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是國家級產糧大縣,也是廣東省第一水稻生產大縣。近年來,南雄市聚集「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品牌)」現代要素,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力打造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韶關市乃至廣東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新活力。
南雄市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由11個實施主體共同實施。項目規劃在珠璣、湖口、黃坑、全安和雄州街道等5個鎮(街道),區域面積445.8平方公裡,有水田13.8萬畝,規劃種植優質稻16萬畝(雙季稻),年生產加工銷售優質稻7.64萬噸,年產值3.62億元。
產業園圍繞「戰略性、前瞻性、系統性」和「對接珠三角、輻射贛湘南」創建原則,構建「1+2+3」發展模式,即建設1個助農服務體系,興建冷鏈倉儲物流和電子商務2個中心,興辦煙(油菜)—稻輪作基地、綠色生產基地和農旅結合基地等三大基地,形成集「生產、加工、科技、營銷」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體系。
南雄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該市是國家和省雙料「產糧大縣」,但由於糧食產業效益較低,一直難以取得突破性發展。「產業園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渡帶和融合劑,可以發揮兩個方面重塑的作用,一是探索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要素配置機制,使城鄉現代要素向產業園聚集,重塑城鄉發展的格局;二是統籌產業興旺和美麗鄉村建設,促進鄉村五位一體協同建設,重塑鄉村發展的格局。」
產業園從2018年第四季度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95.6畝主園區糧食倉儲、加工、物流、冷鏈、烘乾、服務中心主體建築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內的5個鎮(街道)產業園核心種植基地完成土地流轉5000畝,並已基本完成田間的農業設施建設。
「我們組織申報了南雄市絲苗米地理標誌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並於2019年3月初推出『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南雄絲苗米』。」產業園管委會負責任人陳劍國介紹,通過線上線下宣傳和開展促銷活動,2019年南雄絲苗米累計銷售達500萬元,打響了品牌營銷的第一槍。
品牌的打造,需要科技強有力的支撐。「我們成立了水稻研究所,建立了新品種技術示範基地,加大了高檔米新品種引進和試驗示範。」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相關負責人陳志遠說,產業園內的廣東省稻米高值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還可開發出稻米飲品、米胚芽研製營養食品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進一步提高稻米附加值,實現稻米精深加工全產業鏈發展。
依託現代農業產業園這一載體,南雄進一步促進了優質稻產業帶建設效果以及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產業園通過租賃土地、土地入股分紅、收購稻穀、參與務工等方式,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其中,採取「租金+分紅」的模式直接帶動833戶農戶增收;採取「協議收購保民收益」模式,與園區內1103戶農戶形成訂單收購合作關係,提高優質稻穀的收購價;採取「入園務工」模式,鼓勵園區農戶入園務工,累計帶動1722名農戶入園參與產業園發展。
在聯農帶農的同時,產業園主園區建設助農服務中心總部,引進天禾農資等公司入駐,為產業園區域內農民提供化肥、種子、農藥等農業服務及諮詢和農貸農擔農險等服務。此外,在產業園範圍內的全安、湖口及黃坑等鎮建設3個助農服務中心,向農村農戶、農業企業提供集水稻育秧、機耕機插、機防機收、烘乾倉儲、加工銷售及農資、信息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及農業生產解決方案。
「通過產業園區的助農服務體系,全力發展和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新型主體的發展廣泛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南雄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瑜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卜瑜
通訊員:董子龍、鄧進前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曾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