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景泰:萬畝良田亟待排鹼 村民30年鬥爭「鹽鹼化」

2020-11-24 人民網甘肅站

甘肅景泰:萬畝良田亟待排鹼 村民30年鬥爭「鹽鹼化」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2016年03月29日12:10


鹽鹼化嚴重的土地。(手機拍攝)

人民網蘭州3月29日電(高翔、牟健、王文嘉)耕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近年來,甘肅省景泰縣灌區的農民卻因為土地鹽鹼化嚴重而失地。作為黃河中上遊重要的高揚程灌溉農業區,由於地下水位不斷抬升,治理資金嚴重匱乏,景泰縣鹽鹼正在無情吞噬灌區的大片良田沃土。

據記者了解,目前景泰縣土地鹽鹼化最嚴重的草窩灘鎮鹽鹼地總面積已經達到1.4萬畝,因鹼撂荒地達到了2770畝,全縣因鹽鹼化而被迫棄耕荒蕪的耕地達2萬多畝,並逐年擴大。

排水不暢 萬畝良田鹽鹼化成荒地

「你看看,前些年還有收成的枸杞地,這些年因為排鹼渠無法清淤造成地下水位上漲,枸杞全部死光了,原來種枸杞一畝地的純收入可以達到5000元,現在許多村民卻無地可種。」景泰縣草窩灘鎮紅躍村支書張明學望著眼前1500餘畝原本肥沃的土地,無奈地說道。

在張明學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發生鹽鹼化的1500餘畝土地周圍,原本應該抽出綠芽的枸杞已經在地裡枯萎,由於地下水位的上漲,土地幾乎全部被鹽鹼水淹沒。在部分乾燥的土地上,覆蓋著一些類似於鹽的白色硬顆粒物質,捻起一小撮放人手中,可以明顯的看出這些顆粒物質已經把土地給「粉碎」了。

據張明學介紹,景電一期工程上水以後,農民陸續遷來這裡開始種地,當時每畝地的小麥產量能達到800到1000斤。到了1980年左右,土地陸續開始鹽鹼化,當時採取開挖排鹼渠的方式恢復了耕種,過了幾年土地又開始鹽鹼,到今天我們看到的這種程度。

「我們鎮上當初土地肥沃,糧食豐產的時候,這裡家家戶戶的糧油都是用水缸來裝的,可以想像當時這裡的土地是多麼的富饒。」草窩灘鎮副鎮長包仁豫說道,「而現在,全鎮已經有95戶農戶完全失地,土地鹽鹼化已經成為制約全鎮發展的主要因素。」

據記者了解,草窩灘鎮土地鹽鹼化嚴重的有4個村,1萬多戶,景電二期工程開工後,草窩灘鎮幾個村子地勢比較低洼,所有地下水匯聚,排水不流暢,導致土地鹽鹼化嚴重。

房屋倒塌 村民被迫搬遷高坪地區

土地鹽鹼化危害的不僅僅是土地,還顯現在了農民的房屋上面,已經危機到了當地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就在被嚴重鹽鹼化的1500餘畝連片土地周圍不足1公裡,有一處紅躍村村民的生活區,這裡和紅躍村的耕地沒有多大的區別,村道上滿是因為地下水位上漲而浸溼的淤泥。剛一進村的地方鹽鹼程度低一些,可以看到完整的房舍,但是這戶農戶的院裡已經裂開了數條長度達7、8米,寬度近1指的裂口,地基也因為地下水的侵蝕而變得凹凸不平。走出農家院,可以清晰地看見數條寬約1指,長約2到3米的縫隙在外牆上綻開。

「這家的房子早已經成了危房,他們家的新房子已經蓋好了,今年就可以搬過去。」張明學介紹到。

再往村子裡面走,一些已經搬離的人家院牆已經倒塌,院中荒草叢生,救災帳篷就搭在院中,裡面還留下了些許人們生活過的痕跡。有的院牆即將倒塌,用幾根木樁頂著,由於鹽鹼水的長期浸泡,一些低處人家房屋的磚頭都已經被腐蝕成粉末,在一戶已經搬遷的農戶家中有一口井,原本深四五米的井口現在地下水就在眼前不足半米處。

「為了確保農民的住宅安全,近幾年我們專門整合資金在紅躍村的高坪地區開闢出一塊地方,將房屋受到土地鹽鹼化影響成為危房的23戶農戶集中安置到新建房屋內,還給予每戶3萬元的建房補助。」包仁豫說。

2015年剛剛搬離原居住地的紅躍村村民黃玉忠因為土地鹽鹼化家裡的8畝土地全部撂荒,他在新修建的家中告訴記者:「現在我有了安全的房子住,我還希望土地鹽鹼化能夠被治理好,讓我重新有地可種。」

新修水渠 鹽鹼地有望變回豐產區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土地鹽鹼化就開始侵蝕景泰縣的耕地,地處景泰縣低洼地區的草窩灘鎮土地鹽鹼化最為嚴重,這裡的人民也有著長期與鹽鹼化作鬥爭的經驗。

據包仁豫介紹,早在1990年草窩灘鎮就已經動工開挖了一條長12.8公裡排水通道,經過近10年的運轉,排鹼渠出現了坍塌和淤積;2002年進行了進一步修繕基本解決了排水渠淤積嚴重、排水不暢的問題,部分鹽鹼地得以復耕。但是由於排鹼渠的再次破損下陷,造成了排水不暢,鹽鹼化程度變得再次嚴重。

除了工程治鹼,上世紀90年代草窩灘鎮還開始引種耐鹼植物--枸杞,走出了一條種植枸杞、生物治鹼、促農增收的路子。據統計,截至2014年,全鎮枸杞種植面積1.6萬畝,枸杞畝均純收入可達7000元。此外,草窩灘鎮還通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翻壓綠肥牧草、使用腐殖酸類肥料等改良鹽鹼土,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排鹼渠排水不暢導致地下水位連年上升,土地鹽鹼化日益嚴重起來。

「從2005年開始,原本已經復耕的部分低洼地區的土地鹽鹼化再次嚴重起來,到2012年左右大部分耕地已經鹽鹼化,許多耕地已經撂荒。」張明學回憶道。

終於,2016年初景泰縣草窩灘鎮治鹼排水工程破土動工,該工程是在紅躍村的「雙聯」單位甘肅省委辦公廳努力下引進的,共耗資1639萬元。該工程將原來2.8公裡的涵洞開挖成成明渠,將剩餘的近7公裡排鹼渠進行重新襯砌。此外,還將在紅躍村周邊的三道梁、黑嘴子、龔家灣等村開挖排鹼渠,進一步健全排鹼渠系統,工程完工後將使得紅躍村及周邊2.38萬畝鹽鹼化土地得以復耕。

景泰縣還將建設萬畝鹽鹼地治理示範區,以草窩灘鎮為連片鹽鹼地治理重點,對目前的排鹼渠進行清淤、維護,以保證排鹼基本通暢,進一步加強鹽鹼區的管護和鹽鹼地的治理,遏制鹽鹼化加劇的勢頭。

「等到治鹼排水工程修好了,今年我們就能把鹽鹼水排出去,再過兩三年,土地鹽鹼化程度緩解了,村民們就有地種了,脫貧致富奔小康就有盼頭了!」說起治鹼排水,張明學滿是期望地說道。

相關新聞:

甘肅景泰:萬畝良田鹽鹼化 村民30年修渠排鹼

(責編:呂守奎、周婉婷)

相關焦點

  • 鬥爭「鹽鹼化」 甘肅任重道遠
    原標題:鬥爭「鹽鹼化」甘肅任重道遠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莊俊康  我省每年因土地鹽鹼化損失的糧食超過1億公斤。隨著鹽鹼化程度的加劇,部分地方莊稼絕收、民房坍塌,由此導致的移民、再移民和棄耕現象時有發生。
  • 甘肅靖遠土地鹽鹼化現狀調查
    河靖平村原村民李德銀說,原來果樹在春季開花的時候,前來旅遊的人還很多。「現在啥都沒有了。」  地處甘肅中東部的靖遠縣位於黃河上遊,屬黃土高原溝壑區,總面積5809.4平方公裡,其中黃河集水面積4923.1平方公裡。  「在水一方」的河靖平村像靖遠縣其他「黃灌區」一樣「成於水亦敗於水」。
  • 甘肅黃灌區:黃河水配製人工海水養海鮮
    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的沿黃灌區,為有效治理土地鹽鹼化,從2015年起當地政府聘請技術人員,對黃河水調配,配製人工海水養殖海鮮,闖出一條既修復生態又惠澤百姓的新路子。  「經過調配,這種由黃河水衍生而出的魚塘水攜帶了12種微量元素,跟海水已經相差無幾了。」
  • 大荔部分土地鹽鹼化問題亟待解決
    最近,記者接到大荔縣戶家鄉謝家坡村群眾反映,由於他們村的大片土地鹽鹼化嚴重,導致農作物產量大幅降低,農民收入銳減,為此他們心急如焚。  在謝家坡村的地頭,記者日前在一片玉米田裡看到,這裡的土壤鹽鹼化嚴重,玉米苗稀稀拉拉,而且長勢不旺。村民謝勇軍告訴記者:「我原先在這地裡種棉花,棉花長勢不行,我把棉花重新犁了後種了苞谷,苞谷也這樣,這鹽鹼真把人弄得沒辦法。」
  • 廣東南雄200年餘前「神仙渠」至今仍灌溉萬畝良田
    中新社韶關10月26日電 題:廣東南雄200年餘前「神仙渠」至今仍灌溉萬畝良田作者李凌廖春花「就算是秋季枯水期,這條水渠裡的水流依舊源源不斷
  • 海南多管齊下改良海水倒灌地 萬畝鹽鹼荒地變良田
    2014年,海南先後遭受超強颱風「威馬遜」和13級颱風「海鷗」的雙重襲擊,致使島內4萬畝良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海水倒灌,其中以文昌市羅豆農場和鋪前鎮的災情最為嚴峻,有1.6萬多畝田地瞬間由良田變成了鹽荒田。「颱風過後,地裡到處是白茫茫一片,很多土地上寸草不生。」文昌市鋪前鎮潭欖村村民林明煥回憶:「村民們嘗試著在地裡種莊稼,但是顆粒無收。」
  • 檢察公益訴訟監督讓40多畝荒山變良田
    頁巖磚廠非法取土老楊指著不遠處告訴記者,這裡曾是40多畝荒山荒坡,這些年因非法取土而被挖得坑坑窪窪,每天機器轟鳴,塵土飛揚,周圍群眾苦不堪言,是光山縣檢察院通過公益訴訟監督,才讓這滿目瘡痍的荒山變成金色良田。事情還得從2019年7月說起。
  • 好方法遭遇推廣難題 根治鹽鹼化有待機制再創新
    直到近幾年,由於實施了草原承包、休禁牧等積極政策,人工治理面積才與土壤的鹽鹼化發展進度勉強持平。因此,真正根治土地鹽鹼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5日,多年傾情於草原鹽鹼化治理的省草原飼料中心試驗站研究員張鵬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道出了他的感受。  雙重因素導致松嫩平原鹽鹼化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黑龍江省鹽鹼化土壤的總面積為1769萬畝,主要集中在黑龍江省西部的松嫩平原。
  • 科學網—促進土鹽分離的鹽鹼化治理新模式
    土壤鹽鹼化治理與存在問題 經過長期的治理探索,目前常用的鹽鹼地改良利用方法和技術主要包括物理改良(平整土地、深耕曬垡、及時鬆土、抬高地形、微區改土、刮出鹽鹼)、水利改良(灌排配套、蓄淡壓鹽、膜下灌溉、灌水洗鹽、地下管道排鹽)、化學改良(石膏、磷石膏、過磷酸鈣、腐殖酸、泥炭等)和生物改良(種植水稻、種植耐鹽植物和吸收鹽分植物、使用微生物菌肥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慶城縣 中藥材產業帶動200多戶村民增收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慶城縣 中藥材產業帶動200多戶村民增收  2020/11/30/ 15:33 來源:農民日報 李世棟 張宗祥
  • 【光明日報】鹽鹼地變良田:夢想如何實現?
    田長彥研究團隊在克拉瑪依改造後的良田。圖片由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提供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兩塊完全不同的土地:一塊是鹽鹼化十分嚴重的地塊,土地表面全是或白或黃的鹽鹼,仿佛地表還結著一層厚厚的硬殼,沒有什麼生機;旁邊的地裡則長滿了綠色植物,鬱鬱蔥蔥,看不到一絲土地。
  • 「吃鹽植物」 讓鹽鹼地變良田成現實
    市政府拿出500畝鹽鹼地,供田長彥和他的研究團隊進行實驗。他們提出一個想法:再在此地旁開闢同樣大小的鹽鹼地,採用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改造鹽鹼地。兩相對比,看看效果怎樣。    這就有了開頭那個令人驚嘆的場景:3年後,種植了「吃鹽植物」的那塊鹽鹼地不僅植物長勢良好,地裡的鹽鹼含量降低到可以種植棉花和糧食作物。他們順勢種了棉花,獲得了畝產400多公斤的豐收。
  • 全區鹽鹼化耕地改良試點工作完成近七成
    記者從自治區農牧廳獲悉,今年內蒙古安排專項資金2.48億元,開展鹽鹼化耕地改良試點示範12.2萬畝。截至8月底,全區鹽鹼化耕地改良試點工作總體工程完成近七成,探索形成了脫硫石膏改鹼排鹽、摻沙降容、增施有機肥、種植耐鹽作物、施用改良劑「五位一體」的鹽鹼化耕地改良技術模式。
  • 餘姚3萬畝鹽鹼地上稻飄香 「改良秘訣」在這!
    圖由正大餘姚中泰生態農業園提供10月20日以來,中泰生態農業園裡的3.1萬畝水稻成熟,開始大規模地開鐮收割。而就在兩年前,這萬畝高產田還是一片無人問津、雜草叢生的鹽鹼地。這片鹽鹼地經過科學改良和一群人勤勞耕耘,這片荒涼之地不僅飄來了稻花香,還帶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 不毛之地變身高產良田 內蒙古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
    一直以來,耕地鹽鹼化成為影響當地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數據顯示,內蒙古現有鹽鹼化耕地1585.3萬畝,佔全區總耕地面積的11.4%。  2020年,內蒙古將鹽鹼化耕地改良作為重要工作進行部署推進,在包括科左中旗在內的多個旗縣區開展了鹽鹼化耕地改良試點工作。
  • 甘肅景泰彩色騎行道 緩解疲勞充滿動感 - 國家體育總局
    甘肅景泰彩色騎行道 緩解疲勞充滿動感 發布時間:2020-09-09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李金霞 字體:
  • 微信「拍一拍」,不如到白銀景泰向日葵花海拍一拍!
    微信「拍一拍」,不如到白銀景泰向日葵花海拍一拍!白銀景泰萬畝向日葵花海重!磅!上!線!趕緊帶上你的家人或伴侶來這裡「拍一拍」重點是免!費!白銀景泰萬畝向日葵花海已上線「滿面金黃著綠裝,獨立風中自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