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洞相連的百年地坑院,老兩口種7畝地養30窩蜂,自封「洞主」

2020-12-03 順順利利圍繞每一天

河南洛陽偃師市遊殿村,有一條非常罕見的地下胡同,叫做「九連洞」。時至今日,隨著窯洞群的坍塌破壞,剩下的6個坑院由7條窯洞通道連接在一起,依然不失為窯洞建造史上的一大奇蹟。七十幾歲的滑大叔就住在比較偏僻的窯院裡。

滑叔有三個兒子,大兒子開大車,常年奔波在甘肅、內蒙,二兒子在新疆打工,老三已經定居國外,他們老兩口還住在過去百年的土坑院裡。

滑叔告訴作者:這些窯院是清末,當地大家族謝員外挖的,不過大部分窯院都賣給了滑叔姓。滑伯的父親也買了一間窯院,後來用界牆隔開,隔壁就是老大哥家,已經不在這裡住了。滑伯的窯也是三易之手,最後終於回到了自己手中。

滑伯的窯洞極其寬敞,入深足有十多米。大伯告訴作者:祖上有幾十畝地,在土改時,滑伯伯家被劃為富農,窯洞也被充作公共財產。生產隊伍在窯洞內養牛,為了多養幾頭牛,組織人員多挖了4、5米,所以窯洞比一般窯洞更深。旁邊那座小窯,就是飼養者的住所。

小窯裡還有兩張炕,當時的飼養員們都睡在炕上。"以前人窮,賴好有一條被子裹著就好了,地上鋪些麥秸,人也不脫,直接睡在土上。怎麼像現在這樣,年輕人還得睡席夢思床呢,那時甚至沒有多少木床鋪…」大叔說。

來滑大叔家時,是中午,大嬸剛煮好湯。「舀一碗,別看沒炒,放芝麻香油,好喝!」大嬸舀了兩碗,非要塞到作者和同伴手中。告知大嬸我們特地提前吃過飯過來,大嬸才有些不好意思地遞給老伴,說:「這可真不賴,俺吃過飯了,你們看著幹嘛。有幾種顏色?這事我做不了。

吃飯的時候,大叔對作者說:「三個兒子都不在家,我看地荒廢了,可惜我給別人種了些,咱種了7畝多花生、番薯、玉米、小麥,什麼都有,吃什麼都不用買。」如今土地都用機器耕種,大叔說種幾畝麥子,從種到收,自己已經種了三、四次了,收的麥子賣給村裡的養驢場,用麥子換麵粉,給幾個小孩送些。

」「俺們是閒人啊,你叫我幹些什麼活兒,可美呀,別叫我閒著。不要說那人閒生是非,閒老了,身體也該出問題了。其他的30多窩蜂,花兒都開了,俺倆把它們送到山坡上去,每年還能拿到一千多斤蜂糖。「要是現在還這樣,那就太不賴了。」

聊天養蜂,大叔放下飯碗,帶著作者去看蜂蜜。」「不是你來的時候,我把那隻洋蜂養了起來,幾天前還把它拉回來餵給隔壁的窯洞。初春三、四月份的時候,拉到山坡上,我就在那裡看,採棗花,採雜花,秋天還有荊花,一年主要也就是割這兩種,其他的都不割。」

滑叔養蜂已有十多年,自詡是個不好的養蜂能手,他說:「幾年前,我養了將近三十窩蜂,起起伏伏,拾掇不得。隔兩年旺了,多收些糖,隔兩年蜂群又敗了,還得慢慢發展。咱們也老了,管不了太多,這就行了,耍個花招吧,孫子過節有兩個紅包就行了,咱也不圖什麼大財。」

遊殿村離鞏義比較近,「九連洞」坑院又是別具一格的傳統建築,每年來這裡的人都很多,鞏義、鄭州、洛陽,甚至還有開封的人,都給滑大叔打電話要蜂蜜。外婆給他買了一部智慧型手機,大叔卻說功能怪多,是自己不會用的,微信裡的錢都要等外婆回來再給他轉存到銀行卡上。

窯院的頂上,原本是每年用石碾打的,如今大部分窯院都不住人,頂上都成了菜地,雨水滲進土裡,常造成窯洞頂上的土脫落。滑叔說自己也不想再用磚圈,誰知道還能再住幾年。找到竹竿,撐起一張塑料的紙。"不掉土就行了,娃子家裡還有房子,我可不想上去住。人窯,有人住的窯才不會塌,我要是不住在這裡,沒幾年這人窯就不會塌了。「我要去做我的九連洞主。

一邊說一邊,院子裡的狗歡快地叫著,還衝進窯裡,繞著大嬸的腳脖子轉。啊,這是幹嘛的,快出去!大姨媽罵了一頓圍著她轉的土狗,又對作者說:「估計是俺哪一個媳婦或孫子回來了。」還沒走出窯門,一位四十多歲的大哥哥進來:「媽,吃飯不?」

大姨媽急忙放下碗,站起來說:「電視上說新疆疫情又嚴重了,你怎麼回來?」

"沒關係,那是南疆的問題,我在烏魯木齊,我們那邊沒什麼關係。天氣很冷,我就打電話給大哥,他說暫時回不來,我會回來的。」

大姨媽洗了個碗,給兒子端了半碗飯:「喝了沒,多喝了沒,要剩的。」

「都喝了!」雖已吃過午飯,還是接來大姨媽遞上一碗,對著作者擠了一眼:「我媽做飯就是好喝,清氣,在外面吃飯就是太油膩,沒我媽做飯香。」

『俺這娃子,不管誰回來,先到俺這裡來看看,有了也不嫌瞎,有什么喝什麼,』大嬸臉上帶著微笑,對兒子說:『你爹就在那邊窯洞裡吃蜂糖,你去吧!』

孩子幾口扒完碗裡的飯,出了門,大娘也放下碗,臉上滿是喜色:「俺這娃子知道怎麼哄我!

相關焦點

  • 黃土高坡上的地坑院
    這裡共有大大小小的地坑院二十來個,先後開發出十八個,剩餘的幾個,可以說一點沒動,原汁原味地供人遊覽,讓人近距離地去體會地坑院曾經的滄桑和歷史。為了安全起見,只在周圍安裝了簡單的防護欄。地坑院,又名天井院、地陰院等等,是分布在河南陝縣、山西運城、甘肅隴東及陝西好多地方的特色民居,是黃土高坡地帶獨有的古建築群。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 500年前神秘地坑洞再見天日 整個村莊洞洞相連似迷宮
    7月11日,大河客戶端記者在郟縣黃道鎮黃北村村支書的帶領下,深入到神秘地坑宅內,發現裡面似八卦迷 宮,而經專家考證,這些地坑宅已經存在了500年以上,主要用途為古時躲避戰亂、解決住房困難等。 【村莊4米地下暗藏地坑宅】黃北村在郟縣縣城西北11公裡處的大瀏山腳下,地勢三面環山。
  • 我叫李佔江,26歲,我在山裡養了1000窩「殺人蜂」
    「我叫李佔江,26歲,我是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紙房鎮毛溝村人,從去年開始,我在山裡養了1000窩'殺人蜂'。」寂靜的大山裡,早已經沒有了住戶,李佔江在山坡邊掛上一個小木盒,裡面,就是他說的「殺人蜂」。一提起殺人蜂,人們往往會不寒而慄。殺人蜂的血統來自於原居南非的非洲蜂,性格暴躁,攻擊性極強。
  • 如何尋找野生蜜蜂窩
    野生蜜蜂窩1、野生蜜蜂的棲息場所。野生蜂為了生存,造窩都會選則在有豐富的蜜源植物種類,流蜜延續性較強的區域。因此,常常巢居背北向南的山麓,山腰中的樹洞,巖洞,土洞內。根據氣候和蜜源條件,野生蜂的自然分蜂盛期多在春夏季,這個季節有興趣的可以做些誘蜂桶放山裡,等然也可以挖洞做誘蜂洞。
  • 這幾種蜂可不是像蜜蜂一樣友好的!
    這幾種蜂可不是像蜜蜂一樣友好的!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類群之一。它為農作物、果樹、蔬菜、牧草、油茶作物和中藥植物傳粉,產量可增加幾倍至20倍。但是,有些蜂也是有毒的,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下世界上有毒的幾種蜂。
  • 地穴活框飼養中蜂
    在贛南,中蜂蜂種數量逐漸在減少,分布區域在縮小。以致於有危及植物多樣性的趨勢。究其原因,意蜂盜入中蜂群是中西蜂混養區中蜂飼養最大的問題,西方蜜蜂侵入中蜂巢內後,盜取蜂蜜、蜂王被害、使蜂巢失守、蜂群因缺蜜受凍而死。
  • 廣西90後小夥合夥巧養「虎頭蜂」 帶動村民共享百萬利潤
    虎頭蜂,是一種生性兇猛的肉食類昆蟲,在民間,一些村民也把它叫「殺人蜂」。平常,大多數人見了它都會聞風喪膽,更別說近距離去接觸。而在廣西全州縣,有這麼兩個年僅20出頭的「90後」,不僅在大山裡搞起了虎頭蜂養殖,而且,越養勁頭越大,不光自己養,還主動聯繫村民,帶動貧困戶一起養。如今,他們的養殖已經分布到了幾個鄉鎮,每年能夠為自己和村民創收200萬元。
  • 30天就能收穫,有人一畝年收入5萬元,是農民種植新風口嗎?
    在農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開闢個菜園子,種上一些自己喜歡吃的菜,而蘿蔔則是大部分農民都會種的一種菜。畢竟在民間,蘿蔔自古就有著「小人參」的美譽,民間有句俗語就是這麼說的「十月蘿蔔賽人參」。
  • 毒蜂家裡養成非遺項目 養野蜂習俗已有三四百年歷史
    他們將毒蜂玩弄於鼓掌之間,巧用頭髮絲拴住白紙條或雞毛,套在野蜂腰身上,藉此奔波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爬山十幾二十米的樹梢,取下野蜂巢帶回家養起來,收穫的蜂蛹或食用或出售。  當地養野蜂的習俗,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7月20日,在該村舉行的德昌傈僳族「非物質遺產」展示及培訓會上,這項神秘的養蜂的過程首次展示在廣大遊客面前,驚豔世人。
  • 爺孫一家三口被毒蜂蜇傷後身亡,毒蜂大概有「兩到三公分大」
    9月11日,記者聯繫響灘鎮雙梁村村支書陳先生,據他介紹,事發時間在9月8日早晨8點多,老人在田間收割穀子的時候碰到了「地窟窿」(即蜂窩),夫妻倆和3歲孫子被蟄傷後死亡,毒蜂大概有「兩到三公分大」。老人的兒子在外打工,另外還有兩個大一點的孫子在學校讀書。
  • 教授種櫻桃引來白頭翁 一樹築兩窩養起鳥寶寶
    江淮晨報6月26日訊 這幾天,退休在家的李教授老兩口挺忙,因為家裡來了「稀客」——兩對白頭翁「夫婦」和它們的兩窩「鳥寶寶」。  白頭翁因頭部的毛黑白相間而得名,一般生活在山林中,吃樹木的果實,也吃害蟲。來到城市人家定居實屬罕見。
  • 4種人工分蜂辦法,讓你不愁沒有蜜蜂養
    人工分蜂可以讓我們一群蜜蜂變兩群蜜蜂,甚至更多群的蜜蜂。人工分蜂能擴大我們的養殖規模,增加收入。這裡有4種人工分蜂的辦法,供大家參考。把一群蜜蜂的一半蜜蜂提出一個空蜂箱,就放在原群旁邊,稍微移動原群,讓兩群蜜蜂都有採集蜂回來。然後把成熟王臺介入無蜂王那一群。但是要注意,交尾群擺放的蜂箱放些東西,好認一些,就不會造成新蜂王交尾成功飛回來時進錯蜂箱。2.選擇一群蜜蜂分蜂,提出一半蜂脾帶蜜蜂,可以帶蜂王也可以不帶。然後把要搬走的蜜蜂進行打包處理,搬去幾公裡外去放。這樣就不會有回蜂。
  • 雲南青年馴化「虎頭蜂」 依託阿里助數萬人致富
    種下「虎頭蜂」在盈江縣銅壁關鄉三合村一處向陽的山坡,劉定茂和農戶嶽金甜把它們「種」下去。在劉定茂的虎頭蜂養殖基地,一千五百隻虎頭蜂,半個月吃掉200多斤螞蚱。為了保證安全,「種」蜂的過程,極其嚴謹。把蜂種下去以後,要放蜂,把蜂從種在地下的蜂巢中放到大自然。為了保證安全,堵塞放風口的塞子用繩子牽著,繩子另一端扯到二十米外,等所有人員撤離,用繩子將塞子拉下,蜂從放風口飛出,整個過程安全完成。隨後,就交給農戶嶽金甜看管。
  • 這裡有百名養蝦高手教你破冰大計
    但是目前多半池塘種蝦打洞抱卵,早已孵化出蝦苗了,所以沒有空閒的池塘養大蝦,只能在同一池塘進行育養分區,就是用網將坂田隔為養大蝦區域,然後控制蝦苗在環溝裡養育,坂田上網裡大蝦要控制密度,少量投苗,輪放輪捕,每畝投放1-2錢的苗,4-5千尾,養20幾天,至7、8、9錢;為了提高效益養至15天時,再次投苗,可以達到輪放輪捕,提高產量,得到更高效益,圍網操作細節,網密度必須控制蝦苗進不去,網高度1.5米,要埋入地下
  • 農村60年代的老院子,抱著火爐吃西瓜睡覺還要蓋被子,怎麼回事
    農村60年代的老院子,抱著火爐吃西瓜睡覺還要蓋被子,怎麼回事?現在已經快7月份,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不少北方地區已經達到30多度,儘管山區比平原溫度要低,但是依舊悶熱,沿著小路一邊欣賞山區風光一邊搜尋著隱藏在大山中的農家。
  • 成長快速的鱸魚家族—美洲大口鱸,一分地最高產六噸
    阿威表示,第一批美洲大口鱸養殖為利用自己的魚產加工廠廢料,將屠宰後剩餘的魚鰓及內臟等作為美洲大口鱸的生餌使用,結果發現,養殖7個月了還只成長不到3兩(約100克),改用飼料投餵後,魚只才順利成長到上市體型。在育成率方面,有人覺得美洲大口鱸很好養,但也有的人養得不好,這條魚毛病多,原因是食性兇猛,餵多吃太飽,腸胃、水質都容易出問題,沒餵飽又會相互殘食。
  • 十大最厲害的蜂排行榜
    虎頭蜂(學名:Vespa)又稱胡蜂屬,膜翅目胡蜂科的一個屬。體色鮮明通常黃黑相間,大顎發達,腹部末端的螫針和毒腺相連。身體長有虎斑紋,故被稱為「虎頭蜂」。
  • 後院豬圈裡有一個洞,本以為是耗子窩,下一秒讓她意想不到
    一對在城市裡退休了的老夫妻,厭倦了城市的喧鬧和繁華,兩人商量以後決定去郊區買一套帶院子的平房,沒事種種菜、養點雞鴨等家畜   老夫妻兩人在自家的院子裡種了各種青菜和雜糧,豐收以後可以滿足一家人的食用。
  • 甘肅景泰:萬畝良田亟待排鹼 村民30年鬥爭「鹽鹼化」
    排水不暢 萬畝良田鹽鹼化成荒地 「你看看,前些年還有收成的枸杞地,這些年因為排鹼渠無法清淤造成地下水位上漲,枸杞全部死光了,原來種枸杞一畝地的純收入可以達到5000元,現在許多村民卻無地可種。」景泰縣草窩灘鎮紅躍村支書張明學望著眼前1500餘畝原本肥沃的土地,無奈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