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從休學到退學創業 不羨慕百萬年薪

2020-11-29 搜狐網

  大學生創客,跨進企業的助長「搖籃」

  在中國,大學畢業生數量連年增加,2007年已近450萬。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目前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創業已是現階段政府和社會緩解就業壓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一方面,大學生們在實踐著自己的新財富夢想;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企業的關注,使得這一商業領域的行為,更賦予了公益性的商業價值。

  ■ 本報記者 李小健

  近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溫州市拜麗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秀東宣布:投資1億元攜手團中央,成立拜麗德全國大學生創業基金,並啟動「千萬億」工程。

  拜麗德全國大學生創業基金「千萬億」工程,即是在全國1000所高校實施該項活動;每校認定十名學生組成活動實施團隊,計1萬人;每個活動團隊投入10萬元,計1億元,計劃在3到5年之內初具規模。

  在中國,大學畢業生數量連年增加,2007年已逾450萬。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目前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創業是現階段政府和社會都關注的問題,並且還是緩解就業壓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隨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業關注,大學生創業的環境和形勢將越來越好。據悉,拜麗德全國大學生創業基金於2007年12月正式面向社會推廣,凡有志創業的在校大學生均可申請報名,取得「千萬億創業基金」申請資格,便有機會獲得拜麗德集團提供的創業基金,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從休學到退學

  歲末年初,又臨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在看到師兄師姐們大多都未能找上稱心如意的工作後,張信不顧多方勸阻,索性踏出校門,從北京跑到山東濰坊,堅持走「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

  張信是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的學生,一直以來,學習成績優秀。在他老家——山西太原的一個偏僻山村裡,他是惟一考上國內知名高等學府的孩子,父母和村子裡的人對他都是期望有加。

  去年9月份,張信進入大學二年級,就在這時,他對曾經嚮往的大學生活開始產生厭倦,「在學校裡呆了這麼長時間,由於自律性不強,加上城市環境的影響,學業荒廢了許多。」張信說,每隔一段時間,家裡就有電話打到學校來,鼓勵他好好念書。

  家裡的關心令張信壓力更大。「我們專業,2006年畢業的師兄師姐們,找到好工作的更不多。父母辛辛苦苦賺錢,全花在我身上,我即使讀完大學,還將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不如早點融入社會。」

  隨後,張信將自己的想法告知家裡,遭到父母的嚴厲反對。儘管如此,張信仍然向學院申請「休學」,以此緩和家人的反對態度。恰恰此時,張信的一位初中同學來電,說他正在山東濰坊籌建公司,張信便加入公司的創始團隊。

  在山東經過半年多的社會實踐後,張信認為自己找準了路,「在這段時間裡,我感覺很充實,同時,工作之餘,我也常常看書,獲取精神食糧。」於是,他便正式退學了。

  「我對自己的選擇一點也不後悔。」他很有自信地說,公司承包山東一家大公司的出口貿易業務,市場空間還不錯。

  對於張信的做法,他的宿舍好友認為,大家更多的是羨慕。「儘管就業形勢不好,但是要放棄苦讀幾年才考上的大學,大家都沒這份勇氣。」

  「張信是屬於比較偏執派的創業者,公司能否做好完全是個未知數,太冒險了。其實,他完全可以結束學業之後,再去創業。」一位家長表明意見說。

  並不羨慕百萬年薪

  「大學生創業,成功機率非常少,有統計數據說僅僅是1%。」施楠也認為,大學生不要輕易放棄學業,而盲目地去進行創業。然而,他卻是一個典型的,並有所成績的大學生創業者。

  可以說,施楠是創業大學生中為數不多的幸運兒,至少,在北大校園裡,提起大學生創業者,他算是小有名氣的。

  2002年,施楠考入北京大學,就讀外國語學院德語系,這對國內很多學生來講,能進入北大念書,是自豪的。

  但是,施楠並不滿意。用他的話來講,「這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學起來費勁不說,成績也不是那麼理想,後悔高考填志願時,沒能夠自主選擇。」

  在上課之餘,施楠對剛剛在校園普及的計算機產生了很大興趣。在為自己購買第一臺計算機時,機緣巧合,認識了做計算機校園代理的兩位師兄,在隨後的接觸中,他與這兩位師兄關係處得非常好,於是,施楠也加入了計算機校園代理行列。

  「在北大BBS等論壇上發帖子,是我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施楠說,經過宣傳,在校園裡做計算機代理,非常順利,「當時,這份兼職的工作能讓我每個月創收3000元。」

  隨著校園的業務越來越大,施楠和他的師兄與上級代理公司開始發生利益上的衝突。「我們銷售量越大,當然希望提成越多,這勢必會影響上級代理公司的收入;再加上上級代理公司對自己校園客戶的售後服務也不好。」施楠回憶說,從2004年下半年時,矛盾就開始激發了,他和師兄們便開始琢磨著尋找新的途徑來解決。

  「成立公司,給自己幹。」三人最後達成一致的決定,2005年10月份,成立了北京莘莘動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專做校園計算機銷售、裝機、售後等其他軟體硬體的銷售。「經過兩年的發展,公司正式員工由最初的3人擴展到8人,目前尚不包括分布在北京各個校園的學生代理,銷售規模也由以前的100多臺每月上升到600多臺,業務範圍也逐漸向社會客戶擴散。」

  作為公司的副總,施楠主管免費送貨、裝機和售後,公司開出的基本月薪是4500元,「年底分紅就不說了,保密!」施楠笑著說,同班同學中,最高工資有拿到百萬年薪的,也有幾十萬的,但他並不羨慕。

  「其實,我並不贊成大學生創業,認真讀好書就不錯了。」施楠說,除了對創業者本身素質要求非常高外,還需要資金、商業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比如說他就得到家裡的很大支持,能夠免費住在家裡,不用為基本生活擔憂,能夠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中去;另外,母親是有自己的公司,常常鼓勵自己,並得到許多指點。「自己走上創業之路,與個人興趣有關。」

  創客聯盟的實踐

  有統計稱,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機率僅為1%。

  儘管在大眾眼中,大學生創業成功者屈指可數,蘇龍澤、潘忠劍和韓宇翔等人還是願意「飛蛾撲火」。

  「給別人打工沒意思。」去年畢業的北大金融系蘇龍澤告訴記者,換了好幾家投行和基金管理公司,最後還是回到原點,「找一份工作不難,關鍵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令蘇龍澤感興趣的是,在北京每個校園裡,都有一批創業欲望的大學生,如果將這類群體作為自己的目標客戶,將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市場和人脈資源積累。

  很快,蘇龍澤找到了志同道合者——潘忠劍和韓宇翔。這兩位新成員都有很好的商業嗅覺和敏感,從小就開始擺地攤,暑假做小生意,一直到清華大學。「我一邊讀書,一邊還幫人做海報、印製廣告畫冊。」韓宇翔說,他是溫州人,父母經商,受家庭影響比較大。潘忠劍也是如此。

  於是,三人便籌劃財富新貴商業會館,又叫創客聯盟。今年2月份,創客聯盟運行,每隔一段時間,便將各高校創業者集合到一個地方,大家討論有潛力的項目和市場。「我們從最初幾個人,現在已經發展到幾百人,曾數易聚會地點,從北大泊新地咖啡廳到清華獨峰、到清華食堂、最後有了自己固定的會館。」

  從蘇龍澤口裡得知,這一段歷程,三個人總共投入了近20多萬元,會館的房租每月在7000元左右,並配備了不少設施,包括會議桌椅、小圖書室等。「只要是會員,誰都可以借書,而這些書都是大家捐贈的。」

  韓宇翔告訴記者,下一步會館將吸收更多創業會員,並開始徵收一定的會員費,定期舉辦創業交流會和名師講課。「現在我們一直在虧損,但並不代表我們創業失敗,關鍵是如何看待成功的標準。」

  「即使失敗了,在踏出校門之前,我們還是學到了不少經驗和管理技巧,」潘忠劍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獲得的任何經驗和個人素質提高,都可以算是成功,起碼可以為第二次創業奠定基礎,比如說,創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一個執行力強的協作團隊;一項完整的商業策劃案等。

  「剛進大學時,我的生活費是每月5000元,現在做創客聯盟後,我的生活費用最多是每月500元。」韓宇翔補充說,在創業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處理很多事情,尤其是一些需要實際面對的問題。

  理性元素的缺失

  秦皇島市創業者協會會長周健表示,創業不但需要激情,還需要經驗和綜合能力,但大學生光靠激情,成功的機會不大。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創業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驌認為,目前中國青年在創業時屬於「三無」人員,即無創業經驗、無創業場地支持、無足夠的資金。現在如果在北京等大城市創業,大概需要10萬元的啟動資金,而在一些省會城市可能5萬元就可以了,但是目前大多數青年無法爭取到10萬元的啟動資金。

  「我們曾去找過不少支持大學生創業基金機構,基本上不可能申請到。」蘇龍澤表示。

  「我們北大不鼓勵學生休學去創業。」北京大學團委副書記鄭清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學生創業應給予更多的理性元素。

  鄭清文說,大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導,由於創業存在不可未知的風險,而大學生的資金來源、投入收回的承受壓力、能力與素質等方面,相對來說,都比較薄弱,難以構築一道堅實的防護牆。

  「在學校,我們應該是提倡和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能力教育及創業精神。」鄭清文說,北大每年都舉行創業大賽,實際上,對眾多大學生來說,這更是一種創業教育。

  企業扶持意在創新環境

  據悉,上海、山東、遼寧等地也在陸續出臺鼓勵大學生自主就業、創業的配套政策,國家在政策上為大學生創業鋪路。

  許多企業也參與其中,如拜麗德集團、諾基亞中國及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等都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

  拜麗德集團董事長鄭秀東表示,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是對全國在校大學生的公益性愛心奉獻,旨在幫助在校大學生創業,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營造社會創新創業環境。

  今年2月7日,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向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捐贈670餘萬元人民幣,設立「諾基亞青年創業教育基金」,基金分3年在經選擇的全國150所高校實施「諾基亞青年創業教育計劃」。

  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趙科林表示,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應科學、有效地教育、幫助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和實踐,為社會創造財富。

  「我們在兩年前就設立了大學生創業基金。」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大學生項目負責人高鵬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05年,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出資300萬元,設立大學生專項創業基金,大學生創業項目申請成功後,可獲得10萬元以內的資金資助,除此之外,創業中心還會有選擇性地對創業大學生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支持。

  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主任龔暐表示,大學生專項創業基金是專門為大學生在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創辦科技型企業而設立的。在校大學生、畢業生都可持項目包和商業計劃書進行申請。

   大學生創業五大攔路虎

  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種種「攔路虎」,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缺乏啟動資金。除了家庭資助,絕大部分創業大學生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積攢下來部分資金,但創業初期的花銷,經常會遠遠超支。

   二是缺乏市場經營經驗。大學生有激情、有抱負,但在實戰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缺乏經驗與相關的知識,在創業過程中很可能會因「紙上談兵」而敗北。

  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的學校生活,相對風平浪靜少有挫折,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學生創業者們也普遍比較脆弱。其實無論何種創業都會有風險,創業的同時即應該有「風險意識」,要能承受住風險和失敗,能夠經得起市場的錘鍊。

  四是創新能力不強。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技術創新。很多大學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後的表象,不顧時間、地點的差異,盲目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自己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步他人後塵。

  五是所學知識與實際運用聯繫不緊密。很多大學生創業者的實際創業項目和自己所學專業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學的學科知識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學知識資源的浪費,又是對創業時機的延誤。

相關焦點

  • 「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招聘會進入武漢輕工大,崗位最高年薪150萬
    其中,年薪10萬以上崗位達782個,年薪50萬以上崗位46個,年薪30萬以上318個,年薪100以上3個。臨空港經開區內的湖北中煙、省電力勘測設計院、中金數據、啟迪網安等知名企業受到學子熱切關注。「本次推出的崗位全部都能達到或超過大學生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
  • 大學生創業點子多 網際網路+模式贏喝彩
    記者還了解到,劉昊臻曾因創業而選擇休學。談及休學,劉昊臻表示是因為自己難以兼顧學業和工作,故選擇先把工作做好。「能做與自己專業密切相關的工作,也是學以致用。獲得金獎也是對自己和團隊工作的一個鼓勵和認證。」劉昊臻說。據悉,目前公司已經獲得來自個人投資人、英諾天使、水木清華等百萬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
  • 百萬年薪是科學家的「標配」嗎
    記者梳理招聘信息發現,首席科學家的年薪多在百萬元以上,不僅科技行業的首席科學家是企業爭搶目標,高校的專家學者也成為獵頭追逐的對象。那麼,企業高調引進的科學家們在公司內部扮演著什麼角色?擔任技術領航者2016年以來,技術大咖加盟中國公司任首席科學家的公告越來越多。
  • 大學生創新創業典型丨「黃土高坡」走出的「民辦校長」
    2005年謝聰生考入耒陽重點高中耒陽二中,2008年考入湖南中醫藥大學,因家裡承受不起兩個孩子同時讀大學。在2010年他選擇休學擇業,因未辦理好休學手續而不能復學,從此謝聰生步入了「社會大學」開啟自主創業。2017年9月,他與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結緣,開啟了求學、創業並駕齊驅嶄新的人生旅途。
  • 大學生因曠課多被退學,專家:高校從嚴抓教學於法有據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在教育部舉辦的新聞通氣會上,針對「河北體育學院40名大學生曠課多被直接退學」等事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認為,如果學校是依據相關規定作出的處理,這是一個好信號。據悉,6月18日,河北體育學院教務處曾發布《關於對杜某等40名學生做退學處理的公告》。
  • 山東省青島市發布十條舉措吸引大學生創新創業
    符合條件擬落戶的大學生登錄「青島人才網」或關注「青島人才」微信公眾號完成學籍信息確認並填寫相關信息後提交申請。審核通過的在青高校在校大學生,由所在院校統一到學生集體戶所在地派出所辦理落戶手續;本市以外(含國、境外)高校畢業學年在校大學生,根據公安落戶辦理指南,到相應派出所辦理落戶手續。大學生在青落戶後,可享受本市購房政策,符合條件的可申請人才公寓。
  • 鍾南山院士被曝年薪百萬引熱議,網友:年薪千萬他都值得!
    鍾南山院士被曝年薪百萬,本人回應:我不知道工資多少,也不在乎而因抗疫工作重新進入到我們視野裡的醫學知名老將(如鍾南山、張文宏)也被默默的鎖定。在群眾的意識裡,醫科工作者本來就屬於高收入人群,而這次如此危險的前線工作,得到的報酬一定也少不了。
  • 山東實施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 最高可貸款300萬元
    魯網8月13日訊(記者 殷會麗)記者今天從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山東省屬高校將探索實施彈性學制,允許保留學級學創新創業。鼓勵社會組織、公益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設立大學生創業風險基金。
  • 「研究生讀不下去,我主動退學了」
    張楚找不到歸屬感,總覺得自己是工具人;他怕做不好實驗,怕失敗,怕滿足不了老師的期待。成天渾渾噩噩,壓抑、疲憊。「有時在廁所裡偷偷哭,每天跟蹲監獄一樣。」 導師沒有壓榨他,實驗室也沒有排擠他。但是心理醫生告訴張楚,他已經有了焦慮和抑鬱情緒。 「本科時,我連科研的皮毛都沒摸到就畢業了。」
  • 尋訪2016年大學生創業英雄活動十強事跡
    在別人看來,一個大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做出產品,賣出這個價錢挺不錯了,但他覺得,從研發、選元件到焊接電路板,再到後期功能調試,每一個細小的部分都是心血之作,實際的辛苦和這個價格比起來要沉重得多。不過,因為有興趣的支撐,于欣龍並不覺得辛苦。
  • 社會問題:大學生虐貓被退學!背後問題引人深思……
    #山東理工虐貓大學生被退學#禁吃貓狗的立法尚還未正式施行,又出虐貓事件。前段時間網上曝光某大學生虐貓被學校退學。第一眼看到虐貓就被退學,感覺有點不可思議,內心覺得是不是學校太過苛責了?為啥不能給人孩子一個改正的機會呢?大家都以為是學校矯枉過正,太過小題大大做。
  • 他辭掉百萬年薪,第三次創業一年將賺500萬
    30-38歲之間,成功最多的是第三次創業,而第一次創業通常都會失敗。如果你不了解它有多熱,看一組數據:早在2014年,住建部就將「智慧城市的投資總規模逾5000億元」寫入「十三五」規劃中。正是盯準了這塊巨大的「蛋糕」,41歲的龔學勇在去年下半年毅然辭掉微軟百萬年薪的高管職位,投資千萬成立了重慶雲凱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進軍該領域進行創業。
  • 老人挑燈學英語 休學40多年希望重拾學業|學業 川大 休學 老人 易...
    記者從川大了解到,易良興上世紀60年代的確在成都工學院(原四川大學工學院)就讀,但後來休學回家。對於易良興的願望,川大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易良興需要參加高考或自考之後才能繼續學業。經歷:休學40多年後希望重拾學業回憶起剛上大學的1965年,易良興說在勤工儉學時不慎受傷,「腰被扭了,因為一直拖著沒去治療,又影響到腿部,左腿都潰爛了。」
  • 地圖採集員年薪百萬是特例 經常被狗追猴抓
    本版圖片由採集員提供近日,一篇題為《拿百萬年薪,1年350天在外,地圖採集員的工作,你羨慕嗎?》的文章火了,很多人看了之後才知道,我們幾乎天天都要用的手機地圖,背後竟然還有這麼多人在付出。紫牛新聞記者深度採訪了地圖數據採集團隊,揭示我們生活中難以離開,但從未謀面的陌生人的苦與樂。紫牛新聞記者 宋世鋒年薪百萬?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他也十分爭氣,高考時一舉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並且選擇當時最有前途的醫學專業。
  • 肄業碩士物聯網創業傳奇:輟學還債 4年獲億元VC
    歷經三年考上碩士研究生,卻在研二時選擇退學創業。曾經營受阻,在公司瀕臨危難之際,獲得數百萬元大單,公司得以起死回生。創業僅4年,公司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汽車行駛記錄儀等被列入「成都地方名優產品」;參與制定衛星定位終端盒及平臺行業標準,成為全國首批西部唯一通過終端符合性審查的企業,進入交通部「十二五交通信息化」合作單位範疇。今年8月,公司又迎來一個裡程碑——籤下億元風投資本注資。
  • 疫情中,留學生休學是否成為可行方案?
    其餘228人申請遠程授課,76人申請休學, 1人自動退學。5日,韓國《釜山日報》對在釜山地區14所大學就讀的本科生、研究生、交換生、語言研修生進行統計的結果顯示,中國留學生共有5224人,其中2502人尚未返回韓國。沒有返韓的中國學生中,有447人申請了休學。為了防止新冠疫情在校園內擴散,韓國教育部制定了「大學生在家授課」原則。
  • 90後大學生休學侍母 精心護理喚醒植物人母親(圖)
    90後大學生休學侍母 精心護理喚醒植物人母親(圖)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90後大學生李子平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孝心。
  • 這個大學生創業團隊靠賣「創意」收入百萬
    創業達人中北大學大三學生唐帥和同學們組建的一個大學生創業團隊逐漸邁入「豐收季」,有2項技術創意項目得到兩家公司認可,技術轉讓後團隊收入了130萬元。5月初,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中北大學科技園入股成為團隊的股東之一。
  • 大學生自殺頻發折射中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仍存「短板」
    新華網長春11月22日電(記者張建 查文曄 高星)在中國東北的吉林省長春市,最近短短六天時間內,兩個大學生鮮活的生命以墜樓的方式戛然而止。而在首都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也以同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相繼離去使大學生心理健康保障再次成為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