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政策體系的構建,返鄉創業者越來越多,據農村農業部統計,2018年返鄉創業創新人員已達740萬,非農創業人員也有300萬,其中很多是大學畢業生,他們與鄉村振興成為命運共同體。
浙江省經過多年培育,湧現出了一大批積極投身鄉村產業的「農創客」,截至2018年10月,全省「農創客」已有1700餘人。他們掌握的知識較為豐富,具備新時代網際網路思維,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強。
然而,大學生返鄉創業過程中依舊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大學就讀專業與農村就業需求不匹配、難以融入鄉村的「圈子」、找不準定位等。如何進一步鼓勵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參與鄉村振興,成了今年省兩會不少代表和委員的討論焦點。
●案例聚焦
大學畢業返鄉種田遭遇不理解
創業5年來背負巨大壓力
剛剛過去的2018年,對於返鄉創業大學生汪琰斌來說是挺重要的一年: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歸本農場,入駐了寧波市(鄞州)青創農場,在團組織的牽線搭橋下,成功對接了寧波常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寧波市象菓貿易有限公司等平臺,通過對大米設計包裝、電商推廣銷售等,「歸本」這個名字越來越響亮,農場大米品牌「秀水長香」被評為「寧波十佳稻米」。
成功背後,藏著艱苦的5年。
「2013年我22歲,大學剛畢業,決定回到家做農民,種田。」汪琰斌說。這樣的舉動讓親戚朋友「大跌眼鏡」,他們不明白這個打小聰明的孩子,怎麼大學畢業了不在城裡當「白領」,非要跑回來做「農夫」。
「在很多村裡人的眼裡,考上大學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寧可在大城市找個工資不高、朝九晚五的工作,也不該回老家種田。」汪琰斌坦言,當時的壓力挺大的。
大學生也可以做農民
鄉村振興離不開有知識的人助力
力排眾議後,汪琰斌在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陳介橋村承包了1020畝土地種植糧食。然而,由於搞不清農時,在水稻關鍵生長時節,他總要落後別人半拍,加上第一年種糧就遇上了「菲特」颱風洪澇,當年,汪琰斌付掉了10萬元「學費」。
但他沒有就此放棄,在當地政府和團組織的鼓勵支持下,籌得農業貸款,向前輩和專業農技人員討教,農忙時節親自下地耕耘。「折騰」幾年後,他慢慢摸索出現代農業的一些「門道」,農場完成了全程機械化,並在綠色生產上取得了很大進步。如今的汪琰斌,已成為寧波新興職業農民中的一面旗幟。
「我覺得在大學生返鄉創業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是改變大家對於這件事情的偏見,大學生也可以做農民,可以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汪琰斌說。
●如何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代表委員有話說
平燕:省人大代表、
紹興市柯橋區夏履鎮聯華村黨總支委員
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
社會需要在多個方面發力
「的確要糾正大家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看法。」平燕表示贊同,一直關注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她,今年帶來了《關於進一步鼓勵年輕人返鄉參與鄉村振興的建議》。
「我所在的夏履鎮有家鄉鎮紡織公司,目前掌舵人是一名新加坡留學回歸人才,叫沈偉潮,他謝絕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頂級酒店的管理高層職位邀請,毅然回鄉創業。」平燕說,沈偉潮曾這樣解釋,外出闖蕩為的是增長見識,自己的根是在夏履鎮,回來帶動家鄉發展是義不容辭的事情。目前,沈偉潮的公司年產值已過億元,村裡1/4的勞動力都在其公司工作。
「當然,像沈偉潮這樣的個例也許不多,但這至少是一個好榜樣,在我調查的過程中,的確發現了一些關於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問題。」平燕說,總結起來有三點:一是很多大學生在大學裡的就讀專業與農村就業需求不匹配;二是大學生不夠了解國家的扶持政策;三是他們難以融入鄉村的「圈子」。
在平燕看來,加快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社會需要在多個方面發力。
「一方面,高校人才培養要關注農村現實需求,多開設與鄉村有關聯的專業;另一方面,政策扶持要打通『最後一公裡』,政府應該梳理各部門已經發布的有關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政策,落實各項優惠減免、補貼等的到位情況,建立監督機制,讓大學生真正享受到政策扶持。大學生返鄉創業所遇到的問題不是某幾個而是一系列的,不是某個領域而是綜合性的,需要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大學生本人等多方合作、共同應對。」
此外,平燕說,在吸引青年返鄉創業的同時,也要想辦法留住堅守在基層一線的青年力量。像鄉村青年教師、青年醫師、大學生村官等,他們把青春留在了鄉村,有著較豐富的基層經驗和鄉村實踐,但由於相關方面的限制,或者受發展空間、福利待遇等現實因素的影響,基層人才面臨流失問題。平燕就此建議,通過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和管理制度,幫助基層留住這批青年力量,讓他們能夠安心地繼續服務鄉村。
張文娟:省人大代表、台州臨海市白巖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大學生返鄉創業不容易,要認準一個目標堅持下去
對於大學生返鄉創業這件事,張文娟用親身經歷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觀點。
「我是一個『農二代』,當初大學畢業後,回到臨海跟隨父親的腳步做茶葉,至今已經15年,應該算是老一批的大學生返鄉創業『典型』了。」張文娟笑著說,那時候還沒有鄉村振興的概念。
雖然是跟著父親一起做茶葉生意,但張文娟走的卻是和父親傳統賣茶葉不一樣的路子:「可以說是更注重茶文化的傳承吧,在文化上進行『創業』。」
在張文娟眼裡,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覺得如果大學生決定返鄉創業,那就要認準一個行業,不要盲目創業。「前期肯定要做好市場調研,把這個行業摸索一番,免得日後吃苦,像資金、人力、場地等都需要好好考慮清楚。」張文娟說,向土地要飯吃本身就不容易,做農業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短時間內不要過分地追求效益。
張文娟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群體有一個建議:「最關鍵的詞就是『堅持』,而且要打心底認可農業,相信農業。」
張炳鉤: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愛心事業基金會執行秘書長
注入文化基因和當地基因,要利用所學來創業
同樣覺得大學生返鄉創業要在文化上下功夫的,還有張炳鉤。
「一些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招不到需要的工人,他們很多都不知道到底去農村做什麼。」張炳鉤在表示了擔憂之後,覺得大學生返鄉創業應該帶著自己的知識和文化下去。
「大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學,對農產品進行包裝後銷售,同時幫助老農民增收致富。比如做民宿,可以在裡面注入文化的基因、當地的基因,這是大學生能做出的不一樣的地方。」張炳鉤還建議有關部門或協會組織民宿方面的培訓及考核,有相關從業資格後再做民宿。
王毅恆:省政協委員、浙江省發改委資環處副處長
建立政府引導基金
讓年輕人放開手腳去打拼
在大學生靠知識幫助農民增收方面,王毅恆有一個生動案例。
前幾天,紹興市新昌縣沙溪鎮董村靠著一群杭州大學生,將很多優質農特產品賣出去了。「大學生們成立了工作室,打出了『董山董水更懂你』的口號,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並製作了相關的H5頁面,讓更多人了解董村、知道董村的產品,幫農民提高收入,由500元提高到2000元以上。當然,1500元聽上去不多,卻意義非凡。」
王毅恆說,大學生有知識、熟悉新的傳播手段,他們能用獨特的方式改變農村的暫時落後。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更需要大學生。」王毅恆說,與城市相比,鄉村是一個有很大開發潛力的地方,是生態產品價格實現的矽谷。我省被國務院列為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省份之一,需要我們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而踏出這一步,需要更多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加入。當然,與年輕人富有的激情、創意相比,他們的創業資金是缺乏的,所以,對於年輕人的鄉村創業項目的金融扶持需要加大力度。為此王毅恆建議,建立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府引導基金,帶動金融機構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綠色金融模式,讓年輕人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放開手腳去發展。同時,也要鼓勵一些機構進行生態產品價值高效轉化。
徐愛俊:省政協委員、浙江農林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院長
獎勵做出成績的年輕人
吸引更多大學生返鄉創業
「無論你來自哪裡,都希望你帶著所學的知識去農村創業。」徐愛俊說,大學生返鄉創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以致用。
近幾年,浙江農林大學每年都會出一本《大學生就業創業典型》的刊物,徐愛俊說,每一期看完後都讓他很激動,「這些學生回農村發展得很好。」
他說,有兩個碩士學生,還是一對小夫妻,畢業後回到舟山桃花島,負責十戶貧困戶種植小白瓜等作物的材料採購、大棚搭建和種植技術的培訓、指導等。同時,還聯手其他返鄉創業大學生,一起研究無土基質的栽培和瓜類的嫁接技術,引進了新的農產品品種,顛覆了本地消費者對當地部分蔬果口味不佳的傳統印象,同時在朱家尖實現了種養循環農業。「這說明什麼?現在的農村不僅需要人,更需要人才,需要有知識、有文化、有闖勁的年輕人。」
徐愛俊說,大學生因為年輕而特有的「不安分」,恰巧是當下農村發展中所需要的動力。政府部門也應給予願意去農村發展的大學生、發展的項目政策上的扶持與傾斜,「特別是一些可複製、可推廣、能創造一定經濟價值的項目,給予一定的獎勵,吸引更多年輕人去農村發展,讓已經投身於農村創業的年輕人幹得更起勁。在農村的創業是孤獨的,不要讓這些年輕人在這條路上變得孤獨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