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建投的治沙「革命」 沙漠治理邁入機械化時代(圖)

2020-12-07 中國甘肅網

  治沙草方格沙障

  在甘肅武威騰格里沙漠的南部邊緣,一片2000多畝的草方格沙障,已成為阻止沙漠化擴張的一道堅實防線。這是由甘肅建投研製的全球第一臺立體固沙,鋪設了第一片機械化治沙草方格沙障,目前甘肅建投工程與生物裝備治沙試驗基地,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全國荒漠化防治(機械治沙工程)試驗示範基地,為推動全國防沙治沙工作作出示範。

  從人海戰術、人工作業到機械化作業,甘肅建投啟動了人類機械化治沙新時代。

  治沙須先固沙。利用麥草、稻草在沙漠中鋪設草方格沙障來防風固沙,涵養水分,是治沙方式的一個新發明。草方格沙障被公認是固沙、治沙的有效方法之一。這種方式因其防風固沙的效果良好而受到國內外治沙界推崇。然而,由於治理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因素,加之土地沙漠化不斷加速,使得人工鋪設草方格治沙固沙的方式難以抵擋漸趨加速的沙漠化擴張。

  多功能立體固沙車

  面對全球荒漠化的嚴峻形勢,甘肅建投走在了治沙領域研究開發的前沿,投入大量精力、心血,把治沙突破口放在提高治沙效率與實現防沙治沙效果難點上,自主研發製造的世界首臺「多功能立體固沙車」及「牽引式單項固沙機」填補該領域「空白」,這是甘肅省實踐科技創新的成果之一,是沙漠治理的一場「革命」。

  這臺「多功能立體固沙車」,擁有11項實用新型技術及發明專利。用機械化鋪設草方格,插草深度15釐米,草沙障高度30釐米左右。與人工相比,立體固沙車速度約是人工的180倍,可從根本上解決沙漠化速度快於人工治沙速度的難題。不僅降低成本,作業更規範化,大大增加了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減風力,阻止流沙移動並截留雨水,比人工固沙的質量要高、固沙效果更好。原來荒蕪的沙漠裡已生長出各類野生植物,這在當地老百姓眼裡,是不可思議的事。「一莊子人忙一天還不如這車跑一圈」當地村民這樣評價。

  沙漠裡的蔬菜基地

  2015年,甘肅建投治沙團隊種植完成梭梭、花棒、檸條等各類沙生植物8萬多株。通過種植培育,沙生植物長勢良好,同時隨著草沙障內沙子被固定住後,一些野生植物也隨之長了出來,一兩年前治理過的沙丘,已是大變樣。2016年,治沙團隊利用機械生物治沙在沙漠裡成功種植十多畝的試驗田,種出的蔬菜、果實送到上海知名檢測機構英格爾檢測技術公司進行檢測後,得出的結論是各類果蔬天然無公害,農藥零殘留,其中種植的瓜果含糖量高於同類瓜果。曾經實地參觀過機械治沙的甘肅省林科院研專家表示,過去治沙主要靠「人海戰術」和一些比較簡單的機械,速度慢、效率低。甘肅建投研製的固沙機可以說是治沙的一場「革命」,讓大家看到了沙漠治理的曙光。

  甘肅建投的機械化治沙,並不僅僅是一臺臺設備,而更為關鍵的是,這是一個工程與生物治沙體系的大工程。目前,甘肅建投在武威民勤、古浪、涼州區機械壓沙工程項目已全面展開。

  本網記者 張玉芳 文/圖

相關焦點

  • ...誓把「黃龍」變綠洲——甘肅郭萬剛騰格里沙漠南緣生態治理…
    【弘揚林草時代精神•二】子承父業40年堅守 誓把「黃龍」變綠洲——甘肅郭萬剛騰格里沙漠南緣生態治理… 2020-11-16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發明固沙機,一天吞噬40畝沙漠,已經在甘肅使用
    眾做周知,由於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為了一己之私,破壞森林,砍伐樹木,導致我國部分地區,土地沙漠化嚴重,於是我國科學家發明了固沙機,一天吞噬40畝沙漠,應該在甘肅使用,不得不說:厲害了!
  • 中國沙漠: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的沙漠植樹治沙成功了嗎?
    中國的沙漠治理工程,還多次獲得聯合國頒布的關於成功治理沙漠的典範榮譽,比如「地球衛士獎」,同時又被聯合國定義為全球沙漠治理的典型推廣案例。如今,每年來中國學習如何治理沙漠的外國人士數不勝數,中國治理沙漠過程中,被廣泛使用的一個正方形的麥草方格,又被外國人稱為「神奇的中國魔方」。
  • 光伏治沙模式實現「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驅動
    除了創造綠色生態和經濟效益之外,光伏發電站的投建還帶動周邊農牧民實現了脫貧致富。「今年養殖雞鴨鵝能達到3000隻以上,年收入超過10萬元,我計劃再增加點養殖的種類。」曾被列為貧困戶的57歲農民楊鳳祥日前滿懷信心地對記者表示。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中國林科院供圖。 盧琦指出,新中國治沙與共和國建設基本同步,按時間進程中國治沙 70 年大致經歷了「全民動員、進軍沙漠的起步」「國家意志、工程帶動的發展」「以外促內、提速增效的推進」三個階段。 盧琦談到,近40年來,中國啟動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 16 項投資巨大、影響深遠的生態修復工程。
  • 甘肅民勤:沙漠裡長出「黃金」產業
    甘肅民勤縣地處全國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總面積1.59萬平方公裡,沙漠和荒漠化面積佔90.34%。長期以來,「沙患」一直侵害著民勤人民,防沙治沙是民勤人永恆的主題,「沙漠生金」是世代民勤人不懈追求的目標。面對黃沙連綿,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防沙治沙與扶貧開發的雙贏課題,怎麼破?
  • 中國甘肅的奇蹟!一臺機器一天消滅40畝沙漠,為什麼外國不引進?
    尤其是我國西北地區,沙漠面積更是達到了全國沙漠的80%,因此,我國一直以來也是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治理沙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就打造出了固沙機,作為一種應用於治理沙漠環境的機器設備,其治理的辦法還是以灌溉的方式促進林木等植物的生長,從而讓荒蕪的沙漠變為綠洲。
  • 中國約40%沙漠含水可治理 面臨資金難題(圖)
    十八大報告首次專章論述生態文明,並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研究探索土地荒漠化治理新模式,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的重視,極大提振了企業早日實現產業化治沙夢想的信心。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京陸介紹,我國沙漠面積約170萬平方公裡,其中可治理的含水沙地、沙漠約佔40%。內蒙古含水沙地、沙漠面積很大,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毛烏素沙地、庫布齊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等都是全域含水的。
  • 是他們,創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
    此次,光明網推出「奮進的中國精神」系列特別節目,以微視頻的形式深刻講述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過程中的奮鬥事跡,傳遞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展現出的奮鬥擔當,感知奮進的中國精神。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本期,我們走近「全國治沙英雄」王有德,看其帶領職工有效阻止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為全國防沙治沙提供寶貴經驗。
  • 甘肅古浪沙漠有處「綠色景區」 致富返鄉者植綠盼「滄海桑田」
    一場透雨過後,甘肅古浪縣西靖鎮沙漠中成片綠植「綠意盎然」。54歲的當地人米金龍對這場不期而至的雨水顯得很興奮。金水源「絲路驛站」沙漠綠色景區中有超過150萬株松樹、國槐成活,成為沙漠中植樹的一道風景。 侯志雄 攝  這一片名為金水源「絲路驛站」沙漠綠色景區位於騰格里沙漠腹地。
  • 力學專家「跨界」治沙:用「膠水」讓4000畝沙漠變土壤
    航拍鏡頭下,烏蘭布和沙漠一如其他沙漠一樣,遼闊而荒涼。這裡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面積0.99萬平方公裡,年平均降水量僅102毫米。烏蘭布和,蒙語裡是紅色公牛的意思。綠色是忽然間出現在鏡頭中的,沒有任何過渡。區別於遠處的沙丘,這裡的土地被平整、分割,種上不同的作物,噴灌系統揮灑著象徵著生命的水汽。「這是到了村莊邊嗎?」你心裡正疑惑著。
  • 巴彥淖爾高質量推進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工作
    烏蘭布和沙漠猶如狂放不羈的公牛不斷東侵,嚴重威脅著河套平原,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成為烏梁素海流域上遊治理的重中之重。面對風沙肆虐的狂暴,勤勞的河套人民不畏狂沙危害,勇敢地進軍烏蘭布和沙漠,艱難探索造林治沙之路,闖出了一條變「沙害」為「資源」的致富之路。上世紀50年代,烏蘭布和沙漠是一處不毛之地。新中國成立前,磴口縣境內烏蘭布和沙漠綠化覆蓋率僅為0.04%。
  • 沙漠治理植樹太慢,人工降雨技術很成熟了,可直接用人工降雨嗎?
    我國治理沙漠的成績有目共睹,西北區域的新疆、甘肅、寧夏和華北區域的內蒙古,沙漠或沙漠化地區增綠面積巨大,成為全世界的樣版工程了。我們主要治沙模式是植樹,雖然速度慢,但效果極佳。治沙目的是減少風沙,增加綠林,有朋友問,為何不用人工降雨方式呢?
  • 庫布其沙漠治理:讓沙漠都變綠洲,那是違背自然規律
    庫布其沙漠治理實踐帶來治沙新認識——  讓沙漠都變綠洲,那是違背自然規律  日前,中央媒體聯合採訪團在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中進行了深入體驗採訪,在沙漠無人區的億利資源集團治理現場,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了一排排疏密有致的防風固沙林,多灌木、少喬木,行走其間,只感覺到風
  • 甘肅民勤沙漠中建成「摘星小鎮」 傳播人沙共生理念
    中新網蘭州2月21日電 (馬愛彬)每到夜晚,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交匯處的甘肅武威市民勤縣蘇武沙漠大景區內「摘星小鎮」,絢爛星空與高科技建築交相輝映,呈現出大漠夢幻仙境,引來一波又一波的民眾和遊客前來觀賞。
  • 沙漠深處的「紅柳人生」——記治沙專家劉銘庭
    (原標題:【愛國情 奮鬥者】沙漠深處的「紅柳人生」——記治沙專家劉銘庭)
  • 治沙人千辛萬苦將沙漠變成綠洲,人們卻在沙漠裡看到了害怕的東西
    也吸引了不少的探險家想來一場沙漠之旅,而作為一個擁有70萬平方公裡沙漠面積的國家,即便人們敢於探索這樣的景觀,但是沙漠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所以國家在近十年之前就已經開始重視其治沙問題。雖然人們致力於探索這樣獨特的景觀,但是生活在沙漠邊緣的居民卻時常受到它的困擾,所以從環境保護上,國家也在致力於改變圍繞在沙漠附近的居民生活質量,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們中國就開始了治沙行動,距今已經近30年的時間了,而中國一直是在世界治沙界的領頭軍。
  • 前無古人 中國快把這片千年沙漠消滅了(圖)
    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紀初,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80%的毛烏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黃河的年輸沙量足足減少了四億噸。
  • 沙產業理論忠實踐行者 挑戰荒漠的大漠之子 ——人物特寫:治沙模範...
    這片基地苗圃不但擋住了沙漠向東南移動,還摸索出了沙漠地區綠化及節水的經驗,引起各方關注。從中央到地方先後來這裡考察、參觀的團體超過千個,近十幾萬人次。在2002年召開的全國光彩事業「國土綠化項目現場會」上,被列為「風沙防護林工程全國重點項目」。沙產業界人士稱柴在軍是繼陝北毛烏素沙漠治沙英雄牛玉琴、甘肅騰格里沙漠治沙英雄石述柱之後湧現出的又一名在西北大漠上的治沙英雄。
  • 一天修復40畝沙漠,效率令鄰國眼紅
    或許很多人認為沙漠是自然界生態的自然變化形成的,治理沙漠會影響生態平衡。我想說的是,影響是一定存在的,不過是好的影響,治理沙漠只會讓生態環境變得更好,給當地生物生存營造一個好的生態平衡環境。現如今毛烏素30%的沙漠覆蓋了植物,80%的沙漠得到了成功治理,5000萬畝的水土不再流失,黃河年輸沙量因此減少了整整4億噸!沙漠變綠洲可是說是逆天改命,這個了不起的壯舉,用信念譜寫了人定勝天!除了堅強的信念之外,與中國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