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慶新增水田12.5萬畝 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

2021-01-07 大慶市政府網

  去年農業部公布了《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規劃》稱,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其中,小麥、稻穀口糧品種供求平衡,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擴大。棉花、油料、糖料等受資源約束和國際市場衝擊,進口大幅增加,生產出現下滑……《規劃》明確了調減玉米種植數量的目標,尤其是玉米主產區的東北地區,更是調減玉米種植的主要區域。

  我市正在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正在努力向發展現代農業方面進行轉變。去年開始,我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水稻等作物的種植面積,種植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種植結構調整可以轉變我市農業生產方式,有助於提高我市農業整體經營效益,進而實現農民增收。那麼,今後我市農業種植結構將調什麼?怎麼調?

  微閱讀

  我市將減少多少玉米種植面積?

  ●2016年,我市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減少玉米種植169萬畝,實有玉米面積669萬畝,完成調減計劃的121%

  ●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壓減到600萬畝以下,未來5年調減到500萬畝

  我市將增加多少水稻種植面積?

  ●今年新增水田12.5萬畝,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未來5年發展到300萬畝

  ●按目前水稻種植面積200萬畝來計算,我市水稻年產量預計為20億斤,5年後水稻產量可達30億斤

  調整種植結構,我市還將增加哪些農作物?

  ●實施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加工、流通相結合的產業化發展戰略,突出建設好中草藥、雜糧雜豆、花生和漢麻等10個經濟作物特色產業種植基地

  ●我市還將繼續擴大糧改飼種植範圍,通過畜牧業帶動紫花苜蓿、青貯玉米等飼草飼料發展

  ●著力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基地建設水平,加快綠色食品產業融合,形成規模化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如何實現農作物賣得好?

  ●農業主管部門要有品牌意識,要對本地農產品品牌推廣制定規劃,要充分利用好農業合作社等具有競爭力的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合作社打造帶有大慶地理標識的品牌,為大慶稻米熱賣以及保證大慶稻農收益做好基礎工作

  ●繼續延伸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以增加農產品轉化以及增值的能力,提高抗風險的能力

  ●加強招商引資,建設輻射全省,或龍江西部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基地

  深解讀

  我市及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保證了農戶受益

  縱觀全國以及我省,玉米過剩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據專家預計,全國玉米庫存大約為2.5億噸。2016年我市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減少玉米種植169萬畝,但玉米種植面積仍佔我市農田耕種面積的80%,是絕對的主導作物。

  那麼,農民種植玉米的經濟效益怎麼樣呢?記者採訪了肇源縣託古村會計林範江。林範江告訴記者,託古村目前玉米和水稻的種植面積各佔50%,種植結構明顯正在向偏重水稻方向發展,種植水稻經濟效益比種植玉米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託古村本地,一般情況下,玉米畝產達到1200斤,已經是極限,玉米價格每斤往高了算也僅有0.40元,現在畝投入平均大約在500元左右(相當於種一畝玉米,不僅要搭上人工,還得賠20元)。如果玉米畝產達不到1250斤,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就是賠錢。

  而同時,本地水稻畝產達到1000斤是一個很平常的產量,好一點的水稻畝產可達1300-1400斤。一畝水稻的投入僅比一畝玉米多100元左右,每斤水稻價格是1.5元,畝產1000斤的水稻,畝經濟效益可達900元。如果種得好了,畝產超過千斤,畝經濟效益就可達千元。

  種植結構調整,在農民那裡體現非常明顯的就是畝經濟效益提高。也正因為如此,我市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方面進行得比較快。據市農委統計,2016年,我市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減少玉米種植169萬畝,實有玉米面積669萬畝,完成調減計劃的121%,按每畝少賠20元計算,去年我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為種植戶減少損失3000多萬元。另外,2016年,我市新增水田13.5萬畝,總面積190萬畝;新增棚室和露地果蔬7萬畝,總面積66萬畝;新增雜糧雜豆197萬畝,其它經濟作物12萬畝。

  2016年,我市種植結構調整成績可圈可點,那麼今年我市在此方面的工作目標是怎樣的呢?市農委在2017年工作計劃中明確:我市將持續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著力加強優質玉米品類種植,建設高澱粉、高賴氨酸優質玉米產區,大力推進博潤、伊品等玉米加工項目,逐步形成澱粉產業鏈、乙醇產業鏈、發酵製品產業鏈、醫藥產業鏈等玉米深加工產業集群,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壓減到600萬畝以下,未來5年調減到500萬畝。

  「減玉米加水稻」

  據了解,市農委今年的工作目標是:充分利用江河水源和水利資源,深挖水田開發潛力,加大「旱改水」推進力度,著力打造15個水稻種植示範區,形成集中連片水稻產業板塊,將肇源大米、他拉哈大米的產量、品質、區位等優勢聚合為品牌價值,探索以聯盟的形式打造大慶綠色大米品牌,充分發揮聯盟平臺的聚合創造力,提升大慶水稻產業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搶佔南方市場,甚至全國大市場。今年新增水田12.5萬畝,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未來5年發展到300萬畝。

  「玉米減下來了,水稻增加了,那麼帶來的新問題是,增加的水稻應該怎麼賣?」大慶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範海波說,以目前水稻種植面積200萬畝來計算,我市水稻年產量預計為20億斤,5年後水稻產量可達30億斤。如何銷售這些大米?如何保持大米價格的穩定?如何才能讓大慶大米順利銷售出去?這些問題也變得非常迫切。

  黑龍江八一農大農學院教授張玉先認為,「我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主要是增加水稻。但是,我市可以用來『旱改水』的土地非常有限」,張玉先說,適合於「旱改水」的地段種水稻,那些不適合旱改水的地區該怎麼辦?

  張玉先認為,調整種植結構,要尊重市場規律,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來安排種植結構的調整,不宜一窩蜂大上快上,要給基層政府一個探索自由度和探索機會。

  產業化經營經濟作物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是一項系統工程。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就意味著要增加其他作物的種植面積。除了增加水稻種植面積以外,我市還有哪些可以替代玉米的作物呢?

  據了解,今年,市農委將瞄準差異化市場需求,實施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加工、流通相結合的產業化發展戰略,突出建設好中草藥、雜糧雜豆、花生和漢麻等10個經濟作物特色產業種植基地,支持壯大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建設,提高特色產品附加值,提升深加工能力。支持各縣區依據本地的特色經濟作物產品資源廣泛聯姻、尋求合作,充分發揮小型分散加工企業的補充作用,讓小宗特色經濟作物產品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進入市場。

  另外,我市還將繼續擴大糧改飼種植範圍,通過畜牧業帶動紫花苜蓿、青貯玉米等飼草飼料發展,引導飼料企業通過各種形式的重組、聯合,走集團化道路。預計今年全市漢麻種植面積達到36萬畝,新增中草藥種植面積5.2萬畝,雜糧雜豆種植面積達到210萬畝;飼草飼料作物發展到70萬畝,糧經飼比例達到70:19:11,未來5年形成玉米500萬畝、水田300萬畝、特色作物200萬畝、飼草飼料等100萬畝「5321」的格局。

  以中藥材種植為例,其畝經濟效益遠超玉米。大同區德淇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袁德國告訴記者,中藥材雖然也受市場供需價格波動的影響,但是中藥材價格即使以最低點每公斤7元來計算,畝經濟效益也會輕鬆達到千元以上。中藥材平常的價格是10元/公斤,畝經濟效益在1500元-2000元。當然,也有更好的時候。

  袁德國說,更為重要的是,中藥材的銷售沒有任何問題。目前是有多少就可以銷出去多少,根本就不愁賣!隨著中醫中藥逐漸被國人重視,以及中醫養生產業的發展,中藥的需求只增不減,這是種植中藥材比種植玉米更有優勢的原因。

  另外,大豆方面,《規劃》指出:我國大豆嚴重短缺,農業部商務會議專題研究促進大豆生產發展問題,制定下發了《關於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力爭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增加4000萬畝。支持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重點推廣以玉米大豆輪作為主……

  範海波認為,無論是中草藥種植,還是雜糧雜豆、花生漢麻,種植和經營必須要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只有產業化生產,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按照工業生產的標準和流程打造出品牌,才能減低市場波動對種植業的影響,這一點專業種植合作社值得推廣。

  除了產業化經營經濟作物,還可以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延伸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條,這也是不錯的「調整種植結構」的思路。

  用綠色食品產業帶動種植轉型

  調減玉米雖是大方向,但是種植結構調整是一個系統工程,玉米種植面積調整,最終也會影響到終端玉米銷售價格的波動。所以我市雖然在調減玉米,但是玉米種植面積卻不能歸零。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做好玉米深加工,讓玉米坐地升值,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思路。

  肇源老街基食品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以玉米深加工為主營業務的綠色食品企業,公司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延伸玉米精深加工產業鏈,提高玉米附加值,提升玉米種植經濟效益進而帶動種植轉型的新思路。

  玉米絕大部分的用途是飼料,剩餘部分用來生產酒精等工業品。老街基做的綠色食品深加工,拓寬了玉米的用途;老街基以糯玉米為加工原料,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提升了玉米的附加值。

  剛剛晉升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老街基,充分說明了國家對玉米深加工企業的重視。老街基總經理張雪松說,我們公司已經把肇州糯玉米和大瓜子地理標誌認證完了,下一步在玉米深加工方面,我們將對接高校,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產成品,做大做強玉米深加工這條產業鏈,在不改變本地種植結構的前提下,老街基也可以給當地玉米種植戶增加收入。

  調整種植結構,核心是增加農民收入。從老街基在玉米深加工領域取得的初步成功,可以看出發展綠色有機食品,有利於引導本地種植結構的調整。有鑑於此,市農業主管部門今年在這方面也有工作部署:著力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基地建設水平,加快綠色食品產業融合,形成規模化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做大做強綠色水稻、寒地果蔬、沙地雜糧等優勢產業,培育一批有特色、規模大、叫得響、信得過的綠色食品品牌。健全完善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確保農產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今年全市綠色產業基地面積達到700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實現650億元。

  減玉米、加水稻,加雜糧雜豆、中草藥、漢麻等經濟作物,產業化規模化種植,以及發展玉米深加工產業,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產業……我市種植結構調整,已經形成了一個優勢互補、互相帶動的,以增加農業收入為核心的發展體系。

  糧食加工要做好更應賣得好

  大慶經濟學會副會長範海波說,新增大米產能,如果不做好銷售,可能會出現價格下降,「稻賤傷農」的情況。所以,加水稻的同時,必須要考慮銷售的問題。目前,我市稻米品牌尚未形成品牌效應,雖然東北大米在南方有市場,有競爭力,但是相對於那些已經打出品牌效應的「五常大米」、「火山巖大米」等等,我市稻米並未形成地理性品牌知名度。

  「在加水稻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如何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農業主管部門要有品牌意識,要對本地農產品品牌推廣制定規劃,要充分利用好農業合作社等具有競爭力的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合作社打造帶有大慶地理標識的品牌,為大慶稻米熱賣以及保證大慶稻農收益做好基礎工作。」範海波說。

  另外,範海波表示,還要儘量防止外資對本地優勢農產品進行「買斷式」收購,然後自己打「品牌」,向外銷售我們的產品,最終讓我們的稻農依舊只能為人家提供基礎的農產品,沒法享受到品牌效應帶來的增值效益。

  為了防止「稻賤傷農」,範海波建議繼續延伸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以增加農產品轉化以及增值的能力,提高抗風險的能力。記者了解到,目前老街基正在玉米深加工領域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下一步公司將會與國內大學合作,繼續豐富玉米深加工產品,提高玉米深加工附加值。這說明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條還可以繼續延伸,產品附加值還可以越做越高,核心是要有龍頭企業帶動,要有科技作為支撐。

  範海波認為,如果我市加強這方面的招商引資,建設輻射全省,或龍江西部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基地,不僅可以解決糧食生產局部過剩的問題,還可以解決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的問題。當然,也可以解決城市替代產業轉型的問題。此外,我市應與八一農大以及外埠的高校智庫合作,利用好他們的專利技術,引進吸收其技術,實現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的延伸。

  範海波說,「以水稻加工為例,傳統加工模式就是把水稻加工成大米,稻殼、米糠等副產品被拋棄或浪費。現在,我們不僅可以提供優質大米,同時稻殼可用於發電,稻殼灰可用於提取白炭黑、活性炭、多晶矽等高附加值產品。稻米米糠還可以用來提取高營養價值的米糠油。

 

責任編輯:萬欣欣

相關焦點

  • 擴種13.4萬畝,今年南充糧食播種面積將達850萬畝,「米袋子」有保障
    擴大播面全市今年預計擴種13.4萬畝 8日上午11時許,記者來到位於嘉陵區龍蟠鎮的天成糧油專業合作社, 只見30餘名工人在田間地頭勞作, 有的在水田裡施肥,有的在玉米地裡澆水,一派忙碌景象。天成專合社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專合社流轉土地1300畝,主要用於糧食種植,其中,種植水稻300畝,預計年總產量15萬公斤,種植高粱800畝,預計年總產量24萬公斤,種植小麥200畝,預計年總產量6萬公斤。
  • 鹽鹼地荒灘上墾造出萬畝良田 2.5萬臺農機替代人力保春耕
    江門臺山市鄉間的水田,禾苗鬱鬱蔥蔥 黃錫球 攝今年春耕江門水稻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約4.8萬畝,超額完成省裡下達任務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卓棟 彭紀寧 馬勇 陳強今年春耕時節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各種疫情防控措施要求令各地春耕工作遇到了不小阻礙。但儘管如此,作為「大灣區糧倉」的江門市,仍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根據江門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江門市計劃春耕播種面積197萬畝,其中水稻計劃播種面積125萬畝,目前已全部完成。水稻種植比去年增加約4.8萬畝,超額完成省下達的增加3.68萬畝的任務。
  • 萬畝農業示範區「真假」合同背後的疑雲
    由於種種原因,合同在2010年5月提前解除。按照解除合同時的約定,李庚久應賠償孫世昌600萬元,但目前還有200萬元未到帳。  幾經輾轉,孫世昌開始了舉報之路,當年的造地面積成為舉報內容之一。「李庚久的一畝地改造費花了320塊錢,改了不超過7200畝地。」孫世昌稱,李庚久彼時虛報畝數為一萬畝,騙取國家6000萬元以上的造地補貼。
  • 道縣大力推廣優質水稻品種 40萬畝早稻長勢良好
    道縣大力推廣優質水稻品種 40萬畝早稻長勢良好 來源:紅網 作者:何雲飛 蔣曉國 黃義程 編輯:曾小穎 實習生 吳若蘭 2015-07-07 09:36
  • 河北10萬畝水稻改種玉米為北京節水6000萬立方米
    為保首都供水,今年起,河北省灤平、豐寧、赤城三縣10.3萬畝水稻全部改種玉米。此舉每年可為北京節水6000餘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個中型水庫蓄水量,北京市財政每年補貼「退稻」農民4635萬元。    河北省灤平、豐寧、赤城三縣是密雲水庫上遊水源地,水稻是當地主要農作物。
  • 發生面積接近3000萬畝 今年稻飛蝨為啥這麼多
    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全省稻飛蝨發生面積接近3000萬畝,其中中稻累計發生面積約2000萬畝,嚴重發生的1000萬畝以上。嚴重到什麼程度?8月19日至23日,省督查組的調查顯示,江漢平原大部分田塊百蔸蟲量1萬至2萬隻,高的超過20萬隻。當陽市最高田塊百蔸量達26萬隻,是防治標準的173倍。今年稻飛蝨為什麼如此厲害?省植保站防治科科長張求東細說原因。
  • 青島城陽:萬畝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田開工
    來源:經濟日報在青島市城陽區桃源河畔的鹽鹼地試驗田中,數百臺現代農業機械正在同時作業,土地整理有條不紊,5000多畝鹽鹼地從一片荒蕪變身春耕熱土。3月5日上午,城陽區在上馬街道鹽鹼地稻作改良萬畝示範基地舉行開工儀式,向搶佔智慧農業引領鄉村產業振興攻勢發起新一輪衝鋒。
  • 昌平區今年計劃新增造林1.6萬畝 35種節水植物優先「上崗」
    人民網北京5月6日電據昌平區園林綠化局消息,昌平區2020年新一輪百萬畝綠化造林工程已正式啟動,今年計劃完成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18374畝,其中新增造林16148畝,改造提升2226畝,重點打造京張高鐵和懷密線沿線四季景觀。
  • 鹽鹼地也能長莊稼:年內將推廣至10萬畝 仍有2億畝空間
    6月8日,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河西農場,經過4天插秧,海水稻的試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8畝。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試種植。6月5日,袁隆平在海水稻全國聯合插秧活動上表示,2020年中國海水稻的推廣面積將達到10萬畝。該日山東青島、濰坊、青海格爾木、浙江溫州等四地已同期啟動海水稻插秧。
  • 餘姚3萬畝鹽鹼地上稻飄香 「改良秘訣」在這!
    圖由正大餘姚中泰生態農業園提供10月20日以來,中泰生態農業園裡的3.1萬畝水稻成熟,開始大規模地開鐮收割。而就在兩年前,這萬畝高產田還是一片無人問津、雜草叢生的鹽鹼地。這片鹽鹼地經過科學改良和一群人勤勞耕耘,這片荒涼之地不僅飄來了稻花香,還帶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 河北10萬畝水稻田改種玉米(圖)
    本報訊據《燕趙都市報》報導,從2007年春季起,為保證密雲水庫、官廳水庫的水量水質,河北省承德市灤平、豐寧,張家口市赤城三縣200多個行政村的農民將不再在潮河流域種植水稻。  這項被稱為「退稻還旱」的工程,涉及良田10萬畝,10萬畝原有的高產田水稻將全部改種玉米等耐旱農作物。
  • 今年水稻價格
    在國際水稻節上獲獎的新水稻品種在伊牛保子鎮試種的第一年以每斤30元的價格出售。 「一斤大米是30元,價格比過去的高產大米品種價格高10倍。」遼寧省沉陽市法庫縣 伊牛堡子鎮第一副書記說。據悉,該鎮從今年開始種植沈農625新水稻品種10畝。
  • 我國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
    舉報   本報北京1月3日電(記者寇江澤)記者近日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溼地面積
  • 新增3萬畝!巨鹿這事兒百餘人見證
    新增3萬畝!近年來,巨鹿縣立足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在河北省油料創新團隊首席、顧問、崗位專家及冀南油料站的幫扶下,建立高油酸花生試驗示範基地和油葵試驗示範基地,基地堅持「綠色發展產業先行」理念,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努力打造「5+3」雙油產業基地,巨鹿縣將利用三年時間在油葵5萬畝的基礎上,新增3萬畝高油酸花生。
  • 春來植新綠 收穫美龍江 今年全省計劃造林100萬畝
    近年來,我省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全省森林面積達到214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7.21%。此時,哈爾濱太陽島上陽光明媚,春意融融,去年在這裡植下的白樺、白扦雲杉和核桃楸在春風中吐綠,它們在為過去一年的龍江國土綠化做「形象代言」:2019年,我省全年營造林面積117萬畝,綠化村莊3744個,義務植樹2526萬株,新建種子園、採穗圃、種質資源收集區等1321畝。
  • 南雄規劃種植優質稻16萬畝,推進省級絲苗米產業園建設
    南雄是國家級產糧大縣,也是廣東省第一水稻生產大縣。近年來,南雄市聚集「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品牌)」現代要素,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力打造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韶關市乃至廣東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新活力。
  • 「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
    記者近日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溼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說,「十三五」期間,我國統籌推進溼地保護與修復,增強溼地生態功能,維護溼地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溼地保護與修復水平。安排中央財政投入98.7億元,實施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補助、退耕還溼、溼地保護與恢復補助項目2000多個。
  • 河北今年將造林綠化420萬畝 4年內增綠1680萬畝
    新華社石家莊2月27日電(曹國廠、姚偉強)來自河北省林業廳的消息稱,今年河北省將完成造林綠化420萬畝,森林覆蓋率增加1個百分點,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1320億元。    據了解,河北省今年將大力實施「綠色河北攻堅工程」,全面提升城鄉綠化水平,至2017年完成造林綠化1680萬畝,每年完成420萬畝,森林覆蓋率每年增長1個百分點。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積增加到98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35%以上。
  • 「十三五」期間我國溼地面積新增300多萬畝
    記者3日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溼地面積300多萬畝,溼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說,「十三五」期間,我國統籌推進溼地保護與修復,增強溼地生態功能,維護溼地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溼地保護與修復水平。安排中央財政投入98.7億元,實施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補助、退耕還溼、溼地保護與恢復補助項目2000多個。
  • 新疆發現985萬畝「抗癌之王」富硒土
    7月5日,新疆晨報記者從自治區地礦局新疆地質調查院獲悉,截至目前,該院已經完成1:25萬比例尺土地質量調查評價面積6705萬畝,其中耕地覆蓋面積1824.3萬畝,佔新疆耕地總面積的23.75%。通過土壤養分(肥力)指標、土壤環境指標和土壤綜合質量詳細評價,在烏魯木齊市、五家渠市、石河子市、沙灣縣等全疆14個縣市及兵團第一師、第二師、第四師、第八師,發現富硒土壤98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