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韶關10月26日電 題:廣東南雄200年餘前「神仙渠」至今仍灌溉萬畝良田
作者李凌廖春花
「就算是秋季枯水期,這條水渠裡的水流依舊源源不斷,當地村民稱其為『神仙渠』。」26日在廣東南雄吐珠村一座山嶺中,當地文史學者沈榮金指著一條開鑿於半山腰的紅砂巖水渠告訴記者,「通過村中傳說和《直隸南雄周志》記載,可斷定這條水渠應修建於清嘉慶年間,至少已有200餘年。」
廣府人故裡珠璣巷位於南雄境內,是當今數千萬海內外廣府人的發祥地和祖居地,每年均有近百萬海內外廣府人前往南雄尋根問祖,而南雄境內亦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古道、古巷、古村。
據沈榮金介紹,一位剛剛退休的教師暑期在吐珠村無意中發現了這條山巖中的古水渠,「我聽說後特地前往現場查看,一看就被震驚了,沒想到山裡還藏著一條完全由山巖開鑿的水渠,而且保存得這麼好!」沈榮金說,其實村裡的稻田一直都依賴這條水渠灌溉,村民習以為常,並未意識到這條水渠歷史悠久。
沈榮金查閱當地史料,從《直隸南雄周志》記載發現,在清嘉慶年間,由於缺水,當時曾大興水利工程。同時他還發現,吐珠村的村民也是在200多年前從外地遷徙至此。
「神仙渠」延綿兩座大山,從山腳下的稻田邊沿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徑上到半山,一條完全在山中開鑿的水渠邊躍然眼前。水渠深約2米,寬約35釐米,涓涓水流清澈見底,而最為奇特的是,水渠內還修有一條寬約25釐米、可供人行走的通道。
沈榮金說,這裡的山勢十分陡峭,想來古人是為了便於發生塌方後進行維修清理,才在開鑿水渠時加了人行道,「由此可見這條水渠的總體設計非常規範,各方面都考慮周全。」沈榮金表示,這樣設計完美、特別人性化的水渠,他還說第一次見。
水渠蜿蜒盤旋於山間,記者一行也沿著水渠緩慢往前行。一路行來,發現整條水渠除了少許地段因風化而更加狹窄外,大部分都仍舊均衡規整,落差控制得非常好,以保持水流暢通。沈榮金說,「神仙渠」不但為吐珠村的2000多畝水稻保證供水,還惠及連吐珠村下遊的上萬畝良田,「因為有了『神仙渠』,這裡的稻田從未因乾旱而缺水。」
200餘年前開鑿的水渠,至今仍能使用,沈榮金讚嘆道:「古代開鑿水渠全靠人工,這條水渠不但見證了現任的智慧,也見證了先人的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