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農業示範區「真假」合同背後的疑雲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70歲的孫世昌緩緩走在兩塊土地間的道路上,路旁立著的電線桿上貼滿了「清參池」廣告。這兩塊各有近百畝的土地目前養著海參,但2010年秋天之前,它們還是稻田。孫世昌是稻田的承包人。

  「這只是我原來4000畝稻田的一部分。」孫世昌指著海參圈說,這裡曾位於農業部水稻萬畝高產創建示範片,但如今萬畝稻田難覓蹤影。

  孫世昌是與大連市陽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陽光農業」)籤訂的土地承包合同,不久前,他向有關部門舉報該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庚久騙取國家巨額補貼。

  孫在舉報信中稱,李庚久2002年前後將7000餘畝鹽地改造為水稻田,卻將面積虛報為上萬畝,獲取造地補貼6000多萬元。孫世昌說,李庚久「偽造」了他與其他承包戶的合同,並以此套取了大量國家種糧補貼。

  不過,莊河市農村經濟發展局(以下簡稱「農發局」)、國土資源局土地整理中心有關負責人近日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他們核實,舉報所言的情況並不存在。

  被指虛報造地面積

  孫世昌家住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曾在2005年被上級評為「種糧大戶」。

  他所舉報的陽光農業,位於與東港市相鄰的大連莊河市。工商註冊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02年7月,註冊地址為遼寧省莊河市鞍子山鄉五塊石村,法定代表人為李庚久,擁有土地面積為13平方公裡(約2萬畝),資產1.2億元。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1998年起,時為莊河市國有黑山鹽場黨委書記兼廠長的李庚久將買下的兩萬畝鹽池對外承包給4家種糧戶用於改造糧田,2002年起,鹽池陸續被改造為鹽地水稻田。

  孫世昌對此次造地仍有印象。他回憶,造地主要由李庚久組織操辦,自己曾派一輛拖拉機支援。2003年底,孫世昌與李庚久籤訂了承包合同,承包了其中的4000畝地。

  在孫世昌看來,那次造地,李庚久僅是對土地進行「初步改造」。因為2005年耕種時,他自己又進行了進一步改造。

  由於種種原因,合同在2010年5月提前解除。按照解除合同時的約定,李庚久應賠償孫世昌600萬元,但目前還有200萬元未到帳。

  幾經輾轉,孫世昌開始了舉報之路,當年的造地面積成為舉報內容之一。「李庚久的一畝地改造費花了320塊錢,改了不超過7200畝地。」孫世昌稱,李庚久彼時虛報畝數為一萬畝,騙取國家6000萬元以上的造地補貼。

  上述內容被發布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網友關注。

  對於這筆帳,李庚久並不認同。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從2002年起開始把鹽場改造成可耕作的土地,面積共計13000畝,總造價為7000萬元。

  「當時,國家給的造地補貼是每平方米10元。」李庚久說,換算之後,造地補貼為每畝6000元,自己共獲得7800萬元的農用地改造補貼款。

  這一數據得到了官方證實。1月15日,莊河市國土資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郭宏向記者出示了一份關於陽光農場改地造田的統計數據,數據顯示,陽光農業從2002年至2005年改造糧田總計約13000畝。

  其中,2002年4月至11月,陽光農業新增耕地為195.2公頃;2003年4月至7月,新增耕地212.4公頃;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新增耕地393.1公頃;2005年,新增耕地69.6公頃。

  郭宏稱,土地改造資金補貼由大連市國土資源局在2002年至2004年間下發。

  「真假」承包合同

  按照孫世昌的說法,他與倪振洋、張忠林等承包人,均被李庚久「炮製」了多份虛假的承包合同。

  孫世昌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展示了他自稱被偽造的「真假」合同。其中,第一份籤訂日期為2003年12月1日,約定李庚久租給孫世昌有機水稻基地共4000畝,承包期限為15年,即2004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止。

  按照日期,第二份合同則是2004年11月19日籤訂的。與第一份合同不同的是,承包面積由4000畝增至5000畝。

  孫世昌告訴記者,他掌握的兩份合同中,只有4000畝那份是真實的,另外一份是李庚久2004年找到他,提出希望重新籤訂合同更改面積,「多出的1000畝,是道路、水渠等的面積」。

  倪振洋「真假」合同的份數稍微多一些。一份日期為2004年10月19日的合同載明,他租用有機水稻基地2000畝,另外兩份合同籤訂日期均為2004年11月19日,面積分別是1800畝、2800畝。

  倪振洋受訪時稱,他實際種植水稻的面積只有1800畝,李庚久2004年也曾找到他,提出重新籤訂合同,理由是「想向上面要些政策」。

  同樣是2004年11月19日,張忠林及另一位叫林德昌的人也分別與李庚久籤訂了面積為900畝、1100畝的合同。

  「林德昌根本不是種糧戶,他和李庚久是好朋友,幫他籤了一份虛假合同。」孫世昌在舉報信中稱。不過,多位知情人告訴記者,林德昌已於2013年去世。

  在孫世昌看來,李庚久籤訂多份合同,目的是為了多報面積,以獲取種植補貼。他稱,李庚久上報的面積是9800畝,而他們實際種植面積約在7000畝。

  記者在莊河市農發局查詢到了孫世昌、倪振洋、張忠林與李庚久籤訂的承包合同,籤訂日期均為2004年11月19日。

  但意外的是,在農發局存檔的合同中,孫世昌、倪振洋、張忠林的承包面積分別為5000畝、2100畝和1300畝。倪振洋、張忠林均向記者表示,他們不記得曾籤過2100畝、1300畝這個面積的合同。

  至於林德昌,農發局分管種植畜牧業的副局長徐曉峰表示,「沒有聽說過林德昌這個人」。他說,發放補貼以李庚久最終上報的這三份合同為準,至於為何存在多份合同,農發局並不知情。

  那麼,為什麼孫世昌、倪振洋、張忠林會有多份合同呢?李庚久解釋稱,2004年,他打算申報有機食品認證,便決定與孫世昌等人重新籤訂合同。恰好張忠林不打算再耕種,於是把這部分1000畝面積加到了孫世昌的合同中。

  但是,記者注意到,張忠林一份合同的籤訂日期,仍然為2004年11月19日。

  與此同時,孫世昌等人籤訂日期為2004年11月19日的合同中,的確存在「重新籤訂合同」等類似表述,且承包合同書多了兩頁,內容為關於加強有機食品監督、管理的約束。

  不過,關於有機食品管理的表述,在孫世昌2003年籤訂的合同中就已經出現。

  李庚久說,他曾申請到有機食品認證,後來因沒達到一些要求而被註銷。莊河市農發局受訪時稱,李庚久沒有通過有機食品認證。

  對於李庚久更改合同面積的說辭,孫世昌並不認同。「當時,他告訴我,說倪振洋、張忠林都籤了,後來我也只好籤了。」

  海參圈是否曾拿種糧補貼?

  中國青年報記者經多方證實後發現,原來的稻田確有部分改成了海參圈。孫世昌稱,在部分稻田改為海參圈之後,李庚久仍然領取了上述稻田的種糧補貼,可能有上千萬元。

  農發局對此予以否認。徐曉峰向記者出示了陽光農業享受糧食綜合直補的相關數據,數據載明,陽光農業自2006年至2013年獲得糧食直補款合計為351.79萬元。

  按照徐曉峰的說法,從2006年起,陽光農業開始享受國家糧食綜合直補的政策。此時,陽光農業水稻種植面積為8401.63畝,補貼標準每畝30.4元,當年共補貼25.54萬元。

  8401畝的數量一直持續到2010年。2011年11月,李庚久將部分水田改為海參圈,隨後,糧食直補的面積逐年減少,2011年、2012年均為6400畝,2013年下降為3200畝。

  李庚久向記者表示,自己2006年起領取糧食直補,同時,按照合同約定,「上級無論以什麼名義給的各種補貼及優惠政策,全部由甲方享受,乙方無權享受」,這部分補貼均由李庚久一人享受。

  這一點在農發局的情況說明得到證實。相關文件載明,補貼原則上由原承包人享受,當事人之間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記者了解到,李庚久的水稻田改為海參養殖圈,與2010年大連市籌備建立瀛滸經濟區有關。彼時,陽光農業所在地正好位於該經濟區的起步區內。

  「2010年3月通知不要種地,說要建一個瀛滸經濟園區的辦公樓。」孫世昌回憶,李庚久來找他解除承包合同,但承包地還有4年到期,他的損失巨大。

  令孫世昌沒想到的是,在合同解除之後,由於種種原因,瀛滸經濟區的規劃流產了。

  李庚久說,也正是在這個秋天,他決定將部分土地改養海參。他告訴記者,這塊曾是鹽場的土地並不高產,每畝年產量為六七百斤,只能賺八九百元。改成海參之後,預計每畝可以收入兩千元左右。

  按照《土地管理法》規定,這一舉措並未改變土地的農業用地性質。

  孫世昌對李庚久養海參圈的時間起點並不認同。他說,李庚久是2010年5月起著手改造養海參圈的,至2012年共有6000餘畝耕地被改造成養殖圈。

  記者注意到,陽光農業位於農業部水稻萬畝高產示範片,該示範片共有陽光農業、東方農莊兩家公司,總面積規模11700畝,由農業部種植管理司、大連市農村經濟委員會和莊河市人民政府於2012年4月10日掛牌。

  「2012年大連市下達我市糧油高產創建示範片3個,每個片農業部補貼20萬元,其中鞍子山鄉高產創建示範片以陽光農業和東方農莊主核心區,計劃補貼15萬元,2012年末驗收時,陽光農業有部分水稻田改為水產養殖圈,所以資金未撥付。」莊河市農發局提供的《情況說明》稱。

  但是,不久前,這塊示範牌已被摘下。對於萬畝示範片,徐曉峰稱,只要核心區達到1000畝以上、輻射面積達到萬畝即可申請。

  孫世昌對有關部門及李庚久的解釋並不認同。他堅稱,據推算,李庚久目前剩餘的水稻種植面積沒有達到官方所言的3200畝,「如果去調查附近轉角樓水庫的水費等數據,可以發現線索」。

  李庚久表示,對於此間爭議,他保留了部分合同,尋找後將於近日提供給記者。

  1月17日下午,記者聯繫了莊河市委宣傳部,新聞科負責人表示將協助調取轉角樓水庫的相關數據。

  本報將繼續關注此事進展。本報記者 高四維 盧義傑

相關焦點

  • 河南省建成高標準農田6910萬畝
    河南省建成高標準農田6910萬畝- 新華網河南頻道今年,我省在建高標準農田項目超過1250萬畝,其中,2019年結轉項目590萬畝,2020年新建項目660萬畝。>  12月22日,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910萬畝,進一步支撐糧食生產高產穩產。
  • 推進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發展鹽鹼地現代農業,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我國擁有鹽鹼地 5.2 億畝,其中黃河流域鹽鹼地面積 1.04 億畝;而黃河三角洲 80% 的土地是鹽鹼地,是世界鹽鹼地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對維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四川蓬安:萬畝蔬菜基地「卡尺種菜」產品走俏海外
    近年來,四川省農業系統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放在突出位置,強化農業標準化生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村民正在收蘿蔔。 劉永紅 攝「卡尺種菜」成為現實。黃冬春的合作社辦公室,坐落在蓬安中壩村的萬畝蔬菜基地裡。拿著剛剛收穫上來的新鮮蘿蔔,黃冬春拿著尺子在一根一根地量著蘿蔔的長度和直徑。
  • 航拍南丹萬畝窪地梯田 如鏡似畫美不勝收
    廣西南丹縣巴平村萬畝窪地梯田被譽為「世界最美窪地梯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上古代當地勤勞的勞動人民開山造田,造就了這一自然奇觀。眼下,正是南丹縣芒場鎮巴平村萬畝窪地梯田灌水耕田插秧的時節,美不勝收。巴平村萬畝窪地梯田,以層次分明、造型別致、田埂線條優美而聞名於世。
  • 75萬套「黃板」入住萬畝茶園
    75萬套「黃板」入住萬畝茶園  浙江松陽:人大督辦民生事項引入檢察監督浙江省松陽縣部分人大代表和檢察官一起現場監督檢查  夏日,有著「江南最後秘境」之稱的浙江省松陽縣,萬畝茶園的綠海中,75萬套黃色的黑刺粉蝨信息素誘捕器(俗稱「黃板」,下同)格外顯眼
  • 今年大慶新增水田12.5萬畝 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
    ●2016年,我市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減少玉米種植169萬畝,實有玉米面積669萬畝,完成調減計劃的121%  ●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壓減到600萬畝以下,未來5年調減到500萬畝  我市將增加多少水稻種植面積?
  • 開封小麥收穫圓滿結束 機收小麥359.51萬畝
    截止到6月8日,開封市361.75萬畝小麥收穫全部完成。其中機收小麥359.51萬畝,機收率達到99.4%,累計投入聯合收割機1.03萬臺;播種玉米183.44萬畝,其中機播174.29萬畝,玉米機播率達到95%,「三夏」工作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 佛山基塘農業系統項目獲授「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牌匾
    11月13日,記者從西樵鎮政府獲知,廣東省農科院、佛山市農業農村局、佛山市農科所、南海區農業農村局、西樵鎮人民政府等相關人員日前在西樵召開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座談會,並現場為西樵鎮的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項目授予「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牌匾。
  • 鶴壁國土綠化方案出臺,今冬明春計劃新造林超7萬畝
    其中新造林74390畝(濬縣13420畝、淇縣32450畝、淇濱區12200畝、山城區2550畝、鶴山區12880畝、開發區330畝、寶山經開區270畝、示範區290畝),補植補造16640畝(濬縣4000畝、淇縣5708畝、淇濱區3230畝、山城區172畝、鶴山區3450畝、開發區30畝、寶山經開區20畝、示範區30畝)。
  • 鄧健委員:開展國家級百萬畝鹽鹼地治理利用試點示範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 高峰 王卓) 「白城市位於吉林西部,地處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土集中分布區之一的東北松嫩平原鹽鹼土區,鹽鹼地面積達585萬畝,以中重度鹽鹼地為主,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5%。」
  • 東湖畈水稻基地獲評省級示範區
    近日,浙江省植保檢疫與農藥管理總站認定了137個基地為2020年省級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金東區澧浦鎮東湖畈水稻基地的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榜上有名,成為全市10個獲評基地之一。東湖畈水稻基地是金東區的糧食生產功能區,佔地面積4000餘畝,其中核心試驗區1000畝,農田基礎設施齊全,農業生態環境優越。2020年,為進一步提升病蟲防控技術水平,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區農業農村局牽頭在澧浦鎮設立水稻病蟲害省級綠色防控示範區建設項目,有效控制了病蟲害的發生,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促進水稻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 打響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攻堅戰 昆明力爭2020年化肥農藥施用量實現負...
    中秋時節,金黃的稻穀迎來豐收,谷下鯽魚、泥鰍以稻花和浮遊生物為食,個大肥美,稻花香引來蝴蝶環繞,田間環境優美;安寧八街街道八街村委會月照屯村的昆明市優質玫瑰示範基地,示範推廣異色瓢蟲防治食用玫瑰蚜蟲,減少化學農藥施用……在提質增產增收背後,綠色生態種植技術的推廣,也在改變著昆明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
  • 東光縣建地表生態水系 澇時蓄得天上水旱時澆上萬畝田
    長期以來,農業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地下水,致使地下水超採嚴重,出現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下漏鬥擴大等系列水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從2010年開始,該縣以拓寬農業灌溉水源為突破口,開展了覆蓋全縣的地表生態水系建設,構建起由地表水引水源,流域內河道、乾渠、村莊坑塘、田間地頭溝,外加水域防護林、景觀林種植的地表生態水系,年減採地下水量約七成。
  • 「多彩貴州·相約2020」威寧自治縣:50萬畝「搖錢樹」結出農民致富果
    威寧超越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建文說,該公司在當地流轉3150畝土地種植蘋果,今年蘋果產量將達到6000噸,產值能達到5000多萬元,給群眾的分紅會有所提高。  此外,威寧超越農業有限公司在種植範基地採取國際領先的矮砧密植技術,從以色列引進精準滴灌技術,豐產後畝產4噸左右,今年預計畝產3噸以上。
  • 填空丨達拉特旗:打造___精品示範區!
    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是全國第三批10個光伏領跑基地中首個實現一次性50萬千瓦全容量併網的基地,全年發電量約10億度。按照國家能源局有關政策,達拉特旗又獲得了50萬千瓦獎勵激勵項目,引進5家光伏行業領軍企業,並於2019年10月全面開工。
  • 餘姚3萬畝鹽鹼地上稻飄香 「改良秘訣」在這!
    圖由正大餘姚中泰生態農業園提供10月20日以來,中泰生態農業園裡的3.1萬畝水稻成熟,開始大規模地開鐮收割。而就在兩年前,這萬畝高產田還是一片無人問津、雜草叢生的鹽鹼地。這片鹽鹼地經過科學改良和一群人勤勞耕耘,這片荒涼之地不僅飄來了稻花香,還帶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 十大工程助力有機旱作農業標準體系構建
    本報訊(記者王秀娟)1月13日,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根據《2021年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工作計劃》(以下簡稱《計劃》),今年我省主要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農水集約增效工程、旱作良種攻關工程、農技集成創新工程、農機配套融合工程、綠色循環發展工程、保護性耕作工程、品牌建設工程、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信息化工程等十大重點工程。
  • 視頻|防控田間害蟲,惠州展示綠色農業「黑科技」
    惠州展示綠色農業「黑科技」。10月13日,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辦,廣東省農業有害生物預警防控中心、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承辦的全國昆蟲信息素智能緩釋防治農作物害蟲技術培訓班在惠州市舉辦,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植保、農技站等農業技術專家前來學習交流。
  • 溼地農業園裡感受生態循環農業
    雖然整個農業科技園規劃面積有1000餘畝,但在園區工程部經理陳春興的眼裡,每一分土地都要充分利用起來。指著在灌溉渠道上新搭的水泥架,他說:「不僅是地上和水裡要充分利用,只要有可能,在空中的位置,我們也想有效益有產出。」  珍惜每一分空間的背後,是現代高效農業集約發展的縮影。北部灣溼地農業園,是王江涇鎮一家工業企業投資的現代高效農業園區。
  • 擴種13.4萬畝,今年南充糧食播種面積將達850萬畝,「米袋子」有保障
    天成專合社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專合社流轉土地1300畝,主要用於糧食種植,其中,種植水稻300畝,預計年總產量15萬公斤,種植高粱800畝,預計年總產量24萬公斤,種植小麥200畝,預計年總產量6萬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