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佔江,26歲,我是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紙房鎮毛溝村人,從去年開始,我在山裡養了1000窩'殺人蜂'。」寂靜的大山裡,早已經沒有了住戶,李佔江在山坡邊掛上一個小木盒,裡面,就是他說的「殺人蜂」。一提起殺人蜂,人們往往會不寒而慄。殺人蜂的血統來自於原居南非的非洲蜂,性格暴躁,攻擊性極強。在國內,民間所說的「殺人蜂」主要是指胡蜂和蜾蠃,能致人過敏、休克或者死亡,然而它們的蛹,卻是一道美味。
嵩縣紙房鎮毛溝村段溝組應該算是一個面積比較大的自然村,從溝口到最裡面的山頂,有十幾裡雞腸小道,這兒原來有三十多戶人家,現在成了一個無人村。段溝裡面的山坡上,每年都會繁殖較多野生胡峰,放牛人路過,大群的胡蜂圍攻放牛人或者牛群,因此無人村段溝,又被稱為「斷魂溝」,在當地人眼中,是一個類似於焦作「封門村」的恐怖地帶。
李佔江出生在距離段溝3公裡左右的另一個自然村,小時候,淘氣的李佔江和村裡的夥伴們就經常上山尋找胡峰的巢,用長竹竿挑一叢乾草,點燃後,燒死放哨的胡峰,摘下蜂巢,取出來裡面的蜂蛹。在豫西山區,胡蜂的通用名字是「葫蘆包」,一個剛摘下來,3斤左右的葫蘆包能賣200元左右,油炸胡蜂蛹更是高達80元一盤。從而催生了不少專業摘葫蘆包的人,漫山遍野尋找。
我們常說的胡蜂,其實不是指某一種蜂,而是泛指膜翅目下的胡蜂科。胡蜂科有5000多個種,常見如虎頭蜂、馬蜂等,這些脾氣大、性子急的蜂種都涵蓋其中。它的毒性比蜜蜂強5~7倍,蟄5下,就可能讓一個成年人得急性腎衰竭。進山的路上,李佔江很意外的撿到一隻受傷的本地胡蜂蜂王,他飼養的主要是從雲南引進的黃環胡蜂,一年來,通過不斷地雜交實驗,南方胡蜂和本地胡蜂已經完美融合,培養出了更加兇悍的品種。
7年前,小李剛到洛陽,跟著師傅學習空調安裝,從小喜歡搗鼓的小李發現空調維修其實比安裝更加賺錢,一方面到維修師傅那兒偷師,又買來關於空調理論的書籍,很快就能夠獨自處理一些簡單的故障了。2014年,小李在洛陽市洛龍區開了一個空調安裝、售後的門市,幾年經營下來,也算小有成績。
小李的爸爸李留學是山裡農民,一年之中大多數的時間在家鄉周邊打散工,秋天時候回到山裡,和同村人趕山摘「葫蘆包」,賣點兒蜂蛹。蜂擁的價值深深吸引著山裡喜歡冒險的人,李佔江對於父親爬樹摘「葫蘆包」也只是經常性的打電話,叮囑注意安全。野生胡蜂的繁殖遠遠趕不上人類的索取,幾年前,李佔江就問父親:「也不知道這葫蘆包能不能養?野的摘完了,可就沒有了。」
對於農村孩子來說,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的「致富經」欄目,很多人都在看,也都希望從中吸取一些經驗,從而改變自己和家鄉。定期收看電視節目的李佔江還真的在電視裡發現了「胡蜂養殖」的項目,於是尋找相關的養殖場,2017年至今,小李先後到過湖南、廣西,雲南等地,深入考察了十幾個胡蜂養殖場,於是決定試一把。
2018年秋,小李安排好門市部的工作,一個人回到山裡。當時李留學在欒川縣一個工地壘石堰,媽媽申愛華在一家飯店幫廚。李佔江回鄉租了一塊廢棄的打麥場,用木桿和竹竿,搭起了簡易房。並從雲南引進了120對蜂種,同時大量收購本地葫蘆包,進行雜交培養實驗。
「收葫蘆包是按照市場價,誰提供線索,最低再給80塊錢,要是加上來回車費,吃飯,我花的錢比引進蜂種還高不少。南方天氣熱,南方蜂子來咱們這兒不會冬眠,去年冬天凍死了不少,還是咱本地的蜂子好養,就是太兇……」花了將近8萬元學費後,教小李養蜂的師傅告訴他一個輕易不傳人的方法:雜交。
竹木結構的大棚,熱了上面加裝防曬網,用一個巨大的風扇吹風;冷了,東北角地下火炕生火保暖……2018年冬,第一場雪來到的時候,因為考慮不周,剛下了一層雪,棚頂就被積雪壓壞了……申愛華回家看兒子,得知兒子找不來人幫忙修補,一個人忙了一天,連一口水也沒顧上喝,臉色凍得發青,申愛華哭了,她沒想到兒子一個人在家,如此受苦。兩天後,買來鐵皮釘在棚頂木桿上,棚子穩固了不少,李留學也回到山村,幫助兒子製作蜂箱。
「咱從小就是在農村長大的,你也知道,俺這山裡,不幹活就沒糧食吃。我剛出去打工那時候,也吃過不少苦,這都不算啥。前前後後花進去十好幾萬了,我就擔心今年蜂子雜交不好,效果不理想,錢就白花了!」圖為李佔江在山林裡尋找野生胡蜂蜂王。
胡蜂經過雜交培育後,挑選健壯的蜂王,裝在特製的木箱裡,一個星期左右,就會繁殖出來十幾隻工蜂。按批次抽查,蜂巢有拳頭大的時候,需要放置到野外先進行馴養,大約三周到一個月,取下木箱,讓胡蜂在野外自然繁殖,大約70天,就可以割開蜂巢,採收蜂蛹了。蜂蛹屬高蛋白、低脂肪的野味珍品,是一種純天然的高級營養品,被譽為「天上人參」、「白色軟黃金」,在一些野味飯店,被吹噓的神乎其神。
胡蜂之所以被稱為殺人蜂,主要在於胡蜂和蜜蜂食物來源不同,蜜蜂主要以花蜜、花粉為食,而胡蜂卻是雜食性,腐朽的樹幹、野外的螞蚱、甚至是活的蜜蜂,都吃。胡蜂領地意識很強,3米以內只要被跟蹤,就會是成群胡蜂蜂擁過來蜇人,甚至撕咬,一般情況下,5隻胡蜂就能令人中毒衰竭,整群成千上萬隻胡蜂蜇人,很難救治。初生的胡蜂都在蜂箱裡面,小李還專門養了不少螞蚱,每天抓活的螞蚱飼喂。
剛剛還活蹦亂跳的螞蚱被塞進飼養網裡,五六隻胡蜂圍上來撕咬,僅僅兩三秒時間,拇指大小的螞蚱就被撕成了碎塊。「要不是這道溝裡人家全都搬出去了,我還真找不到養的地方,這些蜂子太兇悍了,咱養的多,就怕有人不知道來偷,要是被蜂群圍上了,神仙也沒辦法。」
李佔江在野外懸掛馴養過的蜂巢,或者取回木箱,需要穿上特製的護具,帶上加厚的手套。圖為李佔江從樹上取下野外馴養過的蜂箱,已經被兩窩胡蜂包圍,緩慢退出胡蜂的領地。
剛從棚子裡搬到野外的蜂巢只有拳頭大小,經過兩周的野外適應,現在已經有碗口大小了。「它們先是加固蜂巢,得一個星期左右,然後幹活的出去尋找吃的,蜂王就開始產卵了,咱們要的蜂蛹一般都是第三第四批,有蜂幹活,蜂王有啥吃的,產的卵又多,個頭又大,能賣上價錢,摘得早了,蜂蛹少,就不划算了……」
野外飼養胡蜂懸掛蜂巢的位置很關鍵,距離不能太近,還得考慮儘量避開小路,向陽又能遮陰的位置最好。山上的植被已經完全覆蓋,十年前種地、放牛的小路,已經很難找到,每一次懸掛蜂巢,就像一次穿越探險。小李最擔心的事情是有探險者意外闖入,以及不知道情況的人進山偷摘蜂巢。「野生的都是偶然發現一窩,我這兒不到十米就是好幾個,被人偷了沒啥,我就怕有人闖進來,被幾群蜂圍上,那可就是要人命的……」
「洛陽的店是現在夥計們在管著,我讓跟我幹三年以上的夥計們全部參股,這樣有活幹了,大家都分錢,不用發死工資,我不在那兒,少拿點也應該。養蜂,今年估計也不會掙多少錢,主要還是積累經驗,今年有1000窩,養成了,明年最少翻十倍,我覺得應該能行。」
農村人習慣性養殖項目就是養牛、養豬、養羊,但是近些年收入狀況並不是很好,民間也說:「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李佔江是當地第一個嘗試養殖「殺人蜂」的,究竟會是「坑人蜂」還是「掙錢蜂」,小李自稱結果不重要,任何一種結果,都是付出過程的累計。掛完20箱胡蜂,小李在筆記本上記錄下來,時間、地點、以及懸掛危險標識牌的數量等,小李說:「幹了,不管賠掙,都不後悔,不幹,永遠沒有機會!」#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