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蜂養殖基地,韋國良飼養的胡蜂蜂王。王炳真 攝
中新網貴州榕江3月31日電 (周燕玲 李婧)31歲的韋國良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八開鎮亞類村苗寨的第一個大學生,在外工作2年後返鄉創業,從事胡蜂研究和養殖,目前年收入百萬元。
2008年,韋國良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浙江、天津等地工作,期間了解到人工養殖胡蜂前景十分廣闊後,2011年3月,他返鄉創業,從事胡蜂養殖。
韋國良查看胡蜂築巢情況。王炳真 攝
「因為是村裡苗寨的第一個大學生,剛養殖胡蜂時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韋國良說,家人一直希望自己在大城市找一份體面的工作。
在胡蜂養殖基地,韋國良查看餵養胡蜂的蝗蟲長勢。王炳真 攝
作為一個養蜂的外行人,韋國良曾遠赴雲南、廣西等地學習、交流胡蜂養殖經驗,並在原有的技術上優化與改進,探索突破了人工養殖胡蜂「交配、越冬、築巢」三大關鍵難題。
2014年,韋國良引進了越南和緬甸高產量的熱帶品種——「紅娘」,實現「紅娘」母代蜂王在本地成功築巢與放養,形成了雜交品種,遺存了熱帶品種的高產卵率和高海拔品種耐寒的特點,此批品種後來成為貴州大部分地區「紅娘」的母代品種。
韋國良和村民查看胡蜂的長勢。王炳真 攝
此外,韋國良還積極探索冬季養蜂,建設溫室大棚,對100隻蜂王進行反季培育,2015年獲得初步成功,突破了並王、嫁王、多王同室築巢、高密度養殖、人工圈內養殖等胡蜂養殖領域的技術難點。目前,胡蜂越冬、築巢、放養率均穩定在95%以上。
經過8年的摸索,韋國良全面了解了胡蜂的生活習性,掌握了養殖技術,養蜂規模逐年擴大,成為八開鎮遠近聞名的「蜂王」。胡蜂遠銷廣西、湖南、雲南等地。
韋國良查看剛修好的胡蜂巢桶。王炳真 攝
2016年12月,韋國良還牽頭成立了榕江縣國良胡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吸收30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帶動村內外65戶人家養殖胡蜂。2018年,合作社養殖胡蜂1600多巢,收入達160萬元。
2019年,韋國良預計人工養殖胡蜂4200巢到4600巢,年產值超300萬元,將帶動周邊300戶農戶實現增收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