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草方格沙障
在甘肅武威騰格里沙漠的南部邊緣,一片2000多畝的草方格沙障,已成為阻止沙漠化擴張的一道堅實防線。這是由甘肅建投研製的全球第一臺立體固沙,鋪設了第一片機械化治沙草方格沙障,目前甘肅建投工程與生物裝備治沙試驗基地,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全國荒漠化防治(機械治沙工程)試驗示範基地,為推動全國防沙治沙工作作出示範。
從人海戰術、人工作業到機械化作業,甘肅建投啟動了人類機械化治沙新時代。
治沙須先固沙。利用麥草、稻草在沙漠中鋪設草方格沙障來防風固沙,涵養水分,是治沙方式的一個新發明。草方格沙障被公認是固沙、治沙的有效方法之一。這種方式因其防風固沙的效果良好而受到國內外治沙界推崇。然而,由於治理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因素,加之土地沙漠化不斷加速,使得人工鋪設草方格治沙固沙的方式難以抵擋漸趨加速的沙漠化擴張。
多功能立體固沙車
面對全球荒漠化的嚴峻形勢,甘肅建投走在了治沙領域研究開發的前沿,投入大量精力、心血,把治沙突破口放在提高治沙效率與實現防沙治沙效果難點上,自主研發製造的世界首臺「多功能立體固沙車」及「牽引式單項固沙機」填補該領域「空白」,這是甘肅省實踐科技創新的成果之一,是沙漠治理的一場「革命」。
這臺「多功能立體固沙車」,擁有11項實用新型技術及發明專利。用機械化鋪設草方格,插草深度15釐米,草沙障高度30釐米左右。與人工相比,立體固沙車速度約是人工的180倍,可從根本上解決沙漠化速度快於人工治沙速度的難題。不僅降低成本,作業更規範化,大大增加了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減風力,阻止流沙移動並截留雨水,比人工固沙的質量要高、固沙效果更好。原來荒蕪的沙漠裡已生長出各類野生植物,這在當地老百姓眼裡,是不可思議的事。「一莊子人忙一天還不如這車跑一圈」當地村民這樣評價。
沙漠裡的蔬菜基地
2015年,甘肅建投治沙團隊種植完成梭梭、花棒、檸條等各類沙生植物8萬多株。通過種植培育,沙生植物長勢良好,同時隨著草沙障內沙子被固定住後,一些野生植物也隨之長了出來,一兩年前治理過的沙丘,已是大變樣。2016年,治沙團隊利用機械生物治沙在沙漠裡成功種植十多畝的試驗田,種出的蔬菜、果實送到上海知名檢測機構英格爾檢測技術公司進行檢測後,得出的結論是各類果蔬天然無公害,農藥零殘留,其中種植的瓜果含糖量高於同類瓜果。曾經實地參觀過機械治沙的甘肅省林科院研專家表示,過去治沙主要靠「人海戰術」和一些比較簡單的機械,速度慢、效率低。甘肅建投研製的固沙機可以說是治沙的一場「革命」,讓大家看到了沙漠治理的曙光。
甘肅建投的機械化治沙,並不僅僅是一臺臺設備,而更為關鍵的是,這是一個工程與生物治沙體系的大工程。目前,甘肅建投在武威民勤、古浪、涼州區機械壓沙工程項目已全面展開。
本網記者 張玉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