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怕捅馬蜂窩」,然而宜賓縣有4個年青小夥子卻把馬蜂(學名:胡蜂)搬進了「家」,並從當初的「瘋子」變成了年收入500萬元的「蜂王」。
4月25日,記者走進位於宜賓縣喜捷鎮宰龍村大佛山胡蜂養殖基地,了解了「蜂王」們創業的背後故事。
4個「瘋子」湊錢學養蜂 4年後成「蜂王」
這幾個「蜂王」名字分別為洪偉、洪峰、黃桃、馮天宇,其中,年齡最大的不超過28歲。他們從小一塊長大,感情較好,平時在家總會相邀一起玩耍。就這樣,十幾年過去了,他們結束了學業,開始在家思考自己應該幹什麼職業,掙錢養家。
2013年的一天,他們和往常一樣在一起玩耍時,無意間在電視上看到養殖胡蜂致富的事例後,大家心潮澎湃,討論著如何將養殖胡蜂作為他們的致富門路。
說幹就幹,他們簡單整理了些行李,便湊錢一起到雲南學習養殖胡峰。學成歸來,他們把建養殖胡蜂基地的想法告訴家人後,家人一直持反對態度。雖然家人反對,但是小夥子們並沒有氣餒,開始在村裡籌建基地,誰料,村裡人也反對,認為他們不務正業,實屬「瘋子」。
村裡人反對、家人反對,沒有讓他們放棄他們的理想,他們頂著壓力,終於建起了胡蜂養殖基地。如今,他們的養殖基地已有7個。
「今年產值估算,胡蜂成活至少在3000個蜂巢以上,按照每個1700元來計算,利潤在500萬以上。」洪偉笑呵呵地說,現在產品都需要提前預訂。
改進技術 克服胡蜂越冬難
記者走進一個不到50平米的養殖場看到,這裡大大小小堆放了近500個蜂巢,每個蜂巢外面有兩個改良的注射器(用於投食)。「去年冬季過後,胡蜂成活率在95%以上,相對往年更有提高了。」洪峰說,在2013年養殖初期,胡蜂越冬成活率不足3成,這樣會造成春季無蜂可養。
當初他們養殖胡蜂的技術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對於實際操作並不順利,2013年到2015年整個養殖場並沒有較大起色。不過經過他們的探索,目前從蜂籠的準備、蜂棚的搭建、蜂箱的製作及收集蜂王、蜂王交配、越冬管理、輔助築巢、野外放養、科學取蛹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經驗。
「目前我們不僅實現了一年2次,甚至3次收割蜂蛹,還實現了多蜂王共築一巢、產量增大數倍的技術。」洪峰說。
由於養殖胡蜂技術有了很多改良,名氣也越來越大,不僅吸引了近200名農戶參與,外省的市民也慕名前來學習。
來自貴州省都勻市的市民楊明康在養殖基地學習了3個月。他告訴記者,在這裡學習,他覺得養蜂是一個技術型產業,同時也是一個前景很廣的行業。「養蜂不僅需要耐心更需要細心,每個階段餵食不一樣,比如早上蒼蠅,然後是螞蚱。」楊明康說,他將通過學習,回家鄉自己也建立一個養蜂場。
僱傭工人月工資6000元 200名工人為養殖基地服務
由於胡蜂生長習性,冬季過後養殖基地會進入大棚培育繁殖,然後在45天後野外養殖。在大棚培育期間,需要蒼蠅、螞蚱、蜜蜂作為其食材,並且每天不斷投食,這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在宜賓縣柳嘉養殖基地,專門有人給我們養殖蜜蜂,每天200元。」洪峰說,7個基地總共加起來僱傭了200多個工人。
「胡蜂全身都是寶,胡蜂酒、胡蜂王、胡蜂毒、蜂蛹、胡蜂房等在市場的需求量大。如果人工培育的話可以產生更大的效益。」隨著市場需求擴大,洪峰計劃讓胡峰飛得更高更遠。
「今年,我們將要培育蜂群,跟農戶合作放養;同時也計劃在外地再擴建幾個養殖基地。」這就是年青小夥子們將來的打算。(宜賓新聞網記者 曾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