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記者跟隨林業工作人員走進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青土湖梭梭林基地,近14.1萬畝人工種植的梭梭林正在抽芽吐綠,洋溢著勃勃生機。不遠處,工人們兩人一組嫻熟地挖土拋沙,採收蓯蓉,一派繁忙景象。「肉蓯蓉在剛露出頭時就要採挖,不然就會開花,失去藥用和營養價值。」民勤縣芸豐蓯蓉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德榮介紹說。
↑工人們展示收穫的肉蓯蓉。
甘肅民勤縣地處全國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總面積1.59萬平方公裡,沙漠和荒漠化面積佔90.34%。長期以來,「沙患」一直侵害著民勤人民,防沙治沙是民勤人永恆的主題,「沙漠生金」是世代民勤人不懈追求的目標。
面對黃沙連綿,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防沙治沙與扶貧開發的雙贏課題,怎麼破?
讓「旱生植物之王」 與「沙漠人參」完美「聯姻」,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蓯蓉讓老百姓有收益,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互促互補,是民勤縣長期與風沙鬥爭中總結出的生態生計兼顧、治沙致富共贏的新路子。
↑工人們採挖肉蓯蓉。
近年來,民勤縣堅持治理保護和開發利用並重,找準找實防沙治沙與農民增收的最佳契合點,完善治沙林承包治理經營機制,把林業重點建設工程與農業部門的農業節水、生態農業,水利部門的水土保持治理,畜牧部門的退牧還草、禁牧封育工程等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工業治沙、養殖治沙等新模式,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沙產業,讓沙地變成林地,向沙漠要效益,實現「多業一體化」的防沙治沙綜合模式。
同時,民勤縣依靠科技支撐固本強基,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基礎,大力發展「多採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沙產業,使沙區開發實現由被動的防沙固沙向主動地治沙用沙轉變,由單純追求生態效益向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相統一轉變,由單一的在風沙線上植樹造林向採用科學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發展「生態農業」轉變。
↑工人們整理採挖的肉蓯蓉。
「生態狀況的持續改善和沙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的變化不止我們眼前看到的,而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它是對這一地區發展潛力和發展後勁的發掘,是內生動力改變的體現,是提高沙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種表現。」 民勤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金髮萬介紹說,在發展沙區產業上,如何將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起來,實現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協調發展,並深入挖掘沙漠文化資源,集聚相關產業發揮效應,讓沙產業更具豐富性,民勤縣一直在探索。
↑科技人員正在觀察肉蓯蓉長勢。
為做大做強梭梭蓯蓉產業,延伸蓯蓉產業鏈條,增加蓯蓉附加值,真正實現肉蓯蓉產業化發展。民勤縣出臺多項政策,推行「企業+技術+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積極培育中藥材龍頭企業,鼓勵發展「訂單種植」,著力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先後扶持甘肅天盛、民勤縣成功農業等企業建設加工生產線,延伸中藥材產業鏈條,並組織成立了民勤縣肉蓯蓉產業協會,成功申報了荒漠肉蓯蓉有機食品認證,申請註冊了 「天盛嘉蓯」、「沙漠蟲草」等地方商標。
目前,甘肅省民勤縣累計完成治沙生態林承包經營20萬畝,推廣示範梭梭嫁接肉蓯蓉6萬畝。(經濟日報記者李琛奇 通訊員馬愛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