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區)植物保護站(局):
為切實做好2021年
小麥、油菜作物病蟲綠色防控工作,推進我省
農藥使用減量增效,助力綠色興農、質量興農,根據全國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會議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省站制定了《2021年湖北省
小麥、油菜病蟲防控綠色防控技術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落實。
附件:1. 2021年湖北省
小麥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方案
2. 2021年湖北省油菜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方案
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辦公室
2020年10月29日
附件1
2021年湖北省
小麥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方案
為抓好我省2021年
小麥病蟲害的綠色防控工作,根據我省常年
小麥病蟲害的發生特點,特制定《2021年湖北省
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案》,進一步實現
農藥減量增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確保
小麥穩產豐收。
一、指導思想
小麥病蟲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政府主導、屬地負責、分類管理、科技支撐,綠色防控,科學運用農業、物理、生物、化學等綜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
小麥病蟲危害,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農業生態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我省
小麥穩產豐收保駕護航。
二、工作目標
小麥病蟲防控的主攻對象分別是:鄂西北、鄂西南、江漢平原地區以赤黴病、條銹病、紋枯病、白粉病、麥蚜為重點,兼顧麥蜘蛛,其中鄂西北地區同時要關注孢囊線蟲病、全蝕病、根部病害和粘蟲。鄂東、鄂東南、鄂東北以
小麥赤黴病、紋枯病、白粉病、蚜蟲、麥蜘蛛等病蟲害為主,兼顧條銹病。
全省
小麥病蟲綠色防控覆蓋率要求45%以上;
小麥主產區襄陽市、十堰市、荊門市、荊州市、宜昌的枝江、當陽等地,
小麥藥劑拌種面積要達90%以上,其他地區80%以上。
小麥條銹病越冬菌源區、地下害蟲和根部病害重發區,堅決杜絕白籽下種;春病冬防,加強秋冬季病蟲防控,秋苗防治處置率達到100%;春季重大病蟲達標區域防治處置率在90%以上,確保重大病蟲不大面積暴發成災害,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三、關鍵防治技術
(一)種植抗(耐)病蟲品種。條銹病常發區,應在常年早發重發區域種植鄂麥18號、鄂麥596、襄麥25、襄麥55、綿雜麥168、綿麥37、川麥42、川農18、西科麥2號、周麥17、豫麥34、豫麥49、鄭麥103、新麥19、西農979、小偃6號、偃豐21等抗鏽耐鏽品種。胞囊線蟲病嚴重發生區,應選擇種植太空6號、中育6號、新麥11等具一定抗病性的品種。赤黴病常發區,要選擇對赤黴病有一定抗耐病品種,如揚麥系列、DH16、鄂麥006、鄭麥9023、鄂麥170、鄂麥580和襄麥35等,避免盲目引進高感病品種,減輕後期赤黴病流行風險。
(二)農業防控措施。播種期落實好農業防控措施是控制或延緩病蟲發生危害的重要措施。赤黴病、根腐病、莖基腐病以及其他土傳病害發生區推行精細整地、儘量深耕將
玉米秸稈埋於土壤中,減少病菌基數,有條件的地區提倡秸稈回收利用,壓低菌源基數,減輕抽穗揚花期防控壓力;胞囊線蟲病嚴重發生區域田塊,要重點推廣播種後和秋苗期鎮壓控病措施,及時灌溉等農藝措施,力爭一播全苗、壯苗,增強植株抗病蟲能力;
小麥條銹病常發區要用人工剷除和噴施除草劑的方法清除雜草。播種時期根據墒情,採取適期晚播,減輕苗期條銹病的侵染,減輕苗期發病,壓低秋苗菌源量。
(三)藥劑拌種。秋播藥劑拌種或
小麥種子包衣處理是預防和控制土傳、種傳、氣傳和苗期病蟲害發生危害的關鍵措施。土傳和種傳病害重發區推行選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等包衣或拌種,防治根腐病、莖基腐病、全蝕病、紋枯病等,兼治後期黑穗病等;地下害蟲重發區推行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辛硫磷、毒死蜱拌種,或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包衣,防治金針蟲、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兼治孢囊線蟲、苗期蚜蟲、麥蜘蛛等;條銹病越冬區重點推行三唑酮、戊唑醇等藥劑包衣或拌種,預防苗期條銹病、白粉病,兼治後期黑穗病;赤黴病採用5億cfu/ml多粘類芽孢桿菌懸浮劑拌種,兼治條銹病、紋枯病;蚜蟲發生重的地方,可選用噻蟲嗪或吡蟲啉拌種。多種病害和害蟲混合發生區,根據當地主要病蟲種類,可採用相應的殺菌劑、殺蟲劑復配進行包衣或拌種,復配劑中各單劑的有效成分應與單獨使用時大致相同。同時,在拌種時加上海島素、蕓薹素內酯或碧護等生長調節劑,可以促進
小麥根系發育,提高
小麥抗逆性(抗凍、抗病、抗旱、抗澇等),提高產量。
(四)秋冬苗防治。根據條銹病、白粉病、紋枯病和蚜蟲等秋苗發生情況,在病蟲害發生達標時,及時開展防治。在條鏽菌冬繁區,加強病情監測,對早發病田及時進行藥劑防治,採取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的防控策略。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三唑類殺菌劑或氟環唑噴霧防治,及時控制發病中心;紋枯病在苗期要加強監測,達標開展防治,防治藥劑可選用20 %井崗黴素可溶粉劑或240 克/升噻呋醯胺或10%己唑醇懸浮劑等防治;早期有翅蚜蟲可用黃板誘殺,防治可選用生物
農藥金龜綠僵菌或吡蟲啉、吡蚜酮等高效低毒殺蟲劑噴霧防治。
(五)春季統防統治。在
小麥返青-拔節期,當平均33釐米單行紅蜘蛛200頭以上時,選用噠蟎靈、阿維菌素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當田間紋枯病病株率達10%時,儘早選用井岡黴素等藥劑對植株中下部均勻噴霧防治;當田間條銹病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或白粉病病莖率15-20%或病葉率達到5-10%時,選擇戊唑醇、氟環唑、烯唑醇、咪鮮胺等藥劑及時大面積統防統治。重病田隔7-10天再防治1次;在抽穗揚花期,遇有陰雨、露水和多霧天氣且持續2天以上,對赤黴病主動採取統防統治的方式,對
小麥實施一噴三防,預防
小麥赤黴病,同時兼治其它病蟲害,如銹病、白粉病、蚜蟲等,做到揚花一塊防治一塊。一是
小麥赤黴病、條銹病等病害發生輕的年份,尤其鄂西北旱地麥區,可選擇多粘類芽孢桿菌或枯草芽孢桿菌、呻嗪黴素、四黴素等生物
農藥防治一次。當蚜蟲與
小麥穗期病蟲害混合發生時,增加金龜綠僵菌一起噴施,實施一噴多防;二是
小麥赤黴病、條銹病等病害發生中等的年份,可選擇多粘類芽孢桿菌或枯草芽孢桿菌、呻嗪黴素、四黴素等藥劑防治二次;三是
小麥赤黴病、條銹病等病害發生重的年份,可選擇多粘類芽孢桿菌或枯草芽孢桿菌或呻嗪黴素、四黴素防治一次,隔5-7天,選擇其他有兼治作用的化學藥劑再防治一次,如丙唑?戊唑醇、咪鮮胺?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防治計量按照產品說明書使用。該時期最好選擇先進的植保機械如自走式噴霧機、低空無人機等開展統防統治。 在
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對赤黴病高感品種,首次施藥時間可適當提前。施藥後3-6小時內遇雨,雨後應及時補治。如遇持續陰雨,第一次防治結束後,5-7天後進行第二次防治。
在穗期當百株蚜蟲量達800頭以上,益害比低於1∶150時,防治赤黴病時可加相應藥劑如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噴霧防治。
(六)推廣植物免疫誘抗技術。應用海島素(氨基寡糖素)、蕓薹素內酯、碧護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分櫱期、拔節期、孕穗期噴施,能增強植株的抗病和抗逆能力,提高產量。
(七)高效低毒
農藥防治。麥紅蜘蛛、粘蟲、地下害蟲、根部病害等發生較重的區域,可選擇相應的高效低毒
農藥防治。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積極爭取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努力將病蟲防控的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力爭做到統一發動、統一組織、統一實施。同時,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科學制定綠色防控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強化責任落實,通過召開現場會、組織相關行動,及時傳達農業農村部和省農業農村廳的有關文件會議精神,具體安排部署
小麥秋播藥劑拌種和秋冬季、春季的病蟲防控工作。統籌資金,統一購買綠色防控物資,積極做好
小麥病蟲綠色防控的示範帶動作用。
(二)強化服務指導。
小麥秋播拌種時間緊、任務重,各級農業植保部門要根據當地病蟲發生特點和拌種以及秋冬季、春季防控工作的需要,準備必要的藥劑、拌種設備和防控機械。強化
農藥市場監督抽查,嚴肅查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堅決杜絕假冒偽劣
農藥坑農害農事件。建立分片包幹責任制,在秋播和春季防控的關鍵時期,組派技術力量深入生產一線,舉辦現場培訓,面對面指導農民開展藥劑拌種和秋冬季、春季病蟲害的防控,確保藥劑拌種和秋冬季、春季病蟲防治技術落實到位。
(三)強化監測預警。監測預警是做好
小麥病蟲害防控的基礎。各級植保機構要全面分析本地區土傳、種傳、氣傳病蟲發生情況,確定秋播拌種防控重點對象,指導農民科學拌種。在整個生育期,在加強系統監測的同時,要加強大面積普查力度,及時準確掌握全生育期病蟲發生分布情況,科學發布病蟲預報,指導防控行動。
(四)強化示範帶動。深入開展
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農企合作等示範基地作用,大力推廣藥劑拌種事半功倍的綠色防控措施,實施苗期病蟲綜合治理。在病蟲防控的關鍵時期,科學選擇綠色防控技術,通過示範帶動大面積推廣應用,促進科學防病治蟲。
(五)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
小麥病蟲綠色防控的重大意義。宣傳工作中出現的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為工作推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同時,加強信息報送,及時把病蟲防控信息上傳下達,促進
小麥病蟲綠色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
?
附件2
2021年湖北省油菜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方案
?
為抓好我省2021年油菜病蟲害的綠色防控工作,根據我省常年油菜病蟲害的發生特點,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2021年湖北省油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案》,進一步實現
農藥減量增效,保護生態環境安全,確保油菜穩產豐收。
一、指導思想
油菜病蟲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政府主導、屬地負責、分類管理、科技支撐,綠色防控,科學運用農業、物理、生物、化學等綜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油菜病蟲危害,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我省油菜穩產豐收保駕護航。
二、工作目標
油菜病蟲防控的主攻對象是:油菜菌核病、霜黴病、病毒病、蚜蟲、小菜蛾等。 防控處置率總體達到90%以上,常發區防治效果達到80%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下,重發區防治效果達到6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下。全省油菜病蟲綠色防控覆蓋率要求40%以上。
三、關鍵防治技術
1. 農業防治。(1)選用良種。選用早熟、抗病、優質高產的油菜品種;(2)實行輪作。重病田,當年可與水稻輪作,利用稻田淹水可使菌核腐爛,並可打撈浮在水面上的菌核。次年與
小麥、大麥輪作,可大量減少病害菌源,減輕發病程度;(3)土壤處理。結合播種深翻,施用生物防治菌盾殼黴或木黴菌,可加速腐爛土壤中菌核,減少田間菌核數量。深翻可疏鬆土壤,有利於植株生長發育,同時使菌核深埋土內,抑制其萌發,減輕病害;(4)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清溝排漬,做到雨住溝幹,不留漬水,降低田間溼度,抑制菌核萌發。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封行前進行一次淺中耕及培土,清除老黃腳葉和病葉,可減輕發病程度。
2.
種子處理。(1)選種。帶病
種子可通過篩選、水選,以清除混雜在
種子中的菌核,然後用10-15%的食鹽水選種,撈出漂浮的菌核後,再用清水衝洗,晾乾後播種;(2)生物菌拌種。選用盾殼黴或木黴菌以及多粘芽孢桿菌(科微康)等拌種,盾殼黴或木黴菌可加速腐爛土壤中菌核,減少田間菌核數量。多粘芽孢桿菌可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提高產量;(3)化學藥劑拌種。藥劑拌種能防治蚜蟲,同時減輕病毒病的發生程度。用高巧10毫升可以拌1斤油菜種,銳勝5毫升拌1~2斤油菜種,拌種時不要加水,否則會造成不出苗,原藥拌種,晾乾後播種。
3. 適時防治。(1)油菜菌核病。在雨水較多的情況下,花瓣帶菌率高,有利於菌核病發生,要適時使用生物和化學
農藥防控。發生初期,即始花期開始施用,採用盾殼黴、木黴菌或地衣芽孢桿菌等生物
農藥防治,重點保護油菜莖基部;盛花期,選用化學
農藥防治,阻斷花瓣接觸侵染。可選用咪鮮胺、菌核淨和多菌靈等乳劑或水劑為主的藥劑適時防控;(2)霜黴病。抽薹至初花期,霜黴病病株率達10%以上時,可選用甲霜靈、百菌清、甲基託布津等藥劑噴霧防治,也可結合菌核病防治,選用多抗黴素混合使用;(3)病毒病和蚜蟲。防治病毒病的關鍵是控制蚜蟲數量,早期即油菜苗期,有翅蚜遷入量較大,可用黃板誘殺。後期蚜蟲發生達標時,可選用金龜綠僵菌噴霧防治。蚜蟲發生較重也可選用吡蟲啉、啶蟲脒、抗蚜威等藥劑防治。蚜蟲防治好對病毒病有很好地控制效果。注意輪換用藥以避免抗藥性產生;(4)小菜蛾。一是可使用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誘殺,二是可選用性誘劑誘殺,三是可選用蘇雲金桿菌、印楝素等生物製劑或植物源
農藥防治,發生重時可選用阿維菌素、氯蟲苯甲醯胺、滅幼脲等藥劑防治。化學
農藥使用時,注意輪換用藥,防治抗藥性產生。
4. 加強統防統治。在油菜花期利用無人機等植保高效施藥器械進行統防統治,提高防控效果,減輕油菜菌核病、蚜蟲等病蟲的危害。
注意花期施藥對授粉蜜蜂的不良影響。嚴格按照規定劑量和濃度科學施用
農藥,提高油菜生產質量。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積極爭取領導重視和支持,努力將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力爭做到統一發動、統一組織、統一實施。同時,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科學制定防控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強化責任落實,通過召開現場會、組織相關行動,及時傳達省農業農村廳的有關文件和會議精神,具體安排部署油菜病蟲綠色防控工作。
(二)強化監測預警。監測預警是做好病蟲害防控的基礎。各級植保機構要全面分析油菜病蟲發生情況,確定重點防控對象,指導農民科學綠色防控。在系統監測的同時,要加強大面積普查工作,準確、及時掌握病蟲發生分布情況,科學指導防控行動。
(三)強化示範帶動。深入開展油菜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農企合作等示範基地作用,政府要加大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廣病蟲綠色防控措施,通過示範帶動大面積推廣應用,促進科學防病治蟲。
(四)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油菜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積極宣傳工作中出現的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為工作推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同時,加強信息報送,及時把各地病蟲發生防治信息上傳下達,促進油菜病蟲防治工作順利開展。