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兵隱居深山養2000隻蜂王,年產值突破200萬

2020-12-05 視圖空間

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偉江鄉,地處越城嶺南麓湘桂兩省交界的八十裡大南山下,這裡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境內冬暖夏涼,山清水秀,氣候宜人。

今年29歲的石龍軍是偉江鄉裡木村黨支部組織委員,2017年開始胡蜂養殖,創辦了胡蜂生態養殖合作社,建起了全縣首個胡蜂養殖基地如今,他通過控溫大棚育苗,向貧困戶傳授養殖技術,在當地帶出了胡蜂養殖脫貧創業路。

「胡蜂一身都是寶,蜂蛹是一道美食,成年胡蜂泡出來的酒,可以治療風溼病;提煉出來的蜂毒,可以製成治療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疾病的良藥。」石龍軍一邊餵養胡蜂,一邊介紹起了自己的胡蜂養殖經歷。

2013年,在廣州軍區某空軍部隊服役5年的石龍軍退伍回到家鄉,最初,他在縣城經營一家洗車場。一次偶然的機會,石龍軍聽戰友介紹胡蜂養殖致富的門路,頓時來了興趣,就遠赴到雲南文山、楚雄等地學習養殖胡蜂技術。

在學習養殖技術和市場調查後,石龍軍便回到家鄉裡木村開始了他的養蜂之路。由於桂北氣候較冷,從雲南帶回來的100多隻種苗大多死了。於是,他引入本地虎頭蜂進行種群繁育,在戰友的指導下,他克服技術難題,成功培育800多隻本地胡蜂品種,實現了本地胡蜂的養殖,並摸索出一套容易掌握的胡蜂養殖技術。

經過幾年的摸索,石龍軍的胡蜂養殖技術不斷成熟,在人工輔助交配、蜂王越冬、蜂王築巢、科學取蛹等各項技術上都取得了成功。如今,偉江裡木村建成了全縣首個胡蜂養殖基地,基地佔地20多畝,擁有標準化育苗大棚400平方米,野外練蜂場2萬多平方米,蜂王2000多隻,產值達200多萬元,年收入40萬元。

「開始養胡蜂時,很多人都說我瘋了,但現在很多人看到我成功了,都想跟著一起養。」石龍軍笑著說。石龍軍養殖胡蜂成為村民脫貧致富路的消息不脛而走,村黨支部換屆時當選為支部組織委員,還被縣裡列為農村致富帶頭人參加了粵桂扶貧協作項目在廣東佛山舉辦的經驗交流會。來自龍勝縣內乃至廣東、湖南、貴州等地的客商紛紛上門定購,石龍軍的蜂蛹和種苗常常供不應求。

「胡蜂養殖是個不錯的產業,不需要什麼人力,放在山上就行,也不需要特別餵食,胡蜂自己覓食。」石龍軍說,胡蜂市場價格高,銷售行情好,培育好的蜂王待到成熟後開始繁殖,就被放到野外的蜂窩裡去,一隻蜂王可以賣到150塊錢,每桶種苗2000元,大的蜂窩一次產量可達到80公斤左右,小的也有30多公斤,市場價一公斤蜂蛹能賣到200元左右,到餐廳裡就更貴了。

「作為一名黨員退伍軍人,要記得來時的路,不能忘記初心和使命。」石龍軍說,幾年來,石龍軍的基地積極與貧困戶結對子,採取「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向當地貧困戶提供胡蜂標準蜂群,並教會他們胡蜂養殖技術,養殖基地解決了農民就業,同時帶動貧困戶參與入股分紅實現脫貧增收。

談到今後的打算,石龍軍說明年準備再擴建一個控溫築巢大棚,改良胡蜂養殖技術,引入公司加農戶的合作機制,帶動更多村民一起在家門口創業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相關焦點

  • 200隻工蜂加1隻蜂王,完全有機會發展起來,只是條件非常苛刻!
    一、工蜂年齡工蜂是蜂群中主要的勞動者且壽命非常短暫,因此工蜂年齡對蜂群能不能發展起來有決定性的作用,其中若這200隻工蜂都是老年工蜂基本上很難能發展起來,但若都是幼年工蜂或青年工蜂則發展起來的可能性要高得多,原因是老年工蜂在短期內便可能大量的死亡,如此一來易導致蜂群中工蜂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 小夥退學躲進深山 養萬隻甲蟲當寵物(圖)
    碩大的長戟大兜蟲、漂亮的拉克達爾鬼豔鍬形蟲、奇特的魯尼佛深山鍬形蟲……誰能想到在偏僻的麗水山區,竟藏著全國最大的蟲社。7年前,憑著對甲殼蟲的熱愛,高中生黃賽和夥伴開始創業。店中所飼養的甲蟲品種不過40種,活體不足500隻。「那時候沒掌握養殖技術,繁殖也慢,差不多收幾隻賣幾隻。」黃賽說,「前兩年市場打不開,溫州玩甲蟲的人很少。」1980年出生的劉海東比黃賽年長12歲,是蟲友,更是生意合伙人,在離溫州數百公裡外的黃家畲村,利用自家的閒置農房建起了蟲社。目前,他們在周圍的深山中已找到17個品種的甲蟲。
  • 小夥養胡蜂年收入500萬 一個蜂巢就值2000元左右
    4個「瘋子」湊錢學養蜂 4年後成「蜂王」這幾個「蜂王」名字分別為洪偉、洪峰、黃桃、馮天宇,其中,年齡最大的不超過28歲。他們從小一塊長大,感情較好,平時在家總會相邀一起玩耍。就這樣,十幾年過去了,他們結束了學業,開始在家思考自己應該幹什麼職業,掙錢養家。
  • 罕見的藍種人,為躲非議隱居6000米深山,百年來只露一次面
    ——曹雪芹 《紅樓夢》人世間有很多糾葛的事情,但最終經過人們的探尋都會水落石出,例如曾經有一類罕見的藍種人,他們為了躲避非議,隱居六千米深山中,這百年來只露過一次面。這些人是變異人群嗎?其實不然,如今我們已經知道他們為何身體呈藍色。
  • 蜂頭領|培育優質蜂王之小卵同樣育大王
    中外蜜蜂育種工作的研究結果表明,蜂王體重越大,卵巢管數目越多,則交配日程縮短,產卵時問提早,產卵數量增多,封蓋子脾面積越大。在生產實踐中,我們養蜂人也都愛養大個體蜂王,大家普遍認為體大勻稱、發育良好的大王,易養強群,飼養效益高。
  • 「地球上最孤獨的女人」,隱居深山76年,全然不知爆發疫情
    萊柯娃從出生開始就和家人一起隱居在西伯利亞的深山野林裡,與世隔絕長達了76年,不知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也未親眼見證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如今她的家族只剩下她一個人,住在遠離人類文明社會的深山裡,以最原始的方式生活著。
  • 宜賓這個農民在深山養了5000多隻「怪鳥」!產值已達7萬多元
    宜賓這個農民在深山養了5000多隻「怪鳥」!產值已達7萬多元 2019-09-24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78歲老漢帶妻子隱居深山,夫妻二人企圖修仙,老漢:陰陽互補術
    楊偉老漢今年78歲,在他這個高齡很多人都在家享受天倫之樂了,可是楊偉老漢卻是帶著老伴隱居深山,過上了苦日子很多人都很好奇,不明白為什麼楊偉老漢放著都市的美好生活不過,反而要去深山過苦日子,難不成楊偉老漢是想體驗生活嗎? 事實遠非如此,據楊偉老漢透露,他表示自己跟老伴隱居深山不為別的,目的就是想修煉陰陽互補術,以此來延年益壽甚至得道成仙。
  • 她在深山投資200萬養鱘魚,一年售出10萬斤,年賺100萬
    就這樣一個5畝的養殖基地,就讓潘豔耐花掉了自己的所有積蓄,並向銀行申請了貸款,一共投入了近200萬人民幣。但好在現在每天能賣500多斤魚出去,光是去年就賣出了10萬斤成品魚。在潘豔耐的收入計算中,一年售出的成品魚5萬公斤,除去魚苗成本、養殖飼料和人工費用等成本,一年還可以賺100萬人民幣,也就是說,兩年時間內就能把基地的投入全部回收。而潘豔耐養殖的鱘魚之所以能大獲成功,還是離不開龍勝天然的生態環境,養出來的魚不僅腥味淡,而且味道鮮美嫩滑,受到顧客的青睞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 從消防退伍兵到年入280萬鮰魚養殖戶,是什麼促使他華麗變身?
    編者按:從一名消防退伍兵轉變成一名新型農民,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專業鮰魚養殖戶,他的身份經歷了華麗的變身。今年,他搞得100畝鮰魚養殖魚塘,被當地評為百畝示範基地,他也被當地授予青年創業種子獎。如今,他還在為他的鮰魚成魚銷售奔波跑路。是什麼讓他堅持鮰魚養殖?筆者帶著探究採訪了福建養殖戶朱榮華。
  • 雲南深山巨大天坑,坑中山洞住著8戶人家,自給自足如世外桃源
    自古以來,就有許多能人異人,為了逃避世俗,躲入深山之中隱居。像陶淵明一樣,田園派詩人,由於厭惡官場的爾虞我詐,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最終毅然選擇歸隱山林,開闢自己的世外桃源。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由於種種原因和環境因素,很多人仍然隱居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山林中。
  • 「三下蜇倒一頭牛」 雲南男子養殺人蜂年入百萬
    不過還是有人收購大虎頭蜂的蜂王和雄蜂,買回去可以做種進行人工繁育,也可以用來泡藥酒祛風溼。劉定茂有一次在瀏覽網頁時,發現有人收購虎頭蜂以及蜂蛹,他由此判斷大虎頭蜂有市場前景。2011年,他關掉賣摩託車的店鋪,辦理了相關養殖證件,轉行養大虎頭蜂。他購買書籍,研究虎頭蜂的習性,但往往一本書讀下來,根本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大虎頭蜂的習性記載很少。蜂王從哪裡來?沒有種源怎麼辦?
  • 在農村準備養2000隻鵝,成本大概需多少?純利潤剩多少?
    筆者有一位小夥伴,這位小夥伴生活在農村,家裡有一大塊空地,聽別人說養鵝前景還算不錯,再加上生活在農村比較便利,自己家裡還種著糧食,可以節省一部分成本,就準備創業,不過在創業之前,這位小夥伴也有一些考慮,那就是自己養殖成本是多少,一隻鵝大概能賺多少錢?因為這位小夥伴想少投資一些,前期只養2000隻鵝,找到了鄰村的一位養鵝老手,想向這位老手詢問經驗。
  • 進入夏季,為啥蜜蜂只採蜜不採粉?別為難蜂王,3個小妙招解決
    那就是現在他們的蜜蜂只採蜜沒有採粉,這種現象是不是正常?有的朋友在發現蜜蜂只採蜜不採粉的情況下,也不管是什麼原因?首先把蜂王給淘汰了,最後給蜂群帶來更加嚴重的後果。那麼,是不是說只要我們的蜂群中,蜜蜂只採蜜不採粉,就是我們的蜂王引發的呢?
  • 蜂王都是怎麼產生的?又吃些什麼呢?
    1、繁衍後代:蜂王最主要的作用是產卵繁衍後代,而蜂群中所有的蜜蜂個體(新蜂王、雄蜂和工蜂)都是由蜂王產卵繁殖發育而成的,蜂王的產卵力決定了蜂群的繁殖力,一隻交配後的蜂王一晝夜可產800~1500粒卵,最多時超過2000粒,卵的總重量超過蜂王體重的一倍以上,產卵力在廚房後的 2-18個月是最強的,年產卵總數可達10萬粒以上。
  • 青島微電子產業園在北宅奠基,預計年產值突破百億
    項目一期計劃於2021年完成園區工程建設,2022年完成產線安裝並投產,2024年全部投產後將具備年產10億隻智能傳感器系統的能力,年產值突破100億元,新增就業3000人。青島微電子產業園選址於嶗山區北宅街道辦事處松嶺路以東、東三路以南、天水路以北地塊,用地總面積約194畝,總投資約67億元。嶗山區與歌爾股份有限公司將在產業園內共同投資建設集成式智能傳感器項目。
  • 運輸蜂王給蜂王吃什麼?養蜂人,考慮好「侍從蜂」營養即可
    導讀:關於蜂王在運輸過程中吃什麼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對於我們有過購買蜂王或者籠蜂經驗的朋友來說是最熟悉的,不管蜂王是通過什麼方式運輸,一般蜂王都是吃蜂王漿,而在實際養殖過程中,我們常見的運輸蜂王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籠蜂運輸,二是蜂群運輸,三是蜂王運輸,雖然這三種情況下蜂王在不同的情形下進行運輸
  • 神秘「追蜂達人」家裡養毒蜂成了非遺項目(圖)
    今年,這個百餘戶的村莊,養殖的野蜂首次突破1000窩,養殖毒蜂近20餘種,這項技藝也被評為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村養野蜂上千窩  有毒蜂品種近20個  杉木溝村坐落在海拔2000米的深山處,四周松林蒼翠,這裡居住著107戶傈僳族人家。
  • 「隱居」深山30年,喝山泉水不用電燈,湖北這對七旬老夫妻的故事讓...
    日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楚天都市報記者在鍾祥市冷水鎮北山水庫附近的深山老林裡,發現了這對獨居的老人,爹爹照顧因中風而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伴和兒子的故事,令人動容。要不是因為當地修建風力發電場開了路,一般的路人也沒有機會可以將車開到這深山老林之中。發現有人靠近,這戶人家拴養的兩隻狗開始狂叫了起來,雞也在打鳴。三間土房和三間活動板房,隱藏在蒼翠山林之中,男主人是73歲的老人王國甫。原來,他的家本來在七八公裡開外的磷礦鎮楊榨村,那裡有自來水也有電,因為田地較少,他來山裡是為了方便放養幾十隻山羊。
  • 一個隱居深山25年的數學天才,如何成為美國史上最難抓的恐怖分子
    只做了大學老師一年半後,特德突然辭職。 二、 1971年,特德搬到了蒙大拿州林肯縣的荒郊野外,在深山老林處自建了一個木屋,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小木屋很簡陋,只有10平方大,沒有水沒有電,更沒有任何現代化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