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官方勸退讀博困難戶:別死磕,退學得了!

2020-12-02 騰訊網

學者薈作為公眾傳播平臺,關注時事關注熱點,

傳播學術觀點、時事人文、哲學理論以示讀者。

堅持做負責任的傳播平臺,服務讀者,傳播價值。

讀博無疑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甚至有人說,如今,讀博已經變成了「賭博」。

面對學業壓力,很多博士生選擇延期畢業。近日,《科學》雜誌發表長文,提供了另一種選擇:退學。

美國研究生院理事會(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公布的數據顯示,約1/4的美國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在入學的頭3年選擇退學。

《科學》雜誌此次採訪了9位博士階段退學者,並總結了退學的3點理由:對研究失去興趣,開始追尋其他事業,或是因在學術界的遭遇而心灰意冷。

對研究失去興趣

對於很多人來說,在博士階段選擇退學,並非對自己的學科失去了興趣,而是發現日復一日的研究活動無法帶來成就感。

曾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的Ellen Martinsek就是這種情況。讀博2年後,她退學了,只獲得了碩士學位。

「我曾經對自己所做的項目非常感興趣,並且因為能將人類的認知向前推進而感到興奮。」Martinsek說,「但我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盯著電腦屏幕分析視頻,就像一直呆在地下室裡。最終我發現,這根本不適合我。」

這種脫節使她意識到,能夠享受日常工作及其帶來的責任感真的很重要。這一點正是她之前在思考職業生涯時沒有優先考慮過的。

讀博時,Martinsek更享受的是擔任教學助理。博士退學後,她遵循自己的興趣,成為芝加哥一所高中的物理老師。

不過,對於那些讀博時間更長的學生來說,放手可能更難。

「我在讀博第5年失去了動力。」1998年在加拿大金斯敦女王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的Mario Muredda說。

他的第一個學年都花在「證明我們認為的轉基因小鼠其實並不是轉基因的」。而他的第二個項目與實驗室其他人正在進行的工作完全不同,這使他感到不合群。

這兩件事使Muredda失去了讀博的動力,並且喪失了做科研的好奇心。

但是,Muredda當時依舊認為,「你必須獲得學位,你必須獲得學位。」

他的部分動機源於自己的成長經歷。Muredda出生於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義大利—加拿大家庭,並且是家族的第一代加拿大人。他不想讓父母失望。而且,Muredda的博士項目並不允許以碩士學位退學。

所以,他繼續前進,並取得了足夠的進展。最終,他的導師告訴他可以寫論文了。但Muredda已經志不在此。

他決定留在研究生院,但離開實驗室,開始從事醫療保健傳播的非學術工作,並在業餘時間撰寫論文。他說,「正如你想像的那樣,離開實驗室後,激情並不會回來;情況變得更糟。」

Muredda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承認自己無法完成學位,然後正式退學了。

讀博8年後,「我一無所有地離開」,Muredda說。

當時,作出退學的決定是痛苦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變得更好。

Muredda現在是紐約市一家醫療保健傳播機構的執行長。

回顧過去,他認為,博士退學是在他身上發生過的最好的事情。

「我不會改變這個選擇。」Muredda談到退學的決定時表示,「我不認為獲得博士學位會讓我更開心……當人們說每次挑戰都是機會時,這聽起來很老套,但這對我來說是一種重要的人生經歷。」

追尋不同的職業之路

對於Toby Hendy來說,厭惡自己的研究不是促使她決定退學的原因。她只是想花更多時間做其他事情:科學傳播。

直到今年1月,Hendy還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名物理學博士生。她讀博是因為想在大學裡教書。

與此同時,每當她在實驗室之外有空時,會製作有關物理和數學的教學視頻,並將其發布在網絡上。這是她從高中開始就做的事情,現在已擁有超過20萬訂閱者。

隨著粉絲數的增長,Hendy意識到傳統的大學教學方式可能不是她的最佳選擇。「如果我想做教學,在網上我可以接觸到遠比傳統教室更多的人。」她說。

所以,讀博1年後,Hendy退學了。她在線發布了一段視頻宣布這個決定,並將全部重心轉移到運營她的線上頻道。

也許某一天,Hendy會回去重讀一個博士學位,但現在,她想將科學傳播的工作作為優先事項。

對博士項目的不滿也會導致在其他地方尋找熱情,正如前神經學博士Luke Mitchell所發現的那樣。

2016年,在賓夕法尼亞州德雷塞爾大學讀博3年後,Mitchell已經厭倦了日常工作,並開始尋找能滿足他「極客」興趣的其他地方。

「我一直都是一個超級科幻極客。」Mitchell說。他開始將這種激情投入寫作中,在晚上和周末撰寫科幻故事。「我越來越投入。」他說,「在實驗室裡,我唯一想做的就是回家繼續寫科幻故事。」

Mitchell的妻子當時即將完成醫學院的學業,並準備在距離費城約500公裡的波士頓定居。如果他繼續攻讀博士學位,Mitchell將不得不留在費城。最終,他決定轉業,搬到波士頓以避免異地分居。

「我已經開始沉迷寫作了。」他說,這可能是轉換賽道的好時候。於是,Mitchell從博士項目退學,只拿到了碩士學位,開始全職寫小說。

學術生活令人心灰意冷

一些退學的博士生提出,在體驗了科學界的文化氛圍後,他們對學術生涯及獲得博士學位不那麼感興趣了。

「我在學術界看到了很多焦慮和不快樂的人,而他們已經是成功者。」曾在密蘇裡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的Benjamin Schulz說。這引發了他的思考,「如果這就是成功,那也許我不想像這樣『成功』。」

其他人則在展望學術生涯之路後,認為並不適合自己。

「我認為我對學術生涯真相的看法和現實並不完全相符。」2007年在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攻讀地球科學博士學位的Andrew Racz說,他在讀了幾年後,「看清了科研生活的真相」,然後意識到自己對教授職位不感興趣。

Racz發現,為了「好幾年呆在同一個崗位,懷揣能加薪的一點希望」而完成博士學位,「並不是我心裡能接受的事情」。

與此同時,Racz在聖克魯斯生活得輕鬆自在,並談起了戀愛。這讓他想要留下來,而不是為了博士後或教職而不得不離開。

因此,他在讀博7年後退學,僅獲得碩士學位,然後找到了一份助理工程師的工作。

對於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前神經學博士Lynne Tye來說,學術就像是「家族事業」。

她的母親、父親和姐姐都是教授,Tye也曾想成為一名教授。「讀大學時,我非常專注於作好各種準備,只為進入一所優秀的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

起初,一切似乎進展順利。她通過資格考試並與人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

但在讀博第二年,Tye開始經常哭泣。「老實說,頭幾個月我都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我不確定我是想家,還只是不喜歡我的項目或實驗室。我不知道我是否應該和男朋友分手,還是和他同居。」

當她毫無興趣地坐在博士後研討會的觀眾席上時,「頓悟」降臨了。她意識到自己對科研感到厭煩。

「這令人困惑,因為我意識到正是那些我做的還不錯的事情讓我如此不快樂。」Tye說,「那種感覺一下子擊中了我——我不喜歡現在從事的職業,我想退出。」

她不想花幾十年的時間做研究、攀登學術界的「狹窄」長梯,於是一周之內就退學了。之後,Tye進入軟體開發行業,現在正運營一個在2017年創立的、位於舊金山的工程人員招聘網站。

「我依然認為神經學令人著迷,」她說,「只是這條路不適合我。」

回想退學,他們覺得……

博士退學後,很多人說他們曾感覺像個失敗者。

「這正是使(退學)變得困難的部分原因。」Martinsek說。由於物理學領域的女性研究者非常稀少,她有更多顧慮。

但Martinsek提醒自己,她決定離開「並不意味著我不能成功,並不意味著女性群體不能成功。我只是在為自己做選擇」。

在這之後,她很快就變得開心起來。「但作決定的當下還是很艱難的,因為你選擇讀博時,期望能善始善終。」

Schulz回憶道,「博士退學時,每個人都認為我很愚蠢。」

他很焦慮。因為他花了數年時間在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做研究,他不知道該在簡歷上填寫什麼去獲得一個「普通的」職位。

Schulz認為,潛在的僱主會把他看作一個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人。

「我將如何步入社會?我該如何自處?」他想知道。

最後,Schulz走上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先是當了一陣子老師,之後進入軟體行業。

「我想結果是好的。」Schulz說。他現在在密蘇裡州一家抵押貸款公司擔任定量軟體工程師。「但這並不意味著我不會(對博士退學)感覺複雜又難過。」

Tye認為,從很多方面來說,博士退學是她做過的最艱難的事,但也是最自豪的。她把這段經歷比作電影《楚門的世界》:「你意識到,在這個小世界之外還有廣闊天地。」

Muredda事後重新評估了他讀博的動機。「我選擇科研的原因,一半對一半錯。」他曾對生物學著迷,並對生命的運作方式十分好奇。

但是,「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博士』這個詞對我來說意義過於重大。」Muredda說,「而這不是選擇科研的好理由。」

相關焦點

  • 讀博實在扛不住就退學吧,真沒什麼大不了的……
    有實在扛不住的,不妨考慮退學。人生就是這樣,那些痛苦煎熬的一分一秒,只要活著過去了,回頭想想也不過如此。圖片來源:123rf學霸君身邊就有兩個 quit 掉 Top 2 博士的例子。為保證隱私,人名匿去,也不涉及專業和入學年度。第一個是本科畢業於東部 985 綜合類大學的 Z 生,考研讀博,科研素養是學霸君近二十年專業生涯中排名前五的。
  • 五年博士被導師勸退背後:是博士的責任還是導師的責任?
    01實驗室兩名博五的學生,今天被導師勸退了,與其說是勸退,不如說是被開掉,臨走的時候朝我們揮了揮手,算是告別,沒有說一句話,心裡挺難受。每年,都有一些博士因為無法完成學業或是其它原因而退學,或主動,或被動。曾經有一篇論文的數據顯示,常青藤學校的博士退學率超過10%。博士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有人說,博士不能畢業,導師也有責任,有時候甚至有更大的責任,像文中開頭那兩名博士,讀了五年了,還不能畢業,導師能沒有責任嗎?
  • 比利時9歲神童退學赴美讀博,父母卻被抨擊炒作
    近日,BBC報導稱比利時9歲神童在西蒙斯在即將獲得大學學位的時候退學,轉而飛赴美國讀博,並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其實,如果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的話,西蒙斯將在12月份畢業,然後順利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大學生。在多次協商未果之後,西蒙斯的父母便給孩子辦理了退學手續。據悉,神童西蒙斯出身於醫生家庭,其智商高達145,因此他從4歲開始讀小學,6歲上中學,並用1年的時間快速完成了中學6年的課程,並於2019年3月開始上大學。當然,西蒙斯的能力也得到了其導師的認可,導師認為西蒙斯比他以前教導過的特優生還要聰明2倍之多。
  • 「研究生讀不下去,我主動退學了」
    「為什麼之前拼命想讀博?因為這似乎才是彰顯自己喜歡化學的唯一方式。」周圍所有的人都告訴他,熱愛化學的孩子就該以科研為業。但張楚後來才明白,不是所有熱愛者,都適合做科研。後來,在確定自己的編程水平能謀得一份還過得去的工作後,李湛在2019年1月正式退學,逃離科研。 在國內某名校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博士生導師餘姚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他接觸的研究生來看,有三分之一是自己想讀,有三分之一是當年本科沒考上理想學校或專業,靠讀研「圓夢」;還有三分之一,則純粹是父母或者其他人幫忙做的決定。
  •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又有什麼讀博的「潛規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度過博士生涯呢?  案例一  我有個朋友,直博。他第一位導師在他第一年的時候腦淤血,病退了。  換了一位導師繼續。不是怕這哥們讀博讀廢了,而是怕他接著讀下去,把學校的這個專業讀廢了。
  • 讀博18年難畢業!東北大學清退52名博士生研究生 網友:工科生太難了
    讀博18年難畢業!10月20日,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在官網發布了一則《關於對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的公示》,擬對部分超過最長學習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現將名單予以公示。公示期為 2020年10月20日至2020年10月30日。公示表示,研究生本人對處理決定如有異議,可於公示期內向所在學院提出書面申訴,逾期未提出申訴的,不再予以受理,學校將按照規定作出正式處理決定。
  • 領導慰問困難戶,網友發現家裡鋼琴價值30多萬?官方這樣回應
    就在近期,一則當地領導慰問困難戶的報導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熱議,報導稱這家困難戶由於生活困難,家裡的孩子也不太喜歡與人交流,但是喜歡音樂,鑑於領導的到來,為了表示感謝,彈了一曲感恩的曲子送給到來的客人,表達了謝意。
  • 清華大學倆被退學博士生因何「失聯」?在學問面前,混日子走不通
    吳薇zhitu近日,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布兩份通知公告:《關於擬予馬××退學處理意見》和《關於擬予許××退學處理意見》。公告稱,清華大學擬對這兩名博士研究生作出予以退學處理,由於難以聯繫,無法直接送達本通知,特予公告送達。消息一出,網友們一片唏噓。能考上清華大學的博士,一定學業優異,卻在畢業季被退學,實在是太可惜了。在通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博士如何「失聯」?要麼是博士有意迴避校方的問詢,要麼是校方雖知下落卻沒有聯繫途徑,不得已才以公告的形式履行退學手續。
  • 北大直博生第五年退學,只拿到肄業證書。這人是傻,還是另有追求
    近日,知乎上有位90後,今年9月,從北大退學。他不是本科退學,是讀北大計算機圖形直博,而且是直博第5年退學。而整個學制不過是5年。直博退學的後果有多嚴重?直博退學意味著5年白讀,連個碩士畢業證書也沒有,只有一個蓋章的肄業證書。帖子一出,大家驚呆了,這是什麼操作?一共5年的學制,4年堅持下來了,在最後一年退學,這人是傻還是怎麼回事?
  • 讀博7年,終以一作發Science畢業的蘭大女博士,近日再發Science!
    等  從本科時的學校主持女神、辯論女神的蘭大風雲人物,到讀博讀成了沒有paper的實驗室最老的「老師姐」,再到一作發Science博士畢業的科研女神,馬天瓊用了十二年。本科四年、支教一年,馬天瓊的博士讀了整整7年。7年蟄伏,終於成就了一篇世界級影響的Science。厚積薄發,近日,馬天瓊再次利用該研究報導的新方法,和同事合作,以第二作者身份再次發了篇Science研究,將COF化學推向了新的價態。
  • 讀碩士的人很多,但讀博士的人少,原因有點現實
    然而,想讀碩士的人多,但想讀博士的人卻很少,其實原因有些現實。1、博士畢業難度比碩士畢業難度大很多要知道,在我國,博士屬於最高學歷。雖然說,想成為一個博士生的難度不算太大,但想把博士生當中的「生」字去掉,變成博士,難度是非常大的。
  • 讀博客18年,東北大學堅決開除52名博士生研究生,超過長學時
    不過,對於博士能讀多少年的問題,讓我們看看東北大學研究生院官方網站上公布的《東北大學研究生管理規定》第25條,其中規定研究生可以分階段完成學業。碩士學位學制2年,最長學制(含休學)4年;博士生學制3年,最長學制(含休學)6年。也就是說,政府明確規定博士生的學制最長為6年。你六年內拿到博士學位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 英國讀本科無法畢業如何補救?
    英國讀本科無法畢業如何補救? 在出國留學越來越大眾化的今天,留學生不再是一個極為小眾的群體。前幾年,可能我們在職來職往的節目中看到了,英國碩士畢業是回國工作的起薪在15w。要知道此乃起薪,很過國內985、211的畢業生起薪也才3500。
  • 誰都知道哲學不好就業,但很少有人勸退該專業,原因還真奇怪
    只要填報過志願的同學,都知道生化環材是四大勸退專業,但哲學很少有人發聲,也沒人去勸退,難道讀了該專業的同學都覺得哲學專業好,也可以找到滿意的工作嗎?其實真正的原因還挺特別的。首先哲學專業的同學數量很少,報志願的時候就能發現只有比較好的學校才有專門的哲學專業,全國只有三十幾所學校有這個專業,而且規模不大。
  • 被異化、退學等 最早一批「讀經少年」如今怎麼樣了?
    記者蔣芳攝十多年前,「讀經運動」進入高潮,國內湧現了近百家讀經學堂,大批少年從傳統教育體制中跳出來,進入讀經學堂求學。然而,讀經到底是在培養人才,還是在毒害孩子?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爭論不休。十多年過去了,最早一批被貼上「讀經少年」標籤的孩子們已經成年。他們過得怎麼樣?《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期找到他們,試圖用他們的成長定義是非,引發思考。
  • 大學生期末作業抄襲被勸退?大學就該嚴格:敢抄就開除
    近日,廣西科技大學啟迪數字學院強制80多名學生「自願」退學的網帖引發不少人關注。澎湃新聞26日報導說,廣西科大的這位老師最終決定將抄襲學生的課程成績改為重修,也就是說勸退是不會的!有網友認為「結課作業抄襲直接給他掛就行了嘛,讓退學有點不妥」,也有網友認為處理還太輕,光是讓學生重修還不夠,應該要給個處分!據報導,這是《職業生涯和規劃》課程的結課論文,根據小知在大學裡的認知,這種課程一般都是考查課,也就是說沒有考試,交個期末作業就等於是考試了。考試肯定是不允許抄襲的,一旦期末考作弊被抓出來,處分肯定跑不走。
  • 雙非院校讀研,有幸發了二區SCI論文,不讀博如何利用論文優勢?
    小西上午看到一個碩士生留下的疑惑:在雙非學校讀研期間有幸發了一篇二區的SCI論文,如果不準備去讀博的情況下,該如何去利用論文的優勢?不清楚這位學生所在的具體學科或研究方向是什麼,也沒有說清楚是中科院sci分區(指定閾值劃分)或是JCR分區(Q4均分)?
  • 17歲進入中科院的神童,因生活不能自理退學,愛情讓他的人生逆襲
    最終中科院將其勸退,原本準備在中科院讀到博士的他,被迫從這裡退學了。為何會造成這種局面呢?造成這個局面,有很大的原因在魏永康的母親。從小,母親為了讓魏永康好好學習,所以除了學習之外的事,母親從來不讓他做。不僅幫他洗衣做飯,而且連飯都是母親在喂,甚至連擠牙膏和洗澡都要母親幫忙。
  • 別再拿韓寒舉反例了,韓寒髮長文回應退學是件很失敗的事!
    作為兒時好學生集體鄙夷的對象,現在卻活成了大多數人都羨慕的模樣,自己也曾經調侃過自己,科學家的夢想在退學的時候就已經破滅了,至於其他三個夢想,不用多說,他完成了。韓寒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小野。不得不說,小野這個孩子一雙大眼睛,深邃的像是泉水一樣,對於大家調侃的國民嶽父,韓寒也是欣然接受,有時候也會滿足網友的吶喊,在微博上曬出女兒小野的照片。
  • 不強制發論文,讀博變容易了嗎?
    既然選擇讀博走學術之路,那終究是要與論文打交道的。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前主編D. Kennedy博士指出:「我們所有的思考、分析、實驗和數據收集工作, 在撰寫論文之前,什麼也不算。在學術領域, 我們的成果是以寫出的東西來體現的, 出版物就像硬通貨, 是學術成果的基本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