的荒山變成了經濟帶,引領當地群眾勤勞致富。這個被村民們形象地稱為「當代愚公」的人便是「迷彩大叔」、萍鄉市上慄縣龍溪生態林場場長易洪元。
  • 【千名記者一線行】象州馬坪:返鄉青年真大膽 敢養螞蚱走富路
    然而,在象州縣馬坪鎮回龍村委大翁屯,有返鄉青年不但敢吃螞蚱,而且還敢養螞蚱,把螞蚱變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成為致富帶頭人,帶動了7戶農戶實現了脫貧致富。大棚裡大量成熟的螞蚱6月24日,記者前往該村採訪,一探究竟。走進村裡,只見或房前屋後或半嶺中都搭建有養殖大棚。
  • 退伍兵隱居深山養2000隻蜂王,年產值突破200萬
    今年29歲的石龍軍是偉江鄉裡木村黨支部組織委員,2017年開始胡蜂養殖,創辦了胡蜂生態養殖合作社,建起了全縣首個胡蜂養殖基地如今,他通過控溫大棚育苗,向貧困戶傳授養殖技術,在當地帶出了胡蜂養殖脫貧創業路。
  • 讓「返鄉不返貧」創業夢落地生根
    受訪者供圖  她放棄城市穩定的工作,毅然回到農村創業;她組織返鄉青年創業團隊,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她自建生態體驗基地,助力精準扶貧……她就是梅州興寧市源清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梅州市品鮮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雪蓮。  今年,張雪蓮被省婦聯評選為2017年度「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她說,這個稱號是對她奮鬥的最佳褒獎和最好鼓勵,她的最大夢想就是助力鄉村振興,讓「返鄉不返貧」。
  • 文山麻慄坡:蜂箱成致富「百寶箱」
    走進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慄坡縣大坪鎮高筧梁村委會的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可以看到幾箱蜜蜂,養蜂成了這裡一道亮麗多姿的致富風景,更成了村民發家致富的一條門路。貧困戶開闢「甜蜜」脫貧路鄭傳江家是高筧梁村委會南泥灣村小組的一戶村民,以前是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工作隊和掛鈎幫扶幹部的引導下,他擴大了蜜蜂的養殖規模,從以前的4、5箱擴大到現在養著80多箱蜜蜂,每年平均售出700斤左右的蜂蜜,養蜜蜂成了他脫貧增收致富的主要門路。
  • 大學生返鄉創業養鴯鶓,沒想到這麼賺錢
    大學生李錦恆在父母的支持下,返鄉創業,在家裡養殖起了鴯鶓。大學畢業後卻沒有走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後考試謀職業的路,帶著夢想,2010年剛跨出校門的李錦恆毅然選擇來到了工地上,和工匠們一起幹起了苦力活。正當李錦恆琢磨著如何返回家鄉創業致富時,一次去上海的旅途中,認識了一位姓陳的鴯鶓養殖大戶,在認真交流的過程中,李錦恆了解到鴯鶓養殖是一個新鮮且待開發的行業,市場潛力大,非常適合創業。
  • 廣西90後小夥合夥巧養「虎頭蜂」 帶動村民共享百萬利潤
    虎頭蜂,是一種生性兇猛的肉食類昆蟲,在民間,一些村民也把它叫「殺人蜂」。平常,大多數人見了它都會聞風喪膽,更別說近距離去接觸。而在廣西全州縣,有這麼兩個年僅20出頭的「90後」,不僅在大山裡搞起了虎頭蜂養殖,而且,越養勁頭越大,不光自己養,還主動聯繫村民,帶動貧困戶一起養。如今,他們的養殖已經分布到了幾個鄉鎮,每年能夠為自己和村民創收200萬元。
  • 大學生夢想讓父母搬出村,創業養鴯鶓年銷售額超百萬
    小山村的龍家箐組,大學生李錦恆在父母的支持下,返鄉創業,在家裡養起了鴯鶓。2010年剛大學畢業時的李錦恆,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天生就有一股超乎常人的闖勁,他的人生夢想是賺到足夠多的錢,讓操勞了大半輩子的父母搬出河塊村,讓父母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 莒縣招賢鎮:鮮花智能化溫室大棚帶動村民致富
    ,藏著大羅莊村芳香四溢的「致富經」。該產業園採用『項目+公司+基地+農戶』聯動模式,帶動全鎮6000餘畝玫瑰花品質和技術升級。玫瑰產品主要培育「甜蜜雪山」「長相思」「粉紅雪山」「蒙娜麗莎」等14個優質玫瑰幼苗品種,銷往濟南、青島、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江蘇省、浙江省內等對高品質鮮花有需求的城市。同時培育40餘個試驗品種。
  • 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 我們能做什麼
    隨著鄉村振興政策體系的構建,返鄉創業者越來越多,據農村農業部統計,2018年返鄉創業創新人員已達740萬,非農創業人員也有300萬,其中很多是大學畢業生,他們與鄉村振興成為命運共同體。  浙江省經過多年培育,湧現出了一大批積極投身鄉村產業的「農創客」,截至2018年10月,全省「農創客」已有1700餘人。
  •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用美麗回答一切」
    這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圖為6月25日,航拍貴州雷山西江千戶苗寨。「很喜歡貴州苗族文化,第一次看到具有貴州苗族風情的歌舞劇表演,很新穎、很有特色,真是不虛此行。」河南遊客畢礦立高興地告訴記者。中國文化名人餘秋雨對其評價為「用美麗回答一切」。「徵服」餘秋雨的不僅僅是美景,更有返鄉創業的苗族同胞李珍所製作的苗家美食。在李珍的餐館「阿濃苗家」內,她正在奔走忙碌為客人確定預約好的餐位。
  • 河南男子退伍後創業養螞蟥!每公斤1200元,年入40多萬
    他硬是在廢棄窯場改建的10畝水塘裡,把螞蟥當成致富寶貝養著。自從創辦螞蟥養殖場3年來,他為村民找到養殖螞蟥致富的新興產業,年產螞蟥幹製品360公斤,年收入40多萬元,組織22戶養殖螞蟥的村民成立了正陽縣鼎盛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催生出螞蟥經濟,成就了一位農村退伍軍人自主創業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夢想。
  • 小夥養胡蜂年收入500萬 一個蜂巢就值2000元左右
    「人人都怕捅馬蜂窩」,然而宜賓縣有4個年青小夥子卻把馬蜂(學名:胡蜂)搬進了「家」,並從當初的「瘋子」變成了年收入500萬元的「蜂王」。4月25日,記者走進位於宜賓縣喜捷鎮宰龍村大佛山胡蜂養殖基地,了解了「蜂王」們創業的背後故事。
  • 蒼蠅姑娘靳任任養蒼蠅年入百萬給我們帶來了什麼聯想
    21歲就年入百萬的蒼蠅姑娘 ——養蒼蠅年賺百萬的聯想! —— 蒼蠅姑娘 籠養蒼蠅 央視採訪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 紫玉參薯帶動村民致富
    好吃又營養的紫玉參薯蒸排骨來啦~↓↓↓(趕緊Mark好,學起來~)  張耀輝是羅坑村最大的紫玉參薯種植戶,為了打開銷路,他和村裡6名紫玉參薯種植戶成立了廣州增城區耀輝農業專業合作社,希望可以抱團發展,並帶動其他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