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勤:沙漠裡長出「黃金」產業

2020-12-05 經濟日報

暮春時節,記者跟隨林業工作人員走進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青土湖梭梭林基地,近14.1萬畝人工種植的梭梭林正在抽芽吐綠,洋溢著勃勃生機。不遠處,工人們兩人一組嫻熟地挖土拋沙,採收蓯蓉,一派繁忙景象。「肉蓯蓉在剛露出頭時就要採挖,不然就會開花,失去藥用和營養價值。」民勤縣芸豐蓯蓉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德榮介紹說。

↑工人們展示收穫的肉蓯蓉。

甘肅民勤縣地處全國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總面積1.59萬平方公裡,沙漠和荒漠化面積佔90.34%。長期以來,「沙患」一直侵害著民勤人民,防沙治沙是民勤人永恆的主題,「沙漠生金」是世代民勤人不懈追求的目標。

面對黃沙連綿,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防沙治沙與扶貧開發的雙贏課題,怎麼破?

讓「旱生植物之王」 與「沙漠人參」完美「聯姻」,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蓯蓉讓老百姓有收益,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互促互補,是民勤縣長期與風沙鬥爭中總結出的生態生計兼顧、治沙致富共贏的新路子。

↑工人們採挖肉蓯蓉。

近年來,民勤縣堅持治理保護和開發利用並重,找準找實防沙治沙與農民增收的最佳契合點,完善治沙林承包治理經營機制,把林業重點建設工程與農業部門的農業節水、生態農業,水利部門的水土保持治理,畜牧部門的退牧還草、禁牧封育工程等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工業治沙、養殖治沙等新模式,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沙產業,讓沙地變成林地,向沙漠要效益,實現「多業一體化」的防沙治沙綜合模式。

同時,民勤縣依靠科技支撐固本強基,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基礎,大力發展「多採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沙產業,使沙區開發實現由被動的防沙固沙向主動地治沙用沙轉變,由單純追求生態效益向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相統一轉變,由單一的在風沙線上植樹造林向採用科學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發展「生態農業」轉變。

↑工人們整理採挖的肉蓯蓉。

「生態狀況的持續改善和沙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的變化不止我們眼前看到的,而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它是對這一地區發展潛力和發展後勁的發掘,是內生動力改變的體現,是提高沙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種表現。」 民勤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金髮萬介紹說,在發展沙區產業上,如何將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起來,實現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協調發展,並深入挖掘沙漠文化資源,集聚相關產業發揮效應,讓沙產業更具豐富性,民勤縣一直在探索。

↑科技人員正在觀察肉蓯蓉長勢。

為做大做強梭梭蓯蓉產業,延伸蓯蓉產業鏈條,增加蓯蓉附加值,真正實現肉蓯蓉產業化發展。民勤縣出臺多項政策,推行「企業+技術+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積極培育中藥材龍頭企業,鼓勵發展「訂單種植」,著力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先後扶持甘肅天盛、民勤縣成功農業等企業建設加工生產線,延伸中藥材產業鏈條,並組織成立了民勤縣肉蓯蓉產業協會,成功申報了荒漠肉蓯蓉有機食品認證,申請註冊了 「天盛嘉蓯」、「沙漠蟲草」等地方商標。

目前,甘肅省民勤縣累計完成治沙生態林承包經營20萬畝,推廣示範梭梭嫁接肉蓯蓉6萬畝。(經濟日報記者李琛奇 通訊員馬愛彬)

相關焦點

  • 甘肅民勤沙漠中建成「摘星小鎮」 傳播人沙共生理念
    中新網蘭州2月21日電 (馬愛彬)每到夜晚,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交匯處的甘肅武威市民勤縣蘇武沙漠大景區內「摘星小鎮」,絢爛星空與高科技建築交相輝映,呈現出大漠夢幻仙境,引來一波又一波的民眾和遊客前來觀賞。
  • 人沙共融舞出沙漠的新色彩——2020中國·民勤第三屆沙漠雕塑國際...
    人沙共融舞出沙漠的新色彩——2020中國·民勤第三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即將開幕 2020-08-26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勤:發展全域旅遊 建設詩畫民勤
    「十三五」期間,民勤縣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全力推動全域旅遊規劃與空間規劃相銜接、旅遊業發展與城鄉建設相協調、旅遊功能與基礎設施建設相貫通,著力打造「沙海綠洲·綠洲碧海」生態文化旅遊品牌,持續增強旅遊發展新動能,推動旅遊產業走上全域規劃、全景打造、全業培育、全民共享的發展快車道。
  • 俯瞰民勤,螞蟻森林
    民勤這個地方因沙漠而發展緩慢,當地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治沙,民勤不想成為下一個羅布泊。  而與內蒙古三面接壤的地區全都是戈壁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這兩大沙漠把民勤縣夾在中間,如果不治沙,就會沙進人退,導致民勤這片綠洲被沙漠侵蝕,兩大沙漠一旦連成一片,將更難治理。
  • 甘肅民勤沙漠裡的《星光閣》如「海市蜃樓」
    【來源:中新網】  3月13日,在甘肅民勤縣沙漠雕塑藝術公園拍攝的雕塑《星光閣》。作品以白色為基調,採用線條式搭建,在一望無際的沙海中如海市蜃樓般如夢如幻。中新社記者 楊豔敏 攝【來源:中新網】  3月13日,在甘肅民勤縣沙漠雕塑藝術公園拍攝的雕塑《星光閣》。
  • 是貝加爾湖,還是甘肅民勤地區?
    那個曾經出現在《漢書·蘇武傳》裡的蘇武,早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遣蘇武出使匈奴與之修好。誰知背信棄義的匈奴卻將他扣留,不過,由於單于敬重蘇武的為人,威逼利誘,想將他收為己用。
  • 民勤通用機場開工建設
    甘肅民勤通用機場及配套工程項目8月7日上午舉行開工儀式,這是民勤發展「大交通」「大旅遊」進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對於推動民勤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據了解,民勤通用機場是武威市首個獲批的A1類通用機場,位於民勤縣城東南方向,距縣中心直線距離23公裡,與蘇武沙漠大景區相連,項目建設用地面積約為838.44畝(55.896公頃),按A1類通用機場標準建設,擬建跑道1條,長度1900m,飛行區等級為3B,年起降架次預計約25000次,
  • 「中央媒體看甘肅」「透視地球」科普講座甘肅民勤火爆開講
    講座中,範俊傑高級工程師著重對民勤的大地構造位置、自然資源概況為師生做了詳盡闡釋,他說,民勤位於石羊河流域下遊,南起紅崖山,北至北山,邊緣被沙漠覆蓋,主要補給來源為田間灌水、渠系及地表水體入滲補給,地下水由南西向北東方向流動,已發現超大型金川銅鎳礦,同時潮水盆地具有較好水、油氣、煤炭資源,是眾多地學家研究的熱點地區。
  • 武威市與甘肅文旅產業集團攜手 共建天梯山大景區、神州荒漠野生...
    原標題:武威市與甘肅文旅產業集團攜手共建天梯山大景區、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等項目中國甘肅網11月4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雒煥素)11月2日,武威市與甘肅文旅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文化旅遊項目合作籤約儀式在武威市舉行
  • 一場「絲路之夢」沙漠雕塑大展在民勤開幕
    9月5日,2020中國·民勤第三屆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在蘇武沙漠大景區開幕,矗立在騰格里沙漠中的102件不同材質、不同風格的藝術佳作,如一顆顆璀璨明珠飄落瀚海,一雕一景,一塑一色,與藍天白雲、美麗大漠完美融合、相映成趣,打造了烙印著民勤精神的文化藝術地標,凸顯了藝術與生態結合的強大震撼力
  • 甘肅民勤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成為鳥類安全棲息地
    近日,記者在位於甘肅民勤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北緣的紅崖山水庫南壩牆附近看到,大批候鳥在這裡聚集覓食,鳴叫聲、戲水聲此起彼伏,成群的赤麻鴨不時從天空中飛過,這裡儼然成為鳥類棲息的天堂,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 民勤:中藥材豐收 藥農收穫忙
    伴隨著採收機馬達轟鳴聲,民勤縣大壩鎮甘草種植基地420畝甘草破土而出,一道道、一排排,甚是壯觀。「我們先把地上莖枝割掉,再用拖拉機帶一個犁鏵進行耕翻,犁的深度30釐米左右,每次犁一行,在場的工人用四齒耙將犁出的甘草根清出來,再犁第二行。」基地負責人焦多明介紹說,基地甘草全部為3年生,畝產在3噸左右,按照現在市場價格,每畝收益可以達到9000元。
  • 「透視地球」科普講座甘肅民勤火爆開講
    範俊傑高級工程師深諳中學生心理,又擅於傳道授業解惑,他通過幽默詼諧的語言、引人入勝的視頻、內容豐富的圖片向同學們講解有關地球的知識,從地球物理中心及項目簡介、認知地球、地球物理方法及應用、富饒·民勤、地質院校及科研單位簡介五個方面,講述了地球起源與演化、地球的層圈結構、地質勘察方法、地球物理方法等,使同學們在歡樂的氣氛中增長了知識,認識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並思考如何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
  • 用希望抵禦荒漠:民勤蘇武的守土之路
    2004年,第一次聽說民勤可能消失時,他直接呆住說不出話。當時,他已離開家鄉外出謀生四年。從19歲從鄉下跑去四川投奔親戚做學徒,後轉到昆明發展,做起中藥材生意,按照老家人的眼光,只上了中學的他也算找到了不錯的差事。 然而,他還沒來得及幻想如何衣錦還鄉,「無家可歸」的恐懼搶先佔據他的頭腦。
  •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本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6期 《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的建設與發展》 楊自輝 馬全林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甘肅建投的治沙「革命」 沙漠治理邁入機械化時代(圖)
    治沙草方格沙障  在甘肅武威騰格里沙漠的南部邊緣不僅降低成本,作業更規範化,大大增加了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減風力,阻止流沙移動並截留雨水,比人工固沙的質量要高、固沙效果更好。原來荒蕪的沙漠裡已生長出各類野生植物,這在當地老百姓眼裡,是不可思議的事。「一莊子人忙一天還不如這車跑一圈」當地村民這樣評價。
  • 為了不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他們在這裡治沙12年
    2009年以前,那裡還是漫漫黃沙;而在2018年拍攝的第二張照片裡,那裡已成綠色草原。  溫水煮青蛙  民勤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之間,是阻斷兩大沙漠會合的天然屏障。要麼沙進人退,要麼人進沙退。  42歲的韓傑榮憶起兒時的民勤時,話語間充滿懷念。
  • 甘肅武威這片大沙漠,體驗別樣的旅遊魅力
    提起甘肅,映入腦海的是先秦遺址和雍涼之景,是烈烈西風與漫漫黃沙,是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以及連綿不絕的隴南山地。在許多人眼中,甘肅是真正的「網紅打卡聖地」,它位於三大高原交匯處,囊括了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貌。
  • 甘肅「取經」以色列沙漠農業:「貧瘠之地」發展高科技
    9月22日,中以產業創新論壇暨(蘭州)綠色產業園項目籤約儀式舉行。 魏建軍 攝中新網蘭州9月23日電 (記者 魏建軍)「以色列整個南部地區幾乎都是沙漠,這使得以色列和戈壁農業區有相似之處,水質和土壤決定了需要『滴灌+營養』,而且要用高質量完全溶解的無氯無鈉肥料。」
  • 鏡頭下記錄的景象很壯觀,浩瀚無邊的騰格里沙漠美景,震撼人心
    中國第4大沙漠。位於阿拉善地區東南部,介於北緯37°30′至40°,東經102°20′至106°。面積約4.27萬平方公裡。行政區劃主要屬阿拉善左旗, 西部和東南邊緣分別屬於甘肅民勤、武威和寧夏的中衛市。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嶺和南部的騰格里兩部分,習慣統稱騰格里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