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60年代的老院子,抱著火爐吃西瓜睡覺還要蓋被子,怎麼回事?
現在已經快7月份,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不少北方地區已經達到30多度,儘管山區比平原溫度要低,但是依舊悶熱,沿著小路一邊欣賞山區風光一邊搜尋著隱藏在大山中的農家。
當地人來到一個地炕人家,雖然現在經濟得到了改善,都建起了新房,但住地炕老院子的人也是有,一個特殊情況的老人還是住在裡邊。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穴居方式,據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常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那時候是真正的「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不過如今村民們大多在地面上建房居住,很多地坑院已不再住人。
地坑院的出入口通道在院子的東南角,通道的出入口裝的有大門,入口的頂上用磚砌成拱門,然後通道的周圍都用磚頭砌起花牆,一來防止兒童玩耍誤入,二來能防止地面的雨水流進來。
院子給收拾得乾乾淨,小菜園裡鬱鬱蔥蔥,窯洞上掛著嶄新的門帘,看樣子應該住著人,沿著下面走過去,外面的炎熱和窯洞裡的涼爽簡直就是冰火兩重天,再往裡面走發現一個老大爺,裡面生了火爐,紅碳火燒得旺旺的,正可謂是冷火兩重天。
聽當地人說,自家的地炕院子是60年前建造的,按照當地人的話來說是7個院子,也就說地炕下邊有7孔窯洞,他們平時注意地炕的修繕保護,所以到現在一直都很堅固,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優質工程。
當地人的地炕都是黃土結構,祖祖輩輩都是巧妙利用自然資源,一般的一般的窯洞長度都在10米左右,有的家庭甚至把土窯建得更長,厚厚的黃體層下面的窯洞保溫性非常好,所以裡面幾乎是四季恆溫,這也跟地坑院冬暖夏涼的特性有關。
這間窯洞現在既當臥室,也能做飯,牆壁和屋頂都被裝飾一新,住在這裡冬天氣溫不低於十度,夏季也就二十多度,可以說非常舒服。特別是到了夏天,有「抱著火爐吃西瓜」的說法。
地坑窯洞很涼爽,無論晚上還是白天休息都要蓋被子,之所以有「抱著火爐吃西瓜」這說法是因為窯洞的溼氣除了生火爐還要開放門窗,甚至每天還有外出上到地面透透氣,而窯洞保留火爐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下雨過後黃土層潮溼,火爐起到蒸發水分的作用,為了防止人長住後患上風溼病,所以有保留小火爐的習慣。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農村和城市生活差不多,有的甚至比城裡還要好,農村一般很少花錢,吃喝都是地裡的,住在地炕自由自在,冬夏都不用空調,自然環境好,空氣新鮮,而且慢生活容易讓人延年益壽,用不了幾年,城裡人都會往鄉下跑。
如今像這樣的地坑院也不多了,有時候還會有一些好奇的遊客來探訪,畢竟這樣的院子和景區裡的還不太一樣,這裡更有普通百姓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