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 我們能做什麼

2020-11-30 浙江在線

  隨著鄉村振興政策體系的構建,返鄉創業者越來越多,據農村農業部統計,2018年返鄉創業創新人員已達740萬,非農創業人員也有300萬,其中很多是大學畢業生,他們與鄉村振興成為命運共同體。

  浙江省經過多年培育,湧現出了一大批積極投身鄉村產業的「農創客」,截至2018年10月,全省「農創客」已有1700餘人。他們掌握的知識較為豐富,具備新時代網際網路思維,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強。

  然而,大學生返鄉創業過程中依舊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大學就讀專業與農村就業需求不匹配、難以融入鄉村的「圈子」、找不準定位等。如何進一步鼓勵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參與鄉村振興,成了今年省兩會不少代表和委員的討論焦點。

  ●案例聚焦

  大學畢業返鄉種田遭遇不理解

  創業5年來背負巨大壓力

  剛剛過去的2018年,對於返鄉創業大學生汪琰斌來說是挺重要的一年: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歸本農場,入駐了寧波市(鄞州)青創農場,在團組織的牽線搭橋下,成功對接了寧波常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寧波市象菓貿易有限公司等平臺,通過對大米設計包裝、電商推廣銷售等,「歸本」這個名字越來越響亮,農場大米品牌「秀水長香」被評為「寧波十佳稻米」。

  成功背後,藏著艱苦的5年。

  「2013年我22歲,大學剛畢業,決定回到家做農民,種田。」汪琰斌說。這樣的舉動讓親戚朋友「大跌眼鏡」,他們不明白這個打小聰明的孩子,怎麼大學畢業了不在城裡當「白領」,非要跑回來做「農夫」。

  「在很多村裡人的眼裡,考上大學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寧可在大城市找個工資不高、朝九晚五的工作,也不該回老家種田。」汪琰斌坦言,當時的壓力挺大的。

  大學生也可以做農民

  鄉村振興離不開有知識的人助力

  力排眾議後,汪琰斌在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陳介橋村承包了1020畝土地種植糧食。然而,由於搞不清農時,在水稻關鍵生長時節,他總要落後別人半拍,加上第一年種糧就遇上了「菲特」颱風洪澇,當年,汪琰斌付掉了10萬元「學費」。

  但他沒有就此放棄,在當地政府和團組織的鼓勵支持下,籌得農業貸款,向前輩和專業農技人員討教,農忙時節親自下地耕耘。「折騰」幾年後,他慢慢摸索出現代農業的一些「門道」,農場完成了全程機械化,並在綠色生產上取得了很大進步。如今的汪琰斌,已成為寧波新興職業農民中的一面旗幟。

  「我覺得在大學生返鄉創業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是改變大家對於這件事情的偏見,大學生也可以做農民,可以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汪琰斌說。

  ●如何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代表委員有話說

  平燕:省人大代表、

  紹興市柯橋區夏履鎮聯華村黨總支委員

  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

  社會需要在多個方面發力

  「的確要糾正大家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看法。」平燕表示贊同,一直關注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她,今年帶來了《關於進一步鼓勵年輕人返鄉參與鄉村振興的建議》。

  「我所在的夏履鎮有家鄉鎮紡織公司,目前掌舵人是一名新加坡留學回歸人才,叫沈偉潮,他謝絕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頂級酒店的管理高層職位邀請,毅然回鄉創業。」平燕說,沈偉潮曾這樣解釋,外出闖蕩為的是增長見識,自己的根是在夏履鎮,回來帶動家鄉發展是義不容辭的事情。目前,沈偉潮的公司年產值已過億元,村裡1/4的勞動力都在其公司工作。

  「當然,像沈偉潮這樣的個例也許不多,但這至少是一個好榜樣,在我調查的過程中,的確發現了一些關於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問題。」平燕說,總結起來有三點:一是很多大學生在大學裡的就讀專業與農村就業需求不匹配;二是大學生不夠了解國家的扶持政策;三是他們難以融入鄉村的「圈子」。

  在平燕看來,加快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社會需要在多個方面發力。

  「一方面,高校人才培養要關注農村現實需求,多開設與鄉村有關聯的專業;另一方面,政策扶持要打通『最後一公裡』,政府應該梳理各部門已經發布的有關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政策,落實各項優惠減免、補貼等的到位情況,建立監督機制,讓大學生真正享受到政策扶持。大學生返鄉創業所遇到的問題不是某幾個而是一系列的,不是某個領域而是綜合性的,需要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大學生本人等多方合作、共同應對。」

  此外,平燕說,在吸引青年返鄉創業的同時,也要想辦法留住堅守在基層一線的青年力量。像鄉村青年教師、青年醫師、大學生村官等,他們把青春留在了鄉村,有著較豐富的基層經驗和鄉村實踐,但由於相關方面的限制,或者受發展空間、福利待遇等現實因素的影響,基層人才面臨流失問題。平燕就此建議,通過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和管理制度,幫助基層留住這批青年力量,讓他們能夠安心地繼續服務鄉村。

  張文娟:省人大代表、台州臨海市白巖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大學生返鄉創業不容易,要認準一個目標堅持下去

  對於大學生返鄉創業這件事,張文娟用親身經歷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觀點。

  「我是一個『農二代』,當初大學畢業後,回到臨海跟隨父親的腳步做茶葉,至今已經15年,應該算是老一批的大學生返鄉創業『典型』了。」張文娟笑著說,那時候還沒有鄉村振興的概念。

  雖然是跟著父親一起做茶葉生意,但張文娟走的卻是和父親傳統賣茶葉不一樣的路子:「可以說是更注重茶文化的傳承吧,在文化上進行『創業』。」

  在張文娟眼裡,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覺得如果大學生決定返鄉創業,那就要認準一個行業,不要盲目創業。「前期肯定要做好市場調研,把這個行業摸索一番,免得日後吃苦,像資金、人力、場地等都需要好好考慮清楚。」張文娟說,向土地要飯吃本身就不容易,做農業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短時間內不要過分地追求效益。

  張文娟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群體有一個建議:「最關鍵的詞就是『堅持』,而且要打心底認可農業,相信農業。」

  張炳鉤: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愛心事業基金會執行秘書長

  注入文化基因和當地基因,要利用所學來創業

  同樣覺得大學生返鄉創業要在文化上下功夫的,還有張炳鉤。

  「一些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招不到需要的工人,他們很多都不知道到底去農村做什麼。」張炳鉤在表示了擔憂之後,覺得大學生返鄉創業應該帶著自己的知識和文化下去。

  「大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學,對農產品進行包裝後銷售,同時幫助老農民增收致富。比如做民宿,可以在裡面注入文化的基因、當地的基因,這是大學生能做出的不一樣的地方。」張炳鉤還建議有關部門或協會組織民宿方面的培訓及考核,有相關從業資格後再做民宿。

  王毅恆:省政協委員、浙江省發改委資環處副處長

  建立政府引導基金

  讓年輕人放開手腳去打拼

  在大學生靠知識幫助農民增收方面,王毅恆有一個生動案例。

  前幾天,紹興市新昌縣沙溪鎮董村靠著一群杭州大學生,將很多優質農特產品賣出去了。「大學生們成立了工作室,打出了『董山董水更懂你』的口號,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並製作了相關的H5頁面,讓更多人了解董村、知道董村的產品,幫農民提高收入,由500元提高到2000元以上。當然,1500元聽上去不多,卻意義非凡。」

  王毅恆說,大學生有知識、熟悉新的傳播手段,他們能用獨特的方式改變農村的暫時落後。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更需要大學生。」王毅恆說,與城市相比,鄉村是一個有很大開發潛力的地方,是生態產品價格實現的矽谷。我省被國務院列為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省份之一,需要我們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而踏出這一步,需要更多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加入。當然,與年輕人富有的激情、創意相比,他們的創業資金是缺乏的,所以,對於年輕人的鄉村創業項目的金融扶持需要加大力度。為此王毅恆建議,建立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府引導基金,帶動金融機構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綠色金融模式,讓年輕人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放開手腳去發展。同時,也要鼓勵一些機構進行生態產品價值高效轉化。

  徐愛俊:省政協委員、浙江農林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院長

  獎勵做出成績的年輕人

  吸引更多大學生返鄉創業

  「無論你來自哪裡,都希望你帶著所學的知識去農村創業。」徐愛俊說,大學生返鄉創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以致用。

  近幾年,浙江農林大學每年都會出一本《大學生就業創業典型》的刊物,徐愛俊說,每一期看完後都讓他很激動,「這些學生回農村發展得很好。」

  他說,有兩個碩士學生,還是一對小夫妻,畢業後回到舟山桃花島,負責十戶貧困戶種植小白瓜等作物的材料採購、大棚搭建和種植技術的培訓、指導等。同時,還聯手其他返鄉創業大學生,一起研究無土基質的栽培和瓜類的嫁接技術,引進了新的農產品品種,顛覆了本地消費者對當地部分蔬果口味不佳的傳統印象,同時在朱家尖實現了種養循環農業。「這說明什麼?現在的農村不僅需要人,更需要人才,需要有知識、有文化、有闖勁的年輕人。」

  徐愛俊說,大學生因為年輕而特有的「不安分」,恰巧是當下農村發展中所需要的動力。政府部門也應給予願意去農村發展的大學生、發展的項目政策上的扶持與傾斜,「特別是一些可複製、可推廣、能創造一定經濟價值的項目,給予一定的獎勵,吸引更多年輕人去農村發展,讓已經投身於農村創業的年輕人幹得更起勁。在農村的創業是孤獨的,不要讓這些年輕人在這條路上變得孤獨無助。」

相關焦點

  • 讓「返鄉不返貧」創業夢落地生根
    受訪者供圖  她放棄城市穩定的工作,毅然回到農村創業;她組織返鄉青年創業團隊,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她自建生態體驗基地,助力精準扶貧……她就是梅州興寧市源清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梅州市品鮮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雪蓮。  今年,張雪蓮被省婦聯評選為2017年度「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她說,這個稱號是對她奮鬥的最佳褒獎和最好鼓勵,她的最大夢想就是助力鄉村振興,讓「返鄉不返貧」。
  • 大學生返鄉創業養鴯鶓,沒想到這麼賺錢
    大學生李錦恆在父母的支持下,返鄉創業,在家裡養殖起了鴯鶓。大學畢業後卻沒有走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後考試謀職業的路,帶著夢想,2010年剛跨出校門的李錦恆毅然選擇來到了工地上,和工匠們一起幹起了苦力活。正當李錦恆琢磨著如何返回家鄉創業致富時,一次去上海的旅途中,認識了一位姓陳的鴯鶓養殖大戶,在認真交流的過程中,李錦恆了解到鴯鶓養殖是一個新鮮且待開發的行業,市場潛力大,非常適合創業。
  • 返鄉創業天地寬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有「中國蔬菜第一縣」之稱的山東聊城市莘縣,越來越多的懂農業、愛農村、善經營的返鄉創業人員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一批批「田秀才」「土博士」在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的舞臺上閃亮登場。  「這些學名叫蠐螬的蟲子別看它小,卻有著驚人的消化和排洩能力。
  • 駐馬店市:「翼展計劃」讓返鄉大學生展翼高飛
    「希望能入選,太想去了!」……近日,由市人才辦、團市委、市人社局聯合開展的「翼展計劃」駐馬店籍在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招募啟動後,一些大學生及家長在報名連結下留言,紛紛表達渴望參與活動的迫切意願。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一大批返鄉大學生主動響應各級黨、團組織號召,有序有力參與基層一線聯防聯控,在我市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 返鄉創業看過來,這種植物若能打通市場,種植也許大有前景
    摘要:返鄉創業看過來,這種植物若能打通市場,種植也許大有前景。不知不覺又要到春節了,而在外工作的人都陸續回家來,儘管有外地人不回家就能領到補貼的條例,但這並不是所有的人群都能領,一般的上班族還是和平時一樣,所以他們也望能和家人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 陵城:創業平臺為返鄉創業者提供「原動力」
    「在家門口上班,月月能領到工資,不僅可以多掙一些生活費,還能照顧家人不誤農活,這多虧了小周、小冷在俺家門口辦的廠子。」1月14日,陵城區義渡口鎮冷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田丁秀琴高興地說。2020年,陵城區鼓勵當地的勞動密集型、手工加工型企業吸納村民就近就業。周娟娟夫妻二人與政府的想法不謀而合,依託陵城區舉辦的創業培訓,他們在工廠內開設了藤編課堂,免費讓留守家中尚有勞動力的老人、貧困戶等困難人群學習藤編技術。同時,夫妻倆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鼓勵有能力的群眾領件回家編制。
  • 「理論」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情境分析與策略抉擇
    深刻認識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個體需求和現實情境,對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策略進行剖析,無論是在化疫情為轉機的當下時期,還是在全力保障經濟向好發展趨勢、全面提升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遠階段,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情境分析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類型參考。
  • 疏附縣返鄉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火熱開展
    中國喀什網訊(通訊員 果海爾妮薩·玉蘇普)寒假期間,為紮實開展好返鄉大中專生假期實踐活動,疏附縣站敏鄉博斯坦村積極發揮返鄉大學生的作用,組織返鄉大中專生集中開展文體活動、發聲亮劍、專題培訓、志願服務等活動。  近日,博斯坦村利用周一升國旗時間,組織返鄉大中專生開展發聲亮劍活動。
  • 尹曉波:返鄉創業「鳳還巢」 扶貧路上譜華章
    龍江縣堅持圍繞加快新時期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廣大返鄉創業人才帶領村集體利用智慧發展特色農業。龍江縣現有返鄉創業人才151人,頭站鎮北華村村民尹曉波就是其中一員,他用勤勞的雙手和堅定的信念,開啟創業之路發展特色種植業,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 遷安返鄉大學生戰「疫」中綻放青春力量
    遷安返鄉大學生戰「疫」中綻放青春力量。遷安市委網信辦供圖長城網訊(記者李麗鈞 通訊員李瑛 王藝霖)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遷安市返鄉大學生志願者用實際行動對家鄉做出最深情的表白,為築牢疫情防控防線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力量。
  • 實驗實訓:大學生創新創業入手技巧
    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全稱是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一般簡稱為 「大創」,是各級教部門面向大學生開放的種項目。 創業實踐項目則鼓勵能開展實際創業的項目。 國家級「大創」是最高級別的"大創」項目,由教育部實施立項。些省份也有對應的省級」大創」項目, 甚至還有校級、院級等等。作為大學生,能申請到這樣的項目,是種榮譽!
  • 阿壩州通報表揚一批優秀農民工和返鄉創業明星(附名單)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徐中成)1月6日,阿壩州在汶川縣召開全州優秀農民工暨返鄉創業先進集體和個人表揚大會,通報表揚了28名優秀農民工、25名返鄉創業明星、16個返鄉創業示範企業、9個農民工服務工作先進集體。
  • 大學生從休學到退學創業 不羨慕百萬年薪
    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創業是現階段政府和社會都關注的問題,並且還是緩解就業壓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隨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業關注,大學生創業的環境和形勢將越來越好。據悉,拜麗德全國大學生創業基金於2007年12月正式面向社會推廣,凡有志創業的在校大學生均可申請報名,取得「千萬億創業基金」申請資格,便有機會獲得拜麗德集團提供的創業基金,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 走進大學生創業園——創業點子多 園區「傾心」助
    全息投影能把科學家帶到課堂現場教學?煎餅果子加上三文魚、金槍魚會是什麼味道?這些奇思妙想都在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裡孵化落地,走入市場。創業孵化器並非新鮮事物。1987年,中國誕生了第一家孵化器。「我們未來想做一個空氣樂隊,現在已經有了吉他撥片和鼓槌。」戴樂科技的工作人員洪文博對正沉浸體驗空氣鼓槌的筆者介紹說。筆者拿起這對小小的鼓槌,打開iPad上的配套應用。控制力度、調整方向,在空氣中敲擊,就能夠完成架子鼓的演奏了,趣味十足。光有特色不夠,也要能落地。
  • 大學生創業點子多 網際網路+模式贏喝彩
    據悉,80個項目分為創意組、初創組、成長組、就業型創業組。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決出本屆省賽的金獎12名、銀獎24名、銅獎44名,其中的優秀團隊將代表廣東參加全國總決賽。今年大賽有什麼看頭?高校學生又有什麼新點子?記者為此到決賽現場一睹風採。
  • 駐馬店市「翼展計劃」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啟動
    為鼓勵駐馬店籍大學生了解家鄉變化、關心家鄉發展,7月24日,由駐馬店市人才辦、團市委、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共同發起的「翼展計劃」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舉行啟動儀式。
  • 大學生返鄉種「網紅芭樂」:農村越來越有希望
    李向鋒、陳曉冬夫妻在芭樂種植基地做日常檢查。 龔雯 攝中新網漳州9月2日電 (龔雯)「『網紅芭樂』去年產量30多萬斤,今年預計產量80多萬斤,銷售額900萬元(人民幣,下同)……」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金星鄉院前村的「網紅芭樂」果園裡,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李向鋒、陳曉冬夫妻倆為村民算著收入帳。看到今年的芭樂品質有保障,陳曉冬夫妻倆展開笑顏。
  • 貴州苗族大學生返鄉養胡蜂 年入百萬並帶動村民致富
    王炳真 攝中新網貴州榕江3月31日電 (周燕玲 李婧)31歲的韋國良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八開鎮亞類村苗寨的第一個大學生,在外工作2年後返鄉創業,從事胡蜂研究和養殖,目前年收入百萬元。2008年,韋國良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浙江、天津等地工作,期間了解到人工養殖胡蜂前景十分廣闊後,2011年3月,他返鄉創業,從事胡蜂養殖。韋國良查看胡蜂築巢情況。
  • 鄭智剛:無紡布上見真章 返鄉創業為社會貢獻企業力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雙創周」活動之一——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與今年所有的會議一樣,與會人員均須佩戴口罩出席。口罩,成為今年的「硬通貨」。作為口罩生產企業,鄭智剛的公司在這一特殊時期,不僅踐行了企業的社會擔當,更體現了作為返鄉創業企業的實力。
  • 返鄉創業記——回村種草的「90後」大學生
    「90後」大學生文森是廣西興業縣北市鎮興福村人,2017年大學畢業後,他為了心中深埋已久的「田園夢」返回家鄉,通過承包土地種起了玉龍草和香水檸檬樹。  創業之初,文森面臨著租地和銷售兩方面的困難。  2017年春節,文森利用村裡人回鄉過節的機會,說服鄉親們把田地租給他。文森和鄉親們說:「田地丟荒,還不如給我種,每年還有租金給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