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平涼市崆峒區:合作社託起群眾「致富夢」
在外漂泊幾年後,回到家鄉經過深思熟慮,張存娃正式提出「帶動群眾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脫貧致富」的建議,得到鎮政府支持,於2013年1月5日正式成立了合作社,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機制,流轉土地700餘畝,推廣種植中藥材10餘種,畝均收入達到了6000元,還幫助村民把藥材賣到了深圳、香港、臺灣乃至東南亞國家,讓中藥材種植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
三江源集團及甘肅渭河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扶貧記
把自己和鄉親們種植的百合全部銷售給甘肅渭河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託公司的銷售平臺和渠道,實現增收致富。 「從2009年以來,通過和甘肅渭河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每年銷售金額大約在200萬元左右,帶動400多戶農民每戶增收5000元左右。是公司讓我摘掉了貧困帽子。」
-
【走基層 看民生】隴南徽縣三泉村:美了村莊 富了村民
原標題:【走基層 看民生】 三泉村:美了村莊 富了村民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顧麗娟 暖春四月,記者驅車駛入徽縣大河店鎮三泉村,一路只見花香四溢,滿目蒼翠。
-
「千年藥鄉」宕昌縣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初冬時節,位於宕昌縣哈達鋪鎮的甘肅琦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各生產車間內一派忙碌的景象,劉海霞對中外媒體記者說,通過在家門口打工掙錢,她家迎來了「好日子」。倉庫裡儲存的大量中藥材 金奉乾攝走進甘肅琦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佔地5.3萬平方米的倉庫,一股濃濃的中藥味撲鼻而來,映入記者眼帘的是一堆堆碼放整齊、貼有國家中藥材流通追溯二維碼標籤的各類中藥材。記者了解到,倉庫裡存儲的中藥材包括當歸、甘草、黃芪、黨參、大黃等10多個品種,多達5萬餘噸。
-
甘肅岷縣:60萬畝中藥材築牢產業發展基石
岷縣中寨鎮扎那村村民趙七娃栽種藥材已有幾十年光景,藥材讓一家人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這兩天,趁著市場價格的回溫,趙七娃帶著自家的藥材凌晨四點便從家裡出發了,由於自家當歸品質好、成色足,不一會兒的功夫,整車當歸便售賣一空。 作為全國最大的當歸交易市場,中國當歸城中藥材年交易量達到25萬噸,交易總額近80億元。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酒泉:烈焰淬火鑄新「藍」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酒泉:烈焰淬火鑄新「藍」 甘肅日報客戶端每日甘肅網微信
-
雙城鎮:小小娃娃菜託起增收大產業
公司依託當地海拔高、光照足、晝夜溫差大等先天條件發展露地蔬菜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提高了農村就業率,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在甘肅華中蔬菜初加工冷鏈物流產業園,河西村三組村民王瑛正在和其他工人們嫻熟地對娃娃菜進行剝離、包裝、裝筐、過秤,準備銷往全國各地。
-
甘肅瓜州「村社合一」走出產業扶貧新路
目前,一共產了9噸多的瓜,按市場價格每斤1元收購,收入就能達到將近1萬元。」甘肅瓜州縣瓜州鎮三工村種植戶吳永太說,2011年開始,他就響應政府號召開始種植蜜瓜,通過政策的支持和自身不斷努力,讓自家的日子過得紅火了起來。
-
酸檸檬成了「甜產業」 帶動川渝兩地5萬多農戶增收
渠縣安北鄉南山村曾是四川省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1戶473人。2014年年底,達州市稅務局結對幫扶南山村,決定幫助該村通過發展檸檬產業脫貧增收。隨後,該局牽頭組織當地鄉村幹部前往重慶潼南學習發展檸檬產業的經驗。「潼南小渡鎮大土村村民江基友獲知這一消息後,意識到其中蘊藏著商機。」
-
規模種植中藥材多種渠道促增收 滿江紅村靠產業旺起來
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幫扶模式,全村53戶貧困戶帶地入社,每戶享受4000元的年收益分紅。同時,合作社還吸納了13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入社務工,人均增收1746元。 「曾經,別村笑稱我們村為『滿江窮』。如今,我們靠著平貝產業脫貧致富,重回『滿江紅』!」村民霍春林說。當年種下的脫貧種子,已經開花結果。2018年夏天,第一茬平貝收穫,產量85噸,實現產值460萬元。
-
民勤:中藥材豐收 藥農收穫忙
基地負責人焦多明介紹說,基地甘草全部為3年生,畝產在3噸左右,按照現在市場價格,每畝收益可以達到9000元。初冬時節,民勤縣芸豐蓯蓉農民專業合作社員工正在採挖「沙漠人參」肉蓯蓉。同時,全面落實扶持政策,不斷強化科技支撐,大力推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依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建設項目資金,從種到收,大力推廣標準化種植,持續推進區域化、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基地建設,提高中藥材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水平,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建檔立卡戶」等方式,以訂單收購、企業用工等途徑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
甘肅首次引入"第三隻眼"參與貧困縣脫貧考核
帶著沉甸甸的責任,帶著客觀公正之重託,第三方評估組兵分11路,對應著11組省委考核組,走遍75個貧困縣,深入236個貧困鄉、245個貧困村,隨機抽取3962戶貧困戶,發放調查問卷表格1.6萬多份,對考核結果的真實性和公正性實施客觀評估。 「第三隻眼」看「大考」,看到的是怎樣一幅脫貧攻堅圖景?
-
福州鼓樓區扶貧協作 中蜂養殖帶動6900多戶群眾增收
秦許鄉黨委書記秦義明介紹,秦許鄉像景青平這樣受益於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養蜂戶有180戶,全鄉成立了27個中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中蜂產業規模效應初步顯現,「秦許特種土蜂蜜」品牌逐漸打響。 記者了解到,在鼓樓區與岷縣共同推動下,當地的中蜂養殖產業越來越紅火,規模從2016年的1萬多箱發展到如今的6萬箱,總產值增加到6000萬元,帶動6900多戶群眾增收。
-
致富面面觀:種植中藥材「錢景」驚人
正是看中了西紅花的經濟價值,5年前,楊連生引進了西紅花的種植,如今在他的帶動下,村裡不少農戶也種起了西紅花,並成立專業合作社。眼下,每公斤烘乾花絲市場價超過2萬元,並且供不應求。花絲和種子都可賣錢,每畝西紅花收入約2萬元。目前,楊連生已將自己種植的西紅花註冊為「紅花王」商標。合作社裡西紅花的種植面積已有200多畝,很多村民憑著小小的西紅花致富了。
-
【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甘肅鎮原:特色農業助脫貧 菊花鋪就...
「雖然只種了2畝多,就拿到了6000多元」,他微笑著告訴記者。在去年之前,他和這裡的大多數村民一樣,小麥玉米土豆一直是其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投入大,產出低,家庭收入微薄。如何依託當地農業的實際情況,發展有特色的作物種植幫群眾脫貧致富,當地政府將目光投向了萬壽菊種植。
-
央視新聞聯播:牡丹江《多產業助力扶貧 貧困戶持續增收》
央視新聞聯播:牡丹江《多產業助力扶貧 貧困戶持續增收》 2020-10-21 2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建農產品農藥殘留基礎資料庫 「源頭監管...
(資料圖)蘭州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供圖中新網蘭州11月25日電 (記者 劉薛梅)甘肅是高原夏菜和中藥材重要產區,要擴大出口範圍,還需要溯源到底,加強基層農藥殘留檢測能力,在監管的同時提高產品質量,「重點解決重金屬超標、農藥殘留等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龐國芳24日表示。
-
【第三隻眼看貧困縣「大考」】甘肅定西:探索符合市情的精準扶貧模式
隴西縣扶貧辦主任王耀東說,隴西縣分3期對聯戶幹部進行了培訓,要求每個幹部進村入戶,通過多種形式,向老百姓宣傳介紹貧困人口識別政策、程序和建檔立卡工作的內容要求。貧困人口識別出來後,被劃分為四種類型: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型、生產生活條件落後型、技能缺乏型、產業滯後型,然後根據貧困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 隴西縣柯寨鄉柯寨村村民馬海軍家的情況被劃分為產業滯後型貧困,並得到了有效幫扶。
-
甘肅氣象部門把氣象科普知識送到扶貧村田間地頭
李巧珍(左三)為鄉親們在黨參田間講解蟲害防治知識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佔東 通訊員殷麗霞)由甘肅省氣象局、甘肅省氣象學會主辦的「脫貧攻堅 氣象萬千——氣象科技走進東灣村」科普宣傳活動5月17日在渭源縣路園鎮東灣村舉辦。
-
甘肅民勤:沙漠裡長出「黃金」產業
甘肅民勤縣地處全國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總面積1.59萬平方公裡,沙漠和荒漠化面積佔90.34%。長期以來,「沙患」一直侵害著民勤人民,防沙治沙是民勤人永恆的主題,「沙漠生金」是世代民勤人不懈追求的目標。面對黃沙連綿,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防沙治沙與扶貧開發的雙贏課題,怎麼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