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客,跨進企業的助長「搖籃」
在中國,大學畢業生數量連年增加,2007年已近450萬。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目前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創業已是現階段政府和社會緩解就業壓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一方面,大學生們在實踐著自己的新財富夢想;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企業的關注,使得這一商業領域的行為,更賦予了公益性的商業價值。
■ 本報記者 李小健
近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溫州市拜麗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秀東宣布:投資1億元攜手團中央,成立拜麗德全國大學生創業基金,並啟動「千萬億」工程。
拜麗德全國大學生創業基金「千萬億」工程,即是在全國1000所高校實施該項活動;每校認定十名學生組成活動實施團隊,計1萬人;每個活動團隊投入10萬元,計1億元,計劃在3到5年之內初具規模。
在中國,大學畢業生數量連年增加,2007年已逾450萬。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目前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創業是現階段政府和社會都關注的問題,並且還是緩解就業壓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隨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業關注,大學生創業的環境和形勢將越來越好。據悉,拜麗德全國大學生創業基金於2007年12月正式面向社會推廣,凡有志創業的在校大學生均可申請報名,取得「千萬億創業基金」申請資格,便有機會獲得拜麗德集團提供的創業基金,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從休學到退學
歲末年初,又臨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在看到師兄師姐們大多都未能找上稱心如意的工作後,張信不顧多方勸阻,索性踏出校門,從北京跑到山東濰坊,堅持走「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
張信是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的學生,一直以來,學習成績優秀。在他老家——山西太原的一個偏僻山村裡,他是惟一考上國內知名高等學府的孩子,父母和村子裡的人對他都是期望有加。
去年9月份,張信進入大學二年級,就在這時,他對曾經嚮往的大學生活開始產生厭倦,「在學校裡呆了這麼長時間,由於自律性不強,加上城市環境的影響,學業荒廢了許多。」張信說,每隔一段時間,家裡就有電話打到學校來,鼓勵他好好念書。
家裡的關心令張信壓力更大。「我們專業,2006年畢業的師兄師姐們,找到好工作的更不多。父母辛辛苦苦賺錢,全花在我身上,我即使讀完大學,還將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不如早點融入社會。」
隨後,張信將自己的想法告知家裡,遭到父母的嚴厲反對。儘管如此,張信仍然向學院申請「休學」,以此緩和家人的反對態度。恰恰此時,張信的一位初中同學來電,說他正在山東濰坊籌建公司,張信便加入公司的創始團隊。
在山東經過半年多的社會實踐後,張信認為自己找準了路,「在這段時間裡,我感覺很充實,同時,工作之餘,我也常常看書,獲取精神食糧。」於是,他便正式退學了。
「我對自己的選擇一點也不後悔。」他很有自信地說,公司承包山東一家大公司的出口貿易業務,市場空間還不錯。
對於張信的做法,他的宿舍好友認為,大家更多的是羨慕。「儘管就業形勢不好,但是要放棄苦讀幾年才考上的大學,大家都沒這份勇氣。」
「張信是屬於比較偏執派的創業者,公司能否做好完全是個未知數,太冒險了。其實,他完全可以結束學業之後,再去創業。」一位家長表明意見說。
並不羨慕百萬年薪
「大學生創業,成功機率非常少,有統計數據說僅僅是1%。」施楠也認為,大學生不要輕易放棄學業,而盲目地去進行創業。然而,他卻是一個典型的,並有所成績的大學生創業者。
可以說,施楠是創業大學生中為數不多的幸運兒,至少,在北大校園裡,提起大學生創業者,他算是小有名氣的。
2002年,施楠考入北京大學,就讀外國語學院德語系,這對國內很多學生來講,能進入北大念書,是自豪的。
但是,施楠並不滿意。用他的話來講,「這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學起來費勁不說,成績也不是那麼理想,後悔高考填志願時,沒能夠自主選擇。」
在上課之餘,施楠對剛剛在校園普及的計算機產生了很大興趣。在為自己購買第一臺計算機時,機緣巧合,認識了做計算機校園代理的兩位師兄,在隨後的接觸中,他與這兩位師兄關係處得非常好,於是,施楠也加入了計算機校園代理行列。
「在北大BBS等論壇上發帖子,是我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施楠說,經過宣傳,在校園裡做計算機代理,非常順利,「當時,這份兼職的工作能讓我每個月創收3000元。」
隨著校園的業務越來越大,施楠和他的師兄與上級代理公司開始發生利益上的衝突。「我們銷售量越大,當然希望提成越多,這勢必會影響上級代理公司的收入;再加上上級代理公司對自己校園客戶的售後服務也不好。」施楠回憶說,從2004年下半年時,矛盾就開始激發了,他和師兄們便開始琢磨著尋找新的途徑來解決。
「成立公司,給自己幹。」三人最後達成一致的決定,2005年10月份,成立了北京莘莘動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專做校園計算機銷售、裝機、售後等其他軟體硬體的銷售。「經過兩年的發展,公司正式員工由最初的3人擴展到8人,目前尚不包括分布在北京各個校園的學生代理,銷售規模也由以前的100多臺每月上升到600多臺,業務範圍也逐漸向社會客戶擴散。」
作為公司的副總,施楠主管免費送貨、裝機和售後,公司開出的基本月薪是4500元,「年底分紅就不說了,保密!」施楠笑著說,同班同學中,最高工資有拿到百萬年薪的,也有幾十萬的,但他並不羨慕。
「其實,我並不贊成大學生創業,認真讀好書就不錯了。」施楠說,除了對創業者本身素質要求非常高外,還需要資金、商業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比如說他就得到家裡的很大支持,能夠免費住在家裡,不用為基本生活擔憂,能夠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中去;另外,母親是有自己的公司,常常鼓勵自己,並得到許多指點。「自己走上創業之路,與個人興趣有關。」
創客聯盟的實踐
有統計稱,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機率僅為1%。
儘管在大眾眼中,大學生創業成功者屈指可數,蘇龍澤、潘忠劍和韓宇翔等人還是願意「飛蛾撲火」。
「給別人打工沒意思。」去年畢業的北大金融系蘇龍澤告訴記者,換了好幾家投行和基金管理公司,最後還是回到原點,「找一份工作不難,關鍵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令蘇龍澤感興趣的是,在北京每個校園裡,都有一批創業欲望的大學生,如果將這類群體作為自己的目標客戶,將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市場和人脈資源積累。
很快,蘇龍澤找到了志同道合者——潘忠劍和韓宇翔。這兩位新成員都有很好的商業嗅覺和敏感,從小就開始擺地攤,暑假做小生意,一直到清華大學。「我一邊讀書,一邊還幫人做海報、印製廣告畫冊。」韓宇翔說,他是溫州人,父母經商,受家庭影響比較大。潘忠劍也是如此。
於是,三人便籌劃財富新貴商業會館,又叫創客聯盟。今年2月份,創客聯盟運行,每隔一段時間,便將各高校創業者集合到一個地方,大家討論有潛力的項目和市場。「我們從最初幾個人,現在已經發展到幾百人,曾數易聚會地點,從北大泊新地咖啡廳到清華獨峰、到清華食堂、最後有了自己固定的會館。」
從蘇龍澤口裡得知,這一段歷程,三個人總共投入了近20多萬元,會館的房租每月在7000元左右,並配備了不少設施,包括會議桌椅、小圖書室等。「只要是會員,誰都可以借書,而這些書都是大家捐贈的。」
韓宇翔告訴記者,下一步會館將吸收更多創業會員,並開始徵收一定的會員費,定期舉辦創業交流會和名師講課。「現在我們一直在虧損,但並不代表我們創業失敗,關鍵是如何看待成功的標準。」
「即使失敗了,在踏出校門之前,我們還是學到了不少經驗和管理技巧,」潘忠劍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獲得的任何經驗和個人素質提高,都可以算是成功,起碼可以為第二次創業奠定基礎,比如說,創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一個執行力強的協作團隊;一項完整的商業策劃案等。
「剛進大學時,我的生活費是每月5000元,現在做創客聯盟後,我的生活費用最多是每月500元。」韓宇翔補充說,在創業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處理很多事情,尤其是一些需要實際面對的問題。
理性元素的缺失
秦皇島市創業者協會會長周健表示,創業不但需要激情,還需要經驗和綜合能力,但大學生光靠激情,成功的機會不大。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創業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驌認為,目前中國青年在創業時屬於「三無」人員,即無創業經驗、無創業場地支持、無足夠的資金。現在如果在北京等大城市創業,大概需要10萬元的啟動資金,而在一些省會城市可能5萬元就可以了,但是目前大多數青年無法爭取到10萬元的啟動資金。
「我們曾去找過不少支持大學生創業基金機構,基本上不可能申請到。」蘇龍澤表示。
「我們北大不鼓勵學生休學去創業。」北京大學團委副書記鄭清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學生創業應給予更多的理性元素。
鄭清文說,大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導,由於創業存在不可未知的風險,而大學生的資金來源、投入收回的承受壓力、能力與素質等方面,相對來說,都比較薄弱,難以構築一道堅實的防護牆。
「在學校,我們應該是提倡和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能力教育及創業精神。」鄭清文說,北大每年都舉行創業大賽,實際上,對眾多大學生來說,這更是一種創業教育。
企業扶持意在創新環境
據悉,上海、山東、遼寧等地也在陸續出臺鼓勵大學生自主就業、創業的配套政策,國家在政策上為大學生創業鋪路。
許多企業也參與其中,如拜麗德集團、諾基亞中國及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等都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
拜麗德集團董事長鄭秀東表示,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是對全國在校大學生的公益性愛心奉獻,旨在幫助在校大學生創業,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營造社會創新創業環境。
今年2月7日,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向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捐贈670餘萬元人民幣,設立「諾基亞青年創業教育基金」,基金分3年在經選擇的全國150所高校實施「諾基亞青年創業教育計劃」。
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趙科林表示,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應科學、有效地教育、幫助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和實踐,為社會創造財富。
「我們在兩年前就設立了大學生創業基金。」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大學生項目負責人高鵬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05年,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出資300萬元,設立大學生專項創業基金,大學生創業項目申請成功後,可獲得10萬元以內的資金資助,除此之外,創業中心還會有選擇性地對創業大學生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支持。
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主任龔暐表示,大學生專項創業基金是專門為大學生在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創辦科技型企業而設立的。在校大學生、畢業生都可持項目包和商業計劃書進行申請。
大學生創業五大攔路虎
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種種「攔路虎」,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缺乏啟動資金。除了家庭資助,絕大部分創業大學生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積攢下來部分資金,但創業初期的花銷,經常會遠遠超支。
二是缺乏市場經營經驗。大學生有激情、有抱負,但在實戰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缺乏經驗與相關的知識,在創業過程中很可能會因「紙上談兵」而敗北。
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的學校生活,相對風平浪靜少有挫折,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學生創業者們也普遍比較脆弱。其實無論何種創業都會有風險,創業的同時即應該有「風險意識」,要能承受住風險和失敗,能夠經得起市場的錘鍊。
四是創新能力不強。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技術創新。很多大學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後的表象,不顧時間、地點的差異,盲目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自己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步他人後塵。
五是所學知識與實際運用聯繫不緊密。很多大學生創業者的實際創業項目和自己所學專業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學的學科知識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學知識資源的浪費,又是對創業時機的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