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中國發明固沙機,一天吞噬40畝沙漠,已經在甘肅使用

2020-09-13 暢談科技領域

眾做周知,由於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為了一己之私,破壞森林,砍伐樹木,導致我國部分地區,土地沙漠化嚴重,於是我國科學家發明了固沙機,一天吞噬40畝沙漠,應該在甘肅使用,不得不說:厲害了!

近些年來我們一直都有派出專業人員研究治沙的方法,比如植樹造林,或者是利用草方格沙障,削弱強勁的風力侵蝕地面,慢慢的就連化學方法也派上了用場,比如在短時間內讓沙子變化成泥土,如果能大範圍的使用,將來一定會大有成效,除了這些以外,科學家們還研發出了一種「吞沙巨獸」。

要知道,我們目前固沙的主要方法就是鋪草皮,而這款過剎車的主要原理就是將之前的人工鋪設轉變為機器鋪設,而且效率非常高,一天可以固50畝,沙漠有救了,多國爭相進口,並且這款固沙車鋪的草地比人工鋪的要牢固很多,足可以插到沙下25釐米以上,並且還配有灑水裝置,完全實現了草地鋪設一體化,節省了許多的工序,自然能稱得上是治沙神器了。

不過此次我國打造出的固沙機,能夠將植物直接種在沙漠下25公分的地方,同時為種植的植物提供大量水分,因此將極大地提升在沙漠地區種植植物的存活率,而且利用這種設備種植植物也明顯有著更高的效率,因此,在了解到這一設備的可行性之後,我國便立刻將固沙機放在了我國西北地區甘肅省內進行使用。

目前這種固沙草已經為甘肅騰格里沙漠鋪設了2000畝的草方格效果喜人,附近的居民手工業也是對其讚不絕口,稱沙漠終於有救了!國外許多同樣面臨沙漠問題的國家得知消息後,紛紛向中國拋出橄欖枝各國爭相進口,就連國際商務管理組織都認為中國這種固沙車,如果可以大範圍推廣的話,或許可以徹底改變沙漠治理的新格局。

為了更深入地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中,我國努力將生物治沙體系與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以及中亞區域治沙聯繫起來,提供防沙治沙技術、固沙裝備成套輸出等技術援助與支持,用科技創新、機械化治沙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建立「生態修複合作機制」,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合作新亮點。

中國在治沙領域已經取得了絕對的領先地位,深受沙漠困擾的國家,紛紛蘭華學習先進的經驗,甚至還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國際治沙看中國,中國治沙看甘肅」,中國治沙領域的成果,對於世界治理沙漠有著無與倫比的貢獻,相信老一輩的治沙人看到今天中國治沙的成效,也會欣慰不已,而這樣的成效令外國人也羨慕不已,甚至有很多國家想要爭相購買這款神獸,大家覺得我們要不要賣給他們嗎?

相關焦點

  • 中國甘肅的奇蹟!一臺機器一天消滅40畝沙漠,為什麼外國不引進?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就打造出了固沙機,作為一種應用於治理沙漠環境的機器設備,其治理的辦法還是以灌溉的方式促進林木等植物的生長,從而讓荒蕪的沙漠變為綠洲。而在中國甘肅,卻實現了一個奇蹟,那就是中國使用我們發明的「固沙機器」一臺機器一天消滅40畝沙漠,這個固沙機器的工作原理其實並不複雜
  • 中國發明「吞沙巨獸」!一天修復40畝沙漠,效率令鄰國眼紅
    現如今毛烏素30%的沙漠覆蓋了植物,80%的沙漠得到了成功治理,5000萬畝的水土不再流失,黃河年輸沙量因此減少了整整4億噸!沙漠變綠洲可是說是逆天改命,這個了不起的壯舉,用信念譜寫了人定勝天!除了堅強的信念之外,與中國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關係。
  • 中國甘肅現身一個「怪獸」,一天可以「吃掉」40畝沙地,世界青睞
    而我國作為一個有不小沙漠面積的國家,同樣在為這些事情操心。而在我國長時間的努力鑽研之下,終於傳出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我國成功發明出「吞沙巨獸」固沙機,這個固沙機可以在一天之內「吞下」40畝沙漠,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甘肅建投的治沙「革命」 沙漠治理邁入機械化時代(圖)
    ,一片2000多畝的草方格沙障,已成為阻止沙漠化擴張的一道堅實防線。這是由甘肅建投研製的全球第一臺立體固沙,鋪設了第一片機械化治沙草方格沙障,目前甘肅建投工程與生物裝備治沙試驗基地,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全國荒漠化防治(機械治沙工程)試驗示範基地,為推動全國防沙治沙工作作出示範。  從人海戰術、人工作業到機械化作業,甘肅建投啟動了人類機械化治沙新時代。  治沙須先固沙。
  • 英國網友:中國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對待沙漠的態度
    可能住在東部地區的朋友平時沒有什麼很大的感覺,但是在西部地區住的小夥伴,一直都是受到沙漠的影響,感到非常的困擾,現在沙漠問題已經不僅僅是我們國家的問題了,在國際上也是很嚴重的事情,有很多非洲的國家也有著土地沙漠化的問題,並且更加嚴重。
  • 沙漠的救星!中國研製出神器,為治理荒漠化立下大功勞
    現在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花費了很多錢來控制沙漠,這要歸功於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如今開始有初見成效的效果。最近有報導說,我國有一個沙漠救星,中國沙漠養了一百五十隻"野獸",一天就吐出了四十畝綠洲,發生了什麼事呢?讓我們互相認識一下。很多人應該知道,當我們國家過去治理沙漠時,大部分是通過種植植被來改善土地沙漠化,而在荒涼的沙漠中種植植被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 中國緯度最低沙漠,面積比青海甘肅兩省省會都大
    中國緯度最低沙漠是哪裡?有很多人可能會說是毛烏素沙漠,毛烏素沙漠在陝西和內蒙古交界的地區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面積達4.22萬平方公裡。位於北緯37°27.5′—39°22.5′,東經107°20′—111°30′。
  • 中國用40年幹掉一片千年沙漠,驚動聯合國,背後的故事讓人淚目……
    圖源:人民日報「用40年的時間,幹掉一片沙漠」,這是一項人類從未有過的壯舉。其實毛烏素並不是天然沙漠,直到魏晉時期,這裡還水草豐美、牛羊成群。聯合國幹事評價毛烏素沙漠的治理:「這是真正前無古人的大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值得全世界向中國致敬。」近年來,不僅毛烏素,中國越來越多的沙漠正在變成綠洲。而每一片綠色背後都藏著一群人的信仰和血汗。甘肅八步沙「六老漢」的故事便是千萬故事中的一個。1981年,八步沙沙漠眼看就要侵蝕村莊,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6位年逾半百的老人受夠了被黃沙欺負的日子,決定組建林場向黃沙宣戰。
  • 「中國魔方」——沙漠中的絕響(中英文)
    沙坡頭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是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的東南緣,也是全國20個治沙重點區之一。一列行駛在包蘭鐵路上的火車經過中衛沙坡頭地區(圖 新華社)「要治沙、先固沙」這是治沙人的共識,在包蘭鐵路的建設中,如何固沙成了一項重要工作。在此之前,林場職工和科研人員共同嘗試了平鋪式沙障試驗,但效果並不理想。一天,正在休息的職工隨手撿起了駝隊落下的一捆麥草,插進沙裡。大風過後,其他一同種下的植物悉數被黃沙吞噬,唯獨這捆麥草堅強地挺立在沙丘之上。
  • 參與「我有一片胡楊林」公益項目,為甘肅種下「沙漠英雄樹」
    胡楊,意為西域的楊樹,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的新疆、甘肅、青海柴達木、內蒙西部一帶的內陸河流域,因其生命力頑強,素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傳說。其實,一株胡楊樹的壽命一般為100至300年,最長也不過500年。不過「千年不倒」和「千年不朽」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 中國「最沒面子」的沙漠,面積僅剩200畝還成觀光景點
    旅行現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陶冶情操的選擇,當我們踏上遠方列車的時候,我們的心情就已經發生了變化,旅行不是為了遠方去遠方,而是享受旅行途中那種經歷,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風景,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意義,當你經歷了一段旅行人生也就會增添了一筆閱歷,生命從而更加精彩豐富。
  • 甘肅民勤:沙漠裡長出「黃金」產業
    暮春時節,記者跟隨林業工作人員走進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青土湖梭梭林基地,近14.1萬畝人工種植的梭梭林正在抽芽吐綠,洋溢著勃勃生機。不遠處,工人們兩人一組嫻熟地挖土拋沙,採收蓯蓉,一派繁忙景象。「肉蓯蓉在剛露出頭時就要採挖,不然就會開花,失去藥用和營養價值。」
  • 臨澤:七彩丹霞萬畝沙漠變綠洲 蒸餅子透亮柔韌棗樹飄香
    CCTV-10 2019.8.15 20:50 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甘肅卷 臨澤篇 七彩丹霞猶如彩練鋪在大地上的景觀,已經成為臨澤的一張地理名片,也是甘肅乃至中國西部的一道靚麗景觀。
  • ...誓把「黃龍」變綠洲——甘肅郭萬剛騰格里沙漠南緣生態治理…
    【弘揚林草時代精神•二】子承父業40年堅守 誓把「黃龍」變綠洲——甘肅郭萬剛騰格里沙漠南緣生態治理… 2020-11-16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將種萬畝梭梭以阻沙漠擴張
    4月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也是螞蟻森林在甘肅敦煌春種的日子,支付寶宣布螞蟻森林用戶數達5億,5億人共同在荒漠化地區種下1億棵真樹,種樹總面積近140萬畝。2016年8月,支付寶正式推出螞蟻森林,到今年8月,這個「讓環保流行起來」的公益項目將滿3年。
  • 參與"我有一片胡楊林 | 甘肅",見證改變荒漠的力量
    胡楊,意為西域的楊樹,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的新疆、甘肅、青海柴達木、內蒙西部一帶的內陸河流域,因其生命力頑強,素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傳說。其實,一株胡楊樹的壽命一般為100至300年,最長也不過500年。不過"千年不倒"和"千年不朽"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 各地林草頭條|甘肅金塔嬗變:荒漠漸生林木 沙地亦可淘金
    」概括了當地幾代人半個世紀以來與沙抗爭、與風為伴的工作面貌,他們用愚公精神創造了「荒漠變林海」的奇蹟,先後栽植胡楊、沙棗、紅柳等防護林7萬畝,使昔日滾滾流沙地變成了東西長20公裡,南北平均寬3公裡,渠路林配套、片帶網成型、喬灌草結合的沙漠綠洲。
  • NASA:衛星圖顯示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
    NASA衛星Terra上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採集了2020年2月23日和4月29日和田附近一部分沙漠的圖像,發現4月底和田附近的沙漠較2月份局部出現綠色。NASA表示,植被正在大地上萌芽。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德國國土面積。
  • 沙漠深處的「紅柳人生」——記治沙專家劉銘庭
    1978年,學術界正式將其命名為「塔克拉瑪幹檉柳」,與胡楊、梭梭齊名,並稱中國三大荒漠林樹種。隨後,劉銘庭和同事又相繼發現了莎車檉柳、塔裡木檉柳、金塔檉柳等5個新種,將我國檉柳植物研究推向世界領先地位。如何將紅柳研究成果大面積應用於固沙造林?劉銘庭一直在思考。20世紀60年代,劉銘庭開始潛心研究紅柳的育苗和造林。
  • 直擊世界上第一條「沙漠綠色走廊」,長436公裡橫穿中國最大沙漠
    因為水很少,一般人以為沙漠荒涼無生命,有「荒沙」之稱。沙漠晝夜溫差大,風力強勁,難以有植被存活下來。而在中國卻有一條在沙漠中修建的公路,而在路兩邊的綠色工程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條「沙漠綠色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流沙面積世界第一。塔克拉瑪幹在維語中的意思是死亡之海,進去出不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