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讀不下去,我主動退學了」

2021-01-15 騰訊網

◎ 作者丨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 編輯丨陳磊

2020年年末,退學後的張楚,第二次走入研究生招生考試的考場。

此前,他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化學研究的「逃兵」。

張楚愛化學,高中時就在學校創辦了化學實驗社。大家都以為他會是未來的化學家,張楚自己也這麼堅信。

順理成章地,張楚進入某985高校,念了化學。路徑也很清晰——本科,碩士,博士,出國做博後,回國,進高校,做科研。

同樣順理成章地,大四那年,張楚起早貪黑準備了5個月,以高分考上了另一所985高校化學專業的研究生。

但設定好的路線拐了個彎。開學後不久,張楚就休了學。幾個月後,他退學了。

讀研也如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一些人想出去。

教育部已經明確,要加強研究生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的全過程質量管理,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養方案進行分流退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主動退出的人來說,這像是「及時止損」。張楚說,既然意識到自己選錯了方向,那就勇敢一點,重新找到方向再出發。「畢竟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找到自己的節奏,才能跑得愉快,跑得長久。」

被裹挾的「熱愛」,不是人人都適合科研

在問答網站知乎上,「為什麼現在有些研究生想退學」這一提問,截至1月12日記者發稿時,已經有兩萬餘個關注者,瀏覽量達到2191萬次。

知乎提問截圖

而在豆瓣,「博士,退學了嗎?」小組裡有一萬餘名成員,他們在組內傾訴、吐槽和求救。

他們遇到了坎,在掙扎,不知是放棄還是繼續。

張楚的坎來得非常早。2019年7月,他進入導師的實驗室。僅僅兩周之後,他就感到無法喘息。張楚找不到歸屬感,總覺得自己是工具人;他怕做不好實驗,怕失敗,怕滿足不了老師的期待。成天渾渾噩噩,壓抑、疲憊。「有時在廁所裡偷偷哭,每天跟蹲監獄一樣。」

導師沒有壓榨他,實驗室也沒有排擠他。但是心理醫生告訴張楚,他已經有了焦慮和抑鬱情緒。

「本科時,我連科研的皮毛都沒摸到就畢業了。」當張楚真正接觸到化學科研,他才發現,這是一種他無法忍受的寂寞。

日復一日,做著可能100次會失敗99次的實驗。把青春耗在這樣一件事上,他受不了。

張楚重新思考他究竟怎麼走上了這條路。

「為什麼之前拼命想讀博?因為這似乎才是彰顯自己喜歡化學的唯一方式。」周圍所有的人都告訴他,熱愛化學的孩子就該以科研為業。但張楚後來才明白,不是所有熱愛者,都適合做科研。

和張楚相似,2016年,李湛進入某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著名高等院校讀研,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當年選擇保研,其實是一種「路徑依賴」。

對自己本科所學的材料專業,李湛一直興味索然。他想當程式設計師,但又覺得還沒準備好轉行,那就先把研究生念了吧。

「但誰知道做科研這麼難呢?以前只聽說過難,但你沒親身體會過啊。」和張楚一樣,李湛也經歷了實驗的反覆失敗,強烈的挫折感包裹住了他。

那時是研究生二年級。

李湛復盤自己當時的狀態,是進退兩難,舉棋不定。做實驗吧,做不下去;去工作吧,編程水平又是半桶水。前途未卜,時間又一直流逝。他後悔,覺得天天搞這些幹嗎,還不如早點出去賺錢。他又忐忑,早點出去,真就能賺到錢嗎?

李湛因為對未來的絕望而陷入情緒低谷。最嚴重的時候,他有時嗜睡,有時又失眠,連刷牙這件事,都覺得好難。

「我實在是扛不住了。」後來,在確定自己的編程水平能謀得一份還過得去的工作後,李湛在2019年1月正式退學,逃離科研。

在國內某名校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博士生導師餘姚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他接觸的研究生來看,有三分之一是自己想讀,有三分之一是當年本科沒考上理想學校或專業,靠讀研「圓夢」;還有三分之一,則純粹是父母或者其他人幫忙做的決定。「很多人做科研的動力並不足,尤其是做了基礎研究之後。此前的教育中沒人對他們進行指導,他們經常不知道研究的意義何在。」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王昕紅等人曾對長學制直博生的退出情況做過一次實證研究。研究指出,一些學生雖然學業成績優異,但並不適合做科研。比如,他們缺乏對科學問題的好奇和探究精神,缺乏投身科研的勇氣和毅力。有些人也抱著很強的職業目的,當外在工作動機的誘惑大時,也容易使得研究生終止學業。

交惡的師生關係,成為壓死科研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讀到博士三年級時,王陽覺得,他上當了。

本科畢業後,他被保送到某名校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碩博連讀。王陽的人生一直順風順水,以為上了國內頂尖高校,就可以順著流水的方向駛向更廣闊的大海。

然而他發現,自己這艘船擱淺了。

王陽喜歡遊戲,他的願望是推動中國遊戲產業的發展。但學院裡並沒有遊戲開發和設計相關專業,他就把計算機圖形學作為了自己的方向。

選導師時,王陽並不草率。他看過導師與人合寫的一篇論文,研究如何把三維模型渲染成水墨畫的畫風——這正是王陽感興趣的。拜入導師門下後他才意識到,導師對此方向知之甚少。「那篇論文他可能只是掛了個名。」

入校後,王陽先被導師派去了公司,做了兩年橫向項目。第三年,他正式開始做科研,只是個跌跌撞撞還沒摸到門道的新手。

導師似乎並沒體諒他只是個科研經驗還非常欠缺的學生。沒有遊戲中常有的新手村訓練和指引,導師直接把王陽扔到了「外面的世界」——自己升級打怪去吧。

沒有武器,沒有裝備,沒有地圖。

但是有人身攻擊。

這都已是舊事,但回憶起來,王陽依然能感到鮮明的刺痛。工作沒做完,導師就認為他在故意偷懶;事情做不好,導師就質問他是不是不想讀了。導師也曾直接羞辱他:「現在我去大街上隨便拉來一個程式設計師,都能做得比你快。」

在王陽看來,導師的研究方向已經過時,他沒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對學生的研究,也提不出太有價值的建議。「用現在流行詞的來說,他就是在精神控制我。」

偶爾,王陽也和研究所裡其他課題組的同學一起吃飯。他聽到,有的導師一個月給學生發三四千補助,有的導師溫柔、耐心、盡職盡責,再看看自己的處境,「這是最可氣的」。

博士三年級,王陽委頓了下來。

他每天要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早上八九點就醒了,他也要賴到吃過午飯再去實驗室。

他在逃避。

「我非常厭惡科研,覺得這是我永遠也做不好的事情。」 王陽一直是個好學生,但那時他心裡的聲音是——「我什麼都不是了。」

王陽想退學。行政老師和輔導員建議他,先休學,調節一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脫離了實驗室的環境,王陽一下就重拾了自信。

他去了一家和遊戲相關的創業公司,在工作半年之後,就獨立挑頭開發遊戲。在休學滿一年要復學的時候,王陽開發的那款遊戲「出圈」了,「火」了。

在社會摸爬滾打了這一遭,王陽重新回到學校,試圖繼續學業。他換了種方式和導師溝通,但依然磨合得磕磕碰碰。「除了會侮辱我,導師給不了我任何有用的指導。」

王陽一向很討厭利用沉沒成本誘導玩家投身其中的遊戲設計。如果玩家持續向遊戲投入了好幾千塊錢,即使後來遊戲本身的吸引力已經不足,玩家也會因為不想前期投入打了水漂而放棄。「我感覺導師也是用這種方式,逼迫你一直『玩』下去。」

特別是碩博連讀的學生,連碩士學位都沒有,在王陽看來,這是最容易被拿捏的群體。

王陽掙扎過,尋找其他途逕自救過。

他想做感興趣的遊戲相關方向,被導師拒絕了。他跟導師商量能不能轉為碩士,被導師批判為「你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向研究所寫信,說自己想換導師或者換研究方向。「結果,信第二天就轉到我導師手裡。」導師給的解決方案是,讓王陽再去企業做一年橫向項目,就當是調整心態。

王陽接受不了。

換導師也無果。王陽的導師在所裡頗有資歷,王陽猜測,其他年輕老師不敢收他。

幾種途徑全部無效,王陽決定抽身。「我在這裡繼續『混』個三年,也許也能混個博士文憑。」但再耗下去,就只是浪費時間。

雖然這只是極端個例,但身處高校,同為導師的餘姚能深刻感到,做導師是個良心活。他看到,確實有些導師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有些導師在指導方法和精力投入上都有欠缺。多位博士生導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導師對一名研究生的成長影響重大。「如果兩人性格不合,相處不來,這個學生會生活在很大的陰影下。」

離開或留下?選一條對自己更負責的路

「所有人都會說,遇到困難,你要克服。我克服困難的方式,就是選擇一條更高效、對自己更負責的路,而不是躺下來,為了學位,任人宰割。」王陽說。

父母自然是反對的。王陽至今也不認為他真正說服了他們。他只是用了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你們要是不同意我退學,我就去跳樓。「如果你們一定想要一個有博士學位的孩子,那你們去認一個博士畢業的乾兒子吧。」

2019年9月開學後不久,王陽嚮導師正式遞交了退學申請。那已經是他讀博的第五年。

王陽的退學申請

和導師說的最後一句話,是體面的一句「謝謝老師」。

花了兩天的時間,蓋了不同的章,王陽辦完了一系列退學相關手續。「其實,不管去哪裡蓋章,他們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你確定嗎,你想清楚了嗎?但是,當你已經非常堅決的時候,也不會覺得這些問題是拷問了。」

就連陌生人,都為王陽感到可惜。去派出所遷戶口,人家感慨:都讀了第五年了,為什麼不堅持啊?回家裡上戶口,他也聽到人念叨:哎呀,你是不是吃不了苦啊。

「沒有拿到博士學位確實是一個遺憾,但我已經獲得的知識依然還是我的。站在名牌大學肄業生的起點上,我就讓自己再活一次。放下所有物質焦慮、年齡焦慮,我就當自己只有17歲。」王陽的微信名,就叫「今年17歲的王陽」。

當你覺得自己只有17歲,那就不必給人生設限。

退學後,王陽憑著自己的本科學位以及休學期的成果,在一家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就職。做的,就是他最愛的遊戲。

他說,也許在多年之後,他還會去哪個地方讀個博士,了卻自己二十多歲時的這場遺憾。「如果我繼續留在當時的學校,甘於虛度光陰,才是失敗者。」

「現在回頭看,我最後悔的,是沒有早做決定。」之前,李湛在知乎上記錄下了自己糾結要不要退學的心情,後來,他的回答「火」了。

很多身陷類似困境的學生給他發私信,把他當成「樹洞」,傾訴自己的困惑。

「其實,這些苦惱的人中,絕大部分最後都順利完成了學業。」李湛無意用自己的經歷「勸退」任何人,他也清楚,有時候再堅持一下,就柳暗花明。「我當年那麼糾結,把自己搞得那麼痛苦,其實沒有必要。要麼果斷退學轉行,要麼老老實實潛心學業。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才是問題。」

張楚就是李湛認可的那種迅速做出決定的人。想清楚自己要什麼之後,張楚給導師寫了一封長信。

「我想選擇一種我更適合的生活。」他引用別人的話,「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在休學的日子裡,張楚認清了自己。他仍然愛化學,但他不想做科研。他想去中學當老師,把當年化學實驗給他的那份興奮、新奇,帶給更多孩子。

張楚休學期間考了教師資格證

張楚以為導師會指責他的逃避和放棄,但導師近乎溫柔地回復了他:人總得找到真的自我,才能感覺生命和生活的幸福快樂。我尊重並全力支持你的選擇和決定,祝你一切順利。

於是,張楚又考了研究生。這次的目標,是教育碩士。

前路依然未卜,但他想試一試。

(應受訪者要求,張楚、王陽、李湛和餘姚為化名)

相關焦點

  • 讀博實在扛不住就退學吧,真沒什麼大不了的……
    2019 年 1 月 20 日,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胡某在宿舍休克;2019 年 1 月 31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化學專業博士生劉某失聯,遺體被發現後疑似自溺身亡;2019 年 2 月 11 日,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博士王某在實驗室內自縊身亡……無論國內國外,讀博士的壓力都超乎常人想像的大!為何不退學?
  • 清北本科去上師大讀研究生,是考研難了,還是研究生文憑值錢了?
    上海師範大學不就普通一本嗎,而且在有省還是二本招生,985生源為何要考超級普通的上師大?疑惑不已!就這樣為啥還非讀碩士啊,直接出來找工作都比讀完了碩士找工作更好找吧。清華北的的本科去上師大讀研,更是不知所云了!
  • 讀研路上的進與退:研究生「出局」的三個非典型樣本
    教育部明確,要加強研究生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的全過程質量管理,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養方案進行分流退出。而對主動退出的人來說,這像是「及時止損」。2020年年末,退學後的張楚,第二次走入研究生招生考試的考場。此前,他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化學研究的「逃兵」。
  • 論文不合格要退學?教育部又有新通知,研究生將迎來「壞消息」
    針對研究生有哪些地方發生了變化變化一:擴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研究生的隊伍中共有兩類,一類是全日制研究生一類是非全日制研究生,這跟大學是否是全日制有著很大的原因,不同類別的研究生是有著區別的,各大院校一般招收的都是全日制的研究生。
  • Science官方勸退讀博困難戶:別死磕,退學得了!
    讀博2年後,她退學了,只獲得了碩士學位。 「我曾經對自己所做的項目非常感興趣,並且因為能將人類的認知向前推進而感到興奮。」Martinsek說,「但我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盯著電腦屏幕分析視頻,就像一直呆在地下室裡。最終我發現,這根本不適合我。」 這種脫節使她意識到,能夠享受日常工作及其帶來的責任感真的很重要。
  • 讀博客18年,東北大學堅決開除52名博士生研究生,超過長學時
    雖然我不是醫生,但我很欣賞有博士學位的人。因為經過幾輪本科、碩士、博士生的選拔淘汰,最終能拿到博士學位、最終拿到博士學位的都是學霸中的學霸。現在,有些人可能覺得社會上裡有很多醫生,甚至有人說這是一個醫生過剩的時代。
  • 應加快優化研究生分流、退學制度
    暗示索賄、論文抄襲、阻撓畢業、強制退學……近日,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2012級博士生陳兵(化名)在網絡上發布舉報帖:博導因索賄失敗阻攔自己發論文,致使自己無法畢業慘遭退學。前不久發布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嚴格規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指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要嚴格把關學位論文研究工作、寫作發表、學術水平和學術規範性。要完善和落實研究生分流退出機制,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養方案進行分流退出,做好學生分流退出服務工作,嚴格規範各類研究生學籍年限管理。
  • 醫學生考研:如果家庭條件不好,我該不該讀研究生?
    後來,因為家庭突然出現了變故,他放棄了那個讀研究生的機會。我們勸過他,但他笑了笑,說道:「沒事的,大不了我以後考個在職研究生,也一樣。」我們真的替他感到惋惜。最後,他在春招上簽了家鄉縣級醫院的兒科崗位,被醫院送去了市裡的三甲醫院規培三年。
  • 中途退學的我,只有一張肄業證……想考研究生,我還有機會嗎?
    但是其中有一門以上主要課程(包括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不及格的情況。結業證書由學校發給結業生。取得結業證書的同學,一般可以在結業後1年內向學校申請補考一次,補考及格者換發畢業證書(見各校的具體規定)。肄業證書肄業是指具有正式學籍的學生未學完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而中途退學(被開除學籍者除外)的情況。肄業證書和學歷證明由學校發給肄業生。
  • 讀博18年難畢業!東北大學清退52名博士生研究生 網友:工科生太難了
    讀博18年難畢業!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 中科大博士生退學後莫名失蹤近三年
    張胡佳說,大哥「張胡銘」的名字誰也不敢提,全家人心裡像揣著一顆定時炸彈,小心翼翼又佯裝快樂,生怕破壞了過年的氛圍。張胡佳高中畢業後就出去打工了,哥哥在他心裡就是「天之驕子」,高不可攀。「大過年的,說句不吉利的話,我們都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張胡佳長嘆一口氣,「找了他兩年,一直沒有消息。沒辦法,聽說微博找人容易些,我這才學著用,希望能打聽到哥哥的情況。」
  • 被異化、退學等 最早一批「讀經少年」如今怎麼樣了?
    讀經班走出的「碼農」少女「我遇到的這個圈子裡的大部分人,都被要求服從和聽話。等我真正走上社會,發現很多是在灌心靈雞湯」「我有躁鬱症和強迫症等一些精神方面的問題,但這都是家庭造成的,不能甩鍋給讀經班。」見到宋金閣,你不會認為這個長相清秀、表達流暢的女孩子「有問題」。令人驚訝的是,她在簡單寒暄之後,直接道出了自己的病情,不掩飾、不尷尬。
  • 在清華讀研究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座的多數同學是從其他學校、甚至其他國家來到清華的,祝賀你們在研究生階段圓了清華夢,也希望你們給清華園帶來新的活力,滿懷激情地開啟人生新的篇章。20年前的8月份,我開始了自己的研究生階段學習,當年的景象依然歷歷在目;而來到清華任教也已經超過了10個年頭,還在努力成為一名更好的研究生導師。今天,我想和同學們分享一下「在清華讀研究生是怎樣一種體驗」。
  • 清華大學倆被退學博士生因何「失聯」?在學問面前,混日子走不通
    吳薇zhitu近日,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布兩份通知公告:《關於擬予馬××退學處理意見》和《關於擬予許××退學處理意見》。公告稱,清華大學擬對這兩名博士研究生作出予以退學處理,由於難以聯繫,無法直接送達本通知,特予公告送達。消息一出,網友們一片唏噓。能考上清華大學的博士,一定學業優異,卻在畢業季被退學,實在是太可惜了。在通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博士如何「失聯」?要麼是博士有意迴避校方的問詢,要麼是校方雖知下落卻沒有聯繫途徑,不得已才以公告的形式履行退學手續。
  • 56名研究生擬被清退
    退學學生,應當在退學決定書送達之日起10日內辦理退學手續離校。多所高校發布碩博清退通知近幾年,碩博生清退已經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經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過1300名碩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長學習年限」、「未報到入讀」、「申請退學」等方面。
  • 專攻化學七年後,一個清華學霸決定退學……
    在研究生二年級開學之際,周治宇選擇退學。他準備換個專業出國留學,考了約十次託福和GRE,成績都「慘不忍睹」。從2016年年底到次年6月,他申請了13所高校,收到12封拒信。唯一的offer來自美國東海岸一所「不怎麼好的學校」。在他眼中,這所學校相當於國內的211大學。
  • 化學類碩士研究生,讀博好,還是不讀博好?
    碩士研究生只是初步了解了科研是怎麼一回事,要想真正搞科研,在科研領域有所建樹的話,還得是博士。尤其是化學類研究生,一方面導師都希望自己的研究生可以再接著讀博,這樣好帶一些,課題也可以再深度的挖掘,另一方面自己也感覺碩士畢業後的工資並不高。
  • 讀研究生到底有多難?讀18年還沒畢業,四川大學清退300餘名學生
    讀研究生到底有多難?讀18年還沒畢業,四川大學清退300餘名學生,隨著社會發展,就業壓力增加,不少學生會選擇報考研究生,都只是考研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考研到底有多難?讀研到底又有多難呢?18年都沒有完成學校的學業,也只能說明真的不適合,「方向不對,堅持白費」,也許是為了當初的夢想,也許是為了最初的執著,但也許這就是冥冥之中註定。據了解這次被清退的原因是超過最長學習年限,讀了十多年(最長十八年)都還沒畢業,那麼還有必要繼續讀下去嗎?
  • 天大研究生實名舉報導師學術不端,提供123頁舉報信!校方已回應
    這份由其門下這名研究生撰寫的長達123頁的舉報證據,仿照論文的格式,對導師涉嫌篡改/偽造/重複發表/不適當署名/違反利益衝突等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揭露,目錄條理明晰地整理了實質性證據:
  • 讀碩士的人很多,但讀博士的人少,原因有點現實
    2020年考研初試環節,就有340萬左右的考生參加考試,爭奪百萬研究生名額,而考研熱度不斷提升,參加2021年考研初試的考生基本上不會少於340萬人,畢竟近年來考研人數都呈現增長之勢。經常瀏覽新聞便能發現,每年都有不少博士延遲畢業,甚至被做出退學處理,如2020年8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就對33名失聯超期博士生做出退學處理,又比如東北大學清退達18年都未能畢業的博士生等。博士的畢業論文要求很嚴格,而且不少博士想要順利畢業,還要發幾篇核心論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