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蟲誘捕器、水稻害蟲交配幹擾器、昆蟲信息素智能測報系統、色板黏膠誘捕器......日前,在惠州博羅的水稻、蔬菜和柑橘等種植生產基地,一系列綠色植保技術產品亮相田間。在技術人員的介紹下,這些不用「農藥」防控害蟲的方法,讓參觀人員興趣盎然。
惠州展示綠色農業「黑科技」。
10月13日,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辦,廣東省農業有害生物預警防控中心、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承辦的全國昆蟲信息素智能緩釋防治農作物害蟲技術培訓班在惠州市舉辦,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植保、農技站等農業技術專家前來學習交流。
「這個害蟲智能性誘測報系統性能靈敏且操作簡單,水稻害蟲被吸引進入後,就像ETC打卡一樣被系統記錄,技術人員不用來到田間,便可在手機上實時監測田間害蟲發生數量。」在洋田村的1000畝水稻綠色防控示範區,技術人員向大家介紹這款外形看似簡單,卻實用性能極強的監測機器。
在該水稻綠色防控示範區,同樣引人注目的是稻田邊種植的「花花草草」。據介紹,這些花草為花期較長的黃豆、向日葵、波斯菊等植物,其並非簡單的「裝飾花草」,而是用於為稻田害蟲的天敵生長繁殖提供花粉、花蜜等食物,從而延長和增加天敵昆蟲壽命及種群數量的目的,控制害蟲發生,減少生產中的農藥使用,達到農業經濟和生態價值的雙提升。
記者留意到,本次培訓會的田間觀摩中,共展示了超過20種的綠色植保設備和技術,這些外形酷似白色「燈籠」的設備,可達到以蟲治蟲、昆蟲信息素誘捕、幹擾害蟲婚飛等效果,綜合利用了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綠色防控技術。
「綠色防控技術具有高效、科學、環保、節本等特點,不僅在控制病蟲災害發生,減少農藥使用量上作用顯著,還在保障農業生態化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中意義非凡。」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惠陵介紹,目前,惠州已建立水稻、蔬菜、果樹、甜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田園生態綠色防控融合示範區105個,示範面積累計近20萬畝,輻射帶動周邊約180多萬畝,在推進農藥減量控害和農業綠色發展中成效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博羅縣獲得全國第一批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百強縣」稱號,龍門縣獲得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百強縣」稱號。在農業部門推動下,惠州綠色農業正快速發展,為打造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找到了可行之路。
據悉,此次舉辦的全國昆蟲信息素智能緩釋防治農作物害蟲技術培訓班,在田間觀摩後,還舉行了綠色農業技術專題報告會,貴州大學校長、院士宋寶安,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徐漢虹,浙江大學教授杜永均和廣東省農科院研究員李敦松分別做了主題報告,內容豐富。
【記者】烏天宇
【通訊員】李華
【作者】 烏天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